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岱村历史文化内涵的报告解析.docx
《保岱村历史文化内涵的报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岱村历史文化内涵的报告解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保岱村历史文化内涵的报告解析
关于保岱村历史文化内涵的报告
(修改稿)
一、历史沿革及村名来历
(1)五千年前,轩辕黄帝在此治水,称此地为翠妫州。
《河图挺辅佐》记载:
“黄帝乃祓斋七日,至于翠妫州,大鳊鱼折溜而至,乃天老迎之,五色具备。
”
(2)尧舜时,这里仍名翠妫州。
《龙鱼河图》记载:
“尧时与群臣贤智到翠妫之渊,大龟负图来出授,尧敕臣下写取,写毕,龟还在那里。
”
(3)西汉时,在此设县,名潘。
北齐至隋朝改怀戎县。
唐改妫州治。
《涿鹿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
“汉初在此设县治,名潘县。
东晋十六国时撤销,改属广宁郡。
建县约五百年。
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又置州志,称妫州。
”
《涿鹿县志》涿鹿建制篇中记载:
“公元581年,隋朝统一全国,这里属涿郡怀戎县(县治在保岱)。
公元618年至907年,唐贞观八年,怀戎县改为妫州。
”
《陕西桥陵整修纪要》记载:
“(涿鹿建制沿革)北燕时,属燕州广宁郡,州郡治下洛县。
仍置涿鹿、潘县。
北魏末废潘县。
北齐改怀戎县(治在今保岱)同时废广宁、涿鹿县。
隋为怀戎县。
唐代初属河北道妫州怀戎县。
那时涿鹿县被废,一切由妫州怀戎县管理,妫州治在保岱。
截止唐穆宗长庆二年,保岱古城仍然是妫州治所在地。
”
《辞海》妫州条:
“州名,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北燕州置。
治怀戎(今涿鹿西南,长安中移治清夷军城,今怀来县东南旧怀来)辖境相当河北张家口市、宣化、怀来、涿鹿及北京市延庆县地。
”
(4)唐、宋时改宝带。
《涿鹿县地名资料汇编》一书中《唐代河北道南部妫州》与《宋辽时代西京道奉圣州》区域图上的妫州迁移到旧怀来,妫州改称宝带。
(5)元朝时改保岱。
《元朝时代中书道上都路奉圣州》区域图上的宝带改称保岱。
(6)明朝时称舜乡堡,清朝恢复保岱。
《保安州考辩》记载:
“下洛城乃清之保安州,古潘县乃保安州西南之舜乡堡,协阳关乃舜乡堡南之下关。
”
原北大教授王北辰的《黄帝史迹考》记载:
“保岱公社即清之舜乡堡,位在协阳关山谷的北口……”
据当地老辈知识分子张宇希介绍,古城中的古堡里在明朝时名舜乡堡,南北一条大街,东西六条小巷,注册为舜乡堡。
堡门口上写“舜乡堡”三个大字。
清朝时把其余四个自然村(拐角、后庄、坝口、南五村吸收到一块)统称保岱。
岱,绿色。
保岱二字,意思是像泰山一样长留、安定。
二、该村的姓氏来源与来历
据老辈人记忆,保岱村的古舜乡堡,是由朱、谢、董、张四大富户建起来的,一户一面墙。
因为舜都古城被水刮后,人烟稀少,从湖广一带迁来朱、谢、董、张四大户。
他们在高台上垒墙筑堡,并在堡下面挖有储藏物品与躲避战乱的暗道。
所以,保岱的朱、谢、董、张是较早的大姓。
而陈、杨、刘、李、丁、温、王、赵等都是后来从山西或本地西山一带迁来的。
具体起源没有记载。
三、古遗址遗迹及有关故事
舜都古城内外炎黄与尧舜遗址遗迹众多。
上古尧舜时,舜都古城北还没有窑子头村,釜山、历山、鸿蒙寺、尧、舜庙、瞽叟祠等都属于古舜都。
