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之路案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597354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发展之路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企业发展之路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企业发展之路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企业发展之路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企业发展之路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发展之路案例.docx

《企业发展之路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发展之路案例.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发展之路案例.docx

企业发展之路案例

企业发展之路

格力在2015

格力冲破2000亿的目标或随着业绩遭遇滑铁卢而难以实现。

格力日前公布了2015年业绩,其营收977.5亿元,同比下降近30%,净利润125.3亿元,同比下降11.5%。

从格力最近几年的业绩来看,2015年营收直降422亿元,已回落到2012年。

  作为空调界的老大,格力为何业绩下滑如此之快?

这与曾一手将格力推向千亿大军的格力掌门人董明珠不无关系,一位长期关注格力的证券分析师认为,格力这是在“还债”,过去每年200亿的增长只能说是一种“假象”。

而这一定论也得到空调渠道商的一些证实。

  欲速则不达

  从格力最近5年的业绩来看,2011年营收835.9亿同比增长37.5%,净利润52.4亿元同比增长22.7%;2012年营收1000.84亿同比增19.8%,净利润73.8亿同比增41%;2013年营收1200亿元同比增20%,净利润108亿同比增46.5%;2014年营收1400亿元同比增16.7%,净利润141亿同比增30.6%。

很显然,格力业绩在2015年之前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中,“其占据空调近一半的市场份额;产品高端、高价;多年的自建渠道使之长期拥有渠道话语权。

”这些因素也让外界有理由相信格力的增长速度。

  董明珠曾对外称格力每年将以200亿增速发展,这曾让同行和竞争对手羡慕不已。

与格力增速形成反差的是,随着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红利结束后,国内家电市场便开始陷入增长瓶颈,“靠天吃饭”的空调陷入滞销。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到2015年,空调行业库存总量已突破4000万台,行业库存与2014年末相当。

2015年,中国空调整体零售量下滑,2016年即使空调企业不生产空调也可以通过库存满足市场。

  “如果以格力占据近50%空调市场份额来看,格力将承担一半的库存量。

”一位空调业内人士表示。

  那为何早已陷入库存危机的格力,其业绩却是一直增长?

“压货。

”该人士表示,格力为了达到每年的增长业绩,一直向经销商压库存的方式来填平这个虚增的缺口,直到2015年,泛滥成灾的洪水(库存)终究冲垮了大堤。

  渠道神话或将破灭

  格力从4000万到1200亿的规模增长,一直被业界归功为其不易被复制的格力式渠道。

格力早期通过股份制销售公司的模式创建了格力独有的市场模式,将格力与经销商利益进行捆绑,目前格力旗下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经销商都由格力电器控股,以资本为纽带合资建立联合股份销售公司,不仅将当地原先各自分散的格力销售和服务网络收在一起,统一价格对外批货,保证利润,而且通过进一步增持区域性销售公司的股份,掌控经销商。

  格力因牢牢掌控渠道话语权,曾公开叫板当时的家电渠道巨头国美、苏宁,走自建渠道之路。

但随着家电市场增长放缓,线下渠道逐渐向线上转移,格力线下渠道神话或已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最近几年,格力与经销商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有很多经销商反映,格力为了实行多元化之路,强行向经销商推送晶弘冰箱、净水器,如果任务完不成,格力不兑现返利,有些经销商甚至面临破产,不堪销售压力选择退出。

  据知情人士透露,经销商的不满以及格力的高额库存让格力不得不考虑通过降价来消化,2014年年底,一向不打价格战的格力开始主动参与价格战,并在2015年开始与国美、苏宁“握手言和”,推出一系列针对格力空调专场的降价行动。

  “家电销售渠道从线下向线上转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位家电渠道商认为,靠格力品牌本身的议价能力很难通过原有单一的自建渠道支撑空调和其他品类的发展,而一旦格力大力发展其他渠道,也就意味着格力渠道神话的破灭。

  多元化战略起步晚转型步伐缓慢

  董明珠曾提出格力要走多元化之路来实现2000亿规模,但从格力的财报来看,2011-2015年,空调业务仍然占据格力销售额的80%以上。

从格力的其他品类来看,包括其成立的子品牌晶弘冰箱、大松电饭煲,以及迟迟未见的格力手机,格力多元化扩张之路并未见起色。

  面对市场的低迷,格力竞争对手海尔、美的却早已在战略上完成布局并纷纷转型,从速度上看,早在2011年,海尔、美的开始采取扩张海外市场、调整渠道策略等措施来应对未来几年家电市场将出现的饱和危机。

