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55287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组织行为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组织行为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组织行为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组织行为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docx

《组织行为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织行为学.docx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复习要点

P1组织的概念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是动态的组合活动和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的统一。

P2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

人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

P3组织行为学概念和四个要点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对象

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规律性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二、研究范围

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

三、研究方法

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生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原理。

四、研究目的

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各级领导者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特别是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相适应的措施和方法,把消极行为诱导转变为积极行为,保持和发扬积极行为,从而提高组织中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绩效,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P6管理者为什么要研究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组织行为中的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二、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研究组织行为中的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使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

四、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与方法,可使管理者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的改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

六、研究组织行为学还有利于管理者调适心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

P9组织行为学的性质,边缘性和交叉性学科的概念

性质:

边缘性、两重性、应用性。

边缘性:

主要表现为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这两个方面。

交叉性学科:

包括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

P10组织行为学的四个层次

个体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群体是第二层次。

组织是第三层次。

外部环境是第四层次。

P11两重性的表现,为什么有两重性?

组织行为学既有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一般规律性这种自然属性,又具有特殊规律性这种社会属性。

这种两重性主要是由多学科性、人本身的两重性和管理的两重性决定的。

P15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组织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组织外部环境的研究这四个层次,最终到人力的产出为止。

P18行为的概念,组织行为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P19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P20社会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P21人类学与组织行为学

P23政治学、伦理学等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P24研究方法的四个研究过程、六个循环系统

四个研究过程:

1、观察和实验

2、分析和评价

3、预测和推断

4、检查和验证

六个循环系统:

1、确定研究课题

2、研究理论和模式

3、形成假设

4、提出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

5、实地观察和实验

6、说明研究结果

P28研究的主要方法及特点

一、案例研究法

二、观察法

三、心理测验法

四、调查法

五、实验法

P30测验的信度和效度的概念

测验的信度即可靠性

测验的效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

P32实验法有那三种?

1.实验室实验法

2.现场实验法

3.准实验法

P33准实验常见的有那两种?

1.隔时序准实验

2.不等同对照组准实验

P345种方法及概念

第三章

P40任何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均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部分,即知、情、意过程。

(一)感觉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

(三)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

1对他人的知觉

2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3对角色的知觉

4对因果关系的知觉

(四)自我知觉

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五)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两者间的关系

自我知觉往往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而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

P44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4种)

1知觉防御

2首因效应

3晕轮效应

4投射

P45X理论与Y理论(多选)所谓X理论是什么?

美。

格拉斯。

麦克里格

X理论

1一般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竭力设法逃避工作;

2极大多数人没有抱负,怕负责任,希望奉命而为,宁愿接受他人的领导与指挥;

3对自身经济的安全的要求看得高于一切;

4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目标漠不关心;

5人习惯于守旧,反对变革;

6人缺乏理性,容易受人的欺骗和煽动,常有盲从举动等。

P47归因论的内容(4种)

一是努力程度;二是能力大小;三是任务难度;四是运气与机会

P49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体系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

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人们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

P50价值观的分类

按人员不同对象:

个人价值观、集体价值观、社会价值观

按经营追求不同:

最大利润价值观、委托管理价值观、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

P53态度的概念,态度的特征(多选)

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认知、情感、意向)

特征:

1态度的社会性;

2态度的针对性;

3态度的协调性;

4态度的稳定性;

5态度的两极性;

6态度的间接性

P55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与对工作的参与度(重要)

一、组织认同感的概念

1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

2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

3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

二、组织认同感对员工的影响

组织认同感远远超出了对组织忠诚的范围,这意味着员工主动把组织提升到同舟共济的高度。

有认同感的员工即使在面对批评时也会维护组织声誉,并愿意为组织牺牲个人利益。

当员工保护公司的利益并为组织目标奋斗的时候,其组织认为感得以加强。

三、组织认同感对组织的作用

1有认同感的员工很少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2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通常表现比较出色。

3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会坚决支持组织的政策,他们就会自觉贯彻执行这些政策。

4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把组织当作自己的家,能最充分地发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绩效。

P57管理者怎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简答)

1表明他们真诚地关心着员工的利益。

2为员工创造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

3改善工作,使许多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自主权。

4寻找机会及时奖励员工。

5同员工一起设置目标,其中包括对员工有重要意义的个人事业发展目标。

P58个性的概念,性质。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性质:

1组织性

2独特性

3稳定性

4倾向性

5整体性

P59个性倾向性特征。

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性特征。

P61个性心理特征,气质的概念,基本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心理特点。

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气质基本特征:

1神经过程的强度

2神经过程的均衡性

3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P62气质差异表现为气质类型及其行为特征的差异,它的分类(4种)

气质类型是由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的气质结构。

1多血质(活泼型)公关、销售、开发等,善于管理夕阳企业

2胆汁质(兴奋型)外贸、信息、管理,善于管理逆境企业

3粘液质(安静型)科研、金融、保险、会计等,善于管理顺境企业

4抑郁质(抑制型)制造业,善于管理朝阳企业

P63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P64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气质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能力则是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P67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简答题)

一、先天遗传因素与个性

二、后天社会环境因素与个性

1家庭影响

2文化传统影响

3社会阶级和阶层影响

P73个性差异与管理

第四章

P78创造性行为的概念,产生的原因。

(单选)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创造性行为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人们内在主观特征和外部的客观环境两方面因素。

P79创造性行为的特点,类型(多选)

特点:

1首创性

2有用性

3适应性

4主动性

类型:

1技术发明型

2科学发现型

3艺术塑造型

4组织管理型

P80组织生存和发展需要创造性行为/创造性行为的必要性、作用(简答)

1组织生存和发展需求创造性行为

2改革开放需要创造性行为

3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需要创造性行为

P85创造行为是人的创造能力的外在表现(4点)

P87组织环境起什么影响(6点,简答题)

1要有一种激励人们勇于创新的机制和组织气氛

2要有全力支持创新的领导

3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4要有合理的群体结构(年龄、知识、能力、专业、性格)

5要有良好的信息沟通

6要有相对分权和弹性的组织结构

P89群体结构的概念,信息沟通的概念。

群体结构指的是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如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等。

信息沟通是组织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创造性行为产生的源泉。

良好的信息沟通是各类组织和各类人员发挥创造性十分重要的条件。

P90社会环境

指除了家庭、学校、组织以外的其他环境因素。

P91为创造性行为的发挥应提供的重要社会环境,在此特别强调六个方面:

社会环境

1能允许人们自由选择工作单位和工作职业,也就是说允许人才自由流动

2全社会应该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民主空气

3实行财税扶持政策,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创新活动投入的力度

4完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鼓励转化创新成果

5正确评价创新成果和进行奖励

6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

第五章

P95事业生涯的概念

事业生涯也可称为职业生涯

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1事业生涯的含义并不包含着成功与失败的含义,也不包含着进步的快、慢,只是表示一个人在某种职业、事业岗位上所度过的工作活动的整个经历。

2事业生涯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本人对终身事业生涯的设想与考虑,但诸如父母的支持或反对,配偶的合作与配合与否,主管领导人的支持与帮助,同事和亲戚朋友的关心等等因素,也起一定作用。

3事业生涯是由行为和态度两个方面所组成。

4事业生涯是一种过程,是一种与工作有关的连续经历。

P96事业生涯的设计和开发的概念,原则。

事业生涯的设计,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事业生涯的开发,是指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的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

原则:

个人与组织相结合的原则

P99研究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简答)

1有利于个人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是促进事业成功的基础

2可使组织减少人才流失

3为各级各类组织识别、选拨和使用人才提供了科学依据

4能促进组织和个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5有利于组织和本人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和开发计划

6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扬长避短,发挥人力资源的最佳效益

P101事业生涯管理的概念

事业生涯管理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

P102事业生涯自我管理的内容(4点)

1职工要学习和掌握对自己的事业生涯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能力。

2职工必须具备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在事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素质,更好地适应环境及改变环境,这是事业生涯自我管理的关键。

3职工必须学会与主管人员就事业生涯目标进行沟通和反馈的能力。

4职工必须学会对事业目标进行调整的能力。

P103事业生涯管理的特点(简答)

1个人和组织必须都承担一定的责任,双方共同完成对事业生涯的管理。

2必须有高质量信息管理工作。

3事业生涯管理是一种动态的管理,因为事业生涯发展道路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P104影响事业生涯选择的因素(5点)

1受个人条件的影响

2受到父母的影响

3受到朋友、同辈群体的影响

4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5学校教育对职业选择也会有直接影响

P105霍兰德的种类(6类)“个性定向”

1现实操作型

2调查研究型

3社会型

4常规型

5管理型

6艺术型

P108薛恩的种类(单选)“职业锚”

