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五说明文阅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55778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五说明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专题十五说明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专题十五说明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专题十五说明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专题十五说明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十五说明文阅读.docx

《专题十五说明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五说明文阅读.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十五说明文阅读.docx

专题十五说明文阅读

专题十五说明文阅读

考点透视

  说明文阅读的考查在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中呈现出以下趋势:

阅读材料以课外为主,注重选文的科学价值;选文视野开阔,材料以生态环境、前沿科学、社会热点、民俗风情、传统文化为主;注重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

具体考查内容主要有: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与信息的筛选整合;说明顺序和文章结构的辨析;说明方法的判定及其作用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对文章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和评价等。

方法点拨

方法一、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方法

1.考查方式

(1)概括说出什么是说明对象(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给说明对象下定义(说说说明对象是什么)。

(3)说明对象有哪些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陈述)。

2.答题技巧

(1)找出说明对象的方法:

①看题目,如《苏州园林》,标题就直接表明了文中要说明的事物,即文章的说明对象;②抓首段,往往在首段结尾处揭示说明对象;③找结尾段、有时文章标题和首段找不出来,作者会在文章的结尾处点出说明对象;④抓关键句,如用中心句或总结句来点明说明对象;⑤归纳总结,若以上方法都不行,可认真研读,逐段分析,归纳总结,从而确定说明对象。

(2)概括对象特征的方法有:

①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特征);②结合段落中的说明特征或几方面的说明内容进行概括;③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问号,归纳层意,并进行综合概括;④对各段中的关键词、句,摘要组合,并简要表达;⑤对重要的信息筛选整合,也可以从事物“定义”入手。

方法二、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整合的方法

1.考查方式

(1)整篇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

(概括说明的中心内容或主要内容)

(2)说说某段(或几段)的内容(或中心句)。

(3)阅读全文,在下面空格内填出相应的说明内容。

(4)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合的是哪一项(或选择不正确项,或选择正确项)。

2.答题技巧

(1)把握筛选信息的标准——根据题干审清题意。

(2)快速阅读,确认筛选信息的区间,圈点勾画。

(3)通过抓关键词筛选主要信息。

阅读时要抓住诸如“首先”“其次”“另外”“还有”“也”“除此之外”等提示语。

(4)通过关键句筛选主要信息。

所谓关键句,是指过渡句、段首句、文末点题句、问题前后句等,它们往往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有效信息。

3.答题步骤

 ①通读材料,整体感知;②审清题干,定位筛选;③锁定目标,精选信息;④加工整合,表述正确。

方法三、分析说明顺序与文章结构的方法

1.考查方式

(1)全文(某一段、某几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2)某几段的顺序能否调换?

(3)本文的说明结构是什么?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2.答题技巧

(1)把握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一般有明显的时间或者空间变化的标志,比较容易判断。

在分析文章属于哪种说明顺序时可以采用排除法,不是空间和时间顺序的,必然是逻辑顺序。

辨析说明顺序的方法:

①从说明对象入手,判断顺序。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结构或布局的介绍,多以空间为序。

②从语言标志入手,找出顺序。

a.以时间为序的说明语段一般在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如“古代、现代、21世纪”等。

b.以空间为序的语言标志是“东南西北”“上中下”“左右“远近”等方位词。

c.以逻辑为序的语段常会出现“首先”“其次”“再次”等表示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的词,还有的逻辑词语为由内到外、由表及里、从整体到部分等。

 ③从文段大意入手,分析顺序。

有的采用逻辑顺序的文章不能明显地运用以上两种方法分析,我们就概括归纳文意,理清写作思路后,才能把握文章顺序。

(2)分析说明结构

一般的判断方法如下:

 ①看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a.总分式:

看首尾段落,如果与中间段落存在总说和分说的关系,则是总分式,有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三种情况。

b.并列式:

如果各段落可以调换顺序且不影响文章意思,就是并列式。

c.递进式:

如果各段落的意思是逐渐深入,若调换顺序会影响文意理解,就是递进式。

d.连贯式:

如果各段落之间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存在先后顺序,就是连贯式。

②看特殊词语。

比如“第一、第二……等表并列关系,或用在分述部分;“首先……接着……最后……”等表时间先后,多用于连贯式;“因为……所以……”“由此可知”“综上所述”等多用于总分式或递进式。

方法四、辨别说明方法及作用的技巧

1.考查方式

(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2)某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3)从文中(或某段)任选一种(或两种)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2.答题技巧

先要辨明是哪种说明方法,再把这种说明方法作用的相关术语与句段内容所表达的意思连缀起来。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分析。

3.答题格式

这一段(句)使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真实可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方法五、分析特定段落在文中作用的方法

1.考查方式

(1)第1(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下面这段文字介绍“xx”内容,将它放在文字开头部分还是结尾部分?