2011年-2012年,美的在渠道上进行了大刀阔斧改革,取消了各地销售公司,将各事业部进行瘦身和扁平化,经过两年的内部调整并实现美的集团的整体上市。

海尔在2010年开始启动“人单合一”实现零库存,2014年通过“小微公司”的模式积极向互联网转型,开始从单一硬件公司向智能家居平台型公司跨越。

从业绩来看,海尔集团2015年利润增长20%,成为全球最大白电企业,上百个小微企业营收过亿。

美的集团净利达127亿同比增长21%。

  目前,海尔、美的不仅在品类扩张上远远超越格力,白电地位通过智能家居平台战略将格力甩在身后。

在资本运作上,海尔、美的更是通过一系列资本手段壮大自己。

最近几年,海尔通过收购日本三洋电机、GE家电、新西兰家电巨头裴雪派克逐渐扩大海外市场版图,国内则与阿里合作,阿里已入股海尔日日顺;美的则是与小米捆绑,后者12.66亿战略入股美的。

  最近几年的格力又做了什么呢?

从格力给予外界的信息来看,更多的是董明珠频频公开亮相后引发的一轮轮“口水战”,包括与小米董事长雷军的对赌,以及打出“格力手机完爆IPhone6S”口号等,无论是董明珠自己作为格力品牌形象代言人,还是网上近日曝光和主持人陈鲁豫的合影,董明珠除了争当“上头条”之外,外界并没有看到格力在产品和企业战略上的更多信息。

“格力与昔日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越拉越远了。

”一位家电企业CEO如此评价,格力该沉下心来做点事了。

(资料来源网络)

XX在2015

上个月,21岁的魏则西去世了。

他罹患了滑膜肉瘤这种罕见的癌症后,多次求医之后,家人借钱带他去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尝试了肿瘤生物免疫疗法,治疗完成后出现肺部转移。

  魏则西曾经提过,他对这家医院的认知来自于XX。

这也促使XX在五一当天成为刷屏焦点。

在血友病吧事件后,XX再次成为公众情绪的宣泄口。

随后有消息传出,在贴吧事件后遭到处分的XX副总裁王湛,因违反职业道德,已被开除处理。

  在民愤之外,一个被集中讨论的事情是,XX是否应为广告主背书和担则,信息平台的商业模式是否需求去原罪化?

  该不该信XX?

  魏则西曾经在知乎上回答过一个问题,叫“你认为人性最大的‘恶’是什么?

”,讲述了他在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求医的始末。

中间提到,他对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就医,是由于无望之际,在XX搜索看到了新疗法的推荐。

当时他并未意识到那是推广信息。

  经过层层扒皮,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的肿瘤科,相当于是外包给了莆田系。

  有人提出,病人和家属也有辨别信息的责任。

生病求医这种大事,为什么要靠XX?

但在面临疾病和死亡的关头,人性都会变得无比脆弱,眼前出现的每一根稻草,都有可能抓在手里。

  XX推广的官方微博称,已经和逝者家属取得联系。

但晚间财新网的一则辟谣消息称,魏则西从未接到XX和医院方面的电话。

  前后打脸,网民的愤怒再次涌向XX。

事实上,血友病吧的事情还没有被彻底遗忘,XX这是再次撞到了枪口上。

网民们或许能原谅买到假货,却不能原谅生死关头仍被欺骗、为人鱼肉。

  就在今年的GMIC医疗论坛上,XX医疗事业部总经理李政刚遭遇过民众的质疑。

他介绍XX医疗的市值和排名系统时,参会者提出疑问,XX医疗的市值依据在哪里,排名方式凭什么这样决定。

  事实上,影响竞价排名的,不只是XX和莆田系,还要数量庞大的搜索广告代理公司,给广告主提供合适的竞价方案,其中不少甚至因此成功挂牌新三板。

  但当商业和生死摆在同一个天平上,XX没有丝毫赢的可能。

  信息平台的原罪

  在民愤之外,一个被集中讨论的事情是,XX是否应为广告主背书和担则,信息平台的商业模式是否需求去原罪化?

