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经验及其对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启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03385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外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经验及其对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国外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经验及其对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国外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经验及其对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国外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经验及其对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国外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经验及其对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外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经验及其对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启示.docx

《国外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经验及其对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外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经验及其对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启示.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外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经验及其对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启示.docx

国外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经验及其对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国外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经验及其对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摘要]学科交叉作为当今科学发展的新趋势,是教育转型改革的新方向,也是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各高校跨学科培养研究生是我国复合型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

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筑波大学等国外大学在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方面积累了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典型经验。

以此为鉴,我国高校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应明确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建立适合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选拔机制,变革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式,以及完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18)02-0109-08

  学科交叉作为当今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在科学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中正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遇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复杂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多数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并不是单一学科知识所能解决的,正如生态环境、能源短缺、社会公平和创新问题等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必须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才能彻底消除社会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创新,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我国发展的第一要务,而创新型人才应该是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和开放思维方式的复合型人才。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作为一种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模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目前,跨学科研究生培?

B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普遍趋势。

借鉴发达国家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国外知名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做法

  

(一)麻省理工学院:

现代理工科院校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范式

  麻省理工学院(以下简称MIT)在秉承“专与通、知与行相统一,致力于培养在21世纪为本国和世界更好的服务的精英”理念指导下,在创新作为主要的发展驱动力的时代特征下,为适应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依托传统的专业学院继续培养专业化的人才之外,还组建了大约70个跨学院、跨学科的学术组织机构,专门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科学研究和学习的机会[1]。

此外,为了促进跨学科领域的发展,MIT专门开设了提供学位计划或辅修学位计划的跨学科教育项目。

长期以来,MIT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

以兴趣为基点,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牵引,以资金为保障,将跨学科性融入教学、研究与实践等诸环节之中,致力于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能够解决复杂科学问题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该模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具备跨学科综合素质的人才选拔机制

  MIT有全面开放和宽严相济的跨学科人才选拔机制,只有具备跨学科综合素质的研究生才能从选拔中脱颖而出。

MIT跨学科研究生教育项目规定,凡满足相应条件且对相关跨学科领域感兴趣的均可报名参加选拔。

预参加选拔的学生须报名申请,并按要求提交学习成绩单、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单(GRE)、雅思或托福成绩单和专家推荐信等。

如果参加选拔者的申请被正式接受,便进入面试的环节。

对于面试,将着重考察申请者的跨学科领域知识积累、创新思维、团队协作、交际和实践等方面的能力,但由于考察的严格性,最终的通过率极其低。

  2.与主干学科相关的跨学科课程设置

  为了给跨学科研究生教育项目的实施提供学科知识保证,MIT设置了大量与项目主干学科相关的跨院系课程。

根据跨学科研究生教育项目和研究生个体需求,针对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论,MIT为进入跨学科研究生教育项目的研究生开设了3门左右的必修课程;针对研究生个体学习和论文需要,开设了4门左右的选修课①。

此外,跨学科研究生教育项目鼓励研究生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安排课程进度,并不要求所有规定学分都在一年级修完。

当研究生进入论文阶段发现自己的学科知识不足时,可以根据论文的需要选修一些其他课程。

最后,为了让研究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培养他们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的能力,MIT采用教师小组的方式进行讲授,以研讨式教学为主,为研究生们讲授跨学科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

  3.导师和委员会联合培养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MIT跨学科研究生教育项目实行导师和委员会联合培养的模式,并且培养过程横跨研究生培养的全周期。

考虑到跨学科对于知识面的广泛要求,跨学科研究生教育项目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大多来自不用的院系,进入MIT跨学科研究生教育项目学习的每位研究生一般会得到至少3名来自不同学科的导师的指导。

导师会根据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确定其培养计划和研究方向,引导研究生朝着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断发展。

对于各委员会,会在不同的阶段行使不同的职责:

在招生阶段,招生委员会参与研究生面试、确定资格考试内容及通过人选;在读研阶段,研究生教育委员会制定培养计划和解答学习困惑,论文指导委员会提供选题建议、指导研究选题和解答研究困惑;在临近毕业阶段,研究生教育委员会对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面试等进行指导。

  4.系统的科研训练与良好的资助政策

  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尤其重视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训练,MIT就建有自己系统的训练机制:

