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青岛版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
《初中信息技术青岛版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信息技术青岛版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信息技术青岛版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
青岛版八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第1课算法基础知识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青岛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内容,本节课内容包括算法的概念、算法的描述、算法的优化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提取问题形成算法描述、掌握流程图的概念,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算法意识,能够运用算法相关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本课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看商品猜价格”的游戏或者其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故事入手,提炼出算法的概念,即解决问题的方法。
算法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教师在讲解时,不可简单地一句带过,可以多举实例或利用课件的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对算法的理解,引导他们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将解决问题的方法表达出来。
其中,自然语言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但对于流程图,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烧水泡茶”的实例,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理解算法优化的意义。
这样,学生在对算法已有了充分的理解之后,更容易掌握算法的优化。
这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举出算法优化的例子,引导他们做个细心的人,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能力以及通过算法优化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
最后给出两个练习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式来描述算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利用算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法的含义,体会算法的思想。
(2)能够用流程图描述算法。
(3)能够对算法进行择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算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和分析,设计算法对问题进行求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算法分析的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算法的理解。
难点:
用流程图描述算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游戏情境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都看过《幸运52》,其中有个游戏“看商品猜价格”找位同学来说说这个游戏规则。
生:
主持人给出一款商品,由游戏者来报价,如果给出的价格高出实际的价格,主持人就说高了,游戏者继续报价,直到报出正确的价格。
师:
今天我们也来玩下这个游戏,找两位同学分别来扮演主持人和选手
出示商品,价格在0~8000元之间
解决这一问题有哪些策略?
哪一种较好?
解:
第一步:
报4000
第二步:
若主持人说“高了”,就说2000,否则,就说6000
第三步:
重复第二步的报数方法,直至得到正确结果
二、新授
1、算法的概念
这一系列活动实际上就包含了算法,我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算法,熟悉许多问题的算法。
如,做四则运算要先乘除后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括号内后括号外、竖式笔算等都是算法,至于乘法口诀、珠算口诀更是算法的具体体现。
广义地说,算法就是做某一件事的步骤或程序。
菜谱是做菜肴的算法,洗衣机的使用说明书是操作洗衣机的算法。
出示课件 趣味数学题:
两个大人和两个小孩渡河。
渡口只有一条小船,一次只能渡过一个大人或两个小孩。
他们四人都会划船,都不会游泳。
师:
同学们现在都想一想,怎么渡过河去?
请写一写你的渡河方案。
三分钟后,找学生回答
师:
有谁设计好了方案?
学生回答
总结概念
师:
我们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称之为算法。
2、算法的表述方法
师:
如何去设计算法呢?
设计的算法又怎么表示呢?
大家看到了,算法的设计分两个内容,一是寻找一种方法;二是描述一下实现这个方法的步骤。
刚才我们已经用语言的形式描述过了渡河的算法。
我们把这种通过语言描述的方法称为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师:
同学们思考下语言描述法有什么优点?
又有哪些缺点呢?
生答
师总:
自然语言描述算法可以使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问题,描述的方式简单自由,语言描述详尽清楚,让人易于理解。
但也有缺点,描述的越详尽,就显得越繁杂,不够直观简洁。
师:
为了更直观的描述算法,人们设计了用流程图描述算法的方法
出示算法的流程图描述元素。
师:
我们来看一例子
放幻灯片,并简单分析求一元二次方程算法流程图。
3、算法的择优
师:
处理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算法,采用什么样的算法更简单、方便呢?
