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细胞的能量供能和利用 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541710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9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细胞的能量供能和利用 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人教版细胞的能量供能和利用 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人教版细胞的能量供能和利用 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人教版细胞的能量供能和利用 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人教版细胞的能量供能和利用 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细胞的能量供能和利用 单元测试.docx

《届人教版细胞的能量供能和利用 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细胞的能量供能和利用 单元测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人教版细胞的能量供能和利用 单元测试.docx

届人教版细胞的能量供能和利用单元测试

2018届人教版细胞的能量供能和利用单元测试

1 如图表示某反应进行时,有酶参与和无酶参与的能量变化,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反应为放能反应

B.曲线Ⅰ表示有酶参与

C.E1为反应前后能量的变化

D.酶参与反应时,所降低的活化能为E4

[解析] 曲线Ⅱ是有酶催化条件下的能量变化,其降低的活化能为E4;反应前后能量的变化为E3;反应产物的能量值比原料的高;反应应为吸能反应。

[答案] D

2 关于生物体产生的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B.脲酶能够将尿素分解成氨和CO2

C.蛋白酶和淀粉酶都属于水解酶类

D.纤维素酶能够降解植物细胞壁和细菌细胞壁

[解析]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A正确;脲酶能够将尿素分解成氨和CO2,B正确;蛋白酶和淀粉酶都属于水解酶类,C正确;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纤维素酶不能降解细菌细胞壁,D错误。

[答案] D

3 图1是对酶的某种特性的解释模型,图2、3、4、5、6、7是在不同条件下某种酶促反应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1可以解释酶具有专一性,由图5和图7可判断该酶很可能是麦芽糖酶

B.图2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图3可判断该酶最适pH不受温度影响,由图4可判断该酶的最适温度不受pH的影响

C.图6能说明Cl-是该酶的激活剂,而Cu2+是该酶的抑制剂

D.图3和图4中温度和pH对酶的影响机理是完全一样的

[解析] 图1显示一种酶只能催化特定物质的反应;结合酶的本质和专一性,由图5、图7可判断该酶很可能是麦芽糖酶;图6中由几条曲线对比可知,相同底物浓度时,酶+Cu2+反应速率较低,酶+Cl-反应速率较高,说明Cl-是该酶的激活剂,而Cu2+是该酶的抑制剂;低温、高温和pH对酶的影响机理不同。

[答案] D

4.(2017·河北保定月考)用某种酶进行有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图1可知该酶的最适催化温度为30℃

B.图2能说明该酶一定不是胃蛋白酶

C.由图4实验结果可知酶具有专一性

D.由图3可知Cl-和Cu2+对该酶的影响不同

解析:

选A。

图1表示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但不能确定30℃为该酶的最适催化温度,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该酶的最适催化温度为30℃左右,A项错误;图2显示该酶的最适pH为7,而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左右,B项正确;分析图4可知,该酶能使麦芽糖的剩余量减少,但不影响蔗糖的剩余量,说明酶具有专一性,C项正确;图3能说明Cl-是酶的激活剂、Cu2+是酶的抑制剂,D项正确。

5.在三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再分别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新鲜猪肝研磨液、唾液,一段时间后测得底物含量变化如图所示。

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曲线乙表示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曲线甲与曲线乙对照反映了无机催化剂具有专一性

B.曲线丙表示猪肝中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曲线甲与曲线丙对照能反映酶具有专一性

C.曲线丙与曲线乙对照可以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D.曲线甲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唾液淀粉酶与该底物不能形成酶—底物复合物

解析:

选A。

从图中可分析出甲、乙、丙三曲线分别代表唾液、MnO2、新鲜猪肝研磨液对H2O2的催化结果。

A项中,甲是唾液中淀粉酶的作用结果,不能说明无机催化剂具有专一性。

6.(2017·四川邻水检测)图一中曲线a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时间与生成物量的关系,图二中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一曲线a中,A点后,限制生成物量不再增加的因素是酶的数量不足

