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1978年至今第26讲 现代中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8730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1978年至今第26讲 现代中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1978年至今第26讲 现代中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1978年至今第26讲 现代中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1978年至今第26讲 现代中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1978年至今第26讲 现代中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1978年至今第26讲 现代中国.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1978年至今第26讲 现代中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1978年至今第26讲 现代中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1978年至今第26讲 现代中国.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1978年至今第26讲现代中国

第26讲 现代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

一、邓小平理论

1.背景

(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了思想解放。

(2)1978年底,邓小平发表讲话,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3)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过程

阶段

时间

内容

明确提出

1982年中共十二大

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系统概括

1987年中共十三大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走向成熟

1992年南方谈话

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

形成体系

1992年中共十四大

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最终形成

1997年中共十五大

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3地位:

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内容: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地位:

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特别提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1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共同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

(1)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面临核威胁。

(2)成就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美、苏的核垄断。

②改革开放后,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和平利用核能。

③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

④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2.载人航天技术

(1)决策:

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2)成就: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3)影响: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成果:

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2)意义:

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不仅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4.计算机技术

1983年研制成功“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此后不断进步,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5.生物技术

(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为提高国民生活和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

特别提醒 “两弹一星”研制的目的

1“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指原子弹、氢弹。

2“两弹一星”研制的直接目的是打破美、苏的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因而其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

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2.提出:

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3.内容: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4.特点:

基本性的和长期性的方针。

5.贯彻实施

(1)初见成效

①原因:

受“双百”方针的鼓舞,艺术家创作热情高涨。

②表现:

优秀作品有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

(2)经历挫折

①原因:

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

②表现:

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

③危害:

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3)文艺的春天

①原因: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清算极“左”路线;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

②表现:

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辨析比较 “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

五、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开基创业

(1)制定方针政策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

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建立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事业。

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③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2)成就

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2.遭遇挫折

(1)表现

①“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②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推荐制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危害: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教育事业,造成了人才的缺乏和断层,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3.复兴发展

(1)教育改革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教育战线上全面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倡导尊师重教,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②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国家制定《义务教育法》,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③20世纪90年代,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2)教育投资:

在实行国家拨款的同时,倡导社会力量办学,启动“希望工程”。

(3)边远和落后地区教育:

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力度,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轻巧识记 “一、二、三、四”归纳现代中国的教育

一个方针: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二种制度:

全日制与半工半读教育制度。

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片混乱;新时期蓬勃发展。

四项决策:

恢复高考、“三个面向”、义务教育、“科教兴国”。

考点一 现代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

1.“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

(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4)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2.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院校调整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①国外因素:

国际局势的推动与苏联教育模式的吸引。

②政治因素:

巩固政权、发展教育的需要。

③经济因素:

国民经济体制与工业化建设的要求。

④思想因素:

思想纯化提供的便利。

⑤自身因素:

革除高校自身弊端的内在要求。

(2)积极影响

①适应了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要求,提升国民综合素质。

②奠定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基本格局,优化了教育结构。

③扩大了高校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

④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功能的转变。

⑤改善高等教育的地理分布,促进教育平衡发展。

(3)消极影响

①削弱了综合大学的影响力,人文社会学科被边缘化。

②专业设置过细,学术生命萎缩。

③过度重视意识形态导致指导思想偏颇。

④准备不足、工作过粗、速度过快,有“左”倾倾向。

1.论从史出

(1)实施“两弹一星”的目的与意义

史料一 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

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

——毛泽东

结论 史料一表明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卫国家安全。

史料二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结论 史料二说明“两弹一星”的成功显示了中国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从时代变迁看语文教材内容的变化

史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浙江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文章统计表。

类别或

者内容

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

本土文学

农业、工业

传统教育

篇数

15

13

9

4

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有92篇,占所有课文的20%,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摘自中国新闻网《六十年语文书变迁》

结论 史料表明了随着时代的变迁语文教材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以马列原著和政论为主到突出经济;由偏重本地和工农业建设的文章到所选编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2.史由证来

分析史料,论证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调整的缺失之处。

史料 1952年6月至9月,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民国时代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了服务于集权体制的“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

1952年的院系调整虽然能缓解当时的技术人才短缺,解决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工科过于薄弱的痼疾,但其缺失不容轻忽。

