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湖北省松滋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质量检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3119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湖北省松滋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质量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年湖北省松滋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质量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年湖北省松滋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质量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年湖北省松滋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质量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年湖北省松滋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质量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湖北省松滋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质量检测.docx

《学年湖北省松滋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质量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湖北省松滋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质量检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湖北省松滋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质量检测.docx

学年湖北省松滋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质量检测

湖北省松滋市一中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

(时间:

90分钟分值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突破这一思想羁绊的历史事件有()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邓小平南方讲话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④罗斯福新政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由于成员国之间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之间既存在“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又存在“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开创了一种有别于其它区域经济集团的“另类”合作新模式。

该组织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B.欧洲联盟

C.东南亚国家联盟D.世界贸易组织

3.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

“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安全网”的出现()

①保证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②减少了政府的公共开支

③反映了分配的社会化趋势

④抑制了民众生产积极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任何经济政策(体制)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时代性。

同一经济政策(体制)在不同时期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

能够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①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②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③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④美国的自由放任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19世纪的欧洲大量人口集中到城市,其主要原因是()

A.家庭观念的淡化B.手工工场的发展

C.工厂制度的确立D.垄断组织的出现

6.16世纪英国街头戏剧有这样一段台词:

“金钱,这是大家的宠儿,一切欢乐的源泉;金钱,这是医治一切苦闷的良药;金钱,这是世人所珍藏的珠宝;金钱,这是妇女所拜倒的偶像。

”对这台词的解释()

①说明这时商品经济正在取代自然经济

②表达了人文主义的生活观

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心理

④表明古往今来人们都喜爱金钱

A.①②③正确④错误B.①②④正确③错误

C.①③正确②④错误D.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7.据欧洲家庭史记载:

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群组。

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

”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

”这反映了()

①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场增多

②雇佣劳动制促进人口流动

③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的变化

④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8.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

据统计,以下为1949-1952年各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52年的是()

A.严重、困难、农民、地区、解放

B.敌人、解放军、中国人民、美国、解放

C.准备、中国共产党、敌人、改造、经济建设

D.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祖国

9.上海曾有个资本家说:

“现在搞厂容易了,过去要和杜月笙、流氓、警察打招呼,现在不同了,销售有百货公司,配料有轻工业部,贷款有人民银行,还有党、团、工会搞增产节约,我们好做事了。

”这反映当时()

①资本家的经营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

②资本家已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③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加强

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0.据记载,江南制造局的工人在1867年的收入,是同一地区农业劳动力或苦力收入的4-8倍。

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

A.民用企业利润丰厚,工人福利待遇较好

B.官方重视军事工业,工人工资相对较高

C.招募的工人多来自西方国家,工资收入自然较高

D.民族资本家为笼络工人,提供相对丰厚的报酬

11.有一把剑,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中国迄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

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

12.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

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己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13.20世纪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

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

B.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C.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

D.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14.“在保持国家经济命脉(冶金、运输、燃料工业、石油等)的情况下实行中小企业的非国有化;把大工业联合成托拉斯和辛迪加,实行经济核算;重建银行和税收制度。

”这些内容应出自()

A.苏俄新经济政策B.罗斯福新政

C.战后资本主义调整D.新中国三大改造

15.据学者估计,在1750~1800年间,“已开发世界”(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但到1880年时,“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年,更达到3倍。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D.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

16.1962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

“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

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它们的助手。

”中央制定这一政策是为了()

A.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

B.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C.减轻农民负担

D.改革经济体制

17.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

18.基辛格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一书中说:

自1980年以来,(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80年代在拉丁美洲,1994年在墨西哥,1997年在东南亚,1998年在俄罗斯,1999年在巴西。

到目前为止,每次危机都在其高峰时,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被迅速制服,虽然每一次都距离灾难的边缘又近了一点。

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A.国际经济体系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经济危机是可以避免和被遏制的

C.经济危机具有向外蔓延的危险性

D.跨国公司是遏制危机的主要力量

19.阅读下表,表中各大国钢铁产量在不同阶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美受益于一战且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B.德日未受一战影响但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C.俄国受一战影响但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D.法国既受到一战的影响又受到二战的影响

20.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

”该观点体现出当时中国()

A.已经引发对市场经济理论的初探

B.“左”倾错误弥漫阻滞探索进程

C.计划经济理论尚未付诸实践

D.三大改造明确经济整改方向

21.清代《景德镇陶录》载:

“坯房发给人工(工钱),其为地下印利、做坯等工,则皆四月内给值,十月杙满(补足),年终再给少许;其为画作上工,则按五月端节、七月半、十月半及年竣分给。

”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A.陶瓷业的分工较细B.陶瓷业存在雇佣关系

C.工人领取计件工资D.工钱发放因工种而异

22.“对美国政府有利的事就是对通用公司有利”是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谚语。

这则谚语揭示了()

A.大企业与国家政权关系密切

B.全球化是资本在全球的扩张

C.世界经济制度化的发展趋势

D.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度加强

23.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出:

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

1966年,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三大上指出苏联正在循序渐进的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

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A.否定了改革的必要性B.坚持以农业改革为重点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D.基本沿袭了斯大林模式

24.1961年5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坦言:

“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

“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

这表明()

A.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面实行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露端倪

C.国民经济结构实施重大调整

D.工业建设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25.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

“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

”这反映出当时()

A.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B.苏州已经成为交通枢纽

C.经济作物开始广泛种植D.经济重心移至湖广江西

26.有学者认为:

苏联和东欧模式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无法化解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石油危机、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失调等)。

该观点反映出()

A.全球化趋势对各国经济模式具有制约作用

B.经济体制改革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

C.外部环境对本国经济发展模式起决定作用

D.中央集权体制和国有化政策阻碍世界经济发展

27.截止2015年4月15日,申请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多达57个,申请国遍布全球五大洲,包含了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

中国在亚投行的份额将占30%-40%,成为亚投行最大股东。

这表明()

A.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终结B.多极化的世界进一步发展

C.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冲击D.国际经济新格局已经形成

28.1970年,毛泽东提出中央各部门要实行“虚君共和”,“中国很统一,但经济发展慢,欧洲不统一,但经济发展快。

还是虚君共和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把调整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作为重点

B.主张扩大地方政府和企业自主权

C.跳出了一放就乱和一统就死的怪圈

D.强化统一领导和中央集权的原则

29.下图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

其中,导致从C到D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30.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制定了帝国特惠制。

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

这表明英国()

A.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以渡过经济危机

C.希望通过经济手段增强英联邦的政治向心力

D.认识到了只有放弃贸易保护、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40分)

31.(10分)人口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材料:

明中叶后期,玉米、番薯自海外传入我国。

它们不但高产,而且不与稻、麦争地,加之栽种培植极易,清朝时在我国普遍种植。

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将人头税纳入田地税中征收,人头税取消。

大量隐匿人口得以上报和统计,也刺激了人口的大量生产。

乾隆帝说“百余年太平天下,休养生息。

天下户口之数,视昔多至十余倍。

以一人耕种而供十数人之食,盖藏已不能如前充裕。

生之者寡,食之者众”。

晚清学者汪士铎指出,由于“人多之害,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

——摘编自陈权清《清代人口的增长与危机》

清朝前期(1644年─1840年)是我国古代人口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

阅读材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10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由厉以宁主编、1991年出版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部分目录,该书的主题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目录

第一章经济改革战略探讨--------------------------孟晓苏

第二章企业改革——经济改革的主线-----------厉以宁

第三章从企业承包制向股份制的转变-----------厉以宁

第四章国有资产的管理-----------------------------厉以宁

第五章企业集团发展途-----------------------------李源朝

第六章以增加科技投入的方式促进市场繁荣--厉以宁

第七章--------------------------------------------------李克强

第八章---------------------------------------------------厉以宁

结束语:

-----------------------------------------------------厉以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续写一条建议目录,并说明理由。

(12分)(所提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33.(10分)汉武帝时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唐宋以后逐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经由丝绸之路,中外政府使者、商人络绎不绝。

元朝时,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大都,明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中国输出的大多是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入的多是胡椒、香料、珠宝等。

四大发明随之传入西方,世界三大宗教也陆续传到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丝绸之路的特点和历史影响。

(10分)

 

34.(10分)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箫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

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

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

这在美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斯福传》

材料二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

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

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

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

……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苏联真相》

材料三在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70年代农业成就不能满足本国需要,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

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

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

……1985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3分)你怎样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

(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

(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什么特征?

(2分)

(4)上述有关农业改革,有成功、有失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

(1分)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解析:

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罗斯福新政也吸取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些有益的东西,②④符合题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解决农民土地使用权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则完全排斥市场经济,①③不符合题意,所有带①③的选项都不正确,即ABC三项均排除。

只有②④正确,故选D。

2.A

【解析】

试题解析:

北美自由贸易区主要有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又有墨西哥这一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间是“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A项符合题意,正确。

欧洲联盟不仅仅是经济合作,其合作领域涉及到了政治、军事等方面,且成员国间经济发展水平相近,B项排除。

东南亚国家联盟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盟,C项排除。

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性经济组织,D项排除。

故选A。

3.D

【解析】

试题解析:

材料是对福利国家的描述,安全网指福利制度。

它的实施,增加了政府开支,②不符合史实,所有带②的选项都不正确,即ABC三项排除。

①③④的评价符合福利制度的实际,都正确,故选D。

4.D

【解析】

试题解析:

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后期则主要起消极作用,①符合题意,正确。

苏俄新经济政策自始至终起积极作用,②不符合题意,错误,所有带②的选项都不正确,即ABC三项均排除。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20世纪30年代起了一定作用,但二战后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③符合题意,正确。

自由放任政策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起积极作用,但后来成为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重要因素,④符合题意,正确。

只有①③④正确,故选D。

5.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项说法错误,排除。

B项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排除。

19世纪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快速扩展,大量工厂的出现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C项正确。

