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高三一模语文阅卷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90774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潍坊市高三一模语文阅卷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潍坊市高三一模语文阅卷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潍坊市高三一模语文阅卷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潍坊市高三一模语文阅卷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潍坊市高三一模语文阅卷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潍坊市高三一模语文阅卷分析报告.docx

《潍坊市高三一模语文阅卷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潍坊市高三一模语文阅卷分析报告.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潍坊市高三一模语文阅卷分析报告.docx

潍坊市高三一模语文阅卷分析报告

2020年潍坊市

高三一模语文阅卷分析报告

(本报告及作文例文仅供参考,不要发到网络及外地)

第4、5题评阅细则

(诸城阅卷组)

第4题

【参考答案】

①首先借现象明论题,即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冲突。

②然后分角度析问题,一是从文创研发的角度,提出要坚守供给底线;一是从传播方式的角度,提出文创要自信发展。

③最后作总结亮观点,指出文创应以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意义。

(4分。

①③各1分,②2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细则】

第一个要点,答案只要包含“提出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新冲突的问题”,即可得1分。

例如:

(1)首先提出问题/论题,即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冲突;

(2)首先提出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冲突的问题/论题;(3)首先提出问题论题:

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冲突正在悄然酝酿。

(三种答法都可以)

第二个要点,答案只要包含“从从文创研发和从传播方式两个角度来分析问题”即可得2分(每个角度1分)。

例如:

(1)然后分析问题,一是从文创研发的角度,提出要坚守供给底线;一是从传播方式的角度,提出文创要自信发展。

(2)然后分析问题,一是供给文创作品要以创意审美为底线,二是文化顺应时代趋势被创造和利用的方式应当更加自信。

(两种答法都可)

第三个要点,只要答出总结出什么结论,或通过总结表明什么观点,且结论或观点正确即可得1分。

例如:

(1)最后得出结论:

文创应以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意义。

(2)最后解决问题,表明“文创的最终意义是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两种答法都可以)

其它注意事项:

如果考生只笼统作答,如“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则不得分。

如果考生从结构、论证方法、语言等方面作答,而在表述中没有包含上述答案的要素,则不得分;如果考生从结构、论证方法、语言等方面作答,而在表述中包含了上述答案的要素,则按相应要素进行赋分。

【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能独立审题,机械套用原有答题角度,导致答非所问。

2.缺乏对行文思路的准确把握,不能针对“如何一步步展开”来组织答案。

3.不能根据文本特点作答,乱用术语。

第5题

【参考答案】

①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挖掘年画背后的价值与精神内核,设计与时代接轨的文创产品。

②创新传播方式。

选用现代人喜欢的流行表达,让年画融入当下生活场景。

③注重市场导向。

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保证产品质量。

(6分。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细则】

参考答案分为两部分,前者是概括,后者是具体分析。

二者不一定截然分开,表达出意思即可;要与年画相联系。

第一个要点,挖掘年画背后的价值与精神内核,设计与时代接轨的文创产品。

(2分。

每个要点1分)

第二个要点,选用现代人喜欢的流行表达,让年画融入当下生活场景。

(2分。

两句话只要答出其中一句且意思对即可)

或:

在文创传播方式上有突破,顺应时代趋势。

(2分)

第三个要点,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1分),保证产品质量。

(1分)

或:

年画文创应以创意审美为底线,(1分)提高文创产品的艺术力。

(1分)

其它答案,只要合理,酌情赋分。

【答卷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未把握材料中的主要观点或主张,随意选取信息。

2.答案过于笼统,简单罗列。

3.仅是摘抄原文字句,未能与年画相联系。

【信息类文本阅读备考建议】

1.加强审题训练,培养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灵活作答的能力。

尤其要注重变式训练,抓住学生的易混点,通过改变设问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作答方式和角度的不同。

2.注重引领建构文体知识体系和答题角度和方法体系。

教师胸中要有完整体系,根据体系确定分解训练的专题内容;学生在训练中要通过总结反思,将训练内容归位,逐步完善体系;教师讲评试题时引导学生将具体问题和已有体系进行联系,从体系中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角度和方法。

3.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宏观把握文本内容与形式,避免学生陷入局部或细节纠缠,导致答题角度过于小而思路不清。

4.强化基于文本内容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利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这既是课标要求,也是命题趋向,应高度重视并着重训练。

第8题评阅细则

(寿光阅卷组)

【原题呈现】

8.戏剧冲突是戏剧中矛盾的表现,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本文围绕程疯子写了哪些戏剧冲突?