第一,研究伦理行为培训。

帮助研究生了解研究资料、研究成果发布与共享的注意事项和遵守科研诚信等。

第二,实验室轮转。

通过实验室轮转,积累丰富的科研经历,为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学术活动。

跨学科研究生教育项目每隔一段时间会举办专家研讨会,为各专家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探讨跨学科学术问题以及分享跨学科研究经验提供机会。

同时,跨学科研究生教育项目也会不定期地开展师生讨论会,为老师向学生传授跨学科前沿知识以及分享研究经验提供机会,也为学生学习前沿知识以及咨询研究难题提供机会。

第四,教学科研实践。

除了开展一些研讨会,跨学科研究生教育项目更多的是为研究生提供参与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的机会,例如,参与重大项目的课题研究。

MIT跨学科研究生教育项目也非常重视对研究生在读期间的资助,跨学科研究生教育项目设立了研究生奖学金、助学贷款以及论文奖励等多种资助方式,同时为研究生提供担任助研、助教的机会,以此获得自己的报酬。

此外,跨学科研究生教育项目的研究生还可以向校外各大机构和基金会申请研究生奖学金。

  5.跨学科培养平台构建

  MIT的跨学科平台包括跨院系研究中心和虚拟平台。

跨院系研究中心是相对稳定的跨学科研究实体,它的任务是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学科教育,它的工作由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和学生完成。

MIT率先引入虚拟平台,借助虚拟平台,围绕特定组织目标,依托跨院系研究中心的管理,将参与目标实现的多学科组织连接起来,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集聚和共享,提高了跨学科研究的?

m应性,大大促进了跨学科领域的发展[2]。

  

(二)剑桥大学:

古典综合性大学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范式

  众所周知,剑桥大学建校较早且一直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之一,能够保持世界一流大学的地位与其对交叉学科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从19世纪90年代末,剑桥大学真正开始交叉学科的发展,1999年剑桥大学和MIT成立了剑桥―MIT研究院,将自己的学术强项和MIT的创业优势结合起来,融通产学合作;2001年6月剑桥大学牵头,英国政府资助成立了剑桥纳米技术跨学科研究伙伴机构,集中研究纳米制造;2001年2月成立文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研究中心,旨在打破跨学科发展的人为障碍,鼓励发展真正的跨学科研究项目[3]。

直到现在,剑桥大学的跨学科研究一直走在世界各大学的前列,成为许多交叉学科顶尖的原创性成果的产生地,这与其完善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是分不开的。

  1.入学机制和修读方式

  在入学机制方面,剑桥大学跨学科研究教育中心面向世界各国的大学招收研究生,在满足招收专业要求的前提下,跨学科教育中心更喜欢接受拥有多学科背景的学生。

对于每一个申请入学的学生,跨学科研究中心会按照招生目录对其各种成绩进行考察,并在很大程度上结合申请者的学科背景、实践经验甚至兴趣、态度和专业愿景。

在修读方式上,跨学科研究教育中心的研究生培养采用“1+”的模式。

这种模式要求研究生入学的第一年主要是课程(根据每个学生的特色而制定的跨学科学习课程)学习,课程的考核采用课堂报告和小论文相结合的方式。

进入第二年,研究生们开始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另外还会参加一些科研项目,直到自己毕业。

  2.课程设置和教学

  剑桥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一直贯彻因材施教的思想,课程完全按照每个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学科背景来设置。

课程学习主要在第一学年实施,通过课程学习使研究生掌握跨学科研究主要模块的理论、方法以及相关跨学科的基础知识,为他们后续几年能迅速地创造出高水准的研究成果和培养独立研究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的设置和管理由跨学科研究教育中心承担,具体的课程安排主要包括两个模块:

一个为核心课程模块,适合于某一领域所有研究生的跨学科课程;另一个是开放课程模块,为不同的系开设的仅适合本专业的课程。

  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课程设置为例,表1和表2分别列举了2017―2018学年剑桥大学社会科学博士培养项目,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心开设的核心模块课程和开放模块课程。

此外,为了给研究生提供更综合的研究训练,剑桥大学联合其他大学建立了高阶培训网络。

该网络囊括了其他学校的课程,学生可以选修该网络中其他学校开设的高阶课程。

  3.学术交流

  除了在校内为学生设置丰富的课程培养方案,剑桥大学也非常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影响,这对于跨学科研究生教育项目更是重中之重。