当时,中国政府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及实况缺乏了解,将苏联的教育经验作泛政治化理解,甚至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混同起来,进而全面否定欧美国家以及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有益的学术传统,摒弃了本科的通识教育,办学主体也从过去的多元化改变成一元化。

——据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整理

提示:

1952年的院系调整缓解了当时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但也对20世纪后半期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社会进步产生了不利影响。

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虽然1952年的院系调整解决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工科过于薄弱的痼疾,缓解了当时的技术人才短缺问题。

但是,其对我国高等教育所造成的缺失也不容忽视。

主要表现在将教育政治化,全面否定了欧美国家以及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有益的学术传统,摒弃了本科的通识教育,办学主体变成一元化等,使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走了很长的弯路。

考点二 “双百”方针的实践

1“双百”方针的实质:

“双百”方针的实质就是学术自由。

具体地讲,在文艺和学术问题上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

2.“双百”方针的现实意义

(1)“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技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3)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

(4)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双百”方针的经验教训

(1)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理问题。

(2)在文学艺术领域要始终坚持“双百”方针,这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3)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同政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的关系。

阅读材料,找出在评价武则天问题上“双百”方针在不同时期的实践状况。

材料 解放后,岑仲勉、吕思勉1957年、1959年先后在其论著中,认为武则天是“暴主”“无棘毫政绩可纪”。

1959年10月1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文联召开的会议上,著名史学家吴晗、翦伯赞、吕振羽等进行了发言,一致肯定武则天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十年浩劫中,“四人帮”对武则天进行了歪曲和利用,在“左”的教条主义的支配下,将武则天研究引上了邪路。

1982年,李必忠、陈贤华认为,武则天“继承了贞观时期的基本国策。

但是通观全局,当时社会是继续向前发展的,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盛’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总导演,也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武则天应得到基本肯定”。

——整理自李荷先《武则天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探索》

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党和政府提倡“双百”方针,主张文学艺术领域的百花齐放,在对武则天评价问题上出现了各抒己见、言论自由的良好氛围。

“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思想泛滥和“四人帮”对文化思想的控制,使“双百”方针遭到破坏,在对武则天评价问题上,歪曲历史事实,严重阻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在文化领域进行拨乱反正,提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线,“双百”方针重新焕发生机,在对武则天评价问题上,给予了客观公正的地位。

在这一问题上典型地体现了“双百”方针的曲折发展历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科技发展的历程

1952~1958年我国科研成果统计表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时间

1952~1956年

1956~1957年

1958年8月1日至9月10日

数据

科研项目100项

科研项目400项

科研成果3406项

发现问题 从新中国科技基础、政治经济状况等角度分析。

命题角度 新中国科技基础薄弱;科技方针、“一五”计划与科技发展的关系;“大跃进”对科技领域的影响。

 

2.新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

1975~1995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的统计表

年代

高等教育

中等技校

中等师范

中学

小学

1975

326

344

393

450

1980

234

372

260

396

446

1985

300

386

402

448

1990

337

424

524

419

462

1995

385

483

628

452

475

发现问题 1975~1995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不断增长。

命题角度 教育改革、观念进步与女性教育的关系;女性教育发展的影响。

3.相对论在中国的遭遇

1968年6月,中国科学界印发了题为《彻底批判自然科学理论中的资产阶级反动观点——评相对论的基础“光速不变原理”》的文章,给“相对论”罗列如下罪行:

“相对论是地地道道的主观主义和诡辩论,也就是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根本违反了唯物辩证法,而且也没有得到实验的直接验证……”

发现问题 1968年中国科学界对相对论予以否定。

命题角度 相对论理论的特殊性;意识形态对中国科技的影响;中国科技发展不与世界同步。

4.邓小平模式成功的秘诀

邓小平模式,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第六次政治选择,是毛泽东模式的改良型,一方面,它具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导向性,这是邓小平模式与毛泽东模式最大的区别,另一方面,它继承了毛泽东模式原有的强大政治资源,通过一个强大的有社会广泛基础的执政党,以实现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稳定,保持着强大的政治整合力。

因此它在政治类型学上可以归结为“后全能主义型的新权威主义”发展模式。

——萧功秦《二十世纪中国的六次政治选择——从清末新政到当代改革开放》

发现问题 萧功秦认为邓小平模式有两大特点:

继承了毛泽东模式的政治资源,充分利用了市场对经济的激活作用。

命题角度 邓小平模式成功的原因;邓小平模式与毛泽东模式的关系。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7

