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发展设想.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86602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发展设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发展设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发展设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发展设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发展设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发展设想.docx

《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发展设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发展设想.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发展设想.docx

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发展设想

目录

1.前言1

1.1选题背景1

1.2研究意义2

1.3国内外研究现状2

2.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现状3

2.1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现状4

2.2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判断5

2.3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9

2.5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动态分析14

3.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设想15

3.1湖北省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影响因素15

3.2湖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设想20

4.结论23

5.展望与不足23

6.参考文献24

 

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发展设想

1.前言

1.1选题背景

首先,诱导区域经济主体行为利己化。

面对区域差距的扩大,相对发达的区域想继续保持领先优势,相对落后的区域则想方设法赶超,因此,各地区自然而然地会以本地区经济利益的得失来决策和管理。

沿海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是既得利益者,一方面竭力向国家争取急需的直接投入和政策投入,强化自己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又采取措施阻止本地区的生产要素过早地向其他区域扩散。

而经济相对落后区域很大程度上被赶超心理所左右,沿海地区的发展是榜样也是压力,在这双重力量的驱使下,他们的决策和管理难免会产生非理性的冲动。

另外,由于区域利益的存在,地方政府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是违背国家政策去干预地方经济发展;设置区域贸易和要素流动壁垒,削弱其他区域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护本地企业;限制本地企业把资金、技术转移到其他区域;在经济管理和执法上实行双重标准,偏袒本地企业等。

其次,导致区域间的无序竞争。

在传统的价格体系下,然后地区主要输出廉价的农矿资源等初级产品,为防止不合理的利润流失和税收转移,这些地区往往热衷于投资价高利大的加工类产品,从而导致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进而造成地区间产业重构和过渡竞争。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在资源和生产要素相同而供给有限的情况下,各区域间对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争夺就不可避免。

各区域采用一切合法的和不合法的手段去参与区域竞争,这种竞争必然是无序的和有害的。

最后,降低了全国经济的总体效率和稳定性。

地区差距长期过大,国家必然要通过加大投资等手段对落后地区予以重点支持,如此可能导致整体投资过度扩张,引发需求拉动型或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城乡差距长期过大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影响整个社会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对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优化升级,进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难以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给宏观调控带来很大难度。

1.2研究意义

区域社会发展是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差距越大,区域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就越大,反之亦然。

区域经济发展失调是导致社会发展出现不稳定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给落后地区和广大农村造成严重损害。

在强大的发展视差下,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资源、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要素会不断地向东部地区和城市流动,这将对落后地区的起步和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不利于这些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和区域统筹发展,从而阻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进程。

另一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区域发展差距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处理不好还可能引发政治和社会问题。

当发展差距过大问题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纠缠在一起时,往往成为国家社会动荡甚至国家分裂的诱发因素。

总体来看,我国目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已较为严重,但基本上还处于可控范围,但如不采取措施对其进行经常性的调整,任其扩大,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会滑向极度不平衡。

综合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区域发展不平衡给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所以如何控制差距,协调各区域共同发展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内研究的兴起

国内对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是由中国宏观经济的大背景所决定的。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区域布局上采取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使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稍有缩小,但这种战略以牺牲效率为代价。

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了“向东倾斜,梯度推进”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既大大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又加快了全国经济发展速度,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但同时带来的问题是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差距急剧扩大,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在此背景下,我国许多学者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闯题展开了研究和探讨,这为解决我国过大的区域经济差异提供了理论指导。

1.3.2国内研究的动态

近年来国外区域经济不平衡的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①地区差异的构成与分解,学术界开始运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对地区差异的构成与来源进行分解,以揭示引起地区差异变动的主要因素;②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一些学者开始运用新古典增长模型来探讨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③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新经济增长理论注重动态分析,强调技术进步的内生性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④对企业投资定位和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政策评价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对大量统计数据的分析,着重探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为企业决策和地方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依据(魏斤凯,1998;高忐刚,2002)。

1.3.2研究方法

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方法

(1)省内基本区域经济单元的确定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选取湖北省现行的17个行政区域作为基本区域经济单元,进行经济统计分析。

尽管湖北省17个市、州内部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是不同的,但是,以市、州作为省级区域经济研究的基本单元有如下优点:

①市、州是省内次级经济区域管理单元,政府在地方经济的组织和管理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②资料的易得性,湖北省各市、州的统计资料较全面翔实;⑨数量的适宜性,全省共分为17个市,州,数量较为合适。

统计单元过多,显得过于琐碎,统计单元过少,内部差异性难于体现。

(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区域经济差异的内涵和建立指标体系的相关原则,在选择指标时考虑以下几点:

①尽量选取反映经济状况的指标,特别是反映经济循环过程的指标,如生产,收入,支出和消费等指标(卢遵华,李选举,2000):

③一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受规模大小和人口多少的影响,所以要使各区域的经济状况具有可比性,应选择相对指标;④一个区域经济状况的改善,最终都应体现在人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的改善上,所以选择相对指标时应选择“人均指标”。

在综合考虑分析和征询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了由12项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全部采用人均或者相对比重来计量。

2.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湖北省的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了所有制结构多样化,利益主体多样化、投资结构多样化、产业结构多样化的局面,同时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的基础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正确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这种不平衡,制定行之有效的区域发展政策,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任务越来越迫切。

湖北省经济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全面工业化演化阶段,从湖北省内部来说,地区发展的阶段差别是很大的,既有如武汉正迈向全面工业化阶段的大城市的存在,又有像恩施、神农架处于传统经济向工业化初期演变阶段的经济十分落后地区的存在,但大多数地区区域经济处于工业化的中间阶段。

与发展阶段相对应的湖北省区域经济的差异也是很大的,2004年武汉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4888.66元,而同年恩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4291.31元,甜者是后者5.8倍。

从城市方面看,武汉的城市化水平2004年为59.8%,而恩施自治州只有17.06%;从城镇密度看,截至2004年,城镇密度最大的鄂州达到了11.3个/1000平方公里,而神农架林区没有设市城市,城镇密度为1.2个/1000平方公里。

湖北的城乡之间的经济二元结构非常明显,不仅城乡之间的总体差异非常明显,而且发达地区的城乡差异比不发达地K的城乡差异更甚,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城市和城市之间、农村和农村之间的经济差异也很明显。

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这种极端差异影响了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更影响了全省经济实力的提高,使湖北省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的位置处于中等地位。

从湖北省当前所处发展阶段和内部的区域发展差异现实出发,对湖北省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现状和历史演变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其形成的动力成因,制订合理的区域发展战略,不仅对保证湖北省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直接关系到全省政治的长治久安。

2.1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湖北省的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了所有制结构多样化、利益主体多样化、投资结构多样化、产业结构多样化的局面,同时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的基础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正确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这种不平衡,制定行之有效的区域发展政策,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任务越来越迫切。

湖北省经济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全面工业化演化阶段,从湖北省内部来说,地区发展的阶段差别是很大的,既有如武汉正迈向全面工业化阶段的大城市的存在,又有像恩施、神农架处于传统经济向工业化初期演变阶段的经济十分落后地区的存在,但大多数地区区域经济处于工业化的中间阶段。

与发展阶段相对应的湖北省区域经济的差异也是很大的,2012年武汉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4888.66元,而同年恩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4291.31元,甜者是后者的5.8倍。

从城市方面看,武汉的城市化水平2012年为59.8%,而恩施自治州只有17.06%;从城镇密度看,截至2012年,城镇密度最大的鄂州达到11.3个/1000平方公里,而神农架林区没有设市城市,城镇密度为1.2个/1000平方公里。

湖北的城乡之间的经济二元结构非常明显,不仅城乡之间的总体差异非常明显,而且发达地区的城乡差异比不发达地区的城乡差异更甚,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城市和城市之间、农村和农村之间的经济差异也很明显。

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这种极端差异影响了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更影响了全省经济实力的提高,使湖北省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的位置处于中等地位。

从湖北省当前所处发展阶段和内部的区域发展差异现实出发,对湖北省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现状和历史演变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其形成的动力成因,制订合理的区域发展战略,不仅对保证湖北省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直接关系到全省政治的长治久安。

2.2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判断

2.2.1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依据

区域经济的成长是呈阶段循序演进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区域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乃至资源配置方式都会发生全部或部分的变化,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判断的理论支持是中外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国外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主要有李斯特、胡佛一费雪、罗斯托、弗里德曼和阿明等提出的五种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其中,影响比较深远的是弗里德曼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即中心一外围理论,以空间结构、产业特征和制度背景为标准,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①前工业阶段;②过渡阶段;③工业阶段;④后工业阶段(刘再兴,蒋清海,侯景新,1996)

我国学者蒋清海博士结合以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各种划分标准及理论,以制度因素、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总量水平为标准,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见表2-1):

①传统经济阶段;②工业化初级阶段;③全面工业化阶段;④后工业化阶段。

他认为,制度因素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背景性标准;产业结构是判别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标准,一般用工业化程度(制造业或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蜇及主导产业类别来表示;空间结构是标示区域