2.答题技巧

解答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需从内容、结构以及表达效果上考虑:

(1)从内容上考虑

需结合文章做具体的分析,看语段在整体内容上起什么作用,具体说明了什么,强调什么意思,等等。

(2)从结构上考虑

①开头语段的作用:

A.引出(或交代)本文的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xx特点);B.增加说明文的文学色彩(或故事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C.结构上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②文中段落的作用:

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③结尾段落的作用:

一般有总说的作用;或与开头的说明相呼应,结构更严谨。

(3)从效果上考虑

若有说明方法,则从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上作答。

另外,分析句子作用时,需观察句子是否使用了修辞方法,再回答作用。

方法六、品析说明文语言的方法

1.品析说明文语言特点主要从准确严密和生动形象两个方面分析。

准确、严密主要表现在:

说明文往往对说明对象进行精确的修饰、限制、补充,甚至以模糊词语来达到准确说明的目的。

特别要注意表示时间、空间、频率、范围、程度的有关词语的作用。

生动形象主要表现在:

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或字词、短语、句子描写得生动、优美之类。

2.常见考查方式有以下几种:

(1)说说“xx”一词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一要说明这一词语(或短语)的本义是什么,二要阐释这一词语(或短语)的语境义,三要分析这一词语(或短语)所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格式]用了“XX”一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xx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出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

为什么?

[答题步骤]①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②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③比较,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刪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④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格式]不能。

删掉了“XX”一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用了“XX”一词,准确地说明……,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词语“xx”能否替换为“xx”?

为什么?

[答题步骤]①判断,一般是不能替换。

②分别解释这两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

③比较:

比较替换上去的这个词语存在的不足,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④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

这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格式]不能。

原文“xx”词语的意思是……而替换的“xx”一词只有……的意思,如换成“xx”一词,就与课文内容不相符,不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习题演练

1.说明文阅读

植物在早晨冒汗

①春末、夏日、秋初的清晨,正是气候潮湿、天气凉爽、空气清新的时刻,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

许多植物,如栎树、苦楝树、黄果树等高大乔木,水稻、高梁、玉米等禾本农作物,西红柿.辣椒等蔬菜,滴水观音等观赏性植物,它们均“怕热”,从叶尖或叶缘淌下一滴滴“汗珠”来。

这些“汗珠”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犹如夏夜里的群星。

植物“挥汗如雨”,第一滴“汗珠”从叶子上掉下后,叶尖马上又形成第二滴“汗珠”,体积再逐渐增大、掉落,然后第三滴“汗珠”、第四滴“汗珠”,滴滴答答掉个不停。

②许多人会问:

这难道不是露珠吗?

其实不然,露珠是指凝集在地面及地上物体表面的水珠,通常在晴朗少风的夜晚出现。

而那些植物,冒出来的“汗珠”掉落后,马上又会冒出新的“汗珠”,如此反复,显然不是露珠。

况且,露珠的水滴很小,一般覆盖于整张叶片的表面,也不会从叶尖滴落。

很明显,我们见到的水滴就是从植物体内流出来的“汗珠”。

③科学家为此做了实验,发现这些“汗珠”里含有少量的无机盐和其他物质,就跟人类的汗水一样。

那么,植物为什么会在凉爽的清晨反其道而行之,如此“怕热”而“汗如雨下”呢?