B.图二中,酶减少后,反应速率可用曲线f表示

C.分别在图二中取B、C点的速率值,对应图一中的曲线c和d

D.减小pH,重复该实验,图二中曲线b可能变为曲线f;增大pH,可能变为曲线e

解析:

选B。

图一曲线a中,A点后,限制因素为底物的浓度,A项错误;图二中,当底物浓度一定时,减少酶量,反应速率降低,B项正确;图二中B、C点的反应速率是一个定值,图一中c、d曲线表示的是生成物的量,无法用曲线c和d表示,C项错误;图二中曲线b是在最适pH下测定的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无论pH增大还是减小,曲线b都可能变为曲线f,都不可能变为曲线e,D项错误。

7.图一表示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图二的实线表示在温度为a℃的情况下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图。

则可用来表示当温度为2a℃时生成物量与时间关系的是(  )

A.曲线1      .曲线2

C.曲线3.曲线4

解析:

选B。

酶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点,能改变反应到达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当温度由a℃变为2a℃时,酶促反应速率增大,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变短,故B项正确。

8 关于ATP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TP分子中含有三个高能磷酸键

B.正常细胞中ATP与ADP的比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ATP分子水解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变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D.ATP中的“A”与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表示的不是同一种物质

[解析] ATP分子是由一个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构成的,它含有一个普通磷酸键和两个高能磷酸键,水解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变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错误,C正确;细胞中ATP的含量不多,但能不断地合成和水解,从而保证细胞中稳定的供能环境,B正确;ATP分子中的“A”代表腺嘌呤和核糖组成的腺苷,而DNA、RNA中的碱基“A”分别代表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和腺嘌呤核糖核苷酸,D正确。

[答案] A

9 ATP是细胞中重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

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线粒体合成的ATP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

B.机体在运动时消耗ATP,睡眠时则不消耗ATP

C.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都能形成ATP

D.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所需的ATP来源于呼吸作用

[解析] 呼吸作用产生的ATP可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A项正确;机体在睡眠时生命活动仍然进行,如细胞分裂、神经传导等,仍需要消耗ATP,B项错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均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均能合成ATP,C项正确;植物根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矿质元素离子所需的ATP由呼吸作用产生,D项正确。

[答案] B

10.(2016·高考全国乙卷)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

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解析:

选C。

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需要保证pH和温度均相同且适宜,故缓冲液应在加入底物和酶之前加入,只有C项符合要求。

11.(2015·高考海南卷)ATP是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

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TP生成

B.ATP可为物质跨膜运输提供能量

C.ATP中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

D.ATP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解析:

选D。

酒精发酵过程即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在第一阶段释放出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A项正确;跨膜运输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ATP可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B项正确;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在相关酶的作用下,ATP中的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C项正确;ATP由腺嘌呤、核糖和磷酸组成,D项错误。

12.(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B.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C.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解析:

选B。

有些酶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如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在分化程度不同的细胞中都存在,A项正确;导致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的因素有过酸、过碱、高温等,低温只能降低酶的活性,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B项错误;酶的作用实质为降低化学反应所需活化能从而提高反应速度,C项正确;酶是蛋白质或RNA,本身是催化剂,也可作为底物被蛋白酶或RNA酶降解,D项正确。

13.(2016·高考江苏卷)过氧化物酶能分解H2O2,氧化焦性没食子酸呈橙红色。

为探究白菜梗中是否存在过氧化物酶,设计实验如下表。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管号

1%焦性没食子酸/mL

2%H2O2/mL

缓冲液/mL

过氧化物酶溶液/mL

白菜梗提取液/mL

煮沸冷却后的白菜梗提取液/mL

1

2

2

2

2

2

2

2

3

2

2

2

4

2

2

2

A.1号管为对照组,其余不都是实验组

B.2号管为对照组,其余都为实验组

C.若3号管显橙红色,无需对照就能证明白菜梗中存在过氧化物酶

D.若4号管不显橙红色,可证明白菜梗中无过氧化物酶

解析:

选A。

3号管为实验组,1号管、2号管和4号管均为对照组,A正确,B错误;设置对照组的作用在于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增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C错误;4号管中煮沸冷却后的白菜梗提取液所含的酶已变性失活,无法判断白菜梗中是否有过氧化物酶,D错误。