放幻灯片,出示例子: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烧水泡茶”。
师:
根据你自己的日常经验,请设计一个算法让客人最快的喝上茶。
三、练习(大显身手)
题目:
如果你家在舜泰苑小区,你要外出购物,需要到红星菜市场买肉、菜,到赛玛特超市采购副食,到太东服装店买衣服。
请你讲一个购物的算法。
并用流程图来表示。
四、小结:
计算机解决任何问题都要依赖于算法。
只有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解为若干个明确的步骤,即算法,并用计算机能够接受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计算机才能够解决问题。
第2课 利用E语言解决高斯问题
教材分析
很多计算机编程语言涉及大量的计算机英文术语,在学习的时候势必会感到吃力。
可喜的是,我们有自己的汉语编程语言——E语言,可以用汉语语言来书写代码,解决算法的编程问题。
初二下学期开始接触E语言编程问题,开始可能会有点困难,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会逐步了解和使用E语言。
本节课利用E语言程序解决高斯问题,是学生在了解和认识E语言开发环境后,以高斯问题这个典型例子作为载体,让学生掌握E语言控件的添加与删除操作,熟悉E语言基本输入输出语句。
通过对用E语言编写程序的了解,学会使用国产软件,支持民族产业,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和认识E语言开发环境。
2、技能目标
①掌握E语言控件的添加与删除操作;②熟悉E语言基本输入输出语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E语言是国产软件,通过对用E语言编写程序的了解,学会使用国产软件,支持民族产业,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利用E语言设计高斯加法器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示范操作法、成果展示法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E程序作品范例、导学稿;
学生:
1、预习导学稿;
教学过程
课前大屏幕出示:
课件首页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相信同学们对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计算的1+2+3……+100累加和这个问题都很熟悉,谁能告诉大家高斯当时是如何计算的吗?
大屏幕出示:
看看谁算的最快?
1+2+3+4+……+15= 1+2+3+4+……+43=
1+2+3+4+……+69= 1+2+3+4+……+81=
师:
(生回答结束之后)同学们刚才计算的很正确,速度也很快!
看得出来,同学们数学学的很好。
谁能告诉我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
回答
师:
今天我们就用E语言开发一个简单的计算器,让它帮助我们解决计算高斯问题。
大屏幕出示:
学习任务利用E语言设计高斯计算器
schemas-microsoft-com:
vml"/>schemas-microsoft-com:
office:
office"/>
师简要介绍利用E语言设计好的高斯计算器使用方法。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与探究
一、高斯问题的分析与流程图表示
1+100=101
2+99=101
3+98=101
4+97=101
一、高斯数学问题分析与流程图
1+100=101
2+99=101
3+98=101
4+97=101
……
49+52=101
50+51=101
101×50=5050
下面先找同学演示一下启动E语言开发环境的方法。
认识E语言程序操作界面。
请同学说一下各个部分的名称。
师强调:
工作夹、组件箱、程序窗体、状态夹的作用。
二、任务驱动 合作探究
1、任务分析
根据高斯数学问题流程图确定所需组件。
两个编辑框(放自然数N、累加和S)
一个按扭(被单击时激发代码)
两个标签(注明自然数N和累加和S)
2、设计界面
标签组件
编辑框组件
按钮组件
修改个组件名称。
单击各组件,然后在开发窗口工作夹中单击属性页面。
标签1的名称和标题分别为“自然数N文字”、“自然数N”
标签2的名称和标题分别为“累加和S文字”、“累加和S”
编辑框1的名称为“自然数N”,编辑框2的名称为“累加和S”
按钮的标题为“计算”
小小加油站
转换命令
到数值():
将非数值型的数据转变成数值型数据
到文本():
将非文本型的数据转变成文本型数据
= 赋值号
在E语言中,乘法运算符号是“*”,除法运算符号为“/”
3.书写算法代码
双击“计算”按钮为按钮1被单击书写响应代码,即算法代码。
4、运行程序验证计算结果
单击工具条上的 按钮或菜单栏上的运行命令,程序就会运行。
师强调如出现错误,程序会在状态夹中提示。
三、实践与创新
根据自己的喜欢,设计一个自己满意的窗体界面。
并在窗体内放置一幅你喜欢的图片,运行看看效果。
四、收获平台
五、本课小结
1、认识E语言开发环境
2、掌握E语言控件的添加与删除操作
3、熟悉E语言基本输入输出语句
4、理解转换命令:
到文本()、到数值()的含义
练习题
1、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一个满意的窗体界面,并在窗体内放置一幅你喜欢的图片,运行看看效果。
2、阅读E语言开发环境自带的E语言知识库,尝试自己写一个简单的四则运算程序。
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学习E语言这种计算机编程语言,可以用汉语语言来书写代码,解决算法的编程问题。
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但由于刚刚接触E语言,因此在理解算法代码上有一定困难。
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这就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多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相信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会逐步了解和使用E语言解决一些算法的编程问题。
第3课E语言程序设计基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来自《青岛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算法思想初步》,第3课:
E语言程序设计基础。
教材上是以设计计算“1+2=?
