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变革.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90417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德育变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德育变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德育变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德育变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德育变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德育变革.docx

《小学德育变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德育变革.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德育变革.docx

小学德育变革

小学德育变革

  编者按:

本文主要从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成绩和实践特色;新时期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述。

其中,主要包括:

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成绩、加强政治课改革,不断完善德育教材、创设多样化的德育方法、逐步形成实施德育的测评、量化考核、突出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引进心理辅导,拓宽德育内容、强化德育管理、重视学校、家庭和社区三结合、德育的地位不高、德育内容滞后,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脱离、德育重管理,轻人格养成、德育中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充分认识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体系的重要意义、准确规范各教育阶段德育目标和内容、积极开展各教育阶段德育活动、努力拓展中小学德育的有效途径、切实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领导体制、积极开展党团活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德育网络,使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加强实践教育和实践基地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德育效果、明确全员育人的要求,把德育落实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挖掘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把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中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知识性强、吸引力大、参与度高,开阔视野、促进思考的特点,等。

具体材料请详见:

  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教育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小学德育变革的关键时期。

如今,学校德育已摆脱左的思想束缚,并从社会政治运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不断地朝着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总结研究这20年来中小学德育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对于加快和深化德育改革,使德育更好地承担时代赋于自身的历史使命,将是十分有益的。

  一、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成绩和实践特色

  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成绩

  1.增强德育的科学性、规范性。

德育大纲是德育规范化的具体体现,但长期以来,对德育大纲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

由于德育和社会政治运动联系过于紧密,致使人们认为德育只是随政治形势变化而变化的一种宣传工具,无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可言。

故在中小学中,语、数、英等各科都有教学大纲,唯德育无大纲,无要求、无检查、无考核。

改革开放以后,德育大纲对于德育实践的指导意义得到了真正的重视,几十年德育无大纲的局面开始扭转。

1983年,《我国学校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大纲的研究》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六五”重点课题,由北京师大,华东师大,华南师大三所院校共同承担这项研究任务。

这项研究成果,为教育部后来制订中小学德育大纲提供了依据。

在广泛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国家教委于1988年8月10日和8月20日分别颁发了《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

经过几年的试行,国家教委于1993年3月和1995年2月正式颁发《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从此中小学德育走上了依纲管理、依纲育人、依纲考评的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

  2.加强政治课改革,不断完善德育教材。

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与教材设置的科学性关系很大。

为此,1982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1986年5月,国家教委颁发了重新修订后的六年制的《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允许各地根据大纲要求,实行“一纲多本,委托编写,审查通过,自由选用”的原则。

与此同时,中学政治课改革也有所动作,1985年确定中学政治课为思想政治课,其课程设置依年级顺序为《公民》、《社会发展简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科学人生观》、《经济常识》、《政治常识》。

教材中强调注重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原则。

与小学相同,也实行一纲多本。

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分别规定了我国小学、中学、大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指出要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尽量实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1996年,国家教委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其中初一年级的课程内容是心理品质教育。

新编的课程内容,较传统的教材单凭政治知识进行选编教材范围较大,内容较充实,编排较科学合理,标志着政治课教科书编写较以前成熟。

政治课改革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要使这门课程被学生所接受和喜欢,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3.创设多样化的德育方法。

现代德育宗旨,根本上是要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和自觉主动的精神,而传统的德育往往凭借“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生硬的方法实施强制性的灌输,极大妨碍学生自觉自愿精神的形成,所以,创新德育方法势必成为德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德育方法创新主要表现为突破以往课堂坐而论道的局限,扩大德育的空间和影响。

一是利用各种媒体与现代传播工具,对学生进行德育,提高德育的覆盖面、渗透力。

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知识竞赛、社会活动等,使德育活动更具有吸引力,达到让学生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是通过校风建设和校园建设,发挥“无形教育”的熏陶作用。

在具体的德育方法改革上,针对过去空洞枯燥的说教,变“刻意”教育为“无为”教育,如采用“陶冶”、“示范”、“暗示”等方法,另外还注意借鉴国外学校德育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把“角色扮演”、“价值澄清”、“倾听”、“体验”等方法运用到德育中来。

这些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体验,故易被学生所接受和喜欢。

  4.逐步形成实施德育的测评、量化考核。

传统德育对学生品德的考评一般都根据经验,采用定性方式,往往带着较强的主观性。

“红不红,朦朦胧胧”,这句使用了几十年的老话,即是强调个体德育的难测,也反映了当时德育考评的笼统和模糊。

品德到底能不能量化?

如何量化?