由于大多数学生来自不同的学科,于是学校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对话平台(如座谈、研讨会等),让同学们就学术研究、职业发展等多种议题展开互动交流,使属于不同学科的知识得以相互融合,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

另外,剑桥大学与多所学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学生在就学期间可以申请到其他学校进行交换学习。

同时,对于需要到国外高校或科研机构学习或调研的学生,学校将给予较大的支持。

  4.毕业程序

  在剑桥大学,大部分跨学科研究生项目,要求研究生的毕业都要经历三个阶段:

一是毕业选题准备阶段。

第一学年的课程的学习,为研究生们以后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课程中的小项目研究是为把他们带入以后的跨学科研究中去。

二是毕业论文选题阶段。

一般在第二年完成。

研究生选题大部分由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计划直接作出规划,少数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且和导师商量后,确定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

三是毕业论文的完成与答辩阶段。

完成了的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分别交由校内和校外专家审查,只有都通过的才能进入正式答辩,论文答辩通过后才能被授予相应学位。

  5.实习和职业训练

  剑桥大学不仅重视学生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而且重视个人素质和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此,剑桥大学成立了个人与职业发展中心,为学生提供与其专业高相关性的工作实践机会。

针对学生求职中遇到的问题,剑桥大学还成立了研究生职业咨询专家组,专门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建议。

另外,学校联合校外企业或组织机构搭建了广阔的实习平台,学生可以在就学期间的任意时间申请最长6个月的实习。

实习期间,学生会得到一定金额的工资和补助金,供住宿、交通以及在校读书使用。

实践结束后,学生需提交实习报告。

  6.研究生质量保障

  剑桥大学的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是极其完善的,它由内外两方面的保障组成。

其中内部保障来自于剑桥大学内部的质量监控体系,外部保障则来自于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

内部保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在生活上,学校设立了自治书院负责学生的生活事务。

第二,在学习上设立教学学院,结合各学科组的教学科研工作,统领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事务。

为了实现对研究生的个性化辅导,每个研究生都由导师组给予指导,导师组由第一导师和顾问导师组成。

其中第一导师一般是学生所研究领域的专家,顾问导师一般来自于其他专业或院系,他负责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跨学科学术资源与信息[4]。

第三,在课程上,高质量课程的设置以及严格的考核制度为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了保障。

第四,严格的学位颁发标准,要求想毕业的研究生,必须严格地按要求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并通过毕业答辩。

外部保障方面,高等教育保障署会组织专家小组对各学科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并给予反馈意见。

  (三)筑波大学:

新兴大学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

  筑波大学通过大学组织结构变革来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为人才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研究和教育环境,并在改革不久出了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筑波大学因此在交叉学科研究和教育上享誉世界,成为跨学科研究者心中的“理想王国”和各研究型大学进行跨学科研究竞相学习的典范。

  1.人才培养目标

  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研究生的教育和?

W术研究都在交叉学科的思维和方法下进行。

为了这个目标,筑波大学提出了办学理念:

一是借助跨学科的优势使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有一个全面的发展;二是研究生院培养的人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而且要有宽广视野、跨学科综合素质以及创新实践能力;三是利用自身优越的科研环境,建立新的教育科研中心。

四是鼓励跨学科研究的开展,利用跨学科视角开拓新的发展领域,为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2.组织与专业设置

  筑波大学的组织结构变革以促进交叉学科发展为原则,打破了院系、学科的界限,建立了跨学科的教育部门和研究组织。

在教育部门和研究组织的设置上,筑波大学有自己的特点:

一是教育部门和研究组织的分设。

其中研究组织有三种存在形式,第一种是由相关学科领域共同构成的研究组织,老师按自己的研究方向分属某一系;第二种是废除以往的研究所,成立跨学科的课题组;第三种是协助学生完成相关领域研究,为其提供实验服务的研究中心。

而教育部门,负责学生的课程安排以及课程的考核等。

二是为了实现学科交叉,在本科阶段重组院系设置学群,每个学群必须包括人文、社会和自然,学群下再依次下分学类、专业方向。

三是设立硕士课程研究科和博士课程研究科,将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区分开来。

此外,每个研究科都会涉及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其具体专业方向也都体现学科交叉性。