全国Ⅱ,31

全国Ⅲ,31

2015

全国Ⅱ,31

2013

全国Ⅱ,31

1.命题点: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

(2017·课标全国Ⅱ,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

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

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高校在校生总数的增长,是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这体现人才选拔制度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

A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排除B项;当时高等教育并没有普及,D项说法错误。

2.命题点:

新中国初期的扫盲教育

(2017·课标全国Ⅲ,31)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答案 C

解析 图片是新中国扫盲教育的真实写照,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特点,故C项正确。

文人画注重写意,浪漫主义绘画强调艺术想象力,都与图片中的写实风格不同,排除A、D两项。

同时期(二战后)西方流行的是现代主义绘画,排除B项。

3.命题点:

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的确立

(2013·课标全国Ⅱ,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答案 A

解析 材料列举的相关史实有“开设公共必修课”“举办了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再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背景予以判断,可知这些活动的目的着眼于构建与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新型的意识形态。

故A项符合题意。

1.命题点:

新中国初期科技的发展

(2017·凉山三模,31)1956年中国科学院图书经费由80万元增加为546万元,增订的书刊中有资本主义国家期刊2000种。

成立了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搜集、研究并传播国内外科学发展的情况与最新成就。

科学院的每位导师带研究生从5个增加到10个。

这反映了当时(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解除了对中国的封锁

B.中国科技已经全面领先世界

C.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D.中国科学院已成为科研的领导机构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体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大力支持,且西方国家并未解除对中国的封锁,故A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科技落后于世界,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当时中国迫切发展科技的愿望,反映出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中国科学院在当时科研机构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

2.命题点:

中国科技发展的世界地位

(2017·天津河北区二模,10)下面是部分国家1993~2003年科技论文每篇平均被引用次数比较图。

此图揭示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国的现代科技落后于发达国家

B.美国的科技水平一直领先世界

C.亚洲国家的科技论文数少于欧美

D.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中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较少,不能由此说明中国现代科技落后于发达国家,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美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较多,但不能由此说明美国科技水平一直领先,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关于科技论文总数的比较,故C项错误;中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较少,说明中国科技的新突破新发现较少,说明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故D项正确。

3.命题点:

新中国教育对工业化建设的贡献

(2018·全国Ⅰ卷高考模拟,31)1952年和1953年,国家通过从各方面调集专业人员,提前一年毕业分配理工科大学生,采取大规模培训等办法,迅速壮大了中国的地质勘探队伍,其人数由二百多人发展到数以万计。

这一措施旨在(  )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完善地质勘探工作

C.实现教育体制改革

D.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1952年和1953年”“采取大规模培训等办法,迅速壮大了中国的地质勘探队伍”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可知,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期,国家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材料措施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战略服务的,故D项正确。

4.命题点:

改革开放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实施

(2018·安阳高三调研,15)近年来,80后作家的“青春文学”和魔幻小说兴起,网络艺术风起云涌,丰富着当下文艺创作的题材、方法和传播途径。

这一现象表明我国(  )

A.网络主导文艺创作

B.传统文学已趋向衰落

C.文艺创作趋向成熟

D.文艺创作走向大众化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出现网络艺术,但不能说网络主导文艺创作,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新的文学发展,不能说传统文学走向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涉及多种文艺创作方式,并未说明其走向成熟,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青春文学”“魔幻小说”“网络艺术”等方式,说明我国的文艺创作越来越服务大众,故D项正确。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北京海淀高三期末,17)20世纪60年代,美国遏制中国,中苏关系恶化。

提高国防能力,保证国家安全成为当务之急。

在这个阶段,我国成功的研制出(  )

A.原子弹和导弹B.喷气式战斗机

C.人造地球卫星D.神舟载人飞船

答案 A

解析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为了保障国家安全,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导弹,故A项正确;中国1956年研制成功喷气式战斗机,故B项错误;人造地球卫星研制成功是在20世纪70年代,故C项错误;神舟载人飞船研制成功是在改革开放后,故D项错误。

2.(2018·荆州一模,13)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

“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

”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

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答案 C

解析 当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故A项错误;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为中国进入联合国提供了可能,但并非主要条件,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中国核试验成功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且史实错误,故D项错误。

3.2007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某著名科学家的颁奖词中写道: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这位科学家是(  )

A.钱学森B.袁隆平

C.吴阶平D.华罗庚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在他心里,国为重……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结合所学,钱学森1950年开始争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