”为例,介绍的简单E程序的制作过程。
通过这个最简单的程序制作让学生了解变量、常量及数据类型;学会赋值语句的输入、输出的方法;并会使用“到文本()”、“到数值()”程序语句转换数据类型。
课本设置这个简单程序,由简单到复杂,但是发现大部分学生感到1+2=?
还用编程序算吗?
感觉很滑稽。
所以我就巧妙更改了本课题为“E语言开发简单计算器”,详细的剖析例子,向学生作具体的演示、讲解和分析,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增加感性认识。
或许有些夸奖,但能充分引导学生去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电脑操作技能已经比较熟练了,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程序设计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但采用“加法器(即计算任意两个数相加)”作为入门的例子的实例。
这个实例学生数学中熟悉,又很简单,所以对于学生设计一个“加法器”的应用程序的难度已经不高,已经适合练习。
所以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适当增加一些有难度的思考题,让他们去主动探求答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
加法器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探究、互相讨论、教师加以辅导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变量、常量及数据类型;
2.学会赋值语句的输入、输出的方法;
3.学会使用“到文本()”、“到数值()”程序语句转换数据类型。
二、能力目标:
通过设计加法器并逐步完善成简单计算器,培养学生知识知识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及协作精神。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尝试设计小程序来解决问题,培养学习E语言的兴趣与信心。
重点、难点:
设计加法器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示范操作法、成果展示法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E程序作品范例、下发导学稿;学生:
1、预习导学稿;2、启动E语言。
教学过程
课前大屏幕出示:
课件首页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
组图(从古至今人类使用的各种计算方式)
引出课题:
用E语言开发一个简单的计算器
大屏幕出示:
课件1、课题:
2、学习目标3、闯关游戏
4、颁奖台5、顺利闯关方法
二、任务驱动合作探究
(一)、编写加法器
1、问题分析
加法器:
A+B=C任意两个数相加,求结果。
据算法,绘制流程图。
确定所需要的组件:
生说:
师:
适当点评鼓励!
(颁奖)。
2.界面设计
这里我们做一个非常简单的界面,三个标签,三个编辑框,一个按钮。
全体上机实践探索小组协作学生示范师评价鼓励
小小加油站
师讲解:
变量、常量、数据类型、转换命令、赋值语句的概念。
schemas-microsoft-com:
vml"/>schemas-microsoft-com:
office:
word"/>3.加法器代码编写
①插入变量表:
如右图:
②程序代码的意思:
逐行分析程序代码的含义。
4.小结:
程序设计的实现步骤
(1).分析问题,理解任务;
(2).确定界面所需组件及每个组件的作用,设计出程序界面;
(3).确定关键代码;(4).确定关键代码应该写在什么组件的什么事件里。
(二)、开发计算器
1、举一反三分组研发
分组研发减法器、乘法器、除法器
提示:
开发计算器是在加法器的基础上,同理设计中来的。
操作方法相似,在代码编写上,改下代码编写中的运算符号即可。
2、学生演示并解说其操作:
通过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让学生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且演示自己的操作过程,在操作如有错误,找其他同学指出并提出建议。
找生示范减法器的制作过程,师评价鼓励,再分别找生示范其它组成员的程序作品乘法器、除法器。
3、应用方法解决问题(规范操作)
大屏幕出示:
课件简单计算器的各个代码;
并在演示中解说操作过程,强调注意的地方。
请同学们继续完善自己的计算器。
通过实践,反复领会,突破重难点。
全体学生上机实践,教师巡视,并做个别辅导。
4、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选学任务:
开发计算圆面积的小程序
5、作品评价颁奖
谁愿意把开发的计算器展示给大家?