(1)历山,又名烈山(炎黄焚林垦田处,大舜耕田处)
《史记》记载:
“舜,冀州人,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陶器不苦窊。
一年居成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括地志》记载:
“舜耕历山。
”《魏土地记》记载:
“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有历山,山上有舜庙。
”
(2)釜山(黄帝合符处)
西汉《史记》记载:
“轩辕之时,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釜山在怀戎妫州北。
”唐《括地志》记载:
“釜山在妫州怀戎县北三里,山上有舜庙。
”《后魏舆地图风土记》记载:
“潘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形似覆釜,故以名之。
”《宣府通志》记载:
“黄帝合符釜山。
”察哈尔《通志》记:
“釜山在涿鹿县西南,距城三十一里。
”
原北大教授王北辰在他的《黄帝史迹考》中说:
“……从而也就可以肯定釜山应是保岱古城北几里处的某山。
揆之情理,所谓‘合符釜山’这一政治活动,即使是在山上举行某种仪式,而其主要实质性的活动也应在山下平地。
可以推测,现保岱古城这片地方,乃远古时黄帝与各部族集会、活动的所在。
”“又表明,釜山之下的一片地方,不但沃衍宜耕,且扼交通要路,因而开辟甚早,到了汉代乃于其地设置潘县。
”
(3)古潘城(尧舜时都城名)
《水经注》记载:
“漯水经潘县故城,或云舜所都也。
”《魏土地记》记:
“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
城西有历山,山上有舜庙。
”《涿鹿县志·古城遗址》记:
“古潘县城,传为虞舜的出生地,舜初时的都城,夏以后,潘城为冀州地域。
”曲辰著的《黄帝与中华文明》一书记载:
“古之尧舜都潘城,在前后汉置为潘县治……取妫水之名为州名,曰‘妫州’,领县一,为怀戎。
州、县之治都在潘城。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炼钢铁时,在古城东南土崖下挖出绘有花纹的古房墙,埋在地下三米处。
(4)潘泉(妫水之源头,舜时饮用与浇灌水泉)又名龙湫、龙潭
《魏土地记》记载:
“下洛城西南九十里有协阳关,关道西通代郡。
、其水东北流,历笄头山。
阚骃曰:
‘笄头山在潘城南’,即是山也。
又北迳潘县故城,左会潘泉故渎,渎旧上承潘泉于潘城中。
或云:
‘舜所都也。
’”“妫州有妫水,水出于城中。
”《保安州志》:
“龙湫,即潘泉……在保岱堡,为州八之一。
”“保宁山塔不可毁,保岱龙潭不可开。
”
传说黄帝时,妫州有九个大海眼往出冒水,洪水泛滥。
黄帝带人到此治水,他们用大石头凿出九个大石盘盖住了海眼,水治住了。
然而,第二年天大旱,此地又寸草不生了,黄帝立即叫人在大石盘上凿开一个海眼,即盘泉、潘泉的由来。
当地有不少关于潘泉的传说,一种是说蚩尤的剑是水做的,蚩尤和轩辕黄帝打仗,被轩辕黄帝追赶到潘泉边,一不小心把剑掉进了泉中,立即化成了水,不见了,没有了武器,蚩尤吃了败仗。
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一只金马驹被歹人追赶跳进了潘泉,歹人伸手去捞,水中伸出一只簸箕大的红手掌把歹人拉进了泉中,再也没有出来。
从此,人们不敢走近潘泉跟前去,只能远远地观看。