④原来,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的水,是需要排出体外的。

白天,它们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叶面上的气孔张开,大量水分就通过这些气孔蒸发掉了,所以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它的“汗水”。

可到了晚上,气孔“打烊”,全部关闭,而根仍在源源不断地吸水。

这样,植物体内的水分就会过剩,需要寻找出口。

于是,叶尖叶練上的“水孔”就成了它们的“闸口”。

⑤植物生理学上,科学家们把植物“出汗”称为“吐水”。

植物“吐水”越多,吸收的水分和养分就越多,根系也就越发达。

这说明,吐水是植物健壮的标志,是农作物高产和树木繁茂的基础。

据观测,芋头的一片幼叶在适合的条件下,一夜可“吐”出一百五十滴左右的水。

被移载不久的农作物,如果开始“吐水”了,就说明它们已经成活了。

⑥说来也奇怪,许多植物的“汗水”里竞然含有特定物质。

如白桦、棕榈树含糖,一般通过“排汗”的方式来排出,这些“汗水”香甜味美,早在远古时就被人们用来酿酒、熬糖。

⑦此外,植物的“汗水”还有利于自身繁衍。

有些植物的“香汗”芳香袭人,常引诱某些昆虫前来传粉。

植物的“汗水”有相生或相克的特性,如小麦的“汗水”对马铃薯晚疫病就有预防作用,所以马铃薯可以种在刚收割宪小麦的土地上;而在向日葵旁种豌豆,则会两败俱……

⑧另外,人们还利用植物的“汗水”为病人服务。

如松树的挥发性分泌物可治疗肺结核;五味子对减轻人的疲劳、增强视力、养脾安神等有一定功效;云杉、白桦、椴树的叶片有杀伤白色葡萄球菌的作用。

(选自《知识窗》2017年第7期)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植物为什么会在凉爽的清晨“怕热”而“汗如雨下”。

【小题2】第⑤段中加点词语“左右”能否删去?

为什么?

【小题3】选文④⑤两段的位置能否调换?

请说说理由。

【小题4】第⑦段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答案】

【小题1】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的水需要排出体外。

白天通过叶面上的气孔蒸发。

晚上,气孔关闭,而根仍在源源不断地吸水.过剩的水分从叶尖叶缘上的水口流出。

【小题2】不能删去。

”左右"是大约、大概的意思,表估计推测,这句话是说芋头一夜可“吐”出大约一百五十滴,如果去掉就太绝对了,与实际不符。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3】不能。

第4段写植物在早晨冒汗的原因,承接第3段结尾的问句;第5段写植物生理学上“吐水”(或冒汗)的作用。

是按逻辑顺序排列的,不能调换。

【小题4】举例子。

通过举小麦与马铃薯、向日葵与豌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植物的“汗水”有相生相克的特性。

【解析】

【小题1】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

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

如植物会在凉爽的清晨“怕热”而“汗如雨下”的原因可提取第4段的“原来,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的水,是需要排出体外的。

白天,它们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叶面上的气孔张开,大量水分就通过这些气孔蒸发掉了……可到了晚上,气孔‘打烊’,全部关闭,而根仍在源源不断地吸水。

这样,植物体内的水分就会过剩,需要寻找出口”进行分析整理。

【小题2】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左右”本义:

大约、大概,表估计推测。

语境义:

芋头一夜可“吐”出一百五十滴是大约的数字。

去掉就不实事求是了。

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副词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解题时,从使用的恰当以及删除后的不准确,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词语的重要性。

【小题3】考查语段的顺序。

此题要在掌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作答。

特别是要考虑到前后的照应。

如第4段的内容承接第3段结尾的问句。

而第5段写植物生理学上“吐水”的作用。

从内容上考虑,由第4段到第5段符合安排材料的逻辑顺序。

【小题4】考查说明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

“,如小麦的‘汗水’对马铃薯晚疫病就有预防作用,所以马铃薯可以种在刚收割宪小麦的土地上……”明显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而“如”就是举例子说明方法标志性的语言。

有力地说明了此段的观点句“植物的‘汗水’有相生或相克的特性。

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

说明方法就是为说明观点和说明对象服务的。

【点睛】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做假设等。

运用说明方法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

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中国第五大发明——汉字

①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

从甲骨文算起,已有3500年以土的历史了。

古埃及的圣体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等相继成为历史的陈迹,唯汉字独存。

中国人用数千年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奇迹,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至今仍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尤其是汉字计算机输入的优越性,使汉字的奇迹更令世人惊叹和信服。

