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逸俊爽动真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6760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豪逸俊爽动真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豪逸俊爽动真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豪逸俊爽动真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豪逸俊爽动真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豪逸俊爽动真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豪逸俊爽动真趣.docx

《豪逸俊爽动真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豪逸俊爽动真趣.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豪逸俊爽动真趣.docx

豪逸俊爽动真趣

豪逸俊爽动真趣

明代书画史一直忽视了一位杰出的大家,他就是莫是龙。

由于莫是龙的生年长期不明,传世的作品又不太多,故一直不被重视。

其实他是董其昌的老师

(1),才情与功力均在董其昌之上,因未能跻身仕途,以贡生终。

莫是龙的经历与思想

莫是龙(1537-1587)出身仕宦之家,其父莫如忠,嘉靖戊戌(1538)进士,是个学问渊博的人。

钱谦益称他“善草书,为诗尤工近体。

(2)莫是龙从小就显示超人的感悟能力,“十岁善属文,以诸生久次,贡入国学,廷韩有才情,风姿玉立。

少谒王道思于闽,道思赠诗云:

‘风流绝世美何如,一片瑶枝出树初。

画舫夜吟令客驻,练裙昼卧有人书。

’其风致可想也。

”(3)莫是龙少有神童之誉,十四岁补郡诸生,十六岁作《秋山无尽图卷》已十分可观了。

其跋云:

“每登名山,常思作图,竟未可得。

今日张伯起从舟中游新江,遥望山川嵚秀,岩壑幽奇,因展箧中所藏黄大痴《秋山无尽图》把玩,心境顿开,颇合吾意,参其法度,遂为作之。

”(4)这种成熟的口吻与文字功力,已不像十六岁少年。

然他以后的仕途却十分坎坷。

20岁作的《乡居感怀》表现出他追求功名失利的苦恼:

“荒村惊岁宴,寥落意何如?

托病惟耽酒,销愁强看书。

文章半生贱,名利廿年虚。

犹似邹阳陋,徒然羡曳裙。

”(5)莫是龙曾四上京都,其中两次赴考皆失卷。

这对他的刺激是很大的。

万历四年(1576)莫是龙40岁,曾赴京一试,失利后,作书致殷都说:

“仆四十余,霜毛冉冉,渴饮饥餐之外,更无复有人生之怀。

夙昔与足下意气襟期消磨欲尽,诚何志业而言,而造物侵侵不已,奈何!

”(6)万历十年(1582)46岁的莫是龙再次赴京,“北试已获隽矣。

署榜时失卷,复不遇。

”(7)此时,他已经心灰了,说:

“两就北闱之试,虽数遇知己者,而文卷误失,辄致遗弃,命运坎坷乃至如此。

”(8)这一年的冬天,莫是龙于长安旅邸,秉烛兀坐,对人生作了深刻的思考,写下了《笔麈》。

其中说:

“人生最乐事,无如寒夜读书,拥炉秉烛,兀然孤寂清思,彻人肌骨。

坐久佐以一瓯茗,神气益佳,尔时闻童子鼻息,是当数部鼓吹,或风生竹树间,山鸟忽啭,倦魔都尽,往往徘徊达曙,强就枕席。

晚凉箕踞,临池数酌,设笔墨摹古帖一二行,援琴而鼓之,神游羲皇矣。

”(9)

这是远离尘俗,追求精神富足的人生,也是逍遥物外,心与万物相契的诗意栖居。

其实,年轻时代他就开始了这种追求。

31岁,他下第南还,在白下与四方文学诸君结社于鹭峰禅寺,吟诗填词,以寄磊落不羁之情怀。

莫是龙极富文才,诗文皆情辞两美,远远超过董其昌。

35岁曾作《送春赋·并叙》,得到一时文人的激赏。

王世贞题曰:

“……廷韩此赋,可谓文生于性,廷韩此书,可谓笔外有情,令人于翰墨外有章台走马之兴,几欲夺之,抑情而止。

”王穉登题云:

“《送春赋叱辞如灿花,当时江郎梦笔时耶。

书法韶令英英,逼人子敬,白练裙中墨,属泽家之季矣。

靡靡隃快哉,莫盛僕且耳熟。

”(10)一时俊才如王世懋、俞允文、欧大任、皇甫坊、梁辰鱼等均在幅上题跋称赞,也足见莫是龙文才、书艺之高超。

莫是龙在32岁时便有《莫少江集》问世。

当时锡山俞宪为刻“二莫集”,一时传为佳话。

莫是龙是性情中人,性格豪爽俊迈,一如其书。

《石秀斋集》的前面有张长舆撰的小传见其个性:

“先生少负俊才,早承家学。

刺经读史,则理窟穷探掞藻,摛华则文心妙解。

加以义能掩日,气可笼霄,情投则推赤心于韦布,意拂则白眼于公卿。

是以爱者固敛衽而推,忌者亦侧目而视矣。

先生自以名冠群髦,志轻一第。

而公车屡蹶,国室长韬。

人嗟和氏之冤,时谓刘贲之屈。

毫不掩饰好恶情感的外露,傲视世俗的各种陈规陋习,率然坦露自己的心胸,这或许是艺术创作最需要的素质。

仕途的不幸反而成了莫是龙艺术上的大幸。

莫是龙自己说:

“余平生雅好书画,壮年精力半疲于此,虽未便诸古人,然当其得趣,合撰往往不恶,遂为交游中好事者所赏。

”(11)这是为徐文卿所画山水的题跋,风晨雨夕,对山临流的生活何等潇洒恬淡,心无俗念,情寄笔端,这种“狂墨颠书”绝不杂一丝做作。

莫是龙的生活是艺术的,其艺术是诗的。

他48岁那年十月,与沈周南等文友夜集小雅堂,莫是龙出米元章灵璧石置坐,焚香,各赋诗。

诗成月满西楼,客遂步月归。

而他复独坐煮惠泉,捡案头书翻检,兴致而书,忽焉达曙。

他写道:

“人生各有嗜好,皆痴也。

而乐此不为疲。

虽我嗤俗子,而俗子得,复嗤我后也。

书之以俟达观者定焉。

”(12)正是对书画的这份“痴”,这份执著,才使他到达常人无法企及的境界。

莫是龙四十五岁以后思想趋于恬静与平淡,研习释、道。

曾作《境感而赋焉》,结尾中说:

“何悠悠之非福,何赫赫之非灾。

孰有荣而无瘁,孰云倾而不栽。

玩漆园(庄子)之秘旨,吾将与尔徘徊。

”(13)

此时,他对祸、福、荣、瘁的看法十分通达辩证,完全从名利声中跳了出来。

50岁那年,他作《景峰上人偈言》中云:

“凡情既彻,道力始全,余恐世眼昏昏……系之偈曰:

难,难,难,泥牛入海几时还?

易,易,易,雨过枝头香满地。

也非易,也非难,出世居山总一般。

头角换来休错认,清风明月旧蒲园。

”(14)这完全是脱俗得道之言,超越了人世的凡俗、难易,也超越了自我的束缚。

这是从“无明”到“明”,进入海德格尔所说的“澄明”之境。

这种悟彻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有了这种悟彻才可保证创作时进入心手两忘的境地。

可惜的是,莫是龙正是在这个颠峰状态倏然而逝,年仅五十一岁。

“疾革时,尚与友人对奕,已较胜负,收其子,倏然而逝。

”(15)他得的可能是心肌梗塞。

莫是龙的书学思想

明代是帖学由盛至衰的时代,其书论,主张复古,讲究法度。

但何良俊指出:

“石刻多是将古人之迹双钩下来,背后填朱,摩于石上,故笔法尽失,所存但结构而已,若展转翻勒,讹以传讹,则并结构而失,故惟《淳化祖帖》与《宋拓二王帖》为可宝,其余皆不足观。

况近时各处翻刻,大费楮墨,可笑,可笑。

”(16)这里指出学古法现状的严重性。

莫是龙的书论,也着眼于学习晋法,但说得具体而切中时弊。

(1)“师匠不古,终乏梯航”

如何师法古人,不只是态度问题,亦是方法问题。

莫是龙于师古上十分有心得,指出:

“今人之不及唐人,唐人之不及魏晋,要自时代所限,风气之沿,贤圣莫能自备,但师匠不古,终乏梯航。

今世钟王之锺已不可见,如钟之《力命》、《宣示、《戎路》、《季直》诸帖,王楷《乐毅、《黄庭》、《曹娥》、《东方赞》,大令《洛神十三行》,烜赫千古。

行书求宋拓《阁帖》、《太清楼》诸刻,留意而谛观焉,即传刻之远,点画乖谬,而存十一于千百,庶几典型。

学者诚能湛玩深思,仿佛其趣。

又参以谱论诸说,而自出胸中之奇纵,不能气运争能,抑亦不惑于流俗浅夫之见。

”(17)

这一段中,有两个思想值得重视:

一是强调师古的重要性,认为“师匠不古,终乏梯航”;二是讲究学古的方法。

由于古人真迹不复存在,学阁帖时不能依样描画,而应“湛玩深思”,“参以谱诸说”。

古人的笔法要靠自己的体验,领悟,并参照前人的论说,以为帖上的笔法即是古人笔法,就难免走上学古的歪路。

莫是龙的这个见解不但切中学帖的时弊,且道出了其中的关捩。

时代所限,法也在变,人之个性,悟性各不相同。

例如书法形态的肥瘦问题,莫是龙说:

“钟元常谓‘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盖知笔端之妙全在筋力,筋力之势运于指腕。

右军父子及盛唐诸名家,皆用其意,而时代相沿不能无改前辙。

故曰:

‘元常古肥,子敬今瘦。

’正言今古异尚,工拙因之,古法不传,良可慨也。

“古肥”“今瘦”,一因“今古尚异,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二因元常、子敬的笔法各据古法而有变化。

“皆用其意”,是对古法的发展、改进。

所以,因袭古人亦不能得古人之法,师古并非一件易事。

嘉靖年间的丰坊对当时名家法大为不满,认为“古法无余,浊俗满纸。

”(18)这说明当时“法”已坏到何种程度。

师古的这两大难题一直是莫是龙强调的,他在题元人临《汉晋各种帖册中说:

“晋法为宋诸公所坏,至胜国名流起而振之,复存二王典型。

此诸帖,赵集贤二纸,苍润有志,鲜于太常一纸,古劲有骨。

俞征君紫芝□纸,韶令有度,殆尽一时之选。

悉出真迹回环展玩,若窥群玉之府,晞其清光也。

书家摹古帖,辄得旧观,藉合三君子执笔自运端不逮。

此知古人未易及,且为世代所限。

予每临池弄翰,愧叹无已。

”(19)赵孟頫、鲜于枢、俞和都是元代大家,他们对古法的理解各不相同,故形态各异。

由此他得出结论,“古人未易及”。

可见“师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自己沉潜其中,反复玩味和实践。

(2)“任吾心匠,适彼互合”

法二王,守规矩,中叶的吴门书派大多沿习这一传统,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更是助长了学古、摹古风的盛行。

甚至反对奴书的祝允明也有“沿晋游唐,守而勿失”的观点。

师古而求变成为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莫是龙清醒地看到“变”对师古的意义。

早在1572年,他就说:

“莫子观前人之论如是,则缀学操觚之士岂可易言哉!

