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9252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docx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docx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

第十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

本章提要:

本章首先讲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涵义、特点,以及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详细介绍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的四个环节:

明确目标、确定内容、单元设计和小单元设计。

然后介绍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评价。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运用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以班级心理辅导方式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逐渐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符合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型和教育型模式,面向广大心理正常的学生,以发展学生良好的适应能力、情绪能力,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为主要目标,注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预防,同时团体教育的形式又保证了教育的效率。

另一方面它还弥补了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缺乏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弱点,因为个别心理咨询对咨询人员的专业要求是相当高的,难以经过短期的培训就成为一个水准很高的咨询员。

所以,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非常符合现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

第一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概述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为主线,以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择业辅导为主要内容,通过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的系列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树立理性的价值观,增强其情绪调控能力和耐挫能力,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活动课程。

在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不同的称谓,有的称为“学校心理课程”,有的称为“心理辅导课程”,有的称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有的则称其为“心理素质培养”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些称谓很相似,但在实际运用中,不同的人对其赋予不同的内涵。

目前主要存在三种观点:

一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新增加的,如同一般学科课程一样,主要是向学生讲授心理学知识,比如一些学校把改版的初一思想政治课上成了普通心理学知识传授课,或将普通心理学知识以讲座形式一节节讲给学生。

这种倾向的存在,主要在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质。

另一种情况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主要是针对学生的问题而开展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把辅导内容局限于学生的问题,把辅导形式局限于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把辅导的对象局限于个别学生,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问题化。

第三是认为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活动课程,辅导目标重在发展、预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并不是要新增加一门学科课,而是使其自身的特点在其他教育形式中加以明确和突出,以便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丝毫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反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那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一般学科课程有什么区别呢?

(一)内容不同

一般学科课程侧重人类积累的学科知识的传授,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及其相应的技能培养,比如,数学课主要向学生传授有关数学的概念、定义、定理,训练学生的基本数学运算、推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包括对学生的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训练品质的培养,但这是有机地融于教学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显得弥散,而且是侧重在对学生智力心理的培养为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掌握知识服务的。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是单纯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也不是单项心理品质的训练,它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在学生没有学习知识的压力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使学生在这里能够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

它使在学校教育中不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明确起来。

(二)形式不同

学科教学以讲授为主要形式,即使是活动式教学,也是学生自身单个活动居多(比如,学生看书自学、进行实验操作),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足,讨论局限于讲授的知识,参与讨论的学生范围有限。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在班中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活动。

主要有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

这里的游戏、活动不同于学生的那种自发游戏,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游戏和活动是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计的有主题、有活动形式和方法、有设计方案、能控制活动过程、能评价活动结果的活动和游戏。

(三)师生关系不同

学科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拥有权威性。

虽然随着新型教育观念的变革,信息的飞速发展,这一权威性有所削弱,但总体上,应试教育中教师发展的职能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主体地位比较明显,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真诚、亲密,似向导与游客的关系。

学生是关系中的主体,教师发挥的是主导作用,对学生抱非批评态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理解、信任。

师生之间的活动是一种合作的、民主的、商谈式的协助活动,教师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协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评价的方法不同

学科课程的评价主要是以考试作为主要形式,对学生知识掌握状况做客观定量评价。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效果的评价,则是以心理测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五)心理机制不同

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主要是感觉、知觉、表象、判断、推理的过程,它着重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念、原理等的把握。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主要是对学生情绪的唤醒,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及心理体验。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一般学科课程不同:

一般学科课程内容以知识为中心(间接经验),形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关注学习结果,师生关系以教师为中心,评价方法以客观定量评价为,心理机制注重学生知识的系统逻辑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内容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形式以学生活动为主,主动探究,注重过程经验,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评价方法以主体综合评价为主,心理机制注重学生的情绪的唤起和情感。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理论上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它是一门新兴的、开放性的不断发展的门类,不能用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概念来界定它。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它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是一类边缘的宽泛意义上的“学科”。

美国学者R.S.蔡斯在其《课程设计:

有代表性的模式》一文中曾归纳了活动——经验课程的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课程的结构由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来决定。

第二,合作计划,即教师和学生一起确立追求的目标,规定查阅的资料,计划实施的活动,安排从事的评定程序等。

第三,把重点放在所学习的问题的解决过程上。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属于活动课范畴,它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基础,关注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为主线而设计和组织实施的。

它以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学习处理学习、生活、择业等方面的问题,以学生学会自助为归宿,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诸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促进班级成员的互动合作。

通过优化学生的活动过程,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和提高心理能力的目的。

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形式的活动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去感悟,它不同于传授和说教。