请简要概括。

(4分)

【参考答案】

①大家支持程疯子到民教馆而他没信心去的冲突;②娘子要和程疯子一起去斗争黑旋风而程疯子不敢去的冲突;③四嫂鼓动程疯子打狗子而他不打的冲突;④程疯子自身不自信与自信的性格冲突。

(4分。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平均得分】

1分左右

【评分细则】

第一个要点,答案只要对象是大家和程疯子,矛盾是“去不去民教馆”,即可得1分。

例如:

大家想让程疯子去民教馆和程疯子担心十几年没唱了唱不好不想去民教馆的冲突。

第二个要点,答案只要对象是娘子(四嫂等人)和程疯子,矛盾是“去不去斗争黑旋风”即可得1分。

例如:

大家都去斗争黑旋风和程疯子不敢去斗争黑旋风的冲突。

第三个要点,答案只要对象是娘子(四嫂等人)和程疯子,矛盾是“打不打二狗子”即可得1分。

例如:

四嫂等人和狗子对话让程疯子打狗子和程疯子不打他的冲突。

第四个要点,答案只要对象是程疯子自身,矛盾是“想去唱戏又怕唱不好”即可得1分。

例如:

程疯子内心的冲突:

想唱戏又怕唱不好。

【其它注意事项】

(1)人物之间的冲突,人物一定正确;矛盾冲突一定具体(不能写成程疯子和狗子的冲突,这样一句话带过)。

(2)答案第①和第④是第两条,一个是人物之间的,一个是人物自身的,写成一个,只能得1分。

(3)只从程疯子自身矛盾冲突答的,得1分。

【具体答题情况分析】

1.有矛盾冲突的双方,矛盾冲突的内容不具体,得分0分。

2.只有矛盾冲突的内容不具体,没有矛盾冲突的双方,视为自身矛盾冲突,本次考试得1分(答案中只有1个自身矛盾冲突)。

3.没有审好题,不是围绕程疯子写的戏剧冲突,只看围绕程疯子写的戏剧冲突部分。

下图得分0分(只有③围绕程疯子,而③矛盾冲突不具体)。

4.不清楚什么是矛盾冲突,答成概括戏剧情节了,得分0分。

5.对冲突内容理解错误,比如下图“唱功衰退”“不好当面报仇”;且有重复,下图②④重复,得分0分。

6.四分的题,答两条或者三条的同学大有人在,且有1-2条不得分。

下图得分1分。

【学生失误与教学建议】

1学生戏剧知识缺失,不理解矛盾冲突。

建议老师帮助学生再认真分析矛盾冲突的含义、表现方式及其特点。

2.学生不知道如何把握戏剧冲突,建议老师引领学生在把握故事情节和理清人物关系中把握矛盾冲突。

3.学生不知如何写矛盾冲突。

建议老师引领学生关注外部冲突考虑冲突双方围绕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冲突或者是不同阶层的阶级对立冲突、内部冲突考虑人物内心的激烈矛盾挣扎。

4.学生不能规范作答。

建议老师规范学生:

第一,做题时写清矛盾双方与具体冲突内容;第二,找全矛盾冲突。

6.学生审题不认真,不注意限制条件,比如本题“围绕程疯子的矛盾冲突”,建议认真审题,关注限制条件。

第9题阅卷分析

(寿光阅卷组)

9.阅卷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角度是戏剧的潜台词,题干中点名这句台词“有斤两”,实际就是指这句台词背后有多重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题目要求“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答出潜藏在台词背后的真正含义,点出人物的潜在的心理动机和真正的话语目的,以及戏剧作者借这句台词表现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对戏剧主题的彰显或暗示。

参考答案:

饱含程疯子对狗子过去打自己的谴责。

表示程疯子对狗子道歉的接受。

蕴含程疯子对狗子改过自新的劝勉。

表现程疯子性格的转变与做人的理念。

彰显在新中国做新人的主题。

答案解析:

答案一共五条,分三个层次。

前三条为第一个层次,这句话是程疯子对狗子说的,直接表现程疯子说这句话时的心理、目的和愿望:

有对狗子过去打自己的谴责(讽刺、批判),有对狗子道歉的接受(或者对狗子以前行为的原谅、不计较),也有对狗子改过自新的劝勉(期望)。

这三条每条1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第四条是第二个层次,作者借这句台词表现程疯子性格的转变与做人的理念,写出了他的宽容与善良。

这一条2分,如果能答出“程疯子性格的转变与做人的理念”可以得2分,只答出“程疯子的宽容与善良”得1分;第五条是第三个层次,作者借这句台词彰显了戏剧的主题——在新中国做新人。

这一条2分,只要能答出“社会风气渐正”“新社会人人向善”“新秩序、新风气的形成”等意思就可以得分。

阅卷详情分析:

学生基本上能答出第一层次,但是答不全面。

很多学生不是从程疯子的角度作答,而是从狗子或四嫂的角度作答,不能得分。

第二层次学生答得不是很好,个别同学能答出“程疯子宽容、善良”,但是基本答不出“性格的转变和做人的理念”。

第三个层次大部分学生能涉及到,但是很多学生答得不恰当,如把主题定义为“批判社会上的卖国、弃国之人”,也不能得分。

部分学生书写潦草,不分条陈述,阅卷时辨认难度较大;错别字现象严重,“嘲讽”“讽刺”“道歉”“谴责”等词语出现书写错误。

第一类:

从表层意和深层意角度作答,但是分析不恰当,得0分

从表层意和深层意角度作答,深层意分析合理,得3分

第二类:

不是从程疯子的角度分析,而是从狗子或四嫂的角度分析,不得分

第三类:

只分析了程疯子说这句台词的心理,没有涉及台词体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和戏剧主题,得3分

第四类:

虽然分析了戏剧的主题,但是主题分析错误,理解为“批判社会上的卖国、弃国之人”

优秀答案展示:

备考建议:

1.理清戏剧的文体特征,弄清戏剧中的考查点,尤其是戏剧语言和其他文体语言的不同,以及专有名词的概念,例如:

戏剧冲突、舞台说明、潜台词。

2.强化审题意识,弄清题干指向,找出答题路径,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说明。

3.强化规范答题意识,如:

分角度分条意识。

4.强调书写规范化。

文言文翻译第13题评分细则

(昌乐阅卷组)

一、原题再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著述意。

(4分)

(2)会南匈奴掩破北庭,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4分)

参考答案:

(1)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吏拷问,自己不能申辩清楚,便疾行赶到朝廷上书,详细说明班固著书的意图。

(“为……所”“自明”“诣”“具言”各1分)

(2)正赶上南匈奴攻破北匈奴所在地,听说他们发生内乱,班固便带兵返回,等到窦宪失势时,班固首先获罪并被免官。

(“会”“掩破”“引”“坐”各1分)

二、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所选两个句子文言知识点多,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由评分标准看,突出了对文言实词、固定结构、句意理解的考查,所考查的文言知识典型,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

(1)句平均分2.56分,第

(2)句平均分2.18分,暴露出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尚待加强。

三、评分细则

1.第⑴题评分细则

①“为……所”1分,该句只要翻译出被动来即可得分,不考虑学生对“核考”的翻译。

②“自明”1分,答案译为“申辩清楚”,学生答“表明自己”“说明自己”“说清楚自己”“自证清白”“自己说明白”“澄清自己”“证明自己”都算对,但译为“自我辩说”“自己明了”等则不得分。

③“诣”1分,译为“赶到”,学生答“到达”“到”即可得分;译为“上朝廷”,口语表达,此次亦可给分。

④“具言”1分,译为“详细地说明”,学生答“具体说”“详细说”“全部说出”“都”也算对。

2.第⑵题评分细则

①“会”1分,译为“正赶上”,若答“恰巧”“正碰上”“恰逢”也可得分。

②“掩破”1分,“掩”意为“乘其不备进攻,袭击”,译文中没有体现其意,只落实了“破”的意义,阅卷遵从参考答案,只要学生翻译为“攻破”“攻克”“攻占”“侵占”即可得分;若译为“进攻”“袭击”虽没有体现“破”这一结果,但扣住了“掩”,也可得分;若译为“打败”,因后面对象是“北庭”,不搭配,不得分。

