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植物病理学思考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52934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艺植物病理学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园艺植物病理学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园艺植物病理学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园艺植物病理学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园艺植物病理学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园艺植物病理学思考题及答案.docx

《园艺植物病理学思考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艺植物病理学思考题及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园艺植物病理学思考题及答案.docx

园艺植物病理学思考题及答案

园艺植物病理学思考题及答案

园艺(观赏)201102杨湾学号:

20111829

专题二:

植物病理学的发展简史及病害的基本概念

一、何谓植物病害、症状、病状、病征、侵(传)染性病害和生理病害?

1、植物病害:

植物由于致病因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其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种种病理变化,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即病态,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2、症状:

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称为症状。

植物病害的症状均有一定的特异性和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它是诊断病害的重要依据。

3、病状:

是指植物自身外部表现出的异常状态。

类型:

变色、坏死、腐烂、畸形和萎蔫.

4、病征:

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构造。

类型:

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索状物和脓状物等.

5、侵染性病害:

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这类病害可以在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所以也称传染性病害。

6、非侵染性病害:

由非生物因素,即由于不适宜的环境条件而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

这类病害没有病原物的侵染,不能在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所以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二、试述掌握植物病害症状的意义。

答:

症状是指植物受到病原物的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症状。

植物病害的症状均有一定的特异性和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它是诊断病害的重要依据。

植物的病害既有利又有弊,植物的利主要表现在可以增加可食性、观赏性、药用价值、诱导抗病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成员;植物的弊主要表现在他会降低作物产量,影响产品质量,内含有毒物质,也是一种限制因子。

因此只有掌握了植物病害的症状才有利于我们对植物病害表象出来的不利方面采取有效地防治措施,同时也可以利用植物病害表象出来的一些症状提高园艺产品的经济价值。

 

专题三、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三、何谓植物病害的病原、病原物、三角关系、积年流行病害、单年流行病害和病害的测报?

1.病原:

是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

病原物有:

真菌、细菌、菌原体、病毒、类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和线虫等。

2、非生物病原:

指不适宜的物理和化学因子。

在传染性病害中,具有致病力的病原物的存在及其大量繁殖传播是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消灭或控制病原物的传播、蔓延是防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措施。

3、植物病害三角关系:

寄主植物、病原之间的相互作用受环境条件影响,三个要素的关系称为植物病害的三角关系。

4、积年流行病害:

病株百分率虽然很高,但是一般比较稳定,发病率不会继续增加。

决定于初侵染来源的多少和初侵染的效率。

它们往往要积累若干年后才能达到流行的程度。

5、单年流行病害:

通过不断的再侵染,使发病面积逐渐扩大,病害数量急速增加,这类病害的流行与再侵染关系很大,病原体来源多或气候条件有利时,当年即可达到流行程度。

6、病害的预测预报:

根据病害发生发展情况和流行的规律,通过必要的病情调查,掌握有关的环境因素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病害的发生时期、发展趋势和流行危害等作出预测预报。

四、试述植物病害发生和流行中的三角关系。

答:

(一)病害发生的三要素及病害三角关系

1.植物病害发生的三要素:

病原、感病植物和环境条件构成植物病害发生的三个基本要素。

2.植物病害三角关系:

寄主植物、病原之间的相互作用受环境条件影响,三个要素的关系称为植物病害的三角关系。

(二)病害流行三要素及三角关系

1.病害的流行:

在一定时期或者在一定地区大量发生,造成植物生产的显著损失,即称为病害的流行。

2.病害流行的三个基本要素:

大量的感病寄主、大量致病力强的病原物和适宜病害流行的环境条件是病害流行的三个基本要素。

1933林克(Link)提出病害三角学说:

感病的寄主植物、具有致病性的病原物和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构成病害三角形的三个边,三角形的高度或面积代表病害严重度,各边的长度影响三角形的面积

 

专题四、植物病害的病原

五、植物病原真菌、原核生物(细菌、菌原体、类细菌)、病毒、类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的概念、形态等基本特征及其名词术语。

1、病原真菌:

真菌是一类营养体通常为丝状体;具细胞壁,异养型,以吸收的方式从外界获取营养,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生物。

2、原核生物:

是指一类由细胞壁和细胞膜或只有细胞膜包围细胞质,但无固定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