解决好这一问题,对落实和实施德育大纲,加强德育管理,提高德育实效,克服德育评价的笼统性、模糊性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近十几年来,经过德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教育工作者的艰辛的探索,目前对德育评测的必要性、现实性、可行性及其方法原则方面达到某种共识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学生品德的考评方面,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和设计出考评的途径与方式。

德育测评的产生无疑会推动德育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进展。

但由于品德具有明显的变动性、主动性和隐蔽性,所以测评如何较准确地反映个体品德的全面性、深刻性,比如说,如何反映个体外部行为和内在意识的一致性、如何反映个体知、情、意、行的均衡发展、尤其是如何反映个体思想意识的深度等,这些都是德育测评所要努力的方向。

  中小学德育实践的主要特点

  1.突出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新时期的德育,比较重视基础道德建设。

80年代富有成效的“五讲”“四美”的文明礼貌教育,对青少年一代“讲文明,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此后,文明礼貌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校纪校规教育作为德育中富有成效的教育而被坚持下来。

  2.引进心理辅导,拓宽德育内容。

新时期社会的急剧发展变化,造成青少年因适应不良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个新问题的出现,促使德育改变过去“包打天下”的做法,不断引进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如养成正确的自我观,培养积极的情感,恰当地表现自我,协调人际关系,维护心理平衡等等。

而建立和谐民主的谈话气氛、倾听、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辅导方法也经常被运用。

  3.强化德育管理。

这也是新时期学校德育的一大特色。

眼下各级各类学校都制订了德育工作的规章制度。

如德育岗位责任制,各种德育会议制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各种常规,学生思想品德评定、评估方案、学生的思想品德奖励条例等等。

加强德育管理,有利于保证德育正确的方向,对贯彻中小学德育大纲,对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避免各种消极影响侵害有着重要意义。

  4.重视学校、家庭和社区三结合。

随着社会影响的复杂多样、价值观的多元,单纯依靠“学校教育”完成培养青少年的任务变得日益困难,强调发挥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功能,创造良好的教育大环境的呼声日高。

现在不少学校采取各种形式举办“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讲座”等,另外也要求家长和社区的人们参与教育,同时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各种活动,利用社区优势进行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藉此加强学校家庭与社区的联系和合作。

  二、新时期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这一时期,中小学德育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毕竟处于社会转型期,旧的价值体系解体,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使得德育举步维艰,效果不佳。

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结为如下几方面。

  1.德育的地位不高。

具体表现为:

一是德育在学校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况,“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随时都要为升学让路,德育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德育经费不到位等。

二是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德育没有吸引力。

如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它不仅传授一定的道德政治知识,更须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但许多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只为考试死记一些条文而思想上却无所触动。

社会上功利主义的高扬造成德性在生活中的失落,大大削减了德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削减了德育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而德育远离学生的切身利益,没有很好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2.德育内容滞后,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脱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广泛引进,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无疑,学校德育理应作出回应。

然而,由于德育和生活社会缺乏建立广泛的联系,故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于是德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不相干的东西,成了“来自天外的声音”,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

  3.德育重管理,轻人格养成。

德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它不仅塑造人规范的行为,还要培养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灵魂。

现在德育工作明显的不足就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规范行为和校规校纪的教育,通过校、级、班、组层层管理,把学生置于这张无形的网中,不出乱子即可。

这种满足于抓外部行为而忽视深层思想情感培养,使德育成了单纯的行为训练,长期以往,将会使德育生命力日趋萎缩。

  4.德育中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

新时期德育的形式主义主要体现为德育量化的滥用,目前不少学校把品德量化作为德育的“常规武器”大用特用。

做好事加分,做错事减分,年终把每个学生的各项表现的分数相加,排等级,便是一年德育的结果。

至于在这些“加减分”的背后,学生是否养成自觉的行为,以及平时如何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做好过细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有的教师就考虑得很少,甚至不考虑。

学校德育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的流行,使学生的道德内化严重受阻,往往为追求表扬或为增加“品德分”而做出符合规则的行为,容易导致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的养成,这种现象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德育出现这些问题,究其原因,社会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传媒的不良影响,社会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的盛行,无疑会影响着学校德育对人才的精雕细刻,而学校追求升学率的态势也限制了德育作用的发挥。

此外,德育忽视自身的“本职”工作也是客观存在的。

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从德育总体发展情况看,这些不足是前进中的问题,在今日的现实条件下,有些局限也是难以避免的。

  面向21世纪,中小学德育任重道远,如何处理社会价值多元化与学校德育一元化的冲突,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与德育内容滞后的矛盾,大众传媒的丰富多彩与德育方法相对呆板的反差,这将是新时期德育所要面临的主要任务。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就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体系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体系的重要意义

  1.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

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遵纪守法意识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确立,是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