14.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提供了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从而提高了化学反应速率

B.活细胞能通过转录、翻译产生酶,或通过转录产生酶

C.人体中酶的活性受温度、pH的影响,并只能在人体的内环境中起作用

D.酶的形成都要经过核糖体的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等几个阶段

解析:

选B。

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A项错误;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经转录、翻译合成)或RNA(经转录合成),B项正确;酶在细胞内或细胞外均可起作用,C项错误;在细胞内发挥作用的酶一般不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少数酶是RNA,其合成不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D项错误。

15.下图表示酶的催化反应过程。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酶促反应过程可表示为a+b→c+d

B.适当增大a的浓度会提高酶促反应的速率

C.c或d的生成速率可以表示酶促反应的速率

D.若探究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b的数量就是实验的自变量

解析:

选A。

该酶促反应过程可表示为b酶,c+d,A错误;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增大a的浓度会提高酶促反应的速率,B正确;b的分解速率及c或d的生成速率可以表示酶促反应的速率,C正确;若探究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b是反应的底物,b的数量就是实验的自变量,D正确。

16.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卢云峰做出一个纳米级小笼子,可把分解酒精的酶(化学本质不是RNA)装入其中,有了这身“防护服”,酶就不怕被消化液分解,可安心分解酒精分子。

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该成果中用于分解酒精的酶可能是脂质

B.纳米级小笼子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被吸收进入血液

C.“防护服”的主要功能是阻碍消化道内蛋白酶的作用

D.该酶进入人体后能分解人体内无氧呼吸的产物

解析:

选C。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由题可知,分解酒精的酶不是RNA,则一定是蛋白质,而酶的化学本质中没有脂质,A项错误;纳米级小笼子虽小,但是能把蛋白质装入,则该物质比生物大分子还大,进入细胞应该通过胞吞而不是主动运输,B项错误;分解酒精的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因此“防护服”的主要功能是阻碍消化道内的蛋白酶进入小笼子而水解该酶,C项正确;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分解酒精的酶不能分解乳酸,D项错误。

17.某同学为验证Cu2+对唾液淀粉酶活性有抑制作用,进行如下实验。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试管编号

实验步骤

①1%CuSO4溶液(mL)

1

②蒸馏水(mL)

1

③pH为6.8的缓冲液(mL)

1

1

④1%淀粉溶液(mL)

1

1

⑤唾液淀粉酶溶液(mL)

1

1

⑥各试管放入37℃恒温水浴保温适宜时间

⑦取出试管,各加入1%碘溶液0.1mL

A.还应增设实验以排除SO

的影响

B.步骤③的目的是维持反应液中pH的稳定

C.预期实验现象:

甲试管深蓝色,乙试管浅蓝色或无色

D.步骤⑦可用双缩脲试剂代替碘溶液检测

解析:

选D。

依题意可知,甲为实验组,乙为对照组,该实验的自变量的控制是实验组加入1%的CuSO4,对照组加入等量的蒸馏水,为了确保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改变是由Cu2+引起的,还应增设实验以排除SO

的影响,A正确;反应液中的pH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因此步骤③加入pH为6.8的缓冲液的目的是维持反应液pH的稳定,B正确;本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其结论是已知的,即Cu2+对唾液淀粉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因此预期的实验现象是甲试管深蓝色,乙试管浅蓝色或无色,C正确;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若步骤⑦用双缩脲试剂代替碘溶液检测,甲、乙试管均呈现紫色,无法检测淀粉是否被唾液淀粉酶催化水解,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错误。

18.酶是细胞代谢不可缺少的催化剂,ATP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下图是ATP中磷酸键逐级水解的过程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叶绿体合成的ATP比线粒体内合成的用途单一

B.酶a~c催化的反应(底物的量相同),产生⑤最多的是Ⅲ过程

C.若要探究酶b的最适宜pH,实验的自变量范围应偏酸性

D.酶a~c催化的反应体现了酶的专一性

解析:

选B。

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叶绿体合成的ATP只用于暗反应,而线粒体内合成的ATP用于各项生命活动,A正确;图中①是ADP,②是AMP,③是腺苷,④是磷酸,⑤是能量,Ⅰ和Ⅱ过程断裂的都是高能磷酸键,Ⅲ过程断裂的是普通化学键,Ⅲ过程产生的能量最少,B错误;由图可知,ATP逐步水解过程中会不断产生酸性物质,因此要探究酶b的最适宜pH,实验的自变量范围应偏酸性,C正确;酶a~c催化不同的反应,故体现了酶的专一性,D正确。

19.关于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

B.随着温度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下降

C.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不适合该酶的保存

D.高温下酶失活是酶空间结构破坏的结果

解析:

选B。

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A正确;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温度的降低,酶的活性下降,而酶促反应的活化能是不会降低的,B错误;低温时,酶的活性降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因此,酶制剂适于在低温(0~4℃)下保存,C正确;高温、强酸、强碱都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从而使酶失活,D正确。

20.如图为乙醇在人体内主要的代谢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醇转化为乙酸发生的氧化反应,均由同一种氧化酶催化

B.体内乙醇浓度越高,与乙醇分解相关的酶促反应速率越快

C.乙醇经代谢产生的[H]可与氧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

D.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分解乙醇的速率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

解析:

选C。

酶催化反应时具有专一性,A错误;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乙醇浓度增加,酶促反应速率加快,达到一定浓度后,酶促反应速率不变,B错误;乙醇经代谢产生的[H]可与氧结合生成水,并释放能量,C正确;人是恒温动物,其代谢速率不会因环境温度影响而发生大的变化,D错误。

21.下图是利用过氧化氢酶探究H2O2分解条件获得的实验结果。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所示实验中的自变量分别是催化剂种类、H2O2浓度和pH

B.图乙中bc段产生的最可能原因是过氧化氢酶数量的限制

C.图甲结果表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D.图丙中A点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最高

解析:

选C。

图甲结果可说明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但不能表明酶具有专一性。

22.如图甲是淀粉酶活性受pH影响的示意图,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pH=b时,淀粉水解产生麦芽糖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某一个条件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温度降低时,E点不变,D点右移

B.pH=a时,E点不变,D点右移

C.pH=c时,E点为零

D.淀粉的量增加时,E点下移,D点左移

解析:

选D。

温度降低时,酶活性下降,酶促反应速率减慢,而麦芽糖的生成量不变,故E点不变,D点右移,A项正确;pH=a时,酶的活性受抑制,酶促反应速率减慢,而麦芽糖的生成量不变,故E点不变,D点右移,B项正确;pH=c时,酶变性失活,不能催化该反应,故E点为零,C项正确;淀粉为该反应的底物,当淀粉的量增加时,生成物的量也增加,在酶促反应速率不变的情况下,所需的时间更长,故E点上移,D点右移,D项错误。

23.细胞代谢中某种酶与其底物、产物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酶1与产物B结合后失活,说明酶的功能由其氨基酸序列决定

B.酶1的变构位点和活性位点的结构取决于特定的氨基酸序列

C.酶1有两种底物且能与产物B结合,因此酶1不具有专一性

D.酶1与产物B的相互作用不能防止细胞产生过多的产物A

解析:

选B。

酶的功能由其空间结构决定,其变构位点与活性位点均取决于酶的空间结构,A项错误;酶1有两种底物且能与产物B结合,但只能催化底物发生反应,不能说明酶没有专一性,C项错误;从图中可知,酶1的活性与产物B的浓度有关,当产物B浓度高时,酶1无活性,因此酶1与产物B的相互作用能防止细胞内产生过多的产物A,D项错误。

24.研究化合物P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底物浓度可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B.若反应温度不断升高,则A点持续上移

C.P对该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

D.曲线①所代表的反应比曲线②所代表的反应先达到反应平衡

解析:

选B。

由图可知,底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快;酶促反应都有适宜的温度,超过这一温度时,酶的活性会降低,酶促反应速率下降,A点不会持续上移;与仅有酶的曲线相比,加入化合物P后酶促反应速率降低,说明P对该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从坐标图可以看出,曲线①条件下比曲线②条件下反应速率高,故达到反应平衡所需的时间要短。