虽其解悟人殊,取裁各异,譬之探奇渊海,游目五都,无非珍者。

可谓尽文章之变,洩鬼蛇之秘矣暇日偶录数条贻之行甫,行甫于艺术无所不好,能于此用心,当必进乎技矣。

”(20)

这段话是莫是龙书唐宋名家文论、语论、书论后写下的话,其核心就是学习前人要“变”,要用心取舍。

这是一个重要的见解。

而“变”是建立在平时师古明法基础之上的,下面的一段话说得更为明了:

“至于平日摹习之功,不以寒暑少辍。

每得清宴,便置古帖墨迹披玩游神,心手渐熟,姿态横生,所谓‘卧王濛于纸端,坐徐偃于笔下。

’法度既得,任吾心匠,适彼互合,时发新奇,无论求甘心眼,即古人何不可至。

学者轻视之则矜持太过,无心手操纵之奇,无惑乎其不逮前哲也。

”(21)

很显然,法度既得“是必要的前提,但不是目的,“任吾心匠,适彼互合,时发新奇”,才是师古的意义。

“新奇”是任吾心匠的必然结果,这就是变古为今,变古为我。

变古人法可以说是书法史的规律。

莫是龙说:

“余尝谓右军父子之书,至齐梁而风流顿尽,自唐初虞诸辈一变其法,乃不而合,右军父子殆如复生。

此言大不易会。

盖临摹最易,神会难传故也。

”(22)

这里“不合而合”大有深意。

“不合”是偏离“法”,与旧法相异。

“合”是合书法发展变化之大法,故“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莫是龙的这一思想后来被董其昌继承,发展为他的“离合说”。

根据师古而求变的理念,莫是龙尖锐地批评祝枝山“行草应酬,纵横散乱,精而察之,时时失笔”。

叹说:

“文太史具体《黄庭》而起笔尖微要,病在指腕,虽严端不废,未见岿峨落之姿”,至于吴门的书界,“吴中皆文氏一笔书,初未尝经目古帖,意在佣作,而以笔札为市道,岂复能振其神理,托之毫翰,图不朽之业乎。

”(23)

应该说,这些批评一针见血,搔到痒处。

祝枝山、文征明皆一时大家,尚有失笔病腕之处,一般人就更不用说了。

如果说“入古”不易,那么“出古”更需功力和悟性了。

(3)佳趣:

纵笔书之,不问工拙

论者谓“明书尚态”,说对了一半。

明代刻帖之风大盛,使众多的习书者有了范本。

然而由刻工不精而古法渐失的弊病也日趋严重。

明代中前期的书家大多不能深察书法流变之弊,故书法停留在形的表面,导致意趣的严重缺失。

在莫是龙的眼中,连最得晋法的赵孟頫也是俗子。

书法的真谛在于抒写情性,写出独有的真趣。

莫是龙在临钟之法帖后跋云:

“钟王书法妙若天成,学者一日不在心手间下笔,辄无佳趣矣。

偶得精楮,临杂帖如右,恨为世代所限,不能追古,徒然三叹。

妙若天成的“佳趣”便是莫是龙追求的目的。

妙若天成的境界是心手为一,法度与情性达到高度一致。

从莫是龙的艺术思想看,他是重天然,轻人工;重意趣,斥技巧的。

他的《画说》“以李成为北宗,王维为南宗,而于维尤无间然。

”(四库提要语)王维的画“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

”(24)莫是龙提倡的就是写自己的胸臆。

他曾题陈继儒的仿米图云:

“……观其墨气纵横,天真自然,即近代诸名家无此胸臆,彼独神其说耳。

鉴者当自得之。

”(25)

“天真自然”就是性情的自然流露,不做作。

为此,他也厌恶精巧的假山,说:

“余最不喜叠石为山,纵令纡回奇峻,极人工之巧,然失天然。

不若疏林秀竹,间置盘石,缀土阜,一仞登眺徜徉,故自佳耳。

”(26)

明代中前期的书坛,即便如文征明这样的高手,也多谨于法而失于趣。

而求趣,当纵笔书之,不计工拙。

莫是龙48岁那年,秋过家弟居,写《兰亭》数本,跋云:

“甲申秋九月,过两家弟浦南庄居留信宿,为笔墨所苦,写《兰亭》不一数本,其余可知也。

《兰亭》为作正书、行书及玉枕体,俱备前卷,纵笔书之,不问工拙。

然吾闻王大将军之类,刘越石又言以为近视形似,不若远似以神,此书之为神耶?

