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海淡水养殖业发展调研报告初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1565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云港市海淡水养殖业发展调研报告初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连云港市海淡水养殖业发展调研报告初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连云港市海淡水养殖业发展调研报告初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连云港市海淡水养殖业发展调研报告初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连云港市海淡水养殖业发展调研报告初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连云港市海淡水养殖业发展调研报告初稿.docx

《连云港市海淡水养殖业发展调研报告初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云港市海淡水养殖业发展调研报告初稿.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连云港市海淡水养殖业发展调研报告初稿.docx

连云港市海淡水养殖业发展调研报告初稿

连云港市海淡水养殖业发展调研报告

市海洋与渔业局

根据市委办公室部署,我局对本市海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前期调研,认真总结分析海淡水养殖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深入研究探索今后一段时间海淡水养殖业的发展思路,现简要报告如下:

一、海淡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我市境内江河、水库纵横交错,滩涂资源丰富,海域面积广阔,海淡水水域面积7144平方公里,拥有我国八大渔场之一的海州湾渔场,发展海淡水养殖的资源十分丰富。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县(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坚持以生态、高效、外向为战略取向,加快渔业结构调整,推动渔业产业升级,渔业发展正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

1、渔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截止2009年,全市海淡水养殖面积达108万亩(海水养殖面积64万亩,淡水养殖面积44万亩),同比增加6万亩;全市海淡水养殖产量达41.8万吨(海水养殖产量22.9万吨,淡水养殖产量18.9万吨),占水产品总量的72%,养殖面积与养殖产量稳步增长。

同时,养殖模式与养殖品种呈现多样化。

海水养殖方面,大力发展高标准池塘养殖、浅海贝藻吊养、贝类底播养殖、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藻类浮筏养殖等,其中海水池塘养殖面积12万亩,主要养殖梭子蟹、对虾、贝类等;工厂化养殖40万平方米,主要养殖大菱鲆、东方红鳍豚、半滑舌鳎,海参等,浅海域贝藻增养殖20余万亩,主要进行紫菜、海带、江蓠(龙须菜)、贻贝、杂色蛤、四角蛤养殖。

淡水养殖方面,主要发展高标准池塘养殖、大水体养殖(水库、河道等)、网箱养殖等,其中淡水池塘养殖21万亩,水库网箱养殖11万只,河道网箱养殖6000只,主要淡水养殖品种有四大家鱼(青、草、鲢、鳙)、鲤鱼、鲫鱼、乌鳢、泥鳅、黄颡鱼、桂鱼、团头鲂、加州鲈、翘嘴红鮊、河蟹、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梭鱼(半咸水养殖)等。

经过多年发展,渔业已经成为我市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

2、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一是发展二、三产业,生产结构得到优化。

水产养殖业加快发展,近海捕捞强度得到有效控制,养殖与捕捞的比例调整为61:

39;二三产业发展迅速,渔业第二、三产业产值分别达13.04亿元和17.91亿元,同比递增19%和5.8%。

二是引进新品种、新模式,养殖品种得到优化。

大力发展生态养殖、集中集约化养殖模式,加快新品种引进和培育,初步形成了鲆鲽鱼、中国对虾、扇贝、梭子蟹、紫菜等传统名优品种高效养殖,鲷类、半滑舌鳎、鲍鱼、海参等珍优养殖品种逐渐推广,泥鳅、黑鱼、黄颡、日本锦鲤、大口鲶等新特养殖品种日渐兴起的生产格局,养殖品种由海带、贻贝、四大家鱼等大路品种向海参、鲍鱼、名贵鱼类等名优珍稀品种转变。

