最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04752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最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最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最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最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docx

《最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docx

最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练习

(一)阅读《写给母亲》

写给母亲

算一算,再有20天,我妈去世就三周年了。

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

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14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

每日在老家挂上液体.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完了,儿女们会换上另一瓶液体的,所以便放心地闭了眼躺着。

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

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

这是谁想我呀?

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

谁想哩,妈想哩!

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

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

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性地朝右边扭过头去。

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

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嘛。

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

当然房间里什么也没有,我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

我不累。

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因为所有的母亲,儿女们都认为是伟大又善良,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

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

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哆哆唆唆地叮咛这叮咛那,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一切摆设还原模原样,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又跟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

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被湿热闹醒,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来,又宽慰自己,我妈在乡下的新住处里,应该是清凉的吧。

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我准备着香烛花果,回一趟棣花了。

但一丢坟上,现实告诉我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

(贾平凹/文,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21期,略有改动)

 

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特点之一,请选择描写“我”的一处细节简要分析。

 

2.文中画线句写得十分感人,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3.文章多处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仿照示例,再举一例。

前文:

算一算,再有20天,我妈去世就三周年了。

后文:

三周年的日予一天天临近。

前文:

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

后文:

 

4.母亲去世已经三年,可“我”“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这是为什么?

 

(二)阅读《孩子,请你搬走》

孩子,请你搬走

孩子,今天你又装作若无其事地,暗示妈妈,说市中区的房价,又在飙升,如果再不行动,或许以后你和女友,连一间栖身的小屋都没有。

我淡淡地看你一眼,终于没有像你希望的那样,说出“妈妈给你们买”的话来。

而你,也在这样尴尬的沉默里,即刻气嘟嘟地放下碗筷,摔门出去。

我从窗户里看着你远去的背影,瘦削,懒散,有些玩世不恭和任性,你还是赖在父母怀里,始终不肯独立。

可是,亲爱的孩子,你已经25岁,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需要呵护的女友,日益老去的父母,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让你成熟,承担一个成人该担负的责任?

从很小的时候,你就习惯有事来找妈妈。

5岁的时候,你要妈妈帮你整理扔得到处都是的玩具;10岁的时候,看见同学脚上气派的皮鞋,就哭闹着让我也去买来给你;15岁的时候,你写情书给班里的女孩子,说,我妈妈认识很多的人,谁要是欺负你,尽管告诉我;20岁的时候,你读大学,每次打电话来都是抱怨,说食堂的饭菜如此糟糕,为什么不多寄些营养品?

今年25岁的你,在一次与同学的闲聊里,很骄傲地说,我爸妈早已给我备好了买房的钱,我即便不怎么奋斗,也一样可以过得很好。

每一次我都宽容地笑笑,就淡忘掉了。

我习惯了听你的盼咐,只以为,对你的每一滴好,你自会记得,且在将来我们老去你已壮年的时候,可以得到你的细心照料。

可是而今,你日日回家蹭饭,又时常将女友带回家来久住,让依然工作的我,还要为你们的一日三餐奔波劳累。

这样的景况,终于让我连一丝的微笑,都无法挤出。

我发现,这样苦掉自己全力为你的方式,只是使你心底的自私和懒惰,愈是潜滋暗长,无沿无边。

我终于承认,25年来对你无节制的宠爱,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

有一次开玩笑,我说妈妈或许活不到你娶妻生子呢,你一下子便急了,说,那怎么行,将来谁给我们洗衣做饭,谁给我们照料孩子?

当时的我,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忧伤。

原来当我们老掉,依然要为你继续操劳,直到生命的终点.我们不是养育了一只日渐丰满有力的雄鹰,而是养了一只寄居的虫子,它要将滋养了它的鲜嫩的骨头,一直啃到干枯腐朽,再无营养。

亲爱的孩子,我不得不残忍地告诉你,你的前半生,与我息息相关.而你以后的道路,我将不再过问。

妈妈已经将兼职的工作辞掉,我不能为了你的幸福,而将自己退休后的悠闲时光,交给继续为你挣钱买房的苦痛。

也请你,从父母的身边搬走,用自己的薪水租房去住。

孩子,妈妈抱歉,不该这样爱你。

而你,也应对那些将父母啃到疲惫的往昔感到愧疚。

且让我们,彼此原谅,彼此放手。

(佚名/文,选自《小品·美文》2010年第9期,有改动)

1、你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的“残忍“一词?