  从法律层面来说,目前为止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流量主和广告主之间的责任关系。

对于广告主出现的问题,流量主是否要承担连带甚至同等责任。

  甚至,就连XX推广算不算广告,也没有明确的界定。

  一位律师朋友说,目前在司法系统和工商的行政系统中,还没有直接认定竞价排名属于广告。

不过按照广告法的定义,“本法所称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

”竞价排名在实质应当认为是广告。

  他表示,如果认定竞价排名是广告,就要在广告法监控之下。

XX的搜索是“现金牛”业务,在保证营收的同时还要为其他业务输血。

而在XX的搜索收入中,医疗广告占了巨大比重,但医疗广告在全世界都是严格管制的。

  “如果竞价排名被认定为广告,对收入是相当巨大的打击。

客观估计XX市值要跌30%或更高。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XX目前是最大的互联网信息入口,客观上成为了着网民对很多行业的认知的通道。

  范爷有个金句,叫经得起多大的诋毁,就承受的起多大的赞美。

响应的,对XX来说,是不是“获得了多少收益,就要承担多大责任”。

对医疗等特殊行业,仅仅要求广告主提供简单的工商执照,显然不能说审核尽责。

  事实上,不只XX,信息平台的商业化,本身就是带有原罪的。

  作为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最终却把用户厌恶的广告放在了显眼位置。

靠用户的支撑盈利,有时却会出现这样把用户带向死路的案例。

消费着用户的信任,却总有把用户至于刀俎之下的场景。

  甚至,不只XX有这样的问题。

客观的说,在莆田系的势头之下,国内几乎所有搜索引擎都有不靠谱的医疗广告。

之所以没有别的引擎中枪,最大的原因只能是市场份额还不够大,不足以碰上这样的概率。

  信息平台的去原罪化,有人给出了谷歌的思路。

在广告的处理上,谷歌显得更为善意,把广告单独列了出来。

XX则是把广告和普通信息放在了一个信息流里,只是在广告下方加了“推广”二字。

  要对用户更善意,还是对广告主更善意,这是包括XX在内的信息平台们,要做的选择。

苹果在2015

最近的一个月,对苹果公司来说,几乎没什么好消息。

先是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预测称,苹果第一季度iPhone出货量仅有4000万台,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31%;然后是国内某着名厂商创始人直呼“苹果已是旧势力的代表”(这则消息甚至登上了国外主流财经媒体CNBC最热门科技新闻的前三名);接下来是业内公认的预测iPhone出货量最准确的分析师郭明褀发出的预警:

iPhone今年全年出货量甚至要低于2014年,他认为即便是今年将发布的iPhone7也无法让出货量回复增长;昨天,又有媒体爆料称,苹果解雇了所有合同性质招聘人员。

神坛上的苹果正摇摇欲坠

苹果今日公布的第一季度财报也证实了上述担心不无道理。

在该季度中,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最受欢迎的产品iPhone自2007年面世以来,首次出现同比销量下滑,该公司该季度的营收也出现了13年来首次同比下滑。

尽管单季500多亿美元的收入和100亿美元的利润对于任何一家上市公司来说,无疑都是一个梦幻般的数字,但对于苹果来说,这份财报却代表着业绩持续走高的终结。

财报发布后,资本市场给出了无情的回应:

苹果股价在盘后重挫近8%,投资者对这家公司的信心已经遭受重创。

在该季度中,过去的两大增长“引擎”:

iPhone和中国地区,双双熄火,iPhone的销售收入出现了近20%的下滑,在大中华地区的销售收入则出现了26%的大幅减少。

苹果在财报中给出的下个季度的业绩前瞻指引还向外界宣告了这样一个残酷事实:

该公司未来业绩同比下滑的状况仍将持续。

另一个让外界担忧的消息是,苹果作为一家硬件公司,过去所维持的难以置信的高盈利水平在未来也将不可持续。

随着iPhoneSE这样的低售价手机的上市,苹果未来的盈利能力也大受影响,预计下个季度毛利率将由目前的39.4%下滑至37%。

这份财报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

苹果近年来依靠iPhone在全球范围内的广受欢迎获得业绩大幅增长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了,创新是破解这一困境的唯一办法。