汉字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

②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

著名学者安子介先生说,“中国由黑龙江到云南,汉字全通。

”“中华文化连绵五千年,是用汉字记载的。

”“西方字母的形式,根据历史说也是由象形而来,后来变成拼音,各国文字不同,相互联结的纽带断了,结果欧洲分成大小十数个国家。

如果中国早年也走这条路,早已出现江苏国、广东国了。

我国方言这样多,汉字的语音无法在‘语音学’上统一,但在文字使用上自古及今都是一脉相承的。

汉字对汉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

”可见,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这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汉字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

由于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形而得其意,其中必定有想象和联想产生。

并非仅仅由象形字直接演化过来的字如此,如“日”“月”等。

会意字也是如此,如“休息”的“休”字,由“人”和“木”两部分组成,就是“人”靠着“树”歇息。

我们从字形的拼组关系中便可想象出这字的意义。

其实,有些形声字的声旁也是表意的,如“文盲”的“盲”字,声旁“亡”既表音也表意,“盲”就是“亡”了“目”。

因此,汉字引发想象和联想的强大作用值得我们重视。

④汉字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

从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看,拼音文字是偏向大脑左半球的“单脑文字”,而汉字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拼音文字认知中“语音编码”方式起主要作用,而汉字认知中则是利用“多重编码”方式,语音、字形和语义编码兼用。

学习汉字可以开发大脑左、右半球的潜力,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

因此,从音、形、义三者结合上去学习汉字是科学的方法。

⑤与中华文明共存共荣的古老汉字,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我们要重新认识汉字的价值,充分发掘汉字的奥秘,以迎接汉字“发挥威力”的新时代。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埃及的文字是圣体字,古巴比伦的文字是楔形文字,而更多西方国家一直都是拼音文字。

B.我国的方言尽管在“语音学”上统一,但在文字使用上自古至今都一脉相承。

C.学习拼音文字偏向于开发大脑左半球的潜力,而学习汉字,可以开发我们大脑左、右半球的潜力。

D.中国人用数千年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汉字,与中华文明共存共荣,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小题2】依据本选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是“从甲骨文算起”,文章结尾为“以迎接汉字‘发挥威力’的新时代”,由此判断此文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B.第③段的说明对象是“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行而得其意”。

C.拼音文字认知中是利用“语音编码”方式起作用,汉字认知中是利用“多重编码”的方式,语音、字形和语义编码兼用。

D.本文的语言兼具平实性和生动性的特点,蕴含了作者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之情。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说明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甲骨文算起,已有3500年以土的历史了。

”该句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汉字的历史悠久。

B.第②段主要采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引用安子介先生的话说明了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

C.第③段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为了生动具体地说明象形字和会意字能引发想象和联想的特点。

D.第④段主要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汉字在发展大脑智力上的作用。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项有误,由原文“西方字母的形式,根据历史也是由象形而来,后来变成拼音”可知,“西方国家一直都是拼音文字”错。

【小题2】本题考查说明文知识。

A.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B.第③段的说明对象应是“汉字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C.原文说的是“拼音文字认知中‘语音编码’方式起主要作用”。

【小题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辨析。

C选项中遗漏了“形声字也能引发想象和联想”这一点。

3.5G网络的技术“法宝”

①随着用户的期望越来越高,4G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网络使用的要求,于是第五代通讯系统(5G)应运而生。

它的网速最高达4G的10倍,不到一秒就能下载一部高清电影。

②5G网络技术是什么,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

然而,作为5G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有五种“法宝”必不可少。

③第一种足毫兴波技术。

毫米波技术可以通过提升频谱带宽实现超高速无线数据传播,从而成为5G通信技术中的关键。

但毫米波穿透能力弱,且很容易被树叶、雨滴等吸收。

④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引入第二种技术:

小基站网络。

如果安装名个迷你基站围绕障碍物传输信号,就能形成信号接力。

当用户走到障碍物后面时,智能电话会自动切换到另一一个小基站,使通信不会中断,用户之间能进行正常的通话。

⑤第三种技术是大规模天线。

一个4G基站人约有十几根天线,而一个人规模天线基站人约有几百根天线,这将大大增加当前移动网络的容量,发射或接收更多的信号。

③第四种技术是波束成形。

当蜂窝天线信号交汇在一一起时会引起严重的干扰,波束成形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样通话信号之间就不会相互干扰。