各县(区)根据不同发展条件,形成了各自的主导品种和养殖模式,见表1。

三是实施海洋牧场工程,养殖布局得到优化。

逐渐减少和压缩近海渔业养殖规模,鼓励和扶持浅海域开发养殖,实现近岸向深水养殖的转变。

目前,已在海州湾人工渔礁区进行海上藻场建设和深水网箱养殖,并在礁体上试养了海参和鲍鱼,着手开发利用人工渔礁,建设海底海珍品牧场。

表1各县区养殖主导品种、模式和产值

县别

主导养殖品种

养殖模式

产值

赣榆县

对虾、梭子蟹、贻贝、缢蛏、紫菜、海带、鲆鲽、泥鳅、四大家鱼

海淡水池塘养殖、筏式养殖、贝类底播、水库养殖、河沟养殖、网箱养殖

23.37亿元

东海县

四大家鱼、鲤鱼、鲫鱼、乌鳢、泥鳅、黄鳝

池塘养殖、水库养殖、河沟养殖、网箱养殖

5.07亿元

灌云县

蛤、蛏、四大家鱼、鲤鱼、鲫鱼小龙虾

海淡水池塘养殖、贝类底播、河沟养殖

2.66亿元

灌南县

四大家鱼、鲤鱼、鲫鱼、鳊鱼、黄颡鱼、虾蟹

池塘养殖、河沟养殖

2.19亿元

市辖

紫菜、虾蟹、鲈鱼、牡蛎、贻贝、蚶、四大家鱼、鲫鱼、鲤鱼、泥鳅

海淡水池塘养殖、筏式养殖、底播贝类

9.03亿元

3、高效特色渔业发展迅猛。

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这条主线,全面做好海淡水池塘高效养殖和潮间带高效养殖,全市新增高效养殖面积7.9万亩,高效渔业面积达到28.16万亩,亩效益达3000元以上;培育千亩以上高效渔业基地30多个,万亩连片9个。

同时,三大特色产业初步形成:

一是紫菜产业稳步发展。

“沿海紫菜产业带”正在形成,今年养殖面积达11万亩,收获脱水紫菜5563吨,比去年增加700吨,加工一次性紫菜9.5亿张,紫菜产值5.94亿元,位居全省第二,形成从育苗、养殖、加工、流通到对外贸易的完整产业链。

二是泥鳅产业形成规模。

赣榆墩尚泥鳅养殖和流通享誉国内,养殖面积达3万亩,成为全国最大泥鳅养殖示范基地,产量2.85万吨,年出口2万多吨,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70%左右,实现总产值8.5亿元。

泥鳅产业成为赣榆县农业产业调整、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由以养殖增收为主变为集苗种收购、养殖、捕捞、贩运、出口、饲料加工销售于一体,带动餐饮服务等多环节链条式、集成式增效的规模产业。

三是海参养殖快速兴起。

海参养殖是我市新兴优势渔业产业之一,养殖面积已达到6000亩,产量104吨,养殖模式有3种,即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和浅海域底播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海参养殖也在试验阶段。

目前,海参产业总产值已达到0.55亿元,位居全省第1位。

主要特色渔业产值占渔业养殖总产值比例图

4、育苗产业实现有效突破。

我市现有水产苗种场224家,其中海水育苗场171家,育苗水体22万立方米;淡水育苗场53家,育苗面积1.6万亩。

2009年,全市生产河蟹苗4.39万公斤,淡水鱼苗17.85亿尾,对虾苗46.29亿尾,紫菜苗4482万贝。

由于河蟹早苗市场低迷,育苗成本增加,目前我市苗种场数量比最高峰期下降了25%左右。

为扭转这种局面,我市积极引导苗种生产由过去单一的河蟹苗和中国对虾苗向多样化发展,今年先后突破海参、泥鳅规模化育苗技术瓶颈。

据统计,我市海参育苗场3家,育苗量4亿头,可实现年产值3000万元。

其中榆城集团1家就实施了3万平方米海参苗培育,并培育出3cm海参苗1万公斤,且品质很高。

东海县泥鳅育苗技术不断成熟,率先突破了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攻关,技术全国领先。

今年已开展14000组种鳅育苗,规模是去年的3倍,培育泥鳅水花7000余万尾,并重点进行了土池大规格苗种培育。

海参、泥鳅育苗的成功突破,为我市育苗产业发展进一步增添了活力,拓展了发展空间。

5、产业集聚发展初具雏形。

产业集聚发展是现代渔业的必然之路,我市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渔业园区、生产基地平台作用,凸显产业集聚效应,引导发展现代精品渔业。