识者或能辨之矣。

书毕喷饭。

”(27)

“纵笔书之,不问工拙”,看似不要技巧,实在纵笔之中已融化了技巧。

然笔曰纵岂易哉。

俗手终生不能纵,熟手终生不能拙。

故趣味实在难得。

书法之趣是审美的感觉,看了让人生奇、愉悦,见出性情,这便是有“趣”了。

孟德斯鸠说过这么一句名言:

“女人只能以一种方式显得美丽,却能以十万种方式变得可爱。

”“以一种方式”显然是非审美活动。

书法创作如果以一种方法书写,必定无趣,因为是非审美创造;如果各个书家以各自的方式书写,那么书法就有十万种形式的可爱。

故书法要得趣并不难。

莫是龙举例说:

“柳少师书《兴公谷序》及诸贤诗,而不书《禊帖》,正自不敢与逸少抗衡耳。

然此中每于险中生态,枯润纤浓,掩映相发,岂后世所能仿佛者耶!

夫以晋人霏霏玄屑之谈,又得公书,遂成兼美。

譬诸燕赵绝代快歌阳阿,使人心愉,日摄不能自制耳。

”(28)

柳少师书显然扬长避短,写已所想,写出了个性,“使人心愉”,就是得趣了。

联系莫是龙自己的创作实践看,他作书匠心独运纵横豪逸,十分有个性,写出了“趣”。

莫是龙的书法艺术

(1)书学渊源

莫是龙的父亲莫如忠是个功力深厚的书家,董其昌评其书说:

“吾乡莫中江方伯书学右军,自谓得之《圣教序》。

然与《圣教序》体小异。

其沉着逼古处,当代名公未能或之先也。

予每询其所由,公谦逊不肯应。

及余己卯试留都,见王右军、《官奴帖》真迹,俨然莫公书,始知公深于二王。

”(29)有这样的父亲从小教之习字,莫是龙幼时学书便取法较常人高出一筹。

以后又勤于临池,于晋人钟王各帖娴熟于心。

这可以从辽博的《杂书卷》中看出来。

他虽筑基二王,而倾心于大令。

一直到41岁,他作《摹洛神右军像》,在上面临大令《十三行》,并作了一番自嘲:

“……世人学《兰亭》,不免有凡骨金丹之诮,其来久矣。

余不揣乃复蹈斯辙,岂令后人复笑后人耶!

”(30)不过这种自嘲显然有一种挑战前人的自信。

莫是龙也钟情于宋人米芾,过去人多以其书作推测,其实,多有记载。

如《笔麈》中说:

“米南宫《研山铭》一幅,后书云:

‘宝晋山前轩书铭云:

五色水,浮昆侖,潭在顶,出黑云。

挂龙怪,电烁痕。

下震泽,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

语亦奇丽可诵。

余甚爱之,时时仿真意,出以示识者。

”“时时仿其意”,说明临习很勤。

又1582年46岁那年,汤子重携米书见示,莫是龙跋云:

“壬午秋日,汤子重携米书见示,其一谢人赠笔一诗,字如拳,而时作枯墨飞白,老健无比。

其一亦帖,纸墨皆精好如新,而法甚颠逸。

留玩累日付还,信佳物也。

余因临得诸帖存之案头,聊以寄慕而已。

”(31)他看重的是米芾的老健和颠逸,这在他的书作中有明显体现。

除大令、米芾外,他也爱东坡书,曾题其《书归去来辞卷》(1584)。

元人赵、鲜、俞等家真迹,也为他赏识。

其实,《宋人墨拓绛帖》、《淳化阁帖》他也都有题跋。

他还曾作《山水轴》款为:

“为屠隆篆书《长水塔院记》。

”(现藏美普林斯顿大学)说明他亦能篆。

总之,莫是龙的书学渊源主要来自二王、米芾、东坡等人,兼及晋唐宋各家。

因之,其功底是十分深厚的。

陈继儒在《跋崇兰馆帖》中说:

“……自莫方伯父子出,声实烜赫掩其上(指二沈、二张、陆深等)。

今展玩崇兰馆帖,神采焕然,真莫氏之山阴羲献也。

”以羲、献誉莫氏父子,莫是龙的水准可想而知。

(2)莫是龙小楷:

精工过于婉媚

莫是龙小楷的真迹,目前能见的仅辽博藏杂书卷中的第三段。

抄录司马相如、魏文帝、陆机、挚虞、钟嵘、刘勰、沈约、殷璠、李德裕、梅圣俞共十人的文、诗、书论,篇幅不少,足以反映出其小楷的风貌。

王世贞评莫是龙楷云:

“是龙小楷精工,过于婉媚,行草豪迈有态。

”这段话常被人引用,似乎莫是龙的小楷风格,过于秀婉姿媚。

其实,这段话应这样标点:

“小楷精工过于婉媚。

”精工后不应加标点,强调的是精工,而不是婉媚。

“精工过于婉媚”是说精工多于婉媚。

如果印证辽博的小楷作品,觉得这个评语还是很中肯。

从书迹看,吸取钟王小楷的成份多,尤其接近钟繇《宣示》《力命》诸帖。

后几段尤为高古纯朴,刚柔兼备,显得凝重中有秀劲,精工中有活泼,绝不是姿态婉媚。

莫是龙的用笔,沉稳、矫健,这样就保证了线条的醇厚、饱满,点画凝重,风骨遒迈。

但笔画的粗细悬殊,长短不一,显出虚与实、轻与重的对比,避免了单调。

它的结体奇正相杂,多有变化。

如左右结构的点,往往错杂成高低的两半,或让某一笔侵入另一半,造成奇趣。

如“理”字、“极”字。

字内有意识留出许多空白。

章法的安排上,字距疏朗宽绰,字形的大小也一任自然。

从总体上看,全幅是精致的楷书,但规矩的用笔之中时有章草的笔意,也杂进行书的笔致,并不是一味地精工,这是莫是龙个性的自然流露。

与钟繇《宣示》《力命》不同的是,有许多笔画露锋用笔,如横画,起止都有棱角,显得清劲峻峭,这在第一段中尤为显著。

莫是龙小楷的多数结字方扁,这种字形特征对点画的造型是一种约束,由于空间有限,点画的态势内敛,这是造成精工的主要原因。

精工是用笔的严谨,点画的到位,是笔意的精微、细腻;婉媚则讲究字形姿态的妍丽,用笔的舒展,风神的潇洒。

精工的字并不是不见个性,莫是龙的小楷精工中有矫健,精致中有活泼,有情性,因而还是很耐看、有意味的。

(3)莫是龙的行草:

匠心独运,俊爽多姿

莫是龙书法的成就主要在行草书及大草。

这种行草书,最能表现其个性的豪迈洒脱。

董其昌曾有一段话精炼地概括出其行草的特色:

“廷韩则风流跌宕,俊爽多姿,酝酿多家,匠心独运。

廷韩如五陵豪侠,宝剑金丸,意气自善……故当时知廷韩者,有大气过父之目。

然吾师以骨,廷韩以态;吾师自能结构,廷韩结字多出前人名迹。

此为甲乙,真如羲献耳。

”(32)