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能接受到新的信息和他人的反馈,他要考虑如何做出反应,这就使其思维处于激活状态,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独创性得以显现和培养,思维变得积极而活跃。

随着思维的活跃调动,学生的其他感官也将得到协同的行动,尤其是与思维直接相关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锻炼和发展;伴随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全身心投入活动,在情感上会有愉悦的体验,参与意识将增强,使活动变得积极、主动、轻松、愉快。

(二)结构的开放性

构成心理活动课的要素与实施过程所涉及的要素之间不是封闭的,它集中体现在活动目标的开放、活动内容的开放、活动时间的开放、活动空间的开放、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开放五个方面。

1.活动目标的开放:

活动的目标重在发展和预防。

它是一个方向目标,对每个学生而言不是整齐的,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去发展,因此,活动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多元的、开放的。

2.活动内容的开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选取的是学生最关心的自身心理问题以及与之发生关联的来自社会因素影响的社会问题。

最终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活动的内容、创设的情境都是开放于社会的,同时又充分满足学生内在的心理需要。

活动有时也没有统一的、固定的答案,活动结果呈现出开放性。

3.活动时间的开放:

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实施不是拘泥于一般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其本身可长可短,视具体情况而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4.活动空间的开放:

它不拘泥于教室,可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选择教室、校园、公园、野外等社会空间作为自己的活动空间。

即使是教室内的活动,也可以打破教室座位顺序,或没有固定的桌椅,围圈而坐,“U”型、“V”型、“O”型排列均可。

5.师生关系的开放:

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居高临下”、“专断”、“独言”,师生关系是彼此尊重、平等、民主、和谐的、合作式、开放型的,活动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不存在一方灌输给另一方的问题。

(三)训练的系统性

这里所说的系统性不同于学科课程的系统性。

学科课程的系统性指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的系统性。

活动训练的系统性表现为整体活动目标的系统性。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不一样,因此每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目标要求一致但程度不一样,随着年龄的增加,活动的内容、形式、水平会逐步加深和提高。

就是同一年龄不同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也呈现出活动之间的系统性。

(四)学生的主体性

这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1.能动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目标自己设计活动形式,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可以依照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主动地感受所创设的活动环境的影响,或吸收或排斥或改造,实现自身认知结构的重建与改造。

2.自主性:

学生活动中,具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自觉活动的态度。

教师予以宏观指导,学生能主动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活动,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发展和完善自己。

3、创造性:

由于是活动,既“活”又“动”,在团体中会不断有新的思想意识、方法的涌现,使活动过程处于“活”的态势下,学生能够在“接受和产生”的思想碰撞中实现对自身的重组和刷新。

这四个方面的特性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特征。

其中活动性是其他三性的基础和前提,创造性是最高特性,系统性是对活动性、开放性的进一步规范,主体性是活动性和开放性得以实现的保证。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存在的问题简析

  在看到心理健康教育大力推行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还存在不少矛盾,毕竟它还是个新生事物。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重要形式之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也同样存在不少问题: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缺乏长期效果评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其别开生面的形式深受学生喜爱,所以现场的效果十分好。

精心设计的活动、热热闹闹的游戏、同学高涨的参与热情都让人兴致盎然。

许多对这一教学形式接触不多的教师都很惊讶于其新颖活泼的课堂气氛,许多任课教师也陶醉于现场的热烈气氛之中。

但是,从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的评估角度来分析,除了要看具有表面色彩的现场效果、短期效果外,长期效果如何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甚至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关键的问题。

因为学生的心理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时的问题,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

对于现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不是每节课的设计和教育目标都能真正实现?

活动课的效果持续时间有多久?

如果长期效果不佳的话,通过怎样的教学手段和跟进措施能进一步延续或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后效?

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往往被淹没在学生暂时性的兴奋和好评之下了。

正如一位活动课的任课老师所说,他的学生每次上课前都兴致勃勃地问他:

“老师,今天做什么游戏?