D项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无直接关系,排除。

故选C。

6.A

【解析】

试题解析:

16世纪,英国的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商品经济是交换的经济,需要货币,故①的表述正确。

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资产阶级强调人的价值和人性,需要金钱享乐,而且越多越好,故②③是正确的。

④错误,社会上并不是人人“都喜爱金钱”;另外,“喜爱金钱”的观念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并非古已有之。

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

7.B

【解析】

试题解析:

此题可用排除法。

工业革命后,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①说法不符合史实,所有带①的选项都不正确,即ACD三项均排除。

故选B。

8.D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政权巩固的相关知识。

“严重”、“困难”、“农民”、“地区”、“解放”等词汇都在1952年之前出现的频率高,A项排除。

“敌人”、“解放军”、“中国人民”、“美国”、“解放”等词汇在解放战争时期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因为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美蒋反动派之间的矛盾,B项排除。

“改造”、“经济建设”是在1952年之后,C项排除。

“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祖国”等词汇在抗美援朝时期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抗美援朝是1950-1953年,符合题意,故选D。

9.C

【解析】

试题解析:

依据材料文字“百货公司”、“轻工业部”、“人民银行”等可知①③的理解是正确的。

②④本来就是矛盾的双方,二者只能择其一,依据材料文字“资本家”、“打招呼”、“搞厂容易”、“我们好做事”、“人民银行”、“增产节约”等信息可判断其时间应该在新中国成立后至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前,④正确,②错误,所有带②的选项都不正确,即ABD三项均排除。

只有①③④正确,故选C。

10.B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以史料形式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题干中的“江南制造总局”代表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依据材料文字“工人1867年的收入,是农业劳动力或苦力收入的4-8倍”可以推断出B项正确;A项表述错在“民用工业”,排除。

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表述错在“民族资本家”,排除。

故选B。

11.C

【解析】

试题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时尚未出现铁器,春秋时开始出现生铁,战国时铁器得到推广。

因此,题中的“剑”最早可能铸造于春秋时期,故选C。

12.C

【解析】

试题解析:

此题可用排除法。

通过材料可以分析出在宋代已经生产了钢针,但不能判定是此时才开始的;印记上有商标的标示和广告的内容,但也不能判定这是最早的商标、广告,AB两项均排除。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在明朝中后期才出现的,同时在材料中也根本没有反映生产关系的内容,D项排除。

依据材料文字“收买”、“造”、“转卖兴贩”等内容可知,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C项正确。

故选C。

13.A

【解析】

试题解析:

材料中的抗生素指的是国家的行政干预,材料主旨为国家减少干预。

根据材料时间和所学可知,此时发生了经济危机,西方国家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故A正确。

B恰恰与题意相反。

CD与题无关。

14.A

【解析】

试题解析:

从“在保持国家经济命脉(冶金、运输、燃料工业、石油等)的情况下实行中小企业的非国有化”可知,国有制经济占重要组成部分,并同时发展私有制经济,这符合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选A。

BC着重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错误,托拉斯和辛迪加是垄断组织,不符合中国现实。

15.C

【解析】

试题解析:

1800年后,西方国家正在进行两次工业革命,至20世纪初期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这是其发展的根本原因。

C正确。

AB得益于C。

D不完全正确,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在19世纪中后期。

16.B

【解析】

试题解析:

注意题干时间,1962年,此时由于党内出现了左倾错误,故中共提出了八字方针,故B正确。

AD错误,它出现于改革开放后。

C不是主要原因。

17.D

【解析】

试题解析:

AC无法从题中得出结论,古代农业依靠犁耕技术,B错误。

从图中可知,农民对农业有了高投入,这反映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D。

18.A

【解析】

试题解析:

(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每次危机都在其高峰时,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被迅速制服,虽然每一次都距离灾难的边缘又近了一点”。

说明国际经济体系具有自我调节能力,A正确。

经济危机是不可以避免的,B错误。

C是经济危机的特征,D错误,排除。

19.C

【解析】

试题解析:

比较美英两国1930年和1938年的钢铁产量可知,两国都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产量下降。

A错误。

德日是一战的策源地,均受到一战的影响,排除B。

俄国是一战中的协约国,但是十月革命之后,苏联逐渐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因此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

因此选择C。

D材料没有二战时期的数据,排除。

20.A

【解析】

试题解析:

1957年,计划经济已经开始,计划经济理论当然也就已经付诸实践,其实也正是因为计划经济理论已经付诸于实践才引发了市场经济理论的初探,因为实行计划经济时人们总是认为市场经济也有优点,而在实行市场经济时人们总是认为计划经济也有优点,另外,材料中的“货币、商品、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均是属于市场经济的范畴,综上所述该观点体现出当时中国市场经济理论的确已经引发了初探,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BCD未体现。

21.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印利、做坯等工,……其为画作上工”说明A正确;材料“坯房发给人工(工钱),……年终再给少许”说明B正确;材料“坯房发给人工(工钱),其为地下印利、做坯等工,……其为画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