表2-1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一般特征

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

空间结构

总体水平

主导产业

消费结构

收入水平

传统经济阶段

农业

混沌无序均衡状态

饮食支出比重大

工业化初级阶段

纺织、食品、采矿

极核发展阶段

饮食支出比重减少

对工业品的需求增多

有所提高

全面工业化阶段

电力、化学、钢铁汽车、机电

城市化速度加快,数童增

多1非均衡铨位分布

转向射用消费品和劳务银务并呈多样和多变性特点

大幅提高

后工业化阶段

创新技术和第三产业

城市空间分布平衡化城市规楳呈序列分布

从耐用消费品和劳务服务转向文化娱乐享受

很高

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于其他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标志,一般用城市化水平、城市首位度及城市规模分布类型来表示;总量水平是测暈经济发展高度的标准,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及其人均量来表示。

蒋清海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综合考虑了多种反映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质的特征的主要因素,客观准确地把握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及其所釆用的指标体系比较适合我国现状,是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依据。

2.2.2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程度是不同的,由此导致调控政策的差异。

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自东向西由高到低排列的格局,本文按照蒋清海博士的K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选取全国以及东部的上海、广东,西部的青海为例,来比较分析在全国经济格局中湖北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对深入分析和认识湖北区域经济的差异程度,制定正确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2.3.产业结构分析

从产业构成看,1978-2012年,全国、广东、湖北、育海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都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除青海的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外,全国、湖北、广东的第二产业比重都不同程度的上升。

1978-2012年,上海的第一产业比重已下降到1.5%,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超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2012年,湖北省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47.8%,仅高于青海,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来看,1978-2012年,全国、上海、广东、湖北、青海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都下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都上升;上海和青海的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下降,全国、湖北和广东的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上升。

2012年,全国、广东、湖北、青海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最高,而上海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最高。

湖北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高于上海和广东,低于全国和青海;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低于全国、上海和广东,而高于青海;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低于上海,高于全国、广东和青海。

从工业化程度看,1978〜2012年,全国、广东、湖北的工业化系数上升,上海和青海的工业化系数下降,与他们的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下降相对应;2012年,上海的工业化系数最高,而青海的工业化系数最低。

2.2.4.空间结构分析

从城市化水平来说,2012年上海、广东、湖北和靑海的城市化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了76.36%,人口密度更达到了2106人/平方公里,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

从城市体系来看,2012年,广东城市数为47个,湖北为36个,青海为3个,分别为全国城市总数的7.12%、5.46%和0.46%,青海缺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呈现出规模等级不完整的城市体系。

从城市密度来看,2012年,全国平均每14545km

便有一座城市;广东平均每3421km

便有一座城市;湖北平均每5164km

有一座城市,属于城市分布密集的省份;而青海从城市密度来看,则明显属于城市稀疏的省份。

从城市空间组合来看,广东和湖北城市空间分布都极不均衡,广东城市以珠江三角洲和沿海一带最为密集,湖北城市多分布在江汉平原和武汉至黄石一带。

2.2.5经济发展总量及人均水平分析

从表2-2可以看出,2012年,上海、广东、湖北、青海的GDP总量分别为6250.81、13625.87、5401,71、390.21亿元,其中上海、广东和湖北的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分别达到5.33%、11.62%、4.61%,而青海GDP所占比重仅为0.33%。

从人均GDP上看,上海、广东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和育海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从人均实际收入水平看,上海和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全国的1.75和1.46倍,离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和青海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0.86和0.80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广东、湖北、青海居民农村人均实际收入水平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4、1.55、0.98、0.68倍。

从人均生活支出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以及农民人均生活性支出,上海和广东均髙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湖北和青海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广东和湖北的农民人均食品支出髙于全国平均水平,青海农民人均食品支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居民恩格尔系数分析,上海、广东、湖北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06、0.09、1.13个百分点,而青海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3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只有上海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25个百分点,广东,湖北和青海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消费结构看,上海居民营养和穿着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消费明显增长;广东居民逐渐转向耐用消费品和追求文化娱乐等方面,并追求生活质量;湖北居民正逐步由基本消费品转向耐用消费品和文化教育、劳务服务上,并呈现消费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青海居民的消费结构正逐渐走向序列优化,基本生存费用份额有所下降,居住、日用品、服务性支出份额均有大幅度上升。

表2-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2012年)(元)

区域

上海

广东

湖北

青海

全国

GDP(亿元)