”他很困惑,也许他的学生每次记住的是课上热烈的游戏甚至只是高涨的情绪,而应有的感悟和认知及行为的改善却所得甚少。

事实上,就教学效果而言,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一时的表面效果,必须更深入地研究我们的课程能不能产生长期的效果、如何评估长期的效果。

在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同时,我们应该推出一些效果评估的课题,开展一些对照性的、有量化指标的研究,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理论上和技术上获得更强有力的支持。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法盲目而混乱

  在一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假如授课的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你会觉得他的授课十分轻松自如,甚至你会觉得上这样的课是一件很简单容易的事。

但是表面流畅简单的课,其中暗含着许多复杂的控制因素,比如对教具的设计、课程的活动性程度、讨论的效果控制、后续心理行为作业的跟进等等。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这些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环节都是需要加以重视和完善的。

例如,有的教师为了设计教具,比如画了和课程主题有关的漫画,他仔细研究了授课对象的心理特点,选取的漫画形式非常符合相应年龄段学生的口味。

而有的教师则做得不够,一些配图“太土”了,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有的课程活动性很强,学生游戏做得兴高采烈,结果游戏的时间拖得很长,课堂讨论的时间被挤占了,或者在课堂讨论时学生还沉浸在做游戏的兴奋中迟迟难以投入到较为理性的后期讨论中去。

课程的活动性是否过强而淹没教学的主题?

对课堂讨论的引导能否到位而不露痕迹?

这些问题如果不细加揣摩和推敲,就会被忽略而影响教学效果。

有的学校为了突出教学方法的先进性,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投影,但是传统的黑板却不见了(没地方摆放),而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在黑板上随手将学生的观点写下来是最基本而常用的教学手法,多媒体虽然漂亮,但不能因为表面的漂亮,而丧失了最有效的教学手法。

有些学校甚至在未能掌握活动课教法的状况下,却要利用网络聊天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显示自己学校的硬件水准。

这种盲目的校际攀比心理,会丧失活动课在学生心目中真正的魅力。

再有,在早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材中往往缺乏课后的跟进作业,其实有没有作业跟进,对保证教学效果的稳定持久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些新的教材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加入了后续心理和行为的跟进作业。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急待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教师的心理学专业水平、局面的应变能力和控制能力、人际的敏感性和影响力等,这些都是必需的品质。

我发现有的教师专业知识不扎实,对学生的提问无法回答而回避回答或误答。

例如,一位重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主力教师,每次公开课都由她主讲。

当讲到情绪、心理防御机制、精神分析、梦的知识的时候,显然学生对这些方面很有兴趣,求知的气氛也很好,正是可以真正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好时机。

可他面对学生的求知目光甚至是直接的提问,往往是匆匆打住或有意略过,很可能在这些方面她也不在行。

讨论是活动课的重要一环,它是将感性的活动上升到理性思考的关键步骤,但有的教师无法随机应变,对学生讨论的总结生硬空洞,不管学生讲什么都按自己事先备课时准备好的台词讲,学生很不满。

还有的教师在学生活动兴奋性提高的情况下,无法控制场面,影响教学效果。

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师需要兼具心理学家和主持人的双重能力,既要熟悉课程相关的心理学背景知识,又要有主持人对局面的把握调控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师一点也不容易当,甚至比个别咨询还难,它远不是表面显示的那样轻松容易。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材质量有待改进

  教材质量是教育质量的基础和保证。

那么,对于现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材,我们是不是没有疑问了呢?

我想至少我们应该问问以下的问题: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材是以发展性为导向的,那么对学生的发展导向究竟放在哪里?

是教学生追求成功呢,还是寻求社会的快乐?

是无限开发潜能呢,还是知足长乐?

这些都是需要解答的问题。

老师在教学的整体目标上也要明确,比如要了解不同活动课之间存在联系和平衡的问题,在上要求学生“惜时如金”的课程时,要想到会不会给有些学生造成更大的学业压力和心理负担?

上“适度调节目标、摆脱考试焦虑”的课程时,应考虑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不要让学生觉得老师就事论事,自相矛盾。

第二,教材在心理学、心理健康学等方面的专业水准是否得到保障?

有的教材是非专业人员所写,有关的内容知识陈旧甚至是错误的,这样的教材显然难以让人满意。

第三,教材的某些内容,如插图、文字的风格、引用的阅读资料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方面是否到位?

不同年龄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这必须在教材中有所体现。

第四,教材有没有设计足够提高教学效果的后续跟进作业?

第五,在普遍缺乏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师资的情况下,我们的教材又需要作哪些变化?

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增加教材的文字量,提升课程的学生自习自助含量,以弥补师资质量可能造成的问题,有时教师误讲甚至比学生无知造成的危害更大。

总之,从现有教材的编写质量看,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

第二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包括:

明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进行单元设计和小单元设计四个环节。

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目标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确定的原则

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

个体的心理品质和特征很多,并非都需要培养,挑选适当的心理品质和特征应遵循以下原则:

1.超前的社会适应性原则

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

我们的学生不仅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且更应该是今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并能适应今后发展了的社会环境。

因为我们的社会正在迅速发展变化,如果我们的眼光短浅,教育目标没有一定的超前性,只是根据当前社会、甚至是过去社会的需要来指定教育的目标,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将难以适应未来的社会。