 

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画波浪线的句子的理解。

 

3、文中的儿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用一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5、如果你是文中的儿子,面对妈妈请你搬走的决定,你会怎么想?

 

(三)阅读《温暖的记忆》

温暖的记忆

①雪是从年三十晚上开始下的。

我和妻乘坐的大巴车一路慢行,回乡者一个个都在各自的城市站点下车了,等到了我们所在的县城的车站时,车上就剩我们俩了。

②那时已经是凌晨时分,劳碌了一年的人们此时早已进入梦乡,偶尔,未眠者燃放的焰火一遍遍腾空而起.灿烂的焰火与漫天的飞雪映照在一起,引发人无限的遐思。

③我们下车时,偌大的车站已是空无一人。

正想走着回去,只见车站广场的边上,有一个人披着雨衣,顶着大雪,俯着身子,吃力地推着一辆三轮车向我们走来。

④蹬三轮车的怎么这么晚了还没回家?

⑤诧异间,那人已到眼前,把雨衣的帽子搬了下来。

我这才看清楚,那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岁月的风霜在她的脸上已刻下明显的痕迹。

她对我们憨憨地笑了起来:

“走,我送你们回去,刚想回家,你们可是我最后一批客人啦。

⑥一路上我们攀谈起来。

她说她是晚上8点多出来的,已经在风雪中忙活了近5个小时。

⑦“都已经是大年初一了,怎么不在家团圆?

家人呢?

⑧“儿子和他爸在北京打工,他们没买上火车票,说是初二到家,迟就迟两天吧,没事!

”那女人还是憨憨地笑着。

⑨“还有一个闺女,在南京上大学,今年大三了,寒假在那儿做家教,人家小孩不让走,硬是把她留下来过年。

她打电话说要回来照顾我,我没让,我身体好着呢。

我婆婆八十多了,平日里我一边蹬三轮,一边在家服侍她,今天一天我就挣了将近两百块!

⑩“晚上吃完晚饭,本想歇歇,我一看雪下大了,车站连夜回来的人又多,出租车、三轮车都很少,人家肯定急着回家,哪个家里不盼啊。

反正他爸他们也没回来,干脆就到车站搭客了,和人说说话,拉拉家常,心里挺敞亮的。

(11)那女人一口气跟我俩讲了许多,脸上依然堆着笑,言语间满是开朗豁达。

下车的时候,她只收了我们两块钱,我们要多给,她坚决不要,说她好腿好脚,挣钱的机会多着呢,大过年的,不能多收人钱。

临走前,还送给我俩一大堆祝福的话。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我们夫妻俩从小区门口坐上了一辆三轮车,去参加一个宴会。

巧的是,半路上又碰到了年三十夜里拉我们回家的那个女人。

她正骑着三轮车拉着客人从旁经过,瞧见我们立即热情地打招呼。

(12)“你们认识啊?

”三轮车车主很是好奇。

于是,我们就把大年初一凌晨发生的事讲了一遍。

(13)“唉,这个人命苦呢!

(14)三轮车车主的话令我们大吃一惊,细问之下,我们才知道那个女人的不幸家事。

(15)原来,八年前大年三十晚上,也是一个大雪天,她的丈夫和儿子在北京打工返乡途中遭遇车祸,双双罹难。

儿媳后来带着孙子和人跑了,至今下落不明。

后来她一个人靠蹬三轮养家,一边侍奉老婆婆,一边还要供女儿上学。

为了女儿不受罪,为了婆婆不伤心,她一直未嫁人。

女儿很争气,最终考上了大学,还年年获得奖学金,平时还兼做家教贴补家用。

(16)“她人缘好,心地特善良,搭客从不多收,我们这圈子里的人都知道她不容易,都让着她,尽量让她多挣几个。

(17)“想起来就为她难过,你知道她为什么每年三十都要到车站去搭客,一搭就到深更半夜吗?