1技术职业锚

2管理能力职业锚

3创造性职业锚

4安全感职业锚

5自治独立职业锚

P111组织内部的个人事业生涯往往沿着下列三个方面变动:

纵向的,横向的和向核心的变动(各概念,发展方向)

事业生涯的纵向变动,就是组织内部的职工个人工作等级职位的升降。

事业生涯的横向变动,就是组织内部的个人的工作职业或职务沿着职能部门或技术部门的两侧发展变动。

核心变动,是由组织外围逐步向组织内圈方向变动。

那些具有专业知识、信息或特长的人,易于向组织核心部发展。

P116实施事业生涯设计,开发与管理应注意的问题(简答)

1制定事业生涯计划要留有余地,执行过程要有灵活性

2在实施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中,要给予职工择业的权利和自由

3为实施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工作,还必须为所有成员提供平等就业和就职的机会

4广泛开展心理测定与职业咨询,做好双向选择

5两种生涯的结合(双事业生涯的配合)

第六章

P120群体的概念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1群体是由不同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中的每个人必须遵守群体的共同规范,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

2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并以共同的群体目标为其行为的导向。

3群体成员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在行为和心理上都能够认识到他人的存在。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和感情上的交流。

5每个群体成员都能够在群体中找到一定的角色、地位、并在行为上达到与角色的认同。

P121个人为什么加入群体(6个需要)

1安全需要

2地位需要

3自尊需要

4情感要要

5权力需要

6实现目标的需要

P126群体的类型

1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命令型、任务型、利益型、友谊型。

命令型和任务型群体多见于正式组织中,而利益型和友谊型是非正式的联盟。

所有的命令型群体都是任务型群体,任务型群体不一定是命令型群体。

P127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4个)

1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

2群体成员资源

3群体结构

4群体任务

P135群体规范的功能(简答,论述)

所谓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群体规范意味着,在某种情境下群体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期望。

群体规范被群体成员认可并接受之后,它们就成为以最少的外部控制影响群体成员行为的手段。

P136形成的群体规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功能(4点)

1群体行为的标准功能

2群体行为的导向功能

3群体行为的评价功能

4群体行为的动力功能

P140角色的特征(重要)(单,多选)

1角色同一性

2角色知觉

3角色期待

4角色冲突

P143群体凝聚力的概念,因素(6点)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因素:

1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2加入群体的难度

3群体规模

4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5外部威胁

6以前的成功经验

第七章

P148群体促进效应

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这种现象就叫群体助长或群体促进作用。

换言之,群体助长效应是指在别人面前,绩效水平提高或降低的一种倾向。

P149社会惰化的概念,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社会惰化效应呢?

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一、当群体中的成员认为其他人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时,就会降低自己的工作努力程度,以此来寻求一种公平和心理的平衡。

二、由于群体责任的扩散。

因为群体活动的结果不能归结为具体某个人的作用,个体投入与群体产出之间的关系模糊。

于是,个体就会降低群体的努力。

P151群体压力的概念

群体压力实际上是个体的一种心理感受,不同的个体在同一群体中所感觉到的心理压力是不同的。

P153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个人因素(5点),环境因素(6点)

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就会产生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的倾向,即表现出某种从众行为。

个人因素:

1智力因素

2情绪的稳定性

3自信心

4个性特点

5人际关系

环境因素:

1群体的气氛

2群体的竞争性

3群体凝聚力

4群体成员的共同性

5群体目标

6群体的规模

P154模型的七个部分。

1沟通信息源;2编码;3信息;4通道;5解码;6接受者;7反馈

P157沟通的类型(5种类型的特点)

轮式沟通表现出沟通的层次较少,并形成一个沟通网络的中心。

Y式沟通增加了沟通的层次,它集中表现了组织的结构特征。

链式沟通更加突出了沟通的层次性。

圆式沟通的最大特点是沟通网络中成员的平等属性。

全方位沟通是最为民主、最为畅通的沟通形式。

P160小道消息的三个特点(多选)

1它不受管理层控制

2大多数员工认为它比高级管理层通过正式沟通渠道解决问题更可信、更可靠

3它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人们的自身利益

P162有效沟通的障碍(6点,单,多选)

1失真源

2沟通焦虑

3过滤

4选择性知觉

5情绪

6语言

P164有效的倾听(7点,多选题)

1使用目光接触

2展现赞许性的点头和恰当的面部表情

3避免分心的举动或手势

4提问

5复述

6避免中间打断说话者

7不要多说

P166群体决策的利与弊(多选题)