它的遗传物质(DNA)分散在细胞质内,没有核膜包围而成的固定细胞核。

细胞质中含有小分子的核蛋白体(70S),没有内质网、线粒体和叶绿素等细胞器。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菌原体等。

3、菌原体:

的形态和结构没有细胞壁,无革兰氏染色反应,无鞭毛等其他附属结构。

菌体外缘为三层结构的单位膜。

菌原体包括植原体和螺原体两种类型,归类于软壁菌门。

4、类立克次氏体:

的形态和结构又称类细菌。

现归属于薄壁菌门韧皮部杆菌属。

5、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形态的具有侵染姓的寄生物

6、类病毒:

是一种无外壳蛋白;对植物有侵染性、环状、具很高碱基自配对的单链RNA。

7、线虫:

又称蠕虫,是一种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在数量和种类上仅次于昆虫,居动物界第二位。

线虫分布很广;多数腐生于水和土壤中,少数寄生于人、动物和植物。

寄生植物的线虫可以引起许多重要的病害。

8、寄生性种植植物:

少数植物由于根系或叶片退化,或者缺乏足够的叶绿素,必须从其他植物上获取营养物质而营寄生生活,称之为寄生性植物。

目前已发现有2500多种高等植物和少数藻类属于此类,其中大多数属于高等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可以开花结籽,又称为寄生性种子植物。

各类病原物的形态:

病原物

形态结构

 

真菌

1、菌组织:

由菌丝体可密集形成。

其有两种类型:

疏丝组织菌组织较疏松,可见菌丝体的长形、平行排列的细胞。

拟薄壁组织菌组织比较紧密,菌丝体细胞变成近圆形或多角形,与高等植物的薄壁细胞组织相似。

2、菌组织体:

真菌的菌丝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可形成疏松或紧密的菌组织体。

菌丝组织体主要有菌核、子座和菌索等。

菌核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休眠体,内层是疏丝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表皮细胞壁厚、色深、较坚硬;菌核的功能主要是抵抗不良环境。

子座是由菌丝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织形成的一种垫状结构,有时与寄主组织结合而成。

子座的主要功能是形成产孢子的机构,但也有度过不良环境的作用。

菌索是由菌丝体平行组成的长条形绳索状结构,外形与植物的根有些相似,所以也称根状菌索。

菌索可抵抗不良环境,也有助于菌体在基质上蔓延。

3.真菌的繁殖体当营养生长进行到一定时期时,真菌就开始转入繁殖阶段,形成各种繁殖体,即子实体。

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是指营养体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个体的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产生的后代称为无性孢子。

常见的无性孢子有3种类型:

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和分生孢子。

游动孢子形成于游动孢子囊内。

游动孢子囊由菌丝或孢囊梗顶端膨大而成。

游动孢子无细胞壁,具1-2根鞭毛,释放后能在水中游动。

孢囊孢子形成孢子囊内。

孢子囊于孢囊梗的顶端膨大而成,孢子有细胞壁,无鞭毛,释放后可随风飞散。

分生孢子产生于由菌丝分化而形成的分生孢子梗上,顶生、侧生或串生,形状、大小多种多样,单胞、双胞或多胞,无色或有色,成熟后孢子梗上脱落;有些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还着生在分生孢子果内。

孢子果主要有:

呈近球形、具孔口的分生孢子器呈杯状或盘状的分生孢子盘呈垫状的分生孢子座呈束状的分生孢子梗束有性生殖是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而进行繁殖方式。

其后代称为有性孢子。

有性生殖整个过程可分为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阶段。

质配即经过两个性细胞的融合,两者的细胞核(n)进入到同一细胞中,形成双核期(n+n)。

核配就是在融合的细胞内两个单倍体的细胞核结合成一个二倍体核(2n)。

减数分裂二倍体细胞核经过两次连续的分裂,形成四个单倍体核(n),从而回到原来的单倍体阶段。

卵孢子卵菌的有性孢子。

卵孢子是由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藏卵器接触后,雄器的细胞质和细胞核经授精管进入藏卵器内的卵球中,与卵球内的细胞核进行核配,最后受精的卵球发育成厚壁的、二倍体的孢子。