(5)妫水(舜都时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古城内一条河流)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
“有(嬀字去女字边上面加草字头)国,食黍,使四鸟,虎、豹、熊、罴。
”《山海经校注》记载:
“(同上)国或当做妫国。
妫。
水名,舜之居住地……舜为庶人,尧妻子二女,居于妫汭(妫水边弯曲地方)。
”《史记》记:
“舜居妫汭,内行弥谨。
”“舜都居妫水汭,城内有舜井,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
”《书·尧典》记:
“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魏土地记》记:
“妫州有妫水,水源于城中。
”
潘泉水形成的河流。
此河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有水,现在成为一条主村路,即保栾路村内段。
那时山环水绕,气象万千。
传说舜在历山上耕田时,他的两个妃子也来拉犁。
那时野象很多,二妃帮着制服野象。
妫字就是女子牵象的意思,即妫字的由来。
(6)舜井
《魏土地记》:
“妫州有妫水,水源于城中,外城有舜井……”宣府《通志》记:
“舜井在州城东南七十里舜乡堡。
”
传说舜的后母怂恿其父瞽叟陷害舜,让舜下井去掏井。
舜刚下去,他们就往井里填土。
而舜早就做好了准备,在井旁挖了另一个出口逃了出去。
古城有古井多眼,都深不可测,因为早已不用,大多都被覆盖。
(7)舜乡堡(虞舜的出生地)
宣府《通志》:
“舜井在州城东南七十里舜乡堡。
”
清代杨桂森在他的《保安考辨》一文中指出:
“下洛城乃清之保安州(今涿鹿县城)。
古潘县乃保安州西南之舜乡堡,协阳关乃舜乡堡南之下关。
”
原北大教授王北辰在他的《黄帝史迹考》一文中,曾多次提到保岱是清之舜乡堡。
“保岱公社即清之舜乡堡。
位在协阳关的北口、西侧。
”“清代舜乡堡有镇潭寺……”“故可以肯定保岱的西古城乃唐之妫州,汉之潘县,而其东古城乃明清之舜乡堡城,保岱堡城。
”
(8)尧庙(9)舜庙
《魏书·世祖纪》: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于天兴三年五月已巳,幸漯南宫,遂如广宁,遣使者以太牢祠历山帝尧、帝舜庙。
”“拓跋焘于神(此字鹿下面一个加字)元年(公元428年)八月,,东幸广宁,临观温泉,以太牢祭尧、舜庙。
《魏书·礼志》记载:
“拓跋睿于和平元年正月,东巡历山、桥山、祭黄帝、尧、舜庙。
”……《辽史·圣宗纪》:
“统和十三年(公元995年),八月壬辰,诏修山泽祠宇,先哲庙貌,以时祭之。
奉圣州永兴县桥山黄帝庙、历山尧庙、舜庙并得修缮。
”《涿鹿县志》:
“夏,建舜庙于历山(今窑子头村北山)。
”
(10)瞽叟祠(舜父祠)
《后魏舆地图风土记》:
“潘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形似覆釜,故以名之。
其下有舜庙,瞽叟祠存焉。
”
(11)二妃坛(二妃,即尧二女,舜二妃)祭祀处
《史记》:
“舜都居妫水汭,城内有舜井,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
”
(12)舜宅(虞舜旧宅)
《史记》:
“舜都居妫水汭,城内有舜井,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