然而无人驾驶汽车、虚拟现实等外界在热传的苹果正在研发的产品,似乎依然遥不可及,短期内唯一值得外界期待的,或许是苹果即将于今年秋季发布的最新一代iPhone产品:

iPhone7,但将公司短期的业绩命运全押在这一款产品上,似乎是一个风险很大的情况,况且从目前获知的一些有限信息来看,iPhone7似乎也没有太多的兴奋点。

回过头来看,苹果过去两年赚钱实在太容易,大屏iPhone的推出将苹果业绩推上了一个新的高点,但疯狂赚钱的同时,对新产品研发力度的不足,则为今天的这份“难看”的财报埋下了隐患。

iPhone和中国市场两大“引擎”失速

苹果过于依赖iPhone销售的商业模式为上一季度的财报埋下隐患。

作为苹果最成功的产品,来自iPhone的收入占到苹果总收入的三分之二,iPhone的销量情况无疑将直接影响到苹果的整体财务状况。

上个季度,iPhone总共卖出了5120万台,较去年同期减少16%。

实现营收329亿美元,同比下滑18%。

外界对于苹果iPhone的兴奋度较过去大大降低是不争的事实,在iPhone7正式亮相之前,苹果仍处在这样“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

苹果的其他产品,无论是Mac电脑还是iPad平板,抑或是苹果手表,都无法填补iPhone销量减少所带来的营收下滑。

上个季度,苹果的Mac产品总共售出403万台,实现收入51.1亿美元,售出iPad产品1030万台,实现收入44.1亿美元,两者收入的总和仅占总收入不到四分之一。

而来自于苹果生态圈的服务收入在该季度中实现59.9亿美元,去年同期该数字是50亿美元,同样对于500多亿的单季总收入来说也是杯水车薪。

此外,近年来一直作为苹果业绩增长主要驱动力的中国市场,在该季度中也出现了显着下滑。

根据财报,该季度中,苹果在大中华地区实现营业收入124.8亿美元,同比下滑26%,环比下滑32%。

实际上,除了日本市场外,美国、欧洲等其他主要市场均出现同比下滑。

苹果依然没有单独列示苹果手表的销量,仅仅将其包含在“其他产品”这一项目下,该项目该季度实现收入21.89亿美元,同比增长30%。

刚刚度过上市一周年纪念的苹果手表,尽管被外界认为获得的销量成绩要远好于第一代iPhone刚发布一年后的成绩,但和如今的苹果庞大的业绩规模相比,苹果手表显然也不足以成为苹果业绩的下一个增长点。

业绩同比下滑将持续盈利能力堪忧

在苹果发布这份财报之前,外界普遍预期苹果将出现十几年来首次业绩同比下滑,但实际的财报数字似乎比此前预期的更加糟糕。

506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低于华尔街的预期,也处于苹果在上一份财报中给出的500亿至530亿业绩前瞻指导的最下端。

更让人担忧的是,伴随着今天的这份财报,苹果还公布了对目前季度的业绩预期:

营业收入为410亿至430亿美元,低于分析师给出的473亿美元的平均估计值,该预期也低于去年同期苹果实现的496亿美元的收入。

也就是说,接下来我们将看到苹果业绩每季度同比下滑的情况仍将持续。

除了销售下滑外,苹果还将面对一个尴尬的事实:

未来的盈利能力将下降。

目前苹果的毛利率依然维持在39.4%的高位,但预计下个季度毛利率将下滑至37.5%到38%,主要受到苹果最新低端产品iPhoneSE的影响。

在上个季度中,iPhone平均售价为641美元,低于此前分析师预期的658美元。

从为股东带来最大回报的角度来说,苹果宣布了继续扩大其分红和股票回购计划:

苹果宣布将该计划延长一年至2018年3月,总金额增加500亿至2500亿美元。

从2012年开始该计划至3月份,苹果总共花费了1630亿美元。

但分红和股票回购计划都不是长久之计,对于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来说,创新是解决目前困境的唯一办法。