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体系,就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科学确定德育目标和内容,积极开展德育活动,努力拓展德育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学校德育更具科学性,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体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是一项重要任务,是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举措,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2.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要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校德育工作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贯穿始终,使中小学德育纵向衔接,不断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3.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体系的基本原则是:

坚持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要求作为根本指针,始终坚持学校德育的正确方向。

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作为根本目标,努力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坚持把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不断促进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坚持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作为根本途径,不断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

坚持把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作为根本要求,始终保持学校德育的生机与活力。

坚持把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相互配合作为根本举措,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合力。

  二、准确规范各教育阶段德育目标和内容

  4.小学教育阶段德育目标是:

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5.小学教育阶段德育主要内容是:

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

  6.中学教育阶段德育目标是:

教育帮助中学生初步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逐步形成公民意识、

  法律意识、科学意识以及诚实正直、积极进取、自立自强、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7.中学教育阶段德育主要内容是:

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法制教育和民主、科学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时事教育,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和廉洁教育,开展青春期卫生常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社会公德和劳动技能教育。

  三、积极开展各教育阶段德育活动

  8.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生动性、趣味性,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

积极组织开展感受家乡变化、欣赏自然风光等活动,增强小学生爱国情感。

开展介绍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事迹等活动,激励小学生树立远大人生志向。

开展学习身边的榜样、遵守课堂纪律等活动,规范小学生行为习惯。

通过传唱新儿歌新童谣、做游戏等文体活动,提高小学生基本素质。

  9.中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知识性强、吸引力大、参与度高,开阔视野、促进思考的特点。

积极组织开展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中学生逐渐树立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奋斗的志向。

开展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引导中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开展践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活动,帮助中学生养成遵守法律和社会生活基本规范的良好习惯。

开展富有趣味、怡情益智的课外文体和科技活动,促进中学生身心发展。

  四、努力拓展中小学德育的有效途径

  10.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

积极改进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方式,采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习惯养成、道德素养与民族精神培育等有机结合起来。

改革德育课的评价方法,实行以日常行为评价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提倡开卷考试。

  11.挖掘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把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

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艺术和其它各类课程都蕴含着学生进行德育的内容,要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增强能力的过程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

  12.明确全员育人的要求,把德育落实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

各类课程教师要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

学校管理和服务人员要在严格管理和优质服务中体现育人导向,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1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德育效果。

中小学校都要举行隆重的开学和毕业典礼,培养学生荣誉感和责任意识。

要利用重大节庆日,举行升旗仪式等活动,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积极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努力建设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主网站,使校园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渠道,加强德育的新阵地,全面服务学生的新平台。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1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校园精神;学校每学年举

  办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定期举行演讲、书法、绘画、摄影、计算机、普通话等比赛,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充分发展。

以“赏识、尊重、快乐、健康”为主题,开展师生共建“阳光校园活动”。

  15.加强实践教育和实践基地建设。

学校要广泛开展与学校教育相衔接的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

每区县建设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积极开发训练项目,丰富教育内容,确保每名中学生都能在校外活动基地接受5-7天的集中教育。

  16.推进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有机结合。

要依照法律和规章制度,严格校规校纪,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指导学生处理好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17.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德育网络,使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

学校要主动和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加强沟通与合作,使三方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要正确引导家庭教育,通过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访等多种形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择业观,掌握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

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区教育的作用,依托社会的各种活动阵地,组织开展富有吸引力的德育活动,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18.积极开展党团活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少先队、共青团和党组织是学校德育工作重要的组织体系和保障,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和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

小学阶段要重视发挥少先队的作用,加强少先队中队建设,积极开展少先队活动,团结广大小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中学阶段要对学生开展团的基本知识教育,加强团支部建设,积极发展共青团员,积极开展团组织活动。

在高中阶段学生中开展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努力培养一批入党积极分子。

要利用小学生加入少先队、中学生加入共青团等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机,有针对性地开展具有深刻意义的教育活动。

同时,要发挥学生会等学生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开展生动有效的德育活动,

  五、切实加强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体系工作的领导

  19.建立健全领导体制。

各级教育部门要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对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体系的领导。

各地教育部门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保证国家规定德育课程计划能够得到切实执行。

  20.建立完善工作机制。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体系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把工作要求具体化。

要着力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办实事好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改进德育评价方法,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加大投入,努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促进学校德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把中小学德育评估指标纳入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之中,并放在突出位置,通过评估促进学校德育工作。

要对德育

  工作成绩优秀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存在的问题,要限期整改。

  21.切实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学校要建立完善德育工作队伍的培养、激励和保障机制,按照有关规定建好德育工作队伍,特别是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积极为德育工作者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2.推动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体系研究。

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体系的科学性、政策性很强,有其自身规律。

要组织力量深入研究,为增强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体系的系统性和创造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新晨范文网小学德育变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