优点:

1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

2增加观点的多样性

3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

4增加合法性

缺点:

1浪费时间

2从众压力

3少数人控制

4责任不清

P168群体思维的概念

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

群体思维是伤害许多群体的一种疾病,它会严重损害群体绩效。

P171群体决策技术(四种方法,特点)

1脑力激荡法:

利用产生观念的过程,创造一种进行决策的程序,在这个程序中,群体成员只管畅所欲言,不许别人对这些观念加以评论。

脑力激荡法只是创造观念的一种程序。

2命名小组技术:

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

像召开传统会议一样,群体成员都出席会议,但群体成员首先进行个体决策。

主要优点是,允许群体成员正式地聚在一起,又不像互动群体那样限制个体的思维。

3德尔斐技术

更为复杂,更费时间的方法。

除不需要群体成员见面之外,它与命名小组法相似。

可以使地理位置分散的群体成员参与到一个决策中,可以节省召集会议的费用,但由于这种方法要占用大量时间,如果需要快速作出决策,它就不适用了。

4电子会议

以命名小组法与复杂的计算机技术混合称电子会议技术。

优势是匿名、可靠、迅速,但限于打字速度慢,得到的信息不如面对面沟通所能得到的信息丰富。

处于幼年阶段,但未来的群体决策很可能会广泛地采用电子会议技术。

第八章

P175人际关系的含义,其中经济生产关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

作为组织行为学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人们之间的心理关系,特别是组织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

我们把人们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叫做人际关系。

P176人际关系的作用(3点,简答)

1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群体凝聚力的基础

2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员工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

3它还影响员工的自我发展

P178人际反应特质的概念,三种需求。

人们在人际关系中也有自己独特的反应倾向,这种倾向就是人际反应特质。

1包容的需求

2控制的需求

3感情的需求

P180个人因素和交往因素(多选)

个人因素:

容貌、个性特点

交往因素:

邻近、相似、互惠

P187人际关系的测量(3种方法)

观察是了解人际关系的最简便、最常用的方法。

1社会测量

2关系分析

3参照测量

P190合作的概念,竞争的概念和特征

合作,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协同活动。

竞争,是指与合作相对立的行为,人们为了各不相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必然损害或牺牲对方的利益的行为。

P192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5个因素)

1动机

2威胁

3信息沟通

4个性特征

5组织文化

第九章

P196群体间互动的概念,两种方式

群体间互动,是指发生在不同工作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两种方式:

建设性的和破坏性的

P197影响群体间互动的因素(3个因素)

1相互依赖性

2任务不确定性

3时间与目标取向

P200管理群体间互动的方法(由低到高)

1规则与程序

2层次等级

3计划

4联络员角色

5特别工作组

6工作团队

7综合部门

P203冲突的定义

1冲突必须是双方感知到的,是否存在冲突是一个知觉问题。

2冲突是意见的对立或不一致,以及有一定程序的相互作用。

P204人际关系学的观点

区分冲突是功能正常的还是功能失调的指标是群体的工作绩效。

P205冲突的过程

阶段一:

潜在的对立或失调

阶段二:

认知和个性化

阶段三:

行为意向

阶段四:

行为

阶段五:

结果

P208处理冲突的主要行为意向(5种含义)

1竞争:

指一个人在冲突中寻求自我利益的满足,而不考虑他人的影响。

2协作:

指冲突双方均希望满足两方利益,并寻求相互受益的结果。

3回避:

指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了冲突的存在,但希望逃避它或抑制它。

4迁就:

一方为了抚慰对方,则可能愿意把对方的利益放在自己的位置之上。

5折衷:

当冲突双方都放弃某些东西,而共同分享利益时,则会带来折衷的结果。

P213功能失调的结果

比较明显的不良结果有沟通的迟滞、群体凝聚力的降低、群体成员之间的明争暗斗成为首位而群体目标降到次位。

在极端情况下,冲突会导致群体功能的停顿,并可能威胁到群体的生存。

P216处理冲突的策略(5个方面,弄清运用)

1运用竞争

竞争策略也叫强制策略,是一种不合作的方式,通过竞争,必然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2运用合作

合作策略是比较开诚布公的策略,能够使冲突双方的利益都得到满足。

3运用回避

回避是一种消极的策略,既不合作也不竞争,对自己和他人的利益都缺乏兴趣。

4运用迁就

迁就策略主要是一种合作的倾向,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去满足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