”
(13)汉潘县城(古舜都城西南)
(14)唐妫州城(古舜都城旧址上)
原北大教授王北辰在《黄帝史迹考》中记载:
“故可以肯定保岱的西古城址乃唐之妫州,汉之潘县,而其东城乃明清之舜乡堡城,保岱堡城。
”
(15)清神台(舜帝祭天地山川的大石桌)
从西汉到辽宋时的区域图上,潘县北都标有清神台。
到元朝时清神台改成辛庄子村。
《涿鹿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
“辛庄:
秦代建村,因此地原有祭祀尧、舜的神台,建村后名‘清神台’,神台后被兵贲所毁,改名辛庄子。
”据辛庄老年人讲,此神台为一丈多长的大石桌,在旧小学院中,神台有护法神,很灵验,后来被居民盖房埋没。
(16)蚩尤墓
《涿鹿县地名资料汇编》记:
“传说今潘县古城西侧那个黄土丘为蚩尤墓。
”
传说蚩尤被轩辕黄帝斩杀在历山下,就埋在这里。
所以窑子头村原名要斯头,要子头。
蚩尤墓原来有四个高大的封土冢,称东四疙瘩。
(17)鸿蒙寺
《轩辕黄帝在涿鹿》记载:
“釜山,又名历山,位今涿鹿县保岱乡保岱村(古潘县遗址)西北三里,窑子头村背倚处,因山中诸峰状似覆釜而得名。
斯山上早年建有舜庙(据废墟中砖瓦纹饰断为秦汉以前建筑。
)历朝帝王将相多往祭祀,尤以北魏拓跋氏诸帝为频。
唐时扩建改设‘天齐’、‘玉皇’、‘太极’等庙殿,总称鸿蒙寺,僧众数百。
香火鼎盛。
明初戏于灾火(潘城同期被山洪冲毁)该遗址周遭10余亩,人称‘转香壶’,其上瓦砾成堆,庙迹可辩,龙雕石块俯拾可见(先为合符地,后为舜庙遗址)。
其上有一块宽长米余的古板和一块边长1·8米的正方形大石(柱础)……”
附传说故事《涿鹿城是一条船》
涿鹿县有两句古话:
“前晌火烧鸿蒙寺,后晌水刮保岱城。
”鸿蒙寺的三百六十个和尚与保岱城的三百六十家员外因为炼银砂发了财,开始奢侈腐化,天天轮流摆宴,转一圈正好一年,倒出的红汤流到十几里外。
他们有了钱不积德行善,反而拿白面馍给孩子揩屁股,放出恶狗咬人。
天上的玉皇知道后发了怒,就放火烧鸿蒙寺,发大水刮保岱城。
但是天帝不忍心让无辜的百姓受害,就派太白金星下凡来泄密给人们,他挑着枣、梨和烧饼沿街窜巷地叫卖,“枣梨(早离),大火烧。
”叫人们赶快逃。
可人们听不懂。
保岱城里有一家心眼好的老婆婆,也去买枣梨,太白金星见四外无人,就悄悄对她说:
“这里早晚要发一场大火灾,你该早早离开呀。
”老婆婆吃了一惊,为难地说:
“我有儿子在给县衙应官差,我每天得给他送饭呀。
”接着又问:
“你知道发洪水的时间吗?
”太白金星说:
“你们村南有一尊石猴,待它的眼一发红,就下暴雨,淹城池,你事先造一只船,可保无恙。
”又再三嘱咐她,此是天机,不可泄露。
又说,那时救人,千万别救三百六十家员外,上天正是为惩罚他们才降灾的。
不想这秘密被她的儿子泄露给他的一个朋友,那朋友不但不相信,还嘲笑他。
然后跑到城南,用红颜料涂红了石猴的眼睛。
他刚一涂完,天上就铺开了黑云,刹时雷鸣电闪,大雨如注,平地起水,房倒城倾。
三百六十家员外正大吃大喝,全被冲进水里,泡进滔滔的洪波里。
老婆婆和儿子摇着事先做好的大船,来往在水中救百姓,就是不救任何一个员外,那三百六十家员外就葬身在水底了。
木船载着满满一船百姓,在水中漂荡了三天,水退了,才在桑干河北岸搁浅。
人们就在这儿定居下来。
过了许多年,官家见此处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就筑城立县,仍称涿鹿县。
至于老涿鹿县,早已被水冲光了。
(18)丹墀地
《轩辕黄帝在涿鹿》记载:
“转香壶”下有一片叫做“丹墀地”的平地,传为当年举行合符仪式时万国诸候朝拜黄帝之所。