接合孢子接合菌的有性孢子。

接合孢子于是由两个配子囊以配子囊接合的方式融合成一个细胞,并在此细胞中进行质配和核配后形成的厚壁孢子。

子囊孢子子囊菌的有性孢子。

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产囊体相接合,经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而形成的单倍体孢子。

子囊孢子着生在无色透明、棒状或卵圆形的囊状结构即子囊内。

每个子囊中一般形成8个子囊孢子。

子囊通常产生在具包被的子囊果内。

子囊果一般有4种类型:

球状而无孔口的闭囊壳;瓶状或球状且有真正壳壁和固定孔口的子囊壳;担孢子担子菌的有性孢子。

通常是直接由“十”、“—”菌丝结合形成双核菌丝,以后双核菌丝顶端细胞膨大成棒状的担子。

在担子内的双核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最后在担子上产生4个外生的单倍体的孢子。

3.4真菌的准性生殖是指异核体真菌菌丝细胞中两个遗传物质不同的细胞核可以结合而成杂合二倍体的细胞核,这种二倍体细胞核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染色体交换和单倍体化,最终形成遗传物质重组的单倍体的过程。

真菌的准性生殖过程:

1.形成异核体具有营养体亲和性的菌丝融合N+N

2.形成杂合二倍体异核体双核并裂或融合2N

3.有丝分裂交换与单倍体化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局部节段发生交换而实现遗传物质的重组;由非整倍体细胞核2N-1的不断丢失,最终回复到单倍体N。

核体和异核体-个真菌营养体内不同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为同核体;遗传物质不同的细胞核为异核体。

菌丝融合两根菌丝相互靠近时可以从侧面分别产生突起或分枝,经接触、融解,最后使不同菌丝细胞间的细胞质和细胞核相互交流。

菌丝融合群真菌的种下面,根据菌株间营养体的亲和性,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营养体亲和型(群)或菌丝融合群,营养体亲和的菌株为同一群。

原核生物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形态大多数为杆状(常称杆菌(rod),少数为球状、和螺旋状。

菌体大小一般为0.5~0.8μm×1~3μm。

具鞭毛(极鞭、周鞭)、少有荚膜、无固定细胞核、无芽孢、革兰氏染色反应大多数为阴性,少数为阳性。

菌原体的形态和结构没有细胞壁,无革兰氏染色反应,无鞭毛等其他附属结构。

菌体外缘为三层结构的单位膜。

菌原体包括植原体和螺原体两种类型,归类于软壁菌门。

植原体(phytoplasma)的形态、大小变化较大,表现为多型性;如圆形、椭圆形、哑铃形、梨形等,大小为80μm~1000μm。

细胞内有颗粒状的核糖体和丝状的核酸物质。

归属于植原体属。

螺原体(spiroplasma)为线条状,在其生活史的主要阶段呈螺旋形。

一般长度为2μm~4μm,直径为100~200nm。

归属于螺原体属。

细菌和类细菌具革兰氏染色反应,大多数病原细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

由于植原体和螺原体无细胞壁,故无革兰氏染色反应。

绝大多数病原细菌都是好氧的,少数为兼性厌气的。

对细菌的培养基的酸碱度以中性偏碱为适合,培养的最适温度一般为26~30℃;在33~40℃时停止生长,50℃、10min时多数死亡。

病毒

病毒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主要特征:

一是病毒为非细胞结构的分子寄生物;主要由核酸及保护性衣壳组成;二是病毒为专性寄生物,其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需要寄主提供原料和场所。

病毒形态植物病毒颗粒称为粒体(virion或particle),大部分病毒的粒体为球状、杆状和线状等。

球状病毒也称多面体病毒或二十面体病毒;直径大多为20~35nm。

杆状病毒粒体刚直,不易弯曲,大小多为20~80nm×100~250nm。

线状病毒粒体有不同程度的弯曲,大小多为11~13nm×750nm。

此外,有的病毒由两个球状病毒粒体联合在一起,称为双粒病毒(或双生病毒);有的像弹头,称为弹状病毒;还有的呈丝线状,柔软不定形。

病毒粒体是由一个或多个核酸分子(RNA或DNA)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衣壳内构成的。