  3.课程设置和教学

  筑波大学在课程设置上有自己的特点:

一是开设公共课程。

公共课程的开设主要为了提高研究生的道德水平,同时丰富其跨学科知识。

二是开设选修课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往自己的兴趣领域延伸。

三是各个专业方向自身开设的交叉性课程。

此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研究生们能够深入了解自己研究方向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有效提高其综合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4.学位类型与修读方式

  针对其学位类型的不同,筑波大学的研究生修读方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硕士终止式,即本专业只授予硕士学位;第二种是5年一贯制博士,即硕士和博士连读,将硕士和博士的课程融在一块学习,通过中期评估和完成博士论文书写、答辩的学生能最终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第三种是硕博分开式,即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分开攻读,而这种修读方式一般针对学术性的学位,硕士阶段作为博士阶段的准备阶段;第四种修读方式主要针对专业学位,一般学制3年,医学为4年。

  5.产学研合作

  筑波大学成立了诸多产学研合作组织,并有完善的产学研合作制度体系来保证合作组织的有效运行。

截至目前,本着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筑波大学有全球COE项目、肩负下一代的大学青年人才培养计划、21世纪COE计划等若干个产学研合作大型计划。

为此,筑波大学还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委员会,用以促进技术转让和政府、工业界与学术界的联络活动。

  二、国外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经验总结

  以上三所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上均处于世界大学前列,尤其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上成效显著。

三所大学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既有自身特点,又有共同的规律。

下面对国外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经验总结如下。

  

(一)整合跨学科研究生教育资源

  1.实施多学科导师联合培养

  众所周知,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对师资力量是有要求的,传统的一个导师带一个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对于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显得有些乏力。

针对这一问题,国外采用了联合培养的新模式,以弥补彼此不足。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与其他高校乃至国外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利用其他高校的优势,邀请其他高校名师担任兼职教授,为研究生们讲授前沿的跨学科知识。

另外,派遣一些优秀的研究生到其他高校进修,参与其跨学科研究。

另一方面,建立多导师合作制,使每个研究生得到至少2~3名来自不同学科的导师的指导,保证他们的跨学科科学研究顺利地开展。

  2.设置跨学科综合课程教学

  国外在对跨学科研究生进行知识传授时,更加注重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

他们开设跨学科综合课程,并由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老师进行讲授,目的是打破学科界限,使学生能够掌握多学科知识,形成跨学科界限的知识视野。

另外,跨学科综合性课程能够培养学生跨学科、全方位的思考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在学生对跨学科综合课程学习过程中,要结合跨学科科研实例,着重锻炼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以及综合利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资源合作共享机制

  国外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发展能够顺利进行,是因为他们更早地建立了资源合作共享机制。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构建一种创新思维理念,打破传统的人才观念和狭隘的办学思路。

学校的管理人员把教学资源的使用率和教学质量的最优化看作第一位,而不是把其看作只属于自己院系的资源。

另一方面,设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方式和资金调配制度[5]。

使一些高等人才不只为某学院独有,使其能够为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贡献力量;同时在资金的分配上,打破原来按学院分配的制度,使更多的资金流向跨学科研究机构,促进跨学科领域的发展。

  

(二)创新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

  1.深化跨学科招生制度改革

  为了鼓励拥有多学科背景的学生报考,国外放宽了跨学科研究生报考条件,凡对跨学科领域有兴趣的均可报名参加选拔。

各培养单位在放宽报考条件的前提下,制定规范的跨学科研究生筛选制度,对于跨考的学生,笔试时加试与报考专业相一致的基础知识,面试时要加大对考生的跨学科领域知识积累、创新思维、学术背景、科研能力的考核力度,从而确保研究生队伍的质量。

  2.建立多样化管理制度体系

  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在限制着交叉学科的发展,或者说是严重影响着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所以为了更好地迎合社会需求,必须建立多样化的管理制度体系与之配套,来实现高校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第一,调整年限制度。

由于大多跨学科研究生的毕业选题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需要涉足多领域学科知识,因此想要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论文,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对此,国外一些高校对跨学科的学生允许其提前或延期毕业,给予其自主调配学习时间的权利。

  第二,调整课程结构。

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对知识结构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而知识主要来源于对课程的学习,因此,调整课程结构是必需的。