⑦最后一种足全双工技术。

全双工技术足指可以双向通信。

过去任通话时,通话双方必须轮流说和听,信息的延时长。

全双工技术通过双向通信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使通信效率大幅提高。

(文/马艺菲,有删改)

【小题1】文中没有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分类别

B.打比方

C.列数字

D.作比较

【小题2】下列关于木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5G网络技术有五种“法宝”,说明5G网络技术已经有了统的定义。

B.小基站网络解决了毫米波穿透能力弱且易被树叶、雨滴等吸收的问题。

C.波束成形技术大大增加移动网络的容量,使通话信号之间不相互干扰。

D.5G网络通信技术中的关键是全双工技术,因为它大幅提高了通信效率。

【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解析】

【小题1】考查说明方法的类型。

“第一种足毫兴波技术……第二种技术:

小基站网络……第三种技术是大规模天线”是分类别。

“它的网速最高达4G的10倍”为列数字。

“一个4G基站人约有十几根天线,而一个人规模天线基站人约有几百根天线”为作比较。

文章中没有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小题2】A原文的2段是“5G网络技术是什么,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

C“波束成形技术大大增加移动网络的容量”文中无据。

D“5G网络通信技术中的关键是全双工技术”文中无据,选项中“关键”一词错误。

4.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石墨烯,潜在应用令人惊喜

①2017年,英国和中国的科学家先后利用不同方法,实现了对氧化石墨烯层间距的精准控制,使得体积较小的水分子可以顺利通过,而盐离子则被“堵在门外”。

该成果展现了氧化石墨烯在海水淡化领域的巨大潜力。

②氧化石墨烯是石墨烯的“孪生弟弟”。

自2004年英国物理学家在实验室内用看似不可思议的“撕胶带”的方法,从大块石墨中剥离出科学家曾理论预言不可能稳定存在的单层石墨烯以来,石墨烯这一科学名词已变得家喻户晓。

短短十几年,围绕石墨烯的各项研究发展迅猛,并展现出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③石墨烯是“碳材料家族”中的一员,是由一个个碳原子在平面内按照六边形蜂窝状结构排列形成的一种层状材料。

由于其厚度只有一个碳原子的大小,约为0.34纳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二十万分之一。

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薄材料,石墨烯也被称作是一种二维材料。

④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二维原子结构,石墨烯展现出了许多普通三维材料并不具备的奇异性质。

单层石墨烯的透光率高达97.7%,肉眼看过去几乎是完全透明的。

它有着绝佳的导热性,传热导能力是金刚石的两倍以上。

石墨烯的机械强度极大,比钢铁还要强200倍。

如果把1平方米的单层石墨烯做成一张吊床,区区0.34纳米的厚度便可以稳稳地承载一只猫。

石墨烯还具有十分优良的电学性质,导电性比银和铜还强,载流子迁移率比碳纳米管和硅还高。

⑤基于石墨烯极其优异的物理特性,人们对它的应用寄予厚望。

近十年的研究表明,石墨烯在基础研究、高频电子器件、柔性显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新能源电池、超级电容、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非凡的应用潜力,被誉为“黑金”和“新材料之王”。

⑥在众多潜在应用中,石墨烯净水技术不仅在原理上具备较高的可行性,在实验室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

众所周知,活性炭作为一种常见的传统污水处理材料,内部有很多疏松的孔隙,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而石墨烯特殊的层状和孔状结构,使其吸附能力是活性炭的成百上千倍。

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微观调控、修饰与改性,制造出许多种不同的具有超高效吸附特性的石墨烯基吸附材料,它们不仅能吸附超过自身质量数百倍的污染物,还可以循环使用,大大降低使用成本。

可以说,石墨烯在污水处理和海水淡化方面提供了令人惊喜的全新解决方案。

⑦目前,中国石墨烯产业已被列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领域之一。

我国石墨烯领域的研究水平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包括石墨烯净水技术在内的一些技术突破正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应用。

我们相信,与石墨烯有关的新技术、新发明会在不远的将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给人类带来巨大福音。

(选自2018年3月28日《人民日报》,作者袁家浩,有改动)

【小题1】选文第③段中加点词语“迄今为止”能否删去?

为什么?

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薄材料,石墨烯也被称作是一种二维材料。

【小题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