(庙殿前的院落)
(19)舜道
上世纪六十年代,保栾路称舜道。
(20)银砂石,又名硫球石(古道路上、田地里到处皆有,尤其以西边为多)七十年代曾有人开大汽车来收走许多,现在仍然俯拾皆是。
附传说故事《银砂石》
很久以前,古舜都保岱是一个米粮丰足的风水宝地。
有一年青苗长得十分喜人,满川青翠。
忽然在一天早晨,不少人发现自家地里的青苗被啃,开始人们以为是谁家的牲口没有拴牢跑了出来,没有太在意。
后来,天天有人的青苗大面积被啃,并发现有脸盆大的蹄印,十分恐慌。
村里胆大的男人们便自动组织起来值更看地。
当夜,值更人看见一头黑色的巨牛在风卷残云般地啃吃剩下的青苗。
人们敲锣打鼓一齐来追巨牛,巨牛引着人们向西北方向走去,人们追到西山脚下,巨牛一声大吼钻了山,人们纷纷议论是神牛显灵,西山必有宝。
便挖山不止,果真挖出了大量的银砂石。
于是,保岱方圆几十里上百里的人们都拥到西山下,家家砌炉,户户盘灶,不再种地,一齐挖矿炼银。
从此保岱古城每日火光冲天,浓烟蔽日,人们炼出了纯度很高的银锭,又雇上外地银匠,把银锭打成银器和首饰。
不久,古城出了三百六十家腰缠万贯的员外,历山鸿蒙寺的僧人们也因为炼银发了大财。
就开始腐化堕落,互相宴请,为富不仁。
被上天知道后水刮了保岱城,火烧了鸿蒙寺。
古城人都四处逃难,大部分逃到河北,建起一座新县城,即现在的涿鹿城,只留下一地的银砂石,还有几个黄土台,现在的保岱都是后迁来的。
(21)镇潭寺遗址(西城墙一带)。
泰山庙遗址(现在粮库占用)。
原北大教授王北辰的《黄帝史迹考》记载:
“又据《保安州志》载,清代舜乡堡(保岱堡)有镇潭寺,其下有泉,保宁塔下也有四口暗井,泉与井通。
虽然寺、泉、塔、井早已不存,但这些记载表明古城内过去的泉水量比现在丰富的多,其穿城而出的小河正相当于潘泉故渎。
”
镇潭寺建筑年代不详,但是保宁山上的明三暗四井七口据说是战国时修道成仙的黄伯阳挖的,保岱镇潭寺也镇的是明三暗四七口井,或许与保宁山有关联,有待考证。
(22)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城东南的崖下出土过红陶盆、灰陶缸、一尺宽的大瓦。
城内出过唐代铜镜。
有人捡到过金锭。
还有供60花甲子老人活葬的砖砌窑。
四、所属地理位置、人口、面积
保岱古城位于涿鹿县城西南二十里处,有700户,3100口人,耕地6305亩。
五、当地特别习俗、方言、饮食起居、戏曲文艺。
明朝初年,由于水刮火烧,古城残破。
大部分人是从湖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习俗带有湖广与山西习惯,主要有烧柴禾睡火炕。
方言是桑干河流域的主体语言,地方性很强。
戏曲是晋剧为主。
饮食从前以黍子黄糕、小米饭、玉米饼为主。
制做有编苇席、打渔、白铁匠、木匠多。
六、种植业。
古代以种黍、谷、高梁、玉米为主,现在以种植玉米为主业,有少量豆类、土豆。
树木从前以大黄杏、黄果为主,种桑养蚕,现在有少量苹果、桃、李、枣、香椿、黄果树。
有大面积仁用杏树。
七、古树
从前,《竹鹿高照》大照壁旁有大槐树,四人合不住。
砍树后的树墩上,四人坐着下棋还富富有余。
原泰山庙有古树后被砍,现在已没有古树。
八、历史人物
(1)上古时轩辕黄帝在此治水,神农炎帝在此采药、开荒。
唐尧、虞舜在保岱建都,耕田、打渔、烧陶。
娥皇、女英都是本地人,专家认为此二妃是拐角人。
(2)司马迁写《史记》前曾来此考察。
(3)及至北魏几位皇帝、即拓跋氏兄弟们都到此祭尧、舜。
(4)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高开道。