评价作品。
(颁奖)
6、小结:
很好,我们已经成功开发了简单计算器。
鼓励示范学生并颁奖,评出程序设计最棒小组和“小小程序设计师”!
四、课后探索:
开发计算圆面积的小程序
五、课堂小结
(一)知识归纳:
1、变量、常量与数据类型;
2、赋值语句、输入、输出的方法;
3、转换命令:
到文本()、到数值();
4、简单计算器的编写。
(二)程序设计时的实现步骤:
(1).分析问题,理解任务;
(2).确定界面所需组件,设计出程序界面;
(3).确定关键代码;(4).确定关键代码应该写在什么组件的什么事件里。
六、教后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
学案
一、编写加法器
提示:
自学、求助“学案”、或向身边的同学、老师请教!
1、任务分析
加法器:
A+B=C任意两个数相加,求结果。
据算法,绘制流程图。
确定所需要的组件:
(1).三个编辑框(放加数、被加数、得数);
(2).一个按扭(被单击时激发代码)
(3).三个标签(注释)
2、界面设计(可参考右图)
生上机实践交流汇报演示效果
小小加油站
(1).变量:
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可以自由改变或会发生变化的量。
变量分为全局变量和局部变量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全局变量是整个程序所使用的变量,在程序的各个部分都有效,而局部变量只在它所在的程序段有效。
(2).常量:
是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保持不变的量。
(3).数据类型:
整数型、小数型、文本型等。
数据名称
取值范围及所占存储空间
整数型
-2,147,483,648到2,147,483,647之间的整数,占4个字节
小数型
3.4E+/-38(7位小数)之间的数值,占4个字节
文本型
记录一段文本,文本由以字符0结束的一系列字符组成
(4).转换命令:
到文本():
将非文本型的数据转变成文本型数据;
到数值():
将非数值型的数据转变成数值型数据。
3.加法器代码编写
我们想在单击“+”号按扭后,编辑框1、2中的任意数值相加,所以这儿要引进三个变量,即先插入变量表:
“插入”菜单——“局部变量”(或按组合键ctrl+L)。
如下图示:
课后:
如果你有好的作品、创意或有什么问题想与老师探讨,可登录在线留言,或者发Email至我邮箱:
shandongshj@
二、开发计算器
1、分组研发、个性创造
(1)、一、三组主要开发减法器;
(2)、二、四组主要开发乘法器;
(3)、五组开发除法器;
提示:
设计计算器是在加法器的基础上,同理设计中来的。
同样的变量表,只是在代码编写上,改下代码编写中的运算符号即可。
例:
编写减法器
(1).据任务分析设计界面(可在原来加法器的基础上增加相减按扭);
(2).选中“相减”按扭,在左侧属性面板选择“按扭——被单击”事件;
(3).插入局部变量(同加法器相同);
(4).写代码(在代码编写上,改下加法器代码编写中的“+”为“—”运算符号即可)
(5).单击工具栏的按扭或按F5运行程序,
(6).保存程序。
同理开发乘法器、除法器。
三、课后探索:
开发计算圆面积的小程序
四、课堂小结
(一)知识归纳:
1、变量、常量与数据类型;
2、赋值语句输入、输出的方法;
3、转换命令:
到文本()、到数值();
4、编写简单计算器。
(二)程序设计时的实现步骤:
1、分析问题,理解任务;
2、.确定界面所需组件,设计出程序界面;
3、确定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关键代码;4、确定关键代码应该写在什么组件的什么事件里。
五、学后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课循环结构
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出版社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算法思想初步第5课循环结构的内容。
循环结构与顺序结构、分支结构是E语言中很重要的编程结构,能大大提高程序的效率,减少运算次数。
很多计算机编程语言涉及大量的计算机英文术语,在学习的时候势必会感到吃力。
可喜的是,我们有自己的汉语编程语言——E语言,可以用汉语语言来书写代码,解决算法的编程问题。
初二下学期开始接触E语言编程问题,开始可能会有点困难,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会逐步了解和使用E语言。
本节课利用E语言程序解决九九乘法表中计算和输出问题,是学生在了解和认识E语言开发环境后,以九九乘法表问题这个典型例子作为载体,让学生掌握E语言程序的循环结构,利用循环结构有效地解决问题。
通过对用E语言编写程序的了解,学会使用国产软件,支持民族产业,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循环结构在算法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
① 学会在程序设计中利用循环结构有效地解决问题;②理解算法优化的基础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待同一个问题,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一、概述