因此,我们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选择有利于适应今后社会的心理特征作为我们课程教学的目标。

所以,当代社会所需的自主独立性、竞争性、学习能力、创作性等品质必须要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进行教育。

2.发展性原则

所谓发展性原则,就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需要。

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相应的课程教学目标,达到这样的目标可以一步一步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完善地发展。

例如,要培养学生关心和爱他人的品质,从学前到高中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应该在水平上从低到高有所变化:

在学前期,重点培养学生关心和爱护身边的人(父母、老师和同学);在小学阶段,强调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和集体观念;在中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以及爱祖国和爱人民的意识。

3.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教育目标不能“假、大、空”,而要明确地具体化为可以观察评定的和可以训练培养的行为特征。

例如,我们不能泛泛地把“完善的自我”、“道德高尚”和“心理健康”等作为人格教育的目标,而应该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如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和肯定自己、自己的事自己做、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遵纪守法等等。

这样的特征是可以观察到的,可以通过一定的测验和评定方法来评估,并且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措施来加以训练和改造。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总体目标是:

协助学生建立起理性的价值观念,良好的自我观念、提高其人际交往的能力和调节情绪的能力,改善其意志品质。

具体包括:

1.帮助小学生建立理性的价值观念

(1)使学生了解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期望。

(2)增加学生对价值的察觉:

让学生理解价值如何影响人的抉择和行为。

(3)帮助学生学习多侧面、多角度地看待学习和生活:

学习正确归因;进行积极思维方式训练。

2.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

(1)增进自我体察:

自我观察并认知有哪些心理需求和感受;学习描述自我感受;认识思想、感受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2)学会自我接纳:

以己为荣;认知自己的优、缺点。

(3)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发展自信心和自身能力,成为独立的、信任自己的人;提高与周围人交往的自信心;坚持自我努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4)增强自我监控:

敢于自我肯定,善于自我激励;对他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反应适度;能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以积极的态度处之。

3.帮助小学生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1)了解人的交往心理需求。

(2)熟悉与人沟通的技巧:

学会运用同情心。

学习非语言沟通技巧:

眼神接触、表情、体姿、声调、手势。

学习语言沟通技巧:

了解交往中开诚布公和相互信任的重要性;选择适当时机谈论感情问题;谈论感情问题时懂得倾听和发问;勇于表达,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立场,不卑不亢;不轻易责怪他人;面对批评做适当的反应,避免消极的影响;能区别某人的真正言行与你对他言行的反应或判断是否相同。

(3)学会处理人际冲突:

学习如何不失理智的争辩;学会互惠互利的协商技巧。

(4)学习与人合作:

懂得合作的重要性;知道何时挺身而出,何时追随别人;学会正确地分析和对待自己的情绪变化。

4.帮助小学生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

(1)了解体察情绪的多样性(情绪自觉):

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辨别,倾听内在的自我对话。

(2)学习分析不同情绪状态的前因后果(情绪监察):

留意是否有自我贬抑的消极信息,了解情绪的真正原因。

(3)学习情绪状态下的控制和疏导方法(情绪管理):

延迟满足;衡量情绪的强度,克制冲动,减轻压力。

(4)学习分析情绪与行为的差距(情绪决策):

了解别人的观点;了解哪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

5.增强耐挫能力

增强耐挫意识,如认识到遭遇挫折是正常的;学会耐挫方法,如学习接受和适应遭到的反对和不成功;学会给予和接受有益的批评,学会响应指示和接受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限制。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总目标: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做人。

2.分目标

在四个学会这一总体目标下,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各年级的学习特点,分别制定心理素质教育的年级目标。

初一:

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加强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的指导;

初二:

帮助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问题,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初三:

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源”,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和升学观,进行应试心理的辅导与训练;

高一:

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友谊观,为学生的文理分科提供咨询帮助;

高二:

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文理分科后的学生生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科学人生观;

高三: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升学观,正确对待高考,形成正常的应试心态,掌握科学合理的应试技巧。

二、确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就是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目标具体化,即以具体的心理或行为特征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

针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选择如下具体的心理或行为特征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内容:

1.智能和创造性:

(1)观察力。

(2)记忆力。

(3)思维能力。

(4)注意力。

(5)想象力。

(6)创造力。

2.自主坚强的意志特征

(1)自信心——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和坚信自己。

(2)目的选择性——能够选定自己的目标,根据自己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

(3)独立性——依靠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轻易接受他人帮助和支配。

(4)勇敢——敢于挑战、不胆小怕事、不怕苦和累。

(5)成就动机强——敢于承担责任、对自己和自己所做之事负责。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