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0386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DOC.docx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DOC.docx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DOC

专题六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第一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即时练

(计时:

45分钟 满分:

36分)

频考点22 鉴赏事物形象专练

1.(2015·辽宁师大附中模块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度浮桥①至南台

陆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②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

①浮桥:

今福州闽江旧大桥,宋时由船只连成的浮桥。

②九轨:

轨,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意指浮桥桥面宽广。

颔联写出了浮桥什么特点?

作者是如何写出浮桥的特点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

雄伟壮观。

作者运用衬托、夸张手法写出了浮桥的特点。

作者以“怒涛”衬托其稳固,用“九轨”“千艘”极力夸张,写出桥面的宽阔及其雄伟的气势。

赏析 运用触景生情的手法来写景,是这首诗的特色。

所谓触景生情,说的是诗人的情是由外界的景物所唤起来的,而这种情是诗人本身所具有的。

陆游在这首诗中抒的是豪情,即诗中所说的“豪气”。

这个豪情首先表现在对浮桥的描写上。

诗人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浮桥的雄伟气象,体现出诗人轩昂的气概。

这里的夸张,既有数量的夸张,也有描写性的夸张,使浮桥的特征更鲜明,更突出,更典型,更理想,使之瑰丽多姿,大放异彩,给人异乎寻常的感觉。

其次,是对钟鼓和云烟的描写,在“催昏晓”和“自古今”的催化下,使之“雄浑中兴象自远,有涵盖一切之气”。

第三是以“吹笛榕阴”写出自己的乐观和自豪。

这笛声“清音有余”,意味深长,绕榕千秋,不绝如缕。

2.(2015·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阶段性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6分)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清)龚自珍①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

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尺絮。

  绣院深沈谁是主?

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

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

①自幼博通多才的龚自珍,嘉庆十五年(1810)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这阕《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时期。

请评析“孤花”这一艺术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

词人在下阕描写了一朵绚烂、充满生机的“孤花”在满园芜杂中明艳开放的情景,与上阕柳絮的曼舞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直接抒发“莫怨”无人问津、只因“不合”时宜的孤高情怀。

生动而典型地呈现了一个遗世独立的文人形象,对随波逐流者具有警醒意义。

赏析 这首词以经过人家的废园为题,采取象征寄托的手法,寓情于景,在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上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起句“漠漠春芜春不住”,广漠的园地上一片荒芜的萧索,春日的芳华已消逝褪尽的景象,不正是当时“天朝盛世”已春去无踪的缩影吗?

“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

”而那些“藤蔓”——昏庸的王公大臣及其帮闲文人,却处处牵制,阻碍着维新改革者的道路。

“偏是无情偏解舞”,那些国事蜩螗浑不管的官僚们偏解粉饰太平,酣歌曼舞;那些“藤蔓”随风摇摆,偏解作阻碍行人的“舞”;那蔓草的群魔乱舞,对改革维新者作张牙舞爪之“舞”。

词人已是悲愤填膺,以纵横驰骋的笔势,怒斥群丑了。

联想到词人辞官离京之前,某权贵使用流言蜚语的阴险手段,对他进行的陷害,真似“蒙蒙扑面皆尺絮”。

而词人此时的情怀,亦如贺铸《青玉案》词中所写“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下半片的“绣院深沈谁是主?

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

”与放翁咏梅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意蕴相同。

一朵明丽的孤花在荒芜的废园中寂寞地开放,无人陪护,无人欣赏。

突出了它独立荒园,孤芳高洁的品格。

花与词人的心境融合无间,灵犀相通。

结尾“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安慰孤花,亦是强作自解。

这是时代、社会和志士仁人之间的矛盾。

不合时序,只能枉有痴情,在词人“花开不合阳春暮”的深沉喟叹中,我们犹听到他一往情深地吟哦: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更听到他激越的呼吁: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阳春”已暮,必然名花无主。

词人将“明如许”的“孤花”置于“藤刺牵衣”,春草丛芜,飞絮漫舞的背景前,那种反差是如此鲜明。

龚自珍二十二岁时作的《金缕曲》中曾强烈表示不愿做雕虫小技的匠工:

“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

似春水、干卿何事?

”他不是早早愿意“怨去吹箫,狂来说剑”,甚而去草野伴青灯,他的使命感,责任心是被现实剥蚀掉的。

“无奈苍狗看云,红羊数劫,惘惘休提起!

客气渐多真气少,汩没心灵何已?

