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反思汇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530744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02 大小:14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反思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2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反思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2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反思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2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反思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2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反思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反思汇总.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反思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反思汇总.docx(20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反思汇总.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反思汇总

第十册语文学科“教学设计与教学后记”

第Ⅰ部分:

教学计划与进度表

一、指导思想

1、语文教育不能局限于字、词、句、章的学习,务必建立大语文观。

语文教学设想要看重探求语文教育与现代社会以及儿童生活世界的诸多关联。

2、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落实到每个学生,并全方位进步每个学生的语文修养。

3、注重过程,终结评价与组成评价相联合,扶植终身学习的愿瞧和科学探求的精神。

4、重视阅读指导,做到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写字150个,把字写端正。

在提高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适当提高写字的速度,继续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要领。

3、掌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口语交际教学

1、激发兴趣,体现双向互动。

2、继续提高学生的口语程度,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教学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本质。

小学生作文的本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

2、培养观察、思想、表达三种能力。

周次

教学内容(单元、章节、课时)

周次

教学内容(单元、章节、课时)

1

第一组

12

第五组、第六组

2

第一组

13

第六组

3

第一组、第二组

14

第五、六组检测,第七组

4

第二组

15

第七组

5

第二组,第一、二组检测

16

第七组、第八组

6

第三组

17

第八组

7

第三组

18

第七、八组检测,复习

8

第三组、第四组,

19

复习,综合检测

9

第四组、第三、四组检测

20

复习,期末考试

10

期中检测,第五组

21

试卷分析、期末总结

11

第五组

22

第Ⅱ部分:

教学设计与教学后记(反思)

教学内容

1.《草原》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

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

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

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

    出示课题:

  草原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

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

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

    (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

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

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

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

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⑴ 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  ”线标出、交流:

     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

     (如: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

“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⑵ 自由读思考:

     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

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⑶ 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

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

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课堂

课外

练习

朗读、品悟、《知训》

板书设计

辽阔碧绿景美

草原热情好客

蒙汉情深人更美

教学后记

《草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语句流畅、优美、动人,情景交融,令人情不自禁想美美地赏读一番。

本学期的第一课就是《草原》。

课堂上,我觉得学生要么读得太空泛,要么读得放不开,压着嗓子太过轻幽了,所以我便索性范读了。

由于我在范读中声情并茂,感染了学生,因此很多学生在朗读中也像我那样充满深情,女孩子的个人朗读也很成功,能打动人。

备注

教学内容

2*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激发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

有一条路,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出示地图,教师根据地图讲述。

师: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驼队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西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

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今天,让我们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一起认识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轮流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解答上课开始提出的简单问题。

师: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开辟了这条丝绸之路。

这条路在历史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它在沟通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价值呢?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依据。

三、精读课文,交流体会

出示探究问题

问题:

丝绸之路在东西放物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1.认真读课文,探究问题。

2.交流体会。

句1:

“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因为有了这条路,从此,两过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

3.默读课后“资料袋”。

同学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师:

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因此古罗马出现了中国丝绸的热效应。

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内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

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丝绸之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条路的开辟者就是张骞。

4.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四、总结全文。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

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这是古老的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史,而今我国西部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学们有兴趣,课后可以去了解。

课堂

课外

练习

1、读课文

2、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依据。

3.认真读课文,探究问题。

4、同学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5、齐读课后“资料袋”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6、《知训》

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_______是一条伟大的路。

教学后记

核心提示:

“丝绸之路”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没有感性材料,学生很难理解。

如何帮助孩子走近历史,更好地去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我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

也鼓励孩子们自己查资料,读课后资料袋。

使他们初步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路线,知道了张骞的丰功伟绩。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收获,从把握主要内容入手,说说“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接着要求“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如,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一幕时,字里行间都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的友好往来之路:

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这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我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进一步延伸。

相信:

丝绸之路会在孩子心中生根,探索西部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备注

教学内容

3.白杨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祖国西部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更有那茫茫的大戈壁。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板书:

白杨去了解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齐读课题。

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保留两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

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

二、检查预习,理清课文条理

1.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白杨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请找出书中的句子来回答。

理解句子: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

文中指自然环境的恶劣,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感情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3.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用“——”画出来。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那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师:

默读课文,思考这三个问题,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呆会提出来大家讨论。

2.交流讨论,并朗读相关段落。

讨论问句1: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感悟体会:

闪过的白杨树说明列车在飞驰。

理解词语: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

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讨论问句2: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出示白杨图片,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高大挺秀,高大笔直。

讨论问句3: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理解词语:

表白,解释说明。

感悟体会:

这是一个设问句。

师:

爸爸不仅仅在介绍白杨,他还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他在表白着自己什么样的心呢?

下节课继续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爸爸在介绍白杨的同时,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那么白杨究竟有什么特点?

爸爸又在表白着自己怎样的心呢?

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白杨特点的句子。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仔细读这段话,说你体会到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特点一:

直、粗壮(板书:

高大挺秀);

特点二:

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板书:

无私奉献);

特点三:

不怕风沙雨雪,不怕干旱与洪水(板书:

生命力强)。

②师:

从这段话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可是爸爸只是在赞美白杨吗?

不,他还在赞美具有白杨精神的人。

那就是像白杨一样无私奉献、坚强、不怕困难的人。

师:

课文中指的是什么人?

(板书:

边疆工作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父亲其实是在通过介绍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

父亲表白的是什么样的心呢?

(板书: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你从哪儿体会到的?

3.对于父亲的表白孩子们能理解吗?

(不理解)他们只知道些什么?

出示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

那他们不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阐述)

引读课文。

他们只知道——。

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只知道——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念书。

只知道——不知道爸妈为什么要到这么远的地方工作。

师:

你知道父亲为什么父亲要到这么远的地方工作吗?