本课是青岛出版社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算法思想初步第5课循环结构的内容。
循环结构与顺序结构、分支结构是E语言中很重要的编程结构,能大大提高程序的效率,减少运算次数。
很多计算机编程语言涉及大量的计算机英文术语,在学习的时候势必会感到吃力。
可喜的是,我们有自己的汉语编程语言——E语言,可以用汉语语言来书写代码,解决算法的编程问题。
初二下学期开始接触E语言编程问题,开始可能会有点困难,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会逐步了解和使用E语言。
本节课利用E语言程序解决九九乘法表中计算和输出问题,是学生在了解和认识E语言开发环境后,以九九乘法表问题这个典型例子作为载体,让学生掌握E语言程序的循环结构,利用循环结构有效地解决问题。
通过对用E语言编写程序的了解,学会使用国产软件,支持民族产业,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习目标分析
4、知识目标
了解循环结构在算法中的应用。
5、技能目标
① 学会在程序设计中利用循环结构有效地解决问题;②理解算法优化的基础知识。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待同一个问题,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初二学生,对多媒体大屏幕环境下的课堂环境非常熟悉;
2.学生在学习本课以前,已经学习了算法的概念、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及简单的赋值问题等E语言的基础知识。
3.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思维活跃,对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这一课程兴趣很高;
4.初二学生形象思维、感性认识较强,理性思维、抽象认识能力还很薄弱,因此教学中宜选择学生熟悉的,易懂的实例引入。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总结,纳入知识系统。
主要体现在两部分:
1、循环结构的概念分析和框图的得出过程,主要为启发探究的教学方式完成。
2、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及对引例的分析过程,主要由学生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完成。
另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框图的书写节省时间,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电子白板环境。
六、教学过程实录:
教学流程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让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九九乘法表,个别学生回答。
再让学生阅读“阅读与思考”,让学生知道九九乘法表的来历。
提出中心任务——用语言程序编写九九乘法表。
教学处理:
为了更好地完成中心任务,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引导学生对以前学过的定义变量、常量、运算符、公式、赋值知识进行复习。
(二)发现问题,探究新知
1、循环结构定义:
在算法中,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过程。
2、观察分析九九乘法表的排列特点,指导学生分类:
一行、第1行,第9行、进而到第1列进行全面分析。
教学处理: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学生合作探究方式完成流程图绘制、程序界面的创建、代码的生成。
每四人为一组,教师参与到学生研究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点拨帮助,最后由学生展示自己的流程图。
然后教师展示正确流程图: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精神及协作沟通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画流程图的能力。
3、循环结构概念的理解:
(1)循环结构的三要素:
循环初始值、循环体、循环的终止条件。
(2)循环结构的算法流程图
(3)当型循环与直到循环的区别
教学处理: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刚刚得到的程序框图,给学生2分钟讨论交流时间,让大家互相沟通,从而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最后由学生说出以上对概念的理解,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
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