这段话前半段是赞语,后半段将莫氏父子两人比,似有微辞。

莫是龙存世的行书作品主要是行草书。

现以无锡市博物馆藏《行书云影赋、游后园赋合卷》为例,分析一下他行书的艺术特色。

莫是龙该两赋合卷作于1576年,其时莫40岁正当盛年,书法已十分成熟。

风格特征上风骨爽朗,俊逸多姿,整篇风神潇洒,流畅多变,极尽奇宕纵逸之致。

A.点画精微,风姿俊逸。

莫是龙筑基二王,点画的功夫深厚,因之,他的每个字都用笔精到,点画精微。

这在行草书家中是出类拔萃的。

各种“点”凝重而浑朴,收笔含蓄,笔画尽处尤显精微。

莫是龙又善用侧锋,走笔迅捷果敢,故笔力矫健而姿态俊爽。

他的书写有一种轻松的节奏,不管是同异相承续或同异相错综、同异相呼应,横竖、粗细、浓淡无不规矩从心,从容自然。

例如《云影赋》的开篇,首字“伊”墨色较浓,紧接着的“太”用笔轻而色泽淡,第四个“之”字率意而夸张,占了两个字的位置。

而第二行的“之”字,小而淡,隔行相对照,显示出节奏的重轻。

结字形态俊美,但爽俊有骨,给人以力感。

不同于妍美的媚。

B.纵横跌宕,匠心独运。

莫是龙的书写最富才情,一路写去,酣畅淋漓。

仿佛全不用心,而纵横跌宕,新奇叠出。

董其昌认为“书家以毫逸有气,能自结撰为极则。

”他只许莫是龙“结字多出前人名迹”,这只是一种表象,因为某一笔某一画像某家确是可能的。

如莫的“撇”,就多有米芾刷字的爽快。

但作为章法,字的结撰却随心而来。

莫是龙的超人之处是在平淡的线条运动中,突出奇兵;在看似没有波澜的地方,忽起惊涛骇浪。

如《游后园赋》中“仰”字,末笔猛地夸张,竖笔高耸而下,形态顿奇,给人惊喜。

而字之间的大小搭配,近乎奇妙:

紧密相连的几字后,必有一字特别舒展,顾盼之中必杂左冲右突。

故欣赏他的书法,犹如入深涧丛林,时有高峰坠石之惊,忽得鸾飞燕舞之喜,放纵快利之豪,轻云鹄飞之逸一一扑面而来。

这就是他的匠心独运,万难摹仿。

C.疏密有势,豪逸有气。

莫是龙的书法气豪是明显的特色。

用笔快捷、爽利,从不迟疑。

这与董其昌用笔的虚灵不同。

他的第一笔往往重而厚,不像董其昌轻而浮。

故莫是龙的作品气足势强。

《云影赋》《游后园赋》结字紧密,数字相连,蓄势而跌宕,故有喷发感、倾泻感,造成紧密与疏朗的强烈冲突,然后嘎然而止,含蓄收笔。

莫是龙作品的“豪”,是没有拘束的纵笔鼓荡,其“逸”是超越规矩的“逸”,他不同于董其昌的“虚和取韵”,而强调急鼓骇浪的突然平息,是黄钟大吕雷鸣后让人遐思。

(4)莫是龙大草:

狂墨颠书有佳趣

莫是龙的狂草作品不多,纯粹意义上的草书只有《自书草书卷》、《山居杂赋》等少数几件。

作品虽不多,质量却极高,气势夺人,情趣跃然纸上。

例如《天竺》诗卷,开篇即奔泻无羁,连笔牵丝,烟云缭绕。

其特点是:

A.狂放颠逸,技巧娴熟。

草书的最大特色便是狂,放胆挥洒。

这篇作品用笔放纵,多极度夸张之笔。

第二行四字笔势相连,顺势倾泻,气势逼人。

整篇各行字数不一,都能尽情抒写,尽兴而止,但又暗合规矩,夸张有度。

点画十分精到,运笔气聚不散,故神采飞扬。

如第八行的“最”字,上面一画,笔的轻重缓急十分明显,最后收笔十分到位,含蓄蕴藉。

笔法草法的“熟”,保证了线条的放、敛统一。

B.枯笔烂漫,精气弥漫。

莫是龙草书的用墨十分精彩。

这幅草书的墨色可用“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来形容。

一字之中有枯润,一行之中有浓淡,大浓大淡相错杂,满纸烟云竞奔驰。

这些可看出其用笔中的细微变化,侧锋、翻笔、绞转,得心应手,肆笔而成,而又一任天然。

运笔的纵荡无法往往多恶笔,造成浓淡上的失衡和气散。

墨气是作品的精神聚处,枯处见浓,正是莫是龙的高处。

C.天真纵逸,痛快淋漓。

莫是龙的狂草是他热烈情怀的彻底洞开,故天真纵逸,痛快淋漓,每一点画都是激情的喷射。

《天竺》诗卷越写越昂奋、热烈。

写到“当年烂醉”时,一个“年”的末笔,从天而降,如高崖飞瀑跌落,骇人耳目。

它由浓而枯的笔势和力量,犹如千军万马不可遏止。

与颜真卿的《刘中使帖》中的“耳”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两行“天风海月来”,同样是狂放热烈的节奏。

“来”的形体得到极度夸张,枯笔为之,笔力千钧。

整篇作品一气呵成,痛快淋漓。

莫是龙另一件狂草作品《山居赋》也是恣肆、颠狂的佳作。

在某种程度比前作更为气势夺人,豪逸多态,矫健酣畅。

这幅作品的用笔更斩截猛利,字形大小、墨色枯浓的对比更强烈。

开篇“山”字,粗笔浓墨劈头而下,给人以强烈的力量感和摧毁感。

“居”“仰”“人”的斜撇,风樯马阵,势不可挡。

几乎每个字中都有这样的重笔。

许多该横、该捺的笔画,被猛利粗重的“点”代替,尤其是章草笔法的掺入,墨象声势浩大,气势撼地。

在这种笔触中,米芾的矫健,黄山谷的变化一一经过他的融化变成一种独特的面目。

这幅作品的节奏跳掷飞腾,动荡起伏,颠书狂墨,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

例如结尾处的“坐余竹冷清浅”几字,笔锋左右奔突,写到“冷”以六种形态不同的点向四周喷射,这个“字”表面上看已完全丧失了字形,彻底堵塞了认读的途径,成为令人遐思的星空。

而“浅”字,夸张的笔划入侵他行,类似这样的艺术处理,在该作品中是比比皆是,可谓气象万千,目不暇接。

结字狂怪,枯笔迷眼是该作品的又一显著特色。

字势峥嵘全仗别出心裁的结撰,莫是龙的结字发挥了高度的想象。

以骇目的造型、夺人的气势造成新奇感、刺激感。

如“真气险”三字,“真”以一笔顺畅的线条接住了“气”的上部,“气”第二笔弯折,形大而拙,中间“米”的一竖,窜出横画,顿觉奇异,“险”字则紧缩抱成一团,别出心裁。

最为骇目的是“萧”字,一字一行,字形特别夸张,左右两竖取弯势,枯笔而成,有横扫千军之势。

中间的横竖点分割已经怪异的空间,尤其是右部直角的横竖,锐利而粗重。

该作品许多字的某一笔有特殊的夸张,如最后的“沙”字,极枯之中的猛扫,又含蓄收住,笔力千钧又神气完足。

总之,该作品是一部激情喷射、意气昂扬的交响乐,是猛烈的节奏、狂舞的力、骇目的造型结合起来的生动画卷。

书法应该有的风骨、精气、神韵毕集于此,是莫是龙最为精彩的杰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