大伙儿说她每到这个时候就想念那死去的爷儿俩啊……”

(18)在我们周围,每天总有一些平凡而动人的故事发生,这些故事穿过城市喧嚣的天空,穿过功利纷争的灵魂,温暖着我们的记忆。

(于兆文/文,选自《散文选刊》2010年4月下,有改动)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叙述的故事。

 

2.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3.分析文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a.有一个人披着雨衣,顶着大雪,俯着身子,吃力地推着一辆三轮车向我们走来。

 

b.脸上依然堆着笑,言语间满是开朗豁达。

 

4.蹬三轮的妇女每年除夕都要到车站搭客,她跟“我们”说是因为儿子和丈夫没买上火车票,初二才能回,这和文章第⑩段三轮车夫的话不一致。

蹬三轮的妇女为什么要说谎?

 

5.说说结尾段的作用。

 

(四)阅读《瓶子村庄》

瓶子村庄

①20世纪5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米谷区生活着这样一对夫妻:

男的是个泥瓦匠,有一手好手艺,成天乐呵呵地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忙碌着;妻子则是个红脸膛的高个子女人,她没有工作,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快活地收拾房间、做一桌热乎乎的饭莱、小跑着将两个调皮的孩子拉到身边来。

②谁都以为这样的平静生活会一直继续下去,可是,黑夜突然来了。

③1953年的冬天,泥瓦匠的两个孩子相继感染肺炎夭折了。

听到消息的泥瓦匠从高高的脚手架上摔下来,折了一条腿,躺了整整3个月。

再爬起来的他,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瘸腿酒鬼。

妻子哭了整整3个月,整个人瘦成了窄窄的一条,显得愈发高了,远远望去,就像一根披了衣服的木棍立在那里。

④泥瓦匠再也不去工地了,家里的食物越来越少,妻子只好去做洗衣工。

可是,她那点微薄的薪水根本不够男人打酒喝。

⑤很多人都以为,这个女人很快要离开泥瓦匠了。

尤其是那年冬天,醉酒的泥瓦匠碰倒了马灯,他们仅有的3间房子也在一场大火申化为灰烬。

⑥可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冰天雪地里,那个刚刚赶回来的妻子,号啕着将安然无恙的丈夫紧紧抱在怀中。

⑦房子没有了,可以再盖。

如果他没有了,她的希望也就彻底破灭了。

⑧教堂的神父看这对夫妻可怜,将看门人的小房间让出来,希望上帝的善举能够让泥瓦匠看到新生的力量和希望。

泥瓦匠拎着一瓶酒坐在房间门口,他的妻子用围裙揩着眼角,躬身向神父道谢。

⑨神父摇着头走开了。

两个月后,春天来了,大片的风信子灿烂地开在教堂外面。

神父看到,泥瓦匠横躺在长椅上喝酒,他的身边,妻子正在任劳任怨地浆洗衣物。

教堂门前,绿色的酒瓶子堆得越来越高。

来教堂祈祷的人,不得不强忍着刺鼻的酒气冲过去。

⑩泥瓦匠丝毫没有悔改的意思,神父的耐心也到了尽头,他随便找了个理由驱逐了这对夫妻。

(11)他们搬家的那天早晨,全村的人都在教堂做弥撒。

等他们出来才发现,原本堆满酒瓶的教堂门前,已经干净如初了。

(12)远远地,人们看到那介高个子女人正拉着满满一车酒瓶向村口走去。

她的身后,东倒西歪的泥瓦匠将一个空酒瓶抱在怀里,鬼哭狼嚎地唱着什么歌。

(13)直到万圣节前一天,一个孩子飞快地跑回家告诉爸爸,村西的旷野中,有一座美丽的玻璃房子。

(14)人们奔走相告并跑过去看,只见平坦的旷野上,灿烂的阳光下,一间用玻璃瓶子搭成的屋子正光芒四射地立在那里。

(15)玻璃房子一侧,那个红脸膛的女人从一堵矮矮的玻璃瓶墙边立起身来。

人们才知道,这座房子,竟是她用丈夫扔掉的酒瓶搭建的。

(16)1.7万个瓶子,建成了一座房子。

那个女人说:

“我年纪大了,不能再给他生孩子了,就再送给他一个家吧。

(17)她笑嘻嘻地看着睡在摇椅上的男人,亲昵地将破旧的毛衫搭在他身上。

(18)人们发现,虽然她的腰更弯了,可快乐似乎重新回到了她的脸上。

(19)又过了一年,人们惊讶地发现.瘸腿的泥瓦匠提着一个巨大的编织袋重新出现在村子里。

他嘿嘿笑着告诉昔日的邻居,自己戒酒了,泥瓦匠做不成了,就做个拾荒人吧。

(20)从此,这对夫妻就成了附近的一景。

丈夫拎着袋子在后面走,妻子在前面一声又一声地惊呼:

这里有一个好看的瓶子,那里也有一个好看的瓶子!