绝大多数病毒粒体是由核酸和蛋白衣壳组成。

杆状或线状病毒粒体中间是螺旋状的核酸链,外面是由许多蛋白质亚基(subunit)组成的衣壳。

蛋白质亚基也排列成螺旋状,核酸链嵌在亚基的凹痕处,因此粒体是中空的。

以烟草花叶病毒(TMV)为例,每个粒体大致有2100个蛋白质亚基,排成130圈,每圈亚基间隔约2.3nm,每三圈有49个亚基。

其粒体直径是18nm,核酸链的直径是8nm。

球状病毒的结构较复杂,其粒体表面是由20个正三角形组合而成。

因此,球状病毒也称二十面体病毒。

有些病毒的正三十面体等。

2.3病毒组成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

病毒的核酸有RNA和DNA两种类型,并有单链和双链之分。

绝大多数植物病毒的核酸是单链RNA(ssRNA),极少数为双链RNA(dsRNA)、单链DNA(ssDNA)或双链DNA(dsDNA)。

植物病毒的蛋白可分为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

结构蛋白主要是包被在病毒外部的衣壳蛋白(coatprotein,CP)。

非结构蛋白包括病毒复制所需的酶及传播、运动需要的功能蛋白等。

除蛋白和核酸外,弹状病毒还有少量的脂类和糖蛋白存在于包膜中;某些病毒粒体还含有多胺等,金属离子如Na+、Ca2+、Mg2+也是许多病毒必需

类病毒

类病毒相对分子质量一般低于1.4×105,比病毒要小10~l000倍;具很高稳定性(可耐高温90℃左右);自然寄主范围窄(通常只有1个);侵染力强(接触传染时只要10个分子);侵染后潜育期长(几月~几年)及经常不显症。

线虫

形态和结构植物线虫一般呈两瑞尖细的线形;长0.3~12mm,宽为0.0l~0.05mm。

雌、雄成虫多数同形,少数异形,即雄虫为蠕虫形,雌虫为梨形或柠檬形。

寄生性植物种植

1.寄生性植物的寄生性根据寄生性植物从寄主植物上获取营养物质的方式可以将寄生性植物分为全寄生和半寄生两大类。

(1)全寄生

植物是指寄生性植物从寄主植物上获取它自生活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包括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质,例如菟丝子、列当、无根藤等。

特点:

叶片退化,叶绿素消失,根系蜕变为吸根,吸根中的导管和筛管与寄主的导管和筛管相连,并从中不断吸取各种营养物质;

2)半寄生

另一些寄生植物如槲寄生、樟寄生和桑寄生等本身具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来合成有机物质,但由于根系缺乏而需要从寄主植物中吸取水分和无机盐,在解剖学上表现为导管与寄主植物的导管相连。

由于它们与寄主植物的寄生关系主要是水分的依赖关系,故称为半寄生。

如槲寄生、樟寄生、桑寄生等。

六、归纳各类病原物所致植物病害的症状特点。

病原生物种类

症状特点

真菌

病状:

畸形变色坏死腐烂萎焉

病症;粉状物霉状物粒状物点状物盘状物索状物

细菌

病状:

腐烂变色畸形

病症:

菌浓

病毒

病状:

畸形变色

线虫

病状:

变色畸形萎焉

病症:

粒状物点状物

寄生性种

子植物

病状:

萎焉畸形

病症:

索状物

专题六病害循环

七、何谓病害循环、侵入过程(病程)、初侵染、再侵染和越冬?

1病害循环:

是指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开始发生的整个过程。

2、侵染过程:

简称病程病原物从侵入到引致寄主发病的过程。

3、初侵染:

由越冬和越夏后的病原物在寄主植物生长期引起的初次侵染。

4、再侵染:

在初侵染的病部产生的病原体通过传播引起的侵染。

5、潜育期:

从病原物侵入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开始,直到表现明显的症状为止,称为病害的潜育期。

6、越冬:

当寄主成熟收获或进入休眠期后,病原物渡过冬季这一段时间,以备下一生长季节的侵染为害。

八、为何说病害循环是植物病理学的中心问题?

答:

病害循环是指一种病害从一种作物的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开始发病的过程。

病害循环包括四个阶段,

(1)、病害发生前阶段;

(2)、病害在寄主植物个体中的发展阶段;(3)、病害在寄主植物群体中的发展阶段;(4)、病害和病原物的延伸阶段。

因此在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只有掌握病害循环的规律,抓住其中的薄弱环节,切断其中的一个环节才能拟定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所以说病害循坏是植物病理学的中心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