25.如图甲表示细胞中ATP反应链,a、b、c代表酶,A、B、C代表化合物;图乙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B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C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B.神经细胞吸收K+时,a催化的反应加速,c催化的反应被抑制

C.研究酶活性与温度关系时,可以选择H2O2和H2O2酶为实验材料

D.图乙中温度为m时比n时酶活性低,此时更有利于酶的保存

解析:

选D。

题图甲中的A、B、C依次为ATP、ADP、AMP,其中ADP含一个高能磷酸键,AMP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错误;神经细胞吸收K+为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所以a催化的反应加速,同时c催化的反应也加速,B错误;研究酶活性与温度关系时,不可以选择H2O2和H2O2酶为实验材料,因为加热会影响H2O2的分解,C错误;题图乙表明温度为m时比n时酶活性低,且低温不会使酶失活,低温环境有利于酶的保存,D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实验室现有半透膜、最适温度为45℃的蔗糖酶、最适温度为37℃的唾液淀粉酶及质量分数均为5%的麦芽糖溶液、蔗糖溶液及淀粉溶液等若干。

某课题小组欲利用上述实验材料及如下图实验装置进行“验证酶具有专一性”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表:

实验步骤

A

B

A端加入20mL质量分数为5%的麦芽糖溶液

预设好水浴锅中的温度

A、B两端均加入等量的某种酶溶液

预期实验结果:

A侧液面下降,B侧液面上升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步骤①中为了使U形管的A、B两端初始液面平齐,B端应该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半透膜处______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渗透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应该控制的温度为________℃,步骤③中的某种酶为________________。

(3)请对步骤④中的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②中,适当时间后若分别取U形管A、B端的溶液,加入斐林试剂并且水浴加热,则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结果________(填“能”或“不能”)验证酶具有专一性。

答案:

(1)20mL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 存在 膜两侧的溶液虽没有浓度差(膜两侧溶液的渗透压虽相同,但仍有水分子进出半透膜,只不过是达到了渗透平衡)

(2)45 蔗糖酶

(3)蔗糖在蔗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而蔗糖酶不能催化麦芽糖水解,导致B侧溶液浓度增大(渗透压增大),而A侧溶液浓度不变(渗透压不变),因此一段时间后B侧液面会升高,A侧液面下降

(4)A、B两端的溶液均出现砖红色沉淀 不能

27.小麦的穗发芽影响其产量和品质。

某地引种的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当地白粒小麦。

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

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下:

分组

步骤 

红粒管

白粒管

对照管

加样

0.5mL提取液

0.5mL提取液

C

加缓冲液(mL)

1

1

1

加淀粉溶液(mL)

1

1

1

37℃保温适当时间、终止酶促反应,冷却至常温,加适量碘液显色

显色结果

+++

+++++

注:

“+”数目越多表示蓝色越深。

步骤①中加入的C是____________,步骤②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显色结果表明:

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____________;据此推测:

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____________。

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____________。

(2)小麦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为进一步探究其活性在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X处理的作用是使____________。

若Ⅰ中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显著____________(填“深于”或“浅于”)白粒管,则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解析:

(1)对照管应加入等量蒸馏水,步骤②中加入缓冲液的目的是维持正常的pH,防止溶液pH变化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红粒管中蓝色较白粒管深,说明红粒管中淀粉含量高,据此推测出红粒小麦淀粉酶活性较低是红粒小麦穗发芽率低的原因。

若反应物淀粉浓度适当减少,可通过缩短反应时间的方法得到与改变前相同的显色结果。

(2)要探究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在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需对比红、白粒小麦中的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单独作用时的效果,即分别对α淀粉酶、β淀粉酶进行失活处理,若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则只有α淀粉酶作用的Ⅱ中表现为红粒管颜色显著深于白粒管。

答案:

(1)0.5mL蒸馏水 控制pH 红粒小麦 低 缩短

(2)β淀粉酶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