(21)村西的旷野渐渐拥挤起来,泥瓦匠的妻子搭玻璃房子似乎上了瘾:

从1953牟到1978年,25年里,她一共完成了13座完整的建筑,其中包括人行道、教堂和许愿井。

在他们的心中,一个家已经不够了,妻子想送给丈夫一个村庄。

于是,没过多久,一些无家可归的老人和居无定所的流浪汉开始住到这个“瓶子村庄”来。

(22)繁星璀璨的夜晚,玻璃房子的灯火亮起来,原本素不相识的人们快乐地聚集在炉火前,荒凉的旷野忽然成了温暖的港湾。

(23)“瓶子村庄”成了一个传奇,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

197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米谷区将“瓶子村庄”列为官方标志性建筑;1981年,又将“瓶子村庄”列为历史性标志建筑。

(24)记者赶来报道这个故事时,泥瓦匠已经去世了。

他的妻子正在用玻璃瓶搭建此生最后一座建筑——瓶子坟墓。

她看着沉睡在墓碑上的那个名字,轻声笑道:

“孩子死了之后,他的心就成了一间没有窗户的黑屋子。

为了让他重新看到光明,我用那些玻璃瓶搭建房屋,就是希望无论白天黑夜,都能让他时刻看到光明。

感谢上帝,他终于看到了。

”将最后一个瓶子放到墓碑上,老妇人转身离去。

“瓶子村庄”完成了,她的传奇也结束了。

可全世界永远记住了她的名字:

特蕾萨·普瑞斯布蕾——世界上第一个为了驱逐黑暗而建起“瓶子村庄”的女人。

(琴台/文,选自《中外文摘》2010年第8期,有改动)

1.选文第②段“谁都以为这样的平静生活会一直继续下去,可是,黑夜突然来了”一句中,“黑夜”指代什么?

这句话在全文巾起什么作用?

 

2.选文对泥瓦匠和女人三个阶段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描述。

请你根据文段分别加以概括,说说泥瓦匠和女人三个阶段的生活状态。

 

3.选文第⑤段中说“很多人都以为,这个女人很快要离开泥瓦匠了”,请问人们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4.文中的妻子为什么要坚持用空酒瓶为丈夫搭建一座玻璃房子?

 

5.你认为文中的妻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五)阅读《宝贝,你能原谅我吗?

宝贝,你能原谅我吗?

①那是一顶可爱的无边帽,用安哥拉纱线编织而成,帽子的软顶上挂着个安哥拉绒毛做的小球,两边垂下两条系带。

②买这项帽子的时候,茉莉才6岁。

由于她的耳朵很容易发炎,我们要她在冬天出门时戴着这顶帽子。

但是她很讨厌戴帽子,她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

当她找不出什么理由的时候,她就会把它藏起来,害得我们经常到处找帽子。

③有一天早晨,校车在外面鸣着喇叭等她,我们又一次开始找她的帽子。

④“我昨晚没把它藏起来。

”茉莉委屈地喊。

⑤“可你以前常把它藏起来,你叫我怎么信你?

”我愤怒地质问她。

⑥我生气地把她拖上校车。

她哭叫起来,我冲着她大声吼:

“今晚你耳朵痛时,别对着我哭!

⑦我用力关上门,校车开走了。

在收拾脏衣服的时候,我的怒气又上来了。

她一定知道自己把帽子藏在哪里,我一边嘀咕着一边打开洗衣机。

天啊,帽子竟然在洗衣机里面,我竟然忘记了是我自己头天晚上把它丢进去的!