但遗憾的是,在消费者对苹果的产品已经出现审美疲劳和兴趣减少之时,苹果还是没能拿出外界所期待的划时代的新产品,苹果手表遗憾地未能成功接棒iPhone,无人驾驶汽车、虚拟现实等产品还遥遥无期,唯一短期内值得期待的下一代全新iPhone产品:

iPhone7,就目前有限的信息来看,似乎也缺乏真正让外界眼前一亮的兴奋点。

这份财报不仅让外界看到苹果神话般业绩的终结,更是给苹果敲响了警钟:

过去几年过度依靠iPhone、缺乏新产品创新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苹果沦为大众消费品牌应该不是人们所愿意看到的。

(资料来源网络)

武钢在2015

前段时间,一篇名为《武钢减员5万背后:

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沉浮》的文章在各大媒体传得沸沸扬扬。

其撰稿方“光谷客”更是凭借此文涨粉数十万,成为继“咪蒙”之后的另一个自媒体传奇。

武钢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60年的发展历程中,武钢陆续夺得“世界钢铁排名第四”、“财富世界500强”、“中国品牌500强”等殊荣。

然而今年,这座财富大城沦陷了。

总经理落马,5万人失了饭碗,一纸繁华,终成印记。

很大部分原因,是武钢产能过剩,无力维持数万工人的温饱问题。

武钢的状况,是诸多央企、国企和大型民企同时存在的问题:

盘子大了,体制多了,管理难了,创新精神僵化了。

而曝光此次大裁员的自媒体“光谷客”,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从“光谷客”的发文数据可以得知,这是一个去年下半年才成立的小型自媒体组织,且成员很可能不到十人。

在曝光武钢之前,“光谷客”增粉缓慢;而武钢事件的爆发,则让它“赢得青楼厚盛名”,成为媒体焦点。

在数学领域中,有两个概念:

线性增长与指数增长。

线性是成倍数增长,指数则是病毒式的爆发增长。

对比武钢和“光谷客”,可以轻易判断出:

武钢属于线性增长,就像金庸小说里的练武之人,它经年累月在自己的方寸之地稳扎稳打;“光谷客”则是指数增长,如同古龙小说里的遁世高手,它不动则籍籍无名,一动则名震天下。

这表明——

以“光谷客”为代表的指数型组织,正悄无声息地解构着传统线性的“武钢们”。

或许有人对此嗤之以鼻:

偶然现象,运气而已。

无妨,我们再看一个:

诺基亚与YouTube。

诺基亚的出现比武钢更早,成立于1865年,真正开始做电话则始于1982年。

经过20多年打拼,诺基亚终成手机之王,其广告词“你每眨一眼,世界上就卖掉3部诺基亚手机”,足以将摩托罗拉、三星等碾成渣。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强大的手机帝国,在智能机问世之后,它开始步履维艰,最终跟不上同行的脚步,遗落在人们的视野与记忆中。

作为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成立于2005年2月。

18个月后,这个网站被谷歌以14亿美元的高价收购,堪称当时的奇迹。

为什么20多年的手机霸主一夜成为阶下囚?

为什么不到两年的小网站反为座上宾?

更讽刺的是,当诺基亚解体以后,外界的人都为之可惜,而诺基亚本国的芬兰员工却拍手叫好,好像指望这天很久了。

这不奇怪。

智能手机出现后,诺基亚仍然走老路子,以为凭着一股子劲儿,就能抗衡手机发展风向标。

诺基亚并没错,只是它求稳求质的线性模式,已不能跟新的时代画上对等。

很多有想法的诺基亚内部员工明白大势难返,但在诺基亚工作,他们没权利和能力去搞其它技术活。

诺基亚解体后,这帮人迅速各自成立了十多个小公司。

他们想做第二个、第三个YouTube,在短短数年里,创造出比诺基亚更伟大的公司。

到现在,这样的公司比比皆是:

只有13名员工的Instagram,创业3年就卖出10亿美元的高价;收购Instagram的Facebook,在11年时间里,其市值达到3080亿美元;发展7年的Uber,如今估值高达650亿美元;与之对应的滴滴出行,其估值也超过了200亿美元……

而回过头,谁还记得底特律的城市标签通用汽车?

谁还叩问美国强生“全美最令人羡慕的十大企业”的响亮名头?

马聚源、八大祥、四大恒,这些曾经的百年老店,又有多少还飘摇在楼台烟雨中?