6250.81

13625.87

5401.71

390.21

117251.9

人均GDP

46718

17213

9011

7277

9101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性收入

14867.49

12380.43

7321.98

674532

8472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6653.92

4054.58

2566.76

1794.13

2622

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性支出

11040.34

9636.27

5963.25

5400.24

6511

城镇居民年人均食品支出

4102.65

3583.72

2279.64

1986.54

2417

农民年人均生活性支出

5669*57

2927.35

1801.63

1563.15

1943

农民年人均食品支出

2012.14

1402.04

930.98

775.89

886

恩格尔系数(城镇,%、

37.16

37.19

38.23

36.79

37.1

恩格尔系数(农村,%、

3535

47.9

51.67

49.64

45.6

注:

恩格尔系数=(人均食品支出总额/人均消费性支出或生活性支出总额)x100%

从以上分析可以判断得出,上海市区域经济处于全面工业化向后工业化演变阶段,广东省处于全面工此化阶段,湖北省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全面工业化过渡阶段,而青海省尚处于传统经济向工业化初期演变阶段。

2.3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2.3.1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方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选取湖北省现行的17个行政区域作为基本区域经济单元,进行经济统计分析。

尽管湖北省17个市、州内部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是不同的,但是,以市、州作为省级区域经济研究的基本单元有如下优点:

①市、州是省内次级经济区域管理单元,政府在地方经济的组织和管理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②资料的易得性,湖北省各市、州的统计资料较全面翔实;③数量的适宜性,全省共分为17个市、州,数量较为合适,统计单元过多,显得过于琐碎,统计单元过少,内部差异性难于体现。

2.3.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区域经济差异的内涵和建立指标体系的相关原则,在选择指标时考虑以下几点:

①尽景选取反映经济状况的指标,特别是反映经济循环过程的指标,如生产、收入、支出和消费等指标(卢遵华,李选举,2000);③一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受规模大小和人口多少的影响,所以要使各区域的经济状况具有可比性,应选择相对指标;④一个区域经济状况的改善,最终都应体现在人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的改善上,所以选择相对指标时应选择“人均指标”。

在综合考虑分析和征询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了由12项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全部采用人均或者相对比重来计量。

有关指标参数的说明如下:

表2-3评价指标体系

选取指标

指标说明

Xl

人均GDP(元)

人均经济产出水平平

X2

GDP密度(千元/平方公里)

经济的密集度

X3

职T.年平均工资(元/人)

收入水平

X4

人均财政收入(元/人)

收入水平

X5

人均社会消费品总额(元/人)

消费水平

X6

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美元/人)

对外开放程度

X7

非农人n比重(%)

城市化水平

X8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元/人)

投入水平

X9

第三产业比重(%)

产业化水平

Xl0

人均工业增加值(元/人)

工业发展水平

2.3.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本文选择因子分析法和加法合成模型来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因子分析法可以把多个相关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彼此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而且可以根据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客观地确定指标权重,因此,因子分析法可为科学确定权重及应用加法合成模型奠定科学基础。

基于因子分析法和加法合成原理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的定量测算步骤及公式如下:

①建立指标体系和原始数据矩阵Z;②原始数据标准化,得标准化数据矩阵③由标准化数据计算相关矩阵④解特征方程,计算相关矩阵的特征值,根据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一般取值85%以上)确定因子数p⑤计算特征向量和初始因子载荷主因子解⑥对初始因子载荷进行因子旋转,求旋转后的主因子解及⑦计算主因子得分RaX;⑧计算主因子权重:

.

2.4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类结果

按照以上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选取2012年湖北省各市、州的截面数据,建立原始数据矩阵,输入计算机,釆用SPSS分析软件,得出各主因子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

可知前三个主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已达88.036%,选出三个主因子即叫,进步计算得主因子的E交旋转因子载荷(表:

K2)和主因子得分(表2-4)。

表2-4主因子得分

地区

Y1

Y2

y3

地区

Y1

y2

Y3

武汉

2.533

1,420

1.954

黄冈

-0.644

-0.314

-0.358

黄石

0.439

0.039

0.540

咸宁

-0.640

-0.052

0.127

十堰

1.620

-1.691

-0.779

随州

-0.411

0.347

-0.974

宜昌

1.109

0.097

-0.823

恩施

0.718

-2.131

-0*940

襄阳

-0.577

0.3B0

0.005

仙桃

-0.762

0.847

0.374

鄂州

0.519

0.817

-0.624

天门

-0.506

0,070

0.262

荆门

-0.416

0.824

-0.090

潜江

-0.609

1.006

0.084

孝感

-0.556

-0.061

-0.202

神农架

-1.117

1.760

2.822

表2-5湖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