⑧我是多么惭愧啊。

我不停地在地板上踱来踱去,时不时看看时钟,第一次课间休息是在9点15分,我必须告诉她,我有多么抱歉。

⑨9点钟,我开车来到学校,把车停在运动场边焦急地等侯着。

终于,下课铃响了,一年级的小学生像小鸟一般唧哪喳喳地跑了出来。

茉莉在那里!

我下车大声叫她,她转过头来看见我,喜形于色,接着飞一般地朝我跑过来。

⑩“这是我妈妈!

”她向她的朋友们介绍我。

她张开双臂拥抱我,看得出她真的很开心。

我紧紧地搂着些,眼睛湿润了。

(11)“哦,茉莉,”我流着泪说,“真的很抱歉,我找到了帽子,是我昨晚放在洗衣机里了。

宝贝,你能原谅我吗?

”她愣了一会儿,随即抱着我咯咯地笑起来,然后飞快地跑回去玩了。

(12)多年以后,我偶然发现了茉莉大学时代的一些手稿和笔记。

当打开其中一本旧笔记本时,我发现了她写的一篇作文。

那是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要求以生活中对个人影响最大的一件事为题材。

(13)她的作文题目很简单——帽子。

(14)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茉莉总结了“帽子事件”对她的人生的影响:

“从此,我知道了,我的妈妈是个多么可爱的人,妈妈不仅能承认错误,还会为自己所犯的错误道歉.我爱她……”

(15)我的眼睛湿润了。

([美国]莫利·莱蒙斯/文,选自《情感读本》2010年12月上,有改动)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2.面对女儿的辩解,“我”为何不但不信,反而认为是她藏了起来?

 

3.哪些细节表现了“我”找不着帽子时的愤怒?

 

4.第⑩段和第⑩

段画线句子分别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5.读了本文,你明白了哪些道理?

 

(六)阅读《你看出了一只狗的寒冷》

你看出了一只狗的寒冷

①你看出了一只狗的寒冷,给它垫上了温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

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

你将一只受伤的乌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治疗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它放飞林中。

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来看你,同样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

它们毕竟是低智能动物,也许很快会忘记这一切,将来再见你的时候,目光十分陌生,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追逐它们的食物和快乐。

它们不会像很多童话里描述的那样给你送来珍珠、宝石,也不会在你渴死路途的时候在你嘴唇上滴下甘露。

它们甚至再也不会回头。

②但它们长久地注视过你,好像一心要知道更多关于你的事情,好像希望尽可能记住你的面容,决心做出动物能力以外的什么事情。

③这一刻很快会过去。

(A)但有了这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不再是没有过这一刻的世界。

感激和信任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和信任弥散在大山里,群山就有了温暖,有了亲切。

某一天,你在大山里行走的时候.大山给你一片树荫;你在一条草木覆盖的暗沟前失足的时候.大山垫给你一块石头或者借给你一根树枝,阻挡你危险地下坠。

(B)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

④你不再感到孤单和危险,甚至石块是你的血肉,树梢是你的肢体.而你的一声长啸或大笑其实来自大山那边的谷地。

你是人。

其实人只是特定温度、特定重力、特定元素化合条件下的偶然。

因此相对于大地来说,人不过是没有冬眠和冬枯的山;相对于其他动物来说,人不过是穿戴了衣冠的禽兽,没有了尾巴,却有了文字、职位、电脑以及偶尔寄生其中的铁壳子汽车。

⑤(C)人是大地、植物动物对某个衣冠者临时的身份客串。

你抬起头来眺望群山,目光随着驭马铃声在大山那里消失,看到起伏的山脊那边,无数的蜻蜓从霞光的深处飞来,在你的逆光的视野里颤抖出万片金光,刹那间洒满了寂静的天空——这是更大的一扇家门向你洞开,(D)更大的一个家族将把你迎候和收留——只需要你用新的语言来与骨肉相认,需要你触抚石块或树梢的问候。

(韩少功/文,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11期,略有改动)

1.第③段中“这一刻”指的是哪一刻?