当时代帷幕落下,又是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轮回演绎,这不怪你,却也不是其他任何人的错。

经济要推动发展,旧的企业及其老化模式需要被颠覆,而颠覆传统线性运作企业的,正是以Instagram、YouTube、滴滴出行等指数型组织。

指数型组织(ExponentialOrganizations,简称ExO),是由奇点大学创始执行理事萨利姆·伊斯梅尔提出,是指投入少量资金和资源,技术却呈指数增长,时间、发展速度、价值点以10倍到100倍扩张的“独角兽”和成功转型的传统公司。

指数型组织要满足几个条件:

大创意

中国的中小型企业组织,特别在去年,有点微创新就大谈颠覆,四处引流融资,这是很不可取也很可笑的。

所谓颠覆,是如同YouTube开创了视频新玩法与新体验,如同Instagram开创了抓拍的分享乐趣,如同滴滴改造了整个出行产业。

给自己无限空间,大到能放下任何新锐思想,在才够叫做大创意。

大市场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

未被或鲜有人开拓过的蓝海市场。

它需要组织或企业对时代走向有清晰的理解和准确的判断:

个人电脑出现后,英特尔专注于芯片技术;智能化出现后,英特尔又焕发了人工智能的活力。

因此,所谓大市场,是站在当前的位置,做未来的市场布局,这是最好的垄断手法,也是回报最高的价值投资。

大智慧

所有大型企业,相信都是一个智慧库。

但很多企业盘子够大之后,领导思想成为核心思想,而数以千百员工的想法,则被轻视搁浅。

当然,也有将领导思想与员工思想放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组织,比如宝洁开放式创新平台的联发效应。

人有贵贱之分,思想则无高下之别,能够接受任何员工意见的组织,才是一个有大智慧的组织。

我们回过头看之前的几个案例:

YouTube继短视频之后,进军4K、360度视频、儿童细分市场;Instagram以一个APP产品,开创了人类社交新模式,并诱发了美拍、秒拍、美颜等一系列的蝴蝶效应;Facebook更是一个“多指数型组织”,自身价值呈指数增加的同时,也成就了无数无名小卒一跃成为“网红”的指数迁升;Uber和滴滴,则更不必说,它们已让传统出租车行业温饱难以自理。

很多人觉得“光谷客”的粉丝暴涨是个运气问题,但他们可曾知道,从去年下半年起,“光谷客”就预测武钢将会大裁员,继而以“在目前看未来”的角度,跟踪了大半年,采访、撰写、改稿三个月,才有了这篇吸金无数的爆款文章。

所谓偶然与运气,从来都是给有思想、有格局、有准备、有野心的个人与组织。

指数型组织从硅谷呈病毒式爆发扩散后,“生存”,在这个时代,被重新定义:

它不再是眼前的盈利,而是一种革新的技术,一种以现在统驭未来市场的手段,一种敢于撬动地球的眼界,一种能够四两拨千斤的新型组织。

在这个划时代的命题前面,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该如何做,才有望实现价值的指数升迁,从而生存下去?

分析YouTube、Istagram、Facebook等,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大视野

思想不要局限于传统或互联网、地方或大中国、过去和现在,而是要放大到整个世界,布局未来,做一个影响全球的公司。

大格局

无论组织是几个人、几十人,都不要把目标定位成小公司,而将自己想成一家指数宏大、能在18到36个月以内达到估值10亿甚至100亿的伟大公司。

小资源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重新定义了生产力三要素:

劳动力、资金、资源。

第一次工业革命颠覆了传统劳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带动了全球资金,始于上世纪中叶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则将目标划在了资源抢占。

以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回报,这样的组织,绝对能够抗衡任何市场竞争与商业萧条。

新技术

技术是影响指数的决定性变量,要实现指数的宏大,就一定要保证技术的正负无穷大。

大融合

无论是Facebook的社交,还是Uber的闲置车利用,都指向同一热点:

共享。

连接一切能连接的互联网、传统资源与渠道,跨界共赢,已成为商业市场发展的最大趋势。

约翰·科特在《变革加速器》中指出:

人类正在跨越一个边界线,进入一个从未遇到过的指数型增长未知的世界。

而你,已经做好跨越边界、吞并商业世界的准备了吗?

中石油在201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最近称,2015年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