③“引”1分,参考答案译为“带兵”,若译为“率领军队”“调转军队”“可得分,有“率领”“带领”即可得分;但译为“引军队”,因为没有把“引”翻译出来,则不能得分。

④“坐”1分,参考答案译为“获罪”,若译为“受牵连”“受连累”也可得分;译为“连坐“可得分;译为“因……获罪”“因……受牵连”可以得分,但如只译为“因为”“因此”,则不得分。

3.两点说明

①采点赋分,得分点翻译对即可得分。

②对得分点的翻译中出现错别字则该得分点不得分。

四、典型错误

1.第⑴题

⑴阅卷概述

①“为……所”,相当一部分考生理解为“因为”、“担任”,“恐怕班固因为郡所考核”“恐怕班固担任郡所考核任务”。

没有回原文阅读语段,理解前后文,造成脱离语境的生硬翻译。

②“不能自明”,“明”的翻译一定要体现出“澄清”“明白”“清楚”,单纯译成“辩解”“明了”错;也可以理解为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句,译作“不能证明自己清白”或“澄清自己”,但许多同学将“澄清”写作“澄明”,殊为可惜——或许是想写“证明”,则错别字更令人无语。

而译作“洗白”,错(洗白,多用来形容角色从负面到正面的转变)。

③“诣阙”,“到朝廷”之意。

很多没有翻译“诣”,或理解“阙”为“文件”,以致译作“拿着文件给皇帝上书”一类;也有译作“向朝廷”,未体现动词词性。

一律算错。

有将“朝廷”写为“朝延”的错别字现象。

④另有不少考生将“班固”在译文中以字称之,写为“孟坚”,虽不算错,但如此实在危险,不提倡。

⑤此次采点赋分,但句意不通的实际操作中是影响得分的。

建议译句书写前要检查选词组句是否通顺。

⑵具体分析

①缺乏踩点得分意识,不能抓住关键词进行翻译,导致得分太少。

②不理解基本的文意,生硬地翻译,导致不得分。

③书写潦草,难以辨认,影响得分。

④随意涂改,卷面凌乱。

⑤多数考生忽略了“诣”,导致丢分。

⑥字太小,无法辨认。

⒉第⑵题

⑴缺乏语境意识,不能根据语境加以推断,重点实词翻译不准,导致翻译与语境严重不符。

如“掩破”译为“掩盖破败”“打败”“冲破”“突破”等、“引”译为“引诱”“引导”“指引”等、“坐”译为“坐牢”“因罪”“因为”等。

⑵不能做到字字落实,重点实词不翻译,直接照抄原句或漏得分点,导致失分严重。

如理解为“会南”“会见”、直接照搬“引还”、“坐”等或翻译不出来。

⑶不理解原句的意思,用词不当,导致句意不通。

例如“引还”、“坐”的翻译;匈奴、北庭和虏中的关系;主语对象;坐免官等前后因果关系。

⑷书写潦草、勾画严重、卷面凌乱。

错别字太多。

“攻破”写成“功破”、“牵连”写成“迁连”、“连坐”写成“连座”。

五、复习建议

1.强化语境意识。

强化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训练,让学生在原文中找到意项选择的依据或理由。

2.强化字字落实意识。

要引导学生区别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强化词语或短语分解意识,努力做到逐字翻译。

3.强化同义词或近义词的辨析训练,增强学生用词的准确性。

4.强化规范意识。

写好字,不勾画。

14题阅卷报告

(临朐阅卷组)

一、原题呈现

1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汉书》的优点和不足。

(3分)

参考答案:

优点:

①补录缺失,对前代历史进行了详尽记录;②极有文采,叙事详尽又能注重体例。

(2分)不足:

缺少正确评价标准,看轻仁义和气节。

(1分)

本题是比较概括题。

题目要求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汉书》的优点和不足。

需要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找出与《汉书》有关的相关内容,比较概括作答。

优点从两处概括出来:

一是原文“太初以来,阙而不录”部分,谈《史记》仅仅记录到汉武帝,班固则补录缺失,对前代历史进行了详尽记录,概括出第一条答案;二是论赞部分谈《汉书》“文赡而事详”“赡而不秽,详而有体”。

缺点从“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中概括出。

能看出学生从这三处概括即可酌情得分。

二、评分细则

(1)“补录缺失”、“对前代历史进行了详尽记录”,两点只要答出一点即可得1分;

(2)“极有文采”、“叙事详尽”、“注重体例”,三点只要答出一点即可得1分。

(3)两点“缺少正确评价标准”、“看轻仁义和气节”,只要答出一点即可得1分。

注意事项:

1.摘录原文不用自己的话作答不得分。

2.不分点不概括作答,只是翻译文段,不得分。

三、平均得分:

1.12

优秀答案

四、主要问题

1.不分条作答,或者仅仅分优缺点作答。

2.仅仅从论赞部分寻找答案,没有关注正文部分。

3.文章翻译理解错误,将“太初以来,阙而不录”理解为《汉书》的缺点。

4.审题失误,

①仅仅回答优点或者缺点,或者不分优缺点作答。

②将概括题作为赏析题回答。

5.答题思维混乱,将缺点理解为记载事件不真实等。

6.答错位置

7.书写不认真。

五、教学建议

1.注重审题。

像本题审题的关键要素:

结合材料、概括、优点、缺点。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以翻译为基础。

3.注意按分答题。

本题应注意从文章的各个部分搜寻相关答案,很少有集中在一处翻译作答的。

4.注意转换角度作答。

文中说《史记》“太初以来,阙而不录”,班固弥补了这一缺点,据此可以概括:

补录缺失。

5.审核答案,思维清晰。

试想,记载的历史不真实、评论不客观,能被称为历史么?

更何况位列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

6.分条作答、总分作答、认真书写的建模意识仍需不断强化。

16题诗歌阅卷标准及分析

(安丘阅卷组)

【原题呈现】

【参考答案】

16.①新竹拔节千尺、脱却尘泥,寄托了作者的凌云之志;②古竹梢可拂云、挺拔坚韧,表现出作者对自身处境的感叹;③启示我们即使遭遇坎坷,也不能泯灭凌云之志。

(6分。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阅卷标准】

(1)要点①,答出新竹形象特点(“拔节千尺、脱却尘泥”)得1分,答出寄托情感(“凌云之志”)得1分;

(2)要点②,答出古竹形象特点(“梢可拂云、挺拔坚韧”)得1分,答出作者情感(“对自己处境的感叹”)得1分;

(3)要点③,答出作者处境(“遭遇坎坷”)得1分,答出积极的心态(“不能泯灭凌云之志”)得1分。

(6分。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题目分析】

此题选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即“竹”,作为切入点,综合两首诗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两首诗写得是“新竹”和“古竹”的形象特点,其实是写诗人自己。

第一首,作者借“新竹”托物言志,以新竹的形象特点寄托自己的凌云之志,第二首,作者借“古竹”感叹自己的处境(运用司马相如的典故言己处境),综合两首诗,作者虽遭遇坎坷,但没有泯灭凌云之志。

【阅卷分析】

从阅卷来看,学生的诗歌专题复习不理想,“意象”诗歌中的重要概念,是理解分析诗歌的重要途径,学生如果对“形象”这一专题复习扎实的话,能够很容易判断出,第一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不难理解第一首诗中“竹子”的形象特点及寄托的作者情感。

第二首需要联系典故,体会作者处境,体会“叹”的意思,此首的“老竹”就不是单纯的托物言志,更多的是借对老竹描写,感叹自身的处境。

不少学生在答题时,不会读诗,不立足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不联系诗歌内容分析。

具体问题如下:

①审题不准确,原题两个问,只答最后一问。

如:

②对于形象类题目的分析思路不会,不会按照从形象特点到作者情感的思路分析,不联系诗歌内容分析意象特点。

如:

③对于咏物类的诗歌内容不理解,理解和分析错误。

如:

④不能联系两首诗进行探究,特别是针对最后一问时,找不到答题思路,答非所问。

如:

两首诗分别概括。

(第二首还概括错了)

再如:

下面答案只联系第一首诗进行分析。

⑤答题不规范,不分点答题,书写潦草。

【备考建议】

①扎实进行专题复习,对于诗歌专题,注意必备知识,如“意象”“意境”等必备知识要扎实全面,对于关键能力,如对于“鉴赏方法”“鉴赏思路”等要做好指导。

②引导学生,重视诗歌内容的理解,掌握短时间内把握诗歌主旨的技巧,让学生意识到只要看清题干,立足诗歌内容的理解组织答案,一般能得到理想的分数,从此次阅卷来看,不少同学直接放弃此题,很不合适,其实,答案的前两个要点,只要结合诗歌内容简单提炼,就能概括出“新竹”和“老竹”的形象特点,这就能得2分,然后结合第一首诗的理解,第一个要点容易答完整,这就得3分了。

③规范训练,规范答题,注重质而不是一味的注重量,注重已做题的修改与整理。

19题阅卷分析

(市区阅卷组1)

一、参考答案

①原句有生动恰当的描写,更能体现事物特点,表达效果更好。

②原句句式灵活,表达随性,符合人物恬然的心境。

③原句表述偏口语化,亲切生动,与上下文语言风格一致。

(4分。

答出①②点得2分,答出第③点得2分)

二、评分建议

①原句有生动恰当的描写,更能体现事物特点,表达效果更好。

(1分)这条是内容角度。

“生动恰当的描写”具体为运用拟声词、叠声词,效果具体为以动衬静,写出山屋的幽静,或者运用修饰词、典型意象,增加画面美,增强了诗情画意等,都算正确。

都要写出事物特点,体现表达效果。

②原句句式灵活,表达随性,符合人物恬然的心境。

(1分)这条是句式角度。

“句式灵活”答“原文穿插使用短句”或“长短句结合”都可以。

“恬然的心境”答“愉快的心境”或“满心欢笑”亦可。

③原句表述偏口语化,亲切生动,与上下文语言风格一致。

(2分)这条是语言风格。

这一条答的同学不多,宽松处理,答出“语言风格一致”2分,或者“语体风格一致”或者“语境和谐一致”都可以得分。

答出“偏口语化,亲切生动”2分。

此条总共2分。

学生答比拟、通感不赋分。

优秀答案:

要点齐全,分析准确,书写规范认真:

三、存在问题

1.答题角度不明,或角度单一。

从学生答案来看,很多同学依然属于非专业考生,有阅读感受,但是说不到点上,对于赏析句子,不清楚从哪些角度入手,或者说了半天,举的例子都是同一个赏析角度。

例如:

分了三条,全部是一个答题角度

2.不会用术语。

例如,学生看出原句和改后句子句式不一样,但用“小句”“分句”等非专业用于来表述;想要表达的是“语体”,但用的是“语调”“文体”。

分不清长短句结合、整散结合。

3.答题不分条,得分意识不明。

4.答错位置。

四、教学建议

1.继续巩固强化句子赏析的答题模型构建,形成专业快速的答题思路。

2.理解专业术语的含义,例如整句、散句,长句、短句,语言风格等。

3.建议教学慢下来,把每个考点涉及的知识点、能力点挖深讲透,多让学生总结反思答题方法和规律。

20题阅卷报告

(昌邑阅卷组)

一、原题再现

请在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分)

二、答案呈现

甲:

就蜷伏着昏昏入睡了乙:

跳下床来打开窗子

三、试题分析

文本选取的是描写抒情类散文语段,该语段对山屋生活的场景进行了多角度的细致描摹,文学性强,语言优美,表达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和意境美。

第20题为补写句子题,甲处,根据前后文“一头栽到床上”、“打打舒身都嫌烦”、“熟睡中,梦味儿都是淡淡的”可知,此处应该填写“就蜷伏着昏昏入睡了”。

乙处,根据前后文“你还能躺在床上么?

”、“那窗外笑着的阳光一扑就扑了你个满怀”、“清冽甘甜的空气一下子就沁入了你的心脾”“阳光洒下一屋的愉快”可知,应该填写“跳下床来打开窗子”。

四、评分细则

甲(2分):

“蜷伏着”1分,“入睡”1分。

“蜷伏着”如果写成“慵懒地”“蜷缩着”等描写入睡状态的词语也可得1分。

“入睡”如果写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