(5)原北大教授王北辰曾到此考察,他认为历山下的保岱村确为上谷郡潘县和唐妫州城旧址,并在他逝世前建议:
“要在保岱旧城立‘汉·上谷郡潘县、唐·妫州·怀戎县早期故址’的标志牌。
因为证实了保岱是妫州,就证实了保岱自古就是一处重要的古城。
(6)清朝堡里董家曾出过多名秀才文人,两代清朝庭曾赐有匾额。
董二秀才,是原保岱镇中教师董连仲的祖父。
(7)上世纪的张玉民(县委书记秘书)又名桑南野人,嘲葫芦,双手能打算盘,会画下山虎,唱上百首老歌,知识丰厚,写了大批歌颂舜都与二妃泉的诗。
王尚信,伪国民党察哈尔政府秘书
李大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军乐团大队长
朱占武,抗战时期区委干部,后转到台湾,任国民党上校军官。
等等
附:
该申报县、市、省、全国级的文物
(一)保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1、口头民间故事,代表人物:
刘义成、张宇希、王尚玉、赵义贵、安喜贤、张明园等人。
(二)物质文化遗产
1、有百年历史的保岱高小学堂。
民国初年桑干河南42·5个村子共同出资办起该高级小学。
培养出大批人才。
民国建筑风格,该校大礼堂两门门槛下压着两块大石碑,即从镇潭寺搬来的,现在仍然铺在脚下,已经磨得光滑,只剩角上有几个字。
2、有半个世纪历史的国办中学遗址(该校西墙即古城墙东墙)
3、商店旧址(现精英学校)、供销社旧址。
4、保岱人民公社遗址(中学对面,原为古城东花园)
5、四千多年的古城墙、古舜乡堡及地道、古井(上头街)、古潘泉遗址(大口井)
6、陈家大院(朱秉来家)及果园地道、全家大院(原朱家)、张家大院(堡里张学谦家),董家大院(董连仲家,堡里老院)、温家大院(坝口)、马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李大公家)、赵家大院(赵义贵家)等及泰山庙遗址(粮库)
7、古道与银砂石、
8、汉代石猴(庙门口)、汉代上马石(文化站门口)、砖雕影壁(阎家大门口)、窑湾河(古窑址)等
9、清神台(辛庄子,舜帝祭拜处)与百草地(炎帝采药处)
10、潘城古城门。
(坝口村)
11、大量的石器,石碾、石槽、石臼,石滚。
12、大量的陶器,家家户户都有陶瓦缸、陶瓦盆、陶酒瓮。
2014年3月31日
(注:
小候书记,我把我所了解的保岱历史都装了进来,肯定还有遗漏,也有错误,因为时间太紧,不能再等,赶快上报。
另外你把东南西北残城墙、庙门前的石猴、小学旧房、石器、礼堂门前的石碑、古潘城门、银砂石、清代建筑的几处大院,砖雕影壁、石头街,文化站门外的上马石都拍下来。
如果有旧标语、旧庙墙与彩绘更好,总之,越古老的东西越能证明保岱的历史古老,尽量多地挖掘。
不要错过这次上报,让上级了解保岱的重要机会。
后面还附着尤秀兵、刘建贵等人寄过来的材料,都要一起附在报告后上交。
如果照片没有拍完,先把这份文字材料报上去,再补交照片。
尽快组织刘义成、王尚玉、安喜贤、张明园等老人讲述保岱故事,让陈建明代笔,把传说故事整理出来。
如果故事多,可以申办非物质文化遗产。
——
秀兵:
这份报告已按时上缴,唯恐错过这次上级了解保岱历史的机会。
由于时间太紧,我就按我的想法整理了,或许还有遗漏,先这么做吧。
我把它转发过来,希望你和刘大哥与李老师补充完善,做为以后向上级报告的基础素材。
只供内部参阅修正,不对外或上网,一则以免引起麻烦,二则不想失去文史资源。
杨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