请根据上下文简要回答。

 

2.如何理解B句“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

 

3.联系下面的资料,淡谈你对C、D句中“客串”及‘‘骨肉”的理解。

客串:

非专业演员临时参加专业剧团演出,也指非本地或本单位的演员临时参加演出。

(《现代汉语词典》)

骨肉:

①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

②比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

(《现代汉语词典》)

客串:

骨肉:

4.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作者通过本文所要传达的主要思想。

 

5.作者在开头说“你看出了一只狗的寒冷,给它垫上了温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

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万式表达它的感激”,你也一定有过类似与动物相处的经历和体验,请写下来并谈谈你的感想。

 

(七)阅读《请系上保险绳》

请系上保险绳

女老师正在神采飞扬地讲课。

学生们大睁着眼睛,如一群饥饿的小鸟,正翘首期盼着鸟妈妈的哺育,又像一株株干枯的禾苗,正渴望着雨水的滋润。

刘雅的目光本来也是紧紧追随着老师的,可是,突然,她不经意瞥见了窗外那个女人——对面教学楼外高高的脚手架上,一个女人正在吃力地攀爬。

刘雅的心随着她艰难地攀爬,被牵扯得越来越疼,像被尖利的钢针刺着一样。

深秋的风肆虐着。

女人背上吊着一根细细的保险绳,这让刘雅稍感安慰。

她沿着纵横交错的脚手架,左一下,右一下,屈身,展臂,弯腰,终于爬上了终点。

在那儿,一只涂料桶正从空中吊下来,晃晃悠悠,像飘荡的秋千。

女人眼疾手快,左手抓住脚手架,右手抓住晃动的涂料桶,将它稳稳地放在自己脚边的木板上。

然后,女人站在木板上,竟小心地解开了背上的保险绳。

她左手抓着脚手架的钢管,右手麻利地拿着一把大刷子,弯腰在桶里蘸了蘸涂料,挥手在墙上涂抹。

左一下,右一下,刷子不停地挥舞,女人像一个豪放派的画家。

片刻,墙上就是白晃晃的一片。

刘雅的心悬起来,高高地悬在半空中。

她害怕女人从那七层楼高的脚手架上突然飘下来,像一片落叶。

这样想着,刘雅的心就生生地被撕裂似的疼起来,她的眼前出现了另一个女人的形象,那个与她心心相系的女人,那个让她放心不下的女人。

想着想着,刘雅的泪水就汩洄地涌出来,开始时无声无息,后来就控制不住地有了嘤嘤的声音。

“刘雅,你怎么了?

怎么哭了?

”所有的目光都被那嘤嘤的哭声吸引过来,刘雅被罩在惊诧和关切的目光里。

女老师温柔地走上前,轻轻拍拍她抽动的双肩,爱怜地问:

“是哪里不舒服吗?

要不要送你去医务室?

“不了,我自己去!

”刘雅终于勇敢地抬起头,老师看到一张满是泪水的脸。

刘雅擦了一把泪,在老师关注的目光里走出了教室。

她并没有去医务室,她只是心病。

那块心病,多少年都无法根除。

她跑进学校的电话亭,快速拔通那个熟悉的号码。

那边传来一个温柔的声音:

“小雅,有什么事吗?

妈妈正在脚手架上忙着呢,说话不太方便,等会儿打给你好吗?

“不,我就要现在跟你说话!

”长这么大,刘雅第一次在电话里那么放肆地和母亲撒娇。

“你怎么了,小雅?

”母亲听出刘雅的哭声,紧张地问。

“妈妈.你系保险绳了吗?

“没有呢,系了绳子,千活碍手碍脚的,不系,干得快一点。

”母亲平静地回答。

“不,你赶快系上保险绳,赶快!

”刘雅在电话里冲妈妈吼道,“妈妈,你知道吗?

今天,我在学校里看到一位年纪和你差不多的阿姨也在脚手架上干活,她也没系保险绳,我担心死了!

你竟然也没有系吗?

妈妈,你快系上吧,我害怕!

”刘雅的哭声在电话里那么凄惨无助,像深夜里无法田家的孩子的哀号,撕心裂肺。

“妈妈知道了,我马上系,我听你的!

小雅,妈妈的乖女儿,你长大了!

妈妈真为你高兴啊!

”母亲在电话那头的声音哽咽起来。

“妈妈,为了小雅,你一定要记得系保险绳,每天都系,好吗?

少挣点钱没关系,妈妈,我再也不乱花钱了,不要手机了,不穿名牌衣服了,我只要妈妈好好的,永远和我在一起!

“妈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