千古声名,百年担负,事事违初意”,后来他在《百字令·投袁大琴南》词中抒述的这番心声,正印合着“花开不合阳春暮”的这个痛苦的判断。

频考点23 鉴赏人物形象专练

3.(2015·辽宁省抚顺二中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6分)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结合诗歌后两联,简要分析何相公的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塑造了一个身手矫健、技艺高超的猎手形象。

“背手抽”写出了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

“翻身控”展现了猎手动作难度大,技艺高超。

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的高超。

(意对即可)

赏析 诗的起联两句叙事:

“晓出禁城”,点明围猎时间;“分围浅草”,写出壮阔场面。

两句为全诗铺写了一个背景,画面开朗,色彩鲜丽。

颔联“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中的“红旗向日”,色彩无比耀目;“白马迎风”,气宇非常轩昂。

总括诗的前半部分,一至三句,是以朝霞满天,晨风拂煦,绿草如茵,红旗向日,作为人物亮相之前的壮丽场景,紧接而来的“白马骤迎风”一句,是英雄人物跃马出场,施展浑身“帅”劲的亮相动作。

由此而下,此诗便将写作重心转到这位骁勇骑士当众显露猎射飞雁,矫健灵活的杰出身手上去。

“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着一“抽”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见身段之灵巧。

“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控”,这就进一步展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控”之而再来一个“鹞子翻身”的漂亮动作,造型十分健美。

对于这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评价,当然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动作表面。

关键所在,毕竟还有待于亮出他那百步穿杨的惊人绝技。

果然,刹那之间,就在围观的人群中间,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然的欢呼,并且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

原来蓝天高处,一只带箭的鸿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

苏东坡词云:

“高处不胜寒。

”此处“寒空”之“寒”,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渲染高飞鸿雁的凌绝苍穹,从而加强了一箭高高命中的神异气氛。

全诗至此,戛然而止。

由于射雁成功而出现的欢声雷动的热烈场面,自可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此诗在取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写场面中的一个人物,而且又只写此一马上英雄的一个手势与一个身段,并以刹那之间雁落寒空的独特镜头使之迸发异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确乎令人随同“万人齐指”而为之欢呼叫绝。

4.(2015·陕西省镇安中学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6分)

临 江 仙

(明)杨慎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②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

①杨慎(1488年-1559年),明代中叶文学家,一生命运蹭蹬,老年境况凄凉。

②渚:

水中小块陆地。

词的下阕着力塑造了“白发渔樵”的形象。

这是怎样的形象?

寄托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白发渔樵”是隐者的形象。

任月圆月缺、任潮起潮落,他总能悠闲自得,把酒临风,笑谈古今,固守着生命的淡泊和宁静。

寄托了词人对高蹈出世、大彻大悟的人生境界的渴望与追求。

赏析 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苏轼《赤壁怀古》里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

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

“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历史现象的总结,从中也可看出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观。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悠长,尽管历代兴亡盛哀、循环往复,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一种人生易逝的悲伤感悄然而生。

下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

而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渔樵,而是通晓古今的高士,就更见他淡泊超脱的襟怀,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全词似怀古,似咏志。

开篇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洪流,在景语中预示哲理,意境深邃。

下片则具体刻画了一个老渔翁的形象,在其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现出看尽红尘多少事的豁达。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白发渔樵”是全词的主体意象,也可以视为抒情主人公的化身。

考生结合上阕展示出的阔大而又悲凉的意境,琢磨下阕人物的外貌特征、行为举止,不难看出这是一个隐士的形象,而他的人生追求,也正是词人的人生追求。

频考点24 鉴赏景物形象专练

5.(2015·贵州省遵义四中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6分)

相 见 欢

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②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

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

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倩:

请,让。

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的?

有何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写出景色2分,营造意境2分,作用2分)

赏析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

“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其实不然。

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

“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

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

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

“几时收?

”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

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

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

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

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6.(2015·辽宁省五校协作体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6分)

过陈琳①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②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

①陈琳,建安七子,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为袁绍效力;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

②铜雀,指铜雀台,远在邺都,曹操所建。

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颈联描绘了一幅荒凉寥落的景象。

(2分)前句写眼前实景,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冷落萧条;后句写联想之景,曾经重用陈琳的曹操修建的铜雀台,现在想必也只剩下了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

(2分)整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

赏析 过去曾在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在飘流蓬转的生活中又正好经过他的坟墓。

陈琳灵魂有知,想必会真正了解我这个飘蓬才士吧。

我是空有盖世超群之才而不逢识才用人之主,只有白白地羡慕能受到曹操重用的陈琳了。

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没在萋萋荒草之中,而重用陈琳的曹操,其生前所建的铜雀台大概也只能对着暮云愈显其荒凉了。

生不逢时啊,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

想到这些,让人不禁临风惆怅,倍加哀伤。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

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不下李商隐咏史佳作。

就咏怀古迹一体看,不妨视为杜甫此类作品的嫡传。

专题六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第一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纠错练

(计时:

45分钟 满分:

66分)

一、(2015·浙江省效实中学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

道旁稚子

郑獬

稚儿怕寒床下啼,两骭①赤立仍苦饥。

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

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

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

注:

①骭(ɡàn):

胫骨,小腿骨,亦指小腿。

1.诗歌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稚子”形象?