首先,贯彻因材施教的思想,课程的设置会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科背景来设置。

具体的课程安排主要包括两个模块:

一个为核心课程模块,适合于某一领域所有研究生的跨学科课程;另一个是开放课程模块,为不同的专业方向开设的仅适合本专业方向的课程。

同时,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教授,为研究生们讲授跨学科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

其次,改变以往的授课方式,采用探讨式教学。

  第三,开展学术交流。

为了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校积极开展各种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

学校会定期举办专家研讨会,对交叉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展开讨论;学校也会不定期开展师生讨论会,使学生有机会和老师们一起探讨学习。

另外,学校会邀请一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座,向老师和学生传授比较前沿的相关领域的知识;学校也会与其他高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进行交换学习。

  第四,健全跨学科组织管理体制。

首先,在选课程导师时,学生根据导师们的主攻专业,结合自己的兴趣,受教于多位导师。

其次,在考核标准上,打破以往的固化的试卷考试,采取以跨学科领域论文、报告的方式考核学生[5]。

最后,在导师制度上,为了实现对研究生的个性化辅导,每个研究生都由导师组给予指导,导师组由第一导师和顾问导师组成。

其中第一导师一般是学生所研究领域的专家,顾问导师一般来自于其他专业或院系。

  (三)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

  现实中,能够产出重要成果的机构,大都因为他们具有跨学科的研究平台。

大多数高素质人才是从跨学科研究中心走出来的,可以说跨学科研究平台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重要科研成果的诞生地。

由于它的重要性,国外各高校大多数建立了跨学科研究中心。

跨学科研究中心除了能够吸引外部研究资金的支持,它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跨学科和学科教育,它的工作由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和学生完成。

另外,一些跨?

W科研究中心还拥有自己的虚拟平台。

借助虚拟平台,围绕特定组织目标,依托跨院系研究中心的管理,将参与目标实现的多学科组织连接起来,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集聚和共享,大大促进了跨学科领域的发展。

  三、国外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对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学科交叉作为当今科学发展的新趋势,是教育转型改革的新方向,也是培养新时代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最高阶段,各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作为我国复合型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显得尤为重要。

国外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经验对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明确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目标

  当今时代,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有其特定的目标或使命,就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高校应该以此目标为导向,开展跨学科研究生教育。

组织结构的设置应该配合该目标的完成,必要时可以调整或打破组织结构,建立跨学科的教育部门和研究组织,为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

专业设置可以打破原有按院系划分的传统,设置学群,打破专业划分过细对学生的束缚,使学生能够接触更多不同的学科知识。

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相关学科课程的设置,为学生安排涵盖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型课程。

  

(二)建立适合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入学选拔机制

  对于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要从入学选拔上重视学生的多学科知识,给拥有多学科背景的学生适当放宽选拔条件。

例如,在麻省理工学院的跨学科人才选拔机制中,只有具备跨学科综合素质的研究生才能从选拔中脱颖而出。

另外,在入学机制上,为了拥有更加优秀的跨学科生源,学校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在研究生调剂上,给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的学生更多机会,同时动员导师们招收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的学生。

第二,在推荐免试上,打破以前只能本专业相互推免的惯例,鼓励一定程度的跨专业推免。

第三,在统一考试中放宽条件,使每个对交叉学科专业有兴趣的学生都有资格报考。

  (三)变革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式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正确与否对于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也直接关系到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水平。

国外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对我国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改革有以下几方面启示:

  1.在导师制度上。

每个研究生都由导师组给予指导,导师组必须有来自不同研究方向的两名以上导师组成,并且要指定一个主要负责的导师,且该导师最好具备交叉学科研究背景。

在导师组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导师组内每个导师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在竭尽全力帮助学生学习与科研的同时,应该坚持共同指导的原则。

如果各导师对学生的科研问题存在争议无法统一时,最终由指定的主要负责导师给出结论。

  2.在课程设置上。

课程设置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交叉学科的理论方法,而且还会给学生今后的跨学科研究奠定基础。

课程设置主要由主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组成。

主修课程主要有交叉学科的基础课程和相应的工具性课程组成,通过对主修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应研究方法。

对于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也可以根据导师组的指导规划,选择部分选修课程。

另外,课程设置应避免多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