为什么父亲要把我们接到新疆去念书?

(希望我们能适应边疆的生活,长大能为建设边疆出力。

师:

父亲的心愿能实现吗?

从哪儿看出来的?

4.出示: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高大的白杨”指什么?

“迎着风沙成长的小树”指什么?

(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

②感情朗读相关段落。

三、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1.课文表面上是写白杨的,实际上是借白杨来赞美具有白杨精神的人——无私奉献,不怕困难,顽强的边疆工作者们。

这种表达方法就是(板书:

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全文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2.全文人物的描写也非常传神。

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神态来描写。

请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想想:

这些词语是描写谁的?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神沉思——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师:

从父亲神态的变化,我们可以体会到父亲心情的变化。

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一次因为父亲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战友,浮想联翩;第二次因为听到孩子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

同时他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三次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3.分角色朗读全文。

思考:

诗中的“我们”指的是谁?

他们与课文中的父亲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

这些地质队员们与边疆建设者们一样,具有服从需要、建设祖国的奉献精神。

2.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中有许许多多像文中爸爸那样的人,他们服从祖国的需要,为祖国甘愿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课堂

课外

练习

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画出中的三个问句。

3、交流讨论

4、课后同学们可去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5、《知训》

板书设计

戈壁滩上的白杨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借物

爸爸心中的白杨不择环境坚强

白杨爸爸眼中的白杨直高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喻人

教学后记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

评价不再反映仅仅甄别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地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例如:

当一个学生不太敢发言时我这样鼓励学生说:

“记住把爱心献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

”这个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说:

“你真了不起啊,朗读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正是有了这些鼓励的话,学生才会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我的这节课为语文新课标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本课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使我能茁壮成长起来。

备注

教学内容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学习目标

1.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天路》引读

  1.师:

同学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

来,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藏铁路。

播放《天路》。

2.师:

这就是青藏铁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开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这到底是为什么?

是什么困难阻挡了这条铁路的前进?

请同学们跟着筑路工人走进青藏铁路施工现场,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受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个别难读的字音是否读准。

如械(xiè),不读jiè“狰狞”读准后鼻韵。

  2.师:

读着课文,想着青藏铁路的施工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3.师:

这是一条艰难的铁路,(师生补充资料,青藏铁路要经过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要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全长1142公里,要经过550公里的永久性冻土区。

解释冻土区:

一年四季覆盖着坚硬的冰,有些坚冰厚度达一百多米,是高原地区修建铁路遇到的最大难题。

)而风火山是最难的难题,但是最终,这只巨大的拦路虎却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4.(出示句子:

“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1)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巨大的拦路虎?

(因为这里有三大难关:

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2)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①因为科技人员找到了喷射混泥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冻土区。

  ②因为青年突击队员顶住了恶劣的天气,继续顽强的工作。

  ③因为科技人员建起大型制氧站,攻克了极度缺氧难关。

  (3)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设者?

(勇敢的、坚强的、智慧的,不怕苦不怕累……)

  (4)是啊,他们的确是一批勇敢坚强、充满智慧的青年突击队员。

你们谁想成为这样的一名突击队员?

我们就请这位突击队员来读1~2自然段,要读出你们的决心来。

  (5)同学们,让我们也像这位突击队员一样“严阵以待”,准备迎接风火山的挑战。

(齐读1~3自然段)

  5.师读:

“然而,一次次爆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1)西方的媒体说明了什么?

  

(2)他们认为不可能,那你们认为可能吗?

  (3)我们的青年突击队员是如何把外国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的?

让我们把自己当作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走进工地,去采访筑路工人攻克风火山的艰难历程。

  三、读后采访

  1.合作要求:

  

(1)自己边读边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工程的艰难和建设者的勇气与智慧。

  

(2)根据采访提纲上的问题提示,把自己的同桌当作青年突击队员互相采访。

  (3)按“冻土区”“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分成三个事件,做三次报道。

  2.采访提纲

  

(1)你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2)这些困难给你们造成了什么影响或者后果?

  (3)你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四、现场报道

  1.攻破“多年冻土区”。

(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学生解释“下马威”。

(2)其他人通过读句子理解“下马威”。

  ①什么是下马威?

  ②风火山给青年突击队员什么下马威?

  ③这些下马威可能给工人和工程带来什么危害?

  ④但是,这一切难得倒我们的筑路大军吗?

为什么?

  (3)是的,因为这群勇敢坚强的青年突击队员心中装着一个坚定的信念: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齐读第7自然段)

  2.克服“恶劣天气”。

  

(1)请学生想象“七零八落”“不翼而飞”和“劈头盖脸”是什么样子。

  

(2)导读第8自然段前5句(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跟读后半句,强调突出作用)

  (3)看图,想象工人们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面前可能会怎样?

  (4)是啊,房子吹倒了,屋顶掀翻了,头砸破了,脸流血了,冷啊!

疼啊!

可是,当队员们想到西藏人们贫困的日子和迫切的期待,他们咬紧牙关,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呼喊:

“把铁路修到拉萨!

”(齐读两遍)

  3.解决极度缺氧。

  

(1)请学生解释什么是“杯水车薪”?

为什么会杯水车薪?

  

(2)看图,想象工人背着氧气瓶在隧道里工作是什么样?

  (3)胸闷,头痛,呕吐,四肢无力……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这是多么可怕的难关啊!

但是建筑大军硬是让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为什么?

他们的胜利依靠的是什么?

  ①是工人们的勇气和毅力。

  ②是科技人员的智慧。

  ③是党中央的关怀。

  ④是西藏人们的支持。

……

 (4)因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铁路工人的坚强决心,也是全国人们的共同心愿。

同学们,带着全国人民的心愿,让我们大声地呼喊出铁路工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