诗人刻画这一形象的主要手法是什么?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稚子形象:

瘦弱、饥寒交迫。

(2分)手法:

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2分)用稚子和凫鹜、百鸟做对比,凫鹜肥过稚子,鸟有毛而人无衣,突出了稚子的悲惨处境。

(2分)

2.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体现了诗人对饥寒交迫的稚儿的深切同情,如“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一句体现了诗人对稚子的深深怜惜;(2分)对统治阶层的愤恨之情,如“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一句是对统治阶层只知掠夺、罔顾百姓生死行径的控诉。

(3分)

赏析 从诗中看,稚儿饥寒交迫的悲惨境遇并不是上天造成的,而是官府造成的。

官府“桑柘连四海”,占有大量土地和财富,却根本不管百姓死活。

写“百鸟”是为了反衬稚儿的悲惨境遇(与稚儿的悲惨境遇形成鲜明对比)。

鸟有羽毛,人无衣装;鸟在千山飞雪的时候能够自由飞翔,稚儿在寒冬却只能赤立而泣。

人对鸟的羡慕,深刻揭示了人不如鸟的悲惨现实,增强了诗歌的批判性。

二、(2015·河南省中原名校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11分)

卜算子·漫兴

辛弃疾①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万一朝家举力田②,舍我其谁也。

注:

①因遭小人诬陷,辛弃疾被罢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官职,赋闲在江西铅山县期思渡附近的瓢泉别墅。

此词写于他人生的低潮时期。

②力田:

乡官名,掌管农事。

3.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用典,表达词人胸中郁结的愁闷或气愤。

②对比,用李广英勇善战难封侯与李蔡才能平庸却封侯进行对比,突出李广的悲剧命运。

词人以李广自比,表达了心中的愤愤不平。

③反语,有朝一日恢复汉代官制,选举“力田”,看来是非我莫属了。

表面微笑,实则心酸自嘲。

(每点2分)

4.下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绘了词人罢官赋闲时在园中根除杂草、修葺乡间住宅的田园生活景象。

(2分)表达了词人对南宋统治者不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之情。

赏析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小令篇制有限,不可能悉数罗列这位英雄的传奇故事,因此词人只剪取了史传中最精彩的一个片断。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史记》叙李广事,曾以其堂弟李蔡作为反衬。

词人即不假外求,一并拈来。

词人这里特别强调李蔡的“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一“却”字尤值得品味,上文略去了的重要内容——李广为人在上上,却终生不得封侯,全由此反跌出来,笔墨十分节省。

四句只推出李广、李蔡两个人物形象,无须辞费,如此文武双全的将相之具,竟备受猜忌,屡遭贬谪,时被投闲置散。

这怎不令人伤心落泪!

因此,词中的李广,实际上是词人的自我写照;为李广鸣不平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矛头是冲着那人妖不分的南宋统治集团来的。

下阕写实,就目前的田园生活抒发感慨,满肚子苦水都托之于诙谐,寓庄于谐。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二句对仗,工整清新。

上下文皆散句,于此安排一双俪句,其精彩如宝带在腰。

“芸”,通“耘”。

“笕”,本为屋檐上承接雨水的竹管,此处用作动词,谓截断竹管,剖作屋瓦。

既根除园中杂草,又修葺乡间住宅,词人似乎准备长期在此经营农庄,做“粮食生产专业户”了。

于是乃逗出结尾二句:

“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朝家”,一作“朝廷”。

两汉时行推荐制,凡努力耕作、成绩显著者,可由地方官推举担任“力田”之职。

二句言:

有朝一日恢复汉代官制,选举“力田”,看来是非我莫属了!

话说得极风趣,不愧幽默大师,然而明眼人一看即知,这是含着泪的微笑,其骨子里正不知有多少辛酸苦辣。

虽大言不惭,却充满着高度的政治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说得何等壮观!

到得词人手中,一经抽换前提,自负也就变成了自嘲。

三、(2015·贵州师大附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11分)

登 快 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①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

①佳人:

知心朋友。

5.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深秋时节,天空高远,连绵群山落叶飘零,澄江如练,与皎洁的月色交相辉映。

颔联描绘了一幅开阔辽远,明净澄澈的暮秋图。

6.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蕴含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①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

颔联描写了深秋空阔辽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皎洁的月,无不蕴含喜爱之情;②对知音难觅的苦闷惆怅之情。

颈联巧用俞伯牙为知音摔琴绝弦的典故表达知音难觅的惆怅;③归隐情怀。

尾联“归船”“吾与白鸥盟”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

赏析 这是黄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诗。

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

前句是用《晋书·傅成传》所载夏侯济之语;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

“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超脱了前人的窠臼。

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

“倚晚晴”三字,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

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

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

此处“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此诗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

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

尾句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

这一结尾,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

意味隽永,想象无穷。

四、(2015·江西省泰和中学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7~8题。

(11分)

卜算子·旅雁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

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

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

①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

②矰缴(zēnɡzhuó):

系着丝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