一是坚持龙头带动,水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全市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229家,年加工能力12.08万吨,规模以上加工企业20家,8家企业通过HACCP认证,10家企业通过ISO9000认证,跨越、三星、富裕等跻身全省重点龙头企业行列。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我市以重点渔业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渔业精品加工,重点在赣榆柘汪、石桥、海头、灌云扬集发展鱼虾贝等水产品精深加工出口,在连云区板桥发展紫菜加工出口,积极打造水产品加工产业带和紫菜加工园区。

二是推进产业集群,现代渔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

今年,我市确立了用5年时间建成10-15个具有区域代表性、市场竞争力强、经营管理模式成熟的现代效益型市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并从中培育出2-3处省级以上渔业园区的目标。

经过县区推荐和实地考察,现已确定赣榆海州湾现代渔业示范园、墩尚泥鳅养殖示范园、灌南河蟹生态养殖示范园以及连云区万亩紫菜标准养殖示范园等10个渔业园区为本年度重点推进建设渔业园区。

其中,赣榆县海州湾现代渔业园区今年被省政府认定为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成为本次获批的23个园区中唯一一个以海水养殖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

三是发展合作组织,突出绿色渔业基地建设。

积极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经济模式,建成35个渔业专业协会和95个经济合作组织,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发展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54个,基地面积304330亩,无公害工厂化养殖33500平方米,认证无公害产地产品51个。

二、发展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优势分析

从影响和制约海淡水养殖业的发展条件分析,我市海淡水养殖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资源区位优势。

我市水域资源类型齐全,既有辽阔的近海,又有沟、河、塘、库水面。

东濒全国著名的八大渔场之一——海州湾渔场,境内有大小干支河道40余条,直接入海河流18条,有大中小水库168座,渔业水域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有巨大的开发前景。

同时,连云港地处中国中部沿海,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既适合大部分北方水产养殖品种,也适合一部分南方养殖品种,养殖品种范围比较广泛。

2、产业基础优势。

目前,我市沿海地区已初步形成了11万亩“沿海紫菜产业带”和10万亩“潮上带池塘养殖产业带”,拥有全国最大的紫菜养殖加工基地、河蟹育苗基地、对虾养殖基地和泥鳅养殖出口基地,我市因此而被誉为“中国紫菜之乡”、“中国对虾养殖之乡”、“中国泥鳅之乡”和“中华绒鳌蟹育苗之乡”。

就目前规模和效益看,传统养殖产业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

3、发展载体优势。

近年来,我市以园区建设、龙头企业以及科技创新为载体,努力建设发展优势海洋产业。

积极开展渔业园区建设,依据地方特色,新规划了“十大特色渔业示范园区”,以园区为载体,发展现代精品渔业。

积极实施海洋牧场工程,在海州湾渔场建成人工鱼礁群3座,可调控水面45平方公里,修复海洋渔业资源,拓展了海洋渔业发展空间。

重视渔业科技载体建设,以高校、渔业研究机构和我市各级渔业推广机构、试验示范基地为主体的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科技、人才对渔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4、政策扶持优势。

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经国务院批准上升为国家战略。

规划中明确提出“提高现代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等要求,加快渔业发展成为沿海开发的重要组成部门,相关具体规划和落实措施为我市渔业的大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二)存在的问题

与周边地区相比,我市渔业发展还有一定差距,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

1、渔业总产值偏低,渔业科技创新能力薄弱。

虽然近几年我市渔业总产值保持高速增长,但与周边地区及渔业发达地区相比,仍差距甚远,见表2。

同时,我市渔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研能力和研发投入仍无法满足渔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

表22009年我市与相关城市渔业产值比较表

项目

连云港

盐城

日照

威海

烟台

大连

产值(亿元)

60

148

173

650

497

479

增幅(%)

19

4

8

8

6

13.5

2、养殖海域逐渐压缩,用海矛盾十分突出。

由于沿海产业发展的需要,传统用于养殖的海域和滩涂面积逐渐缩小,适宜养殖的海域基本饱和,再加上近海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变,近海渔业资源开发达到极限,部分渔民面临着失海的困境。

3、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长期不足,基层渔业技术服务单位受资金和人员编制等条件限制,我市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渔业抵御各种风险能力较差。

三、今后发展思路和建议

我市沿海开发已经进入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现代渔业建设任务十分重要和迫切。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今后我市渔业发展必须坚持以渔民增收、渔业增效、保障水产品质量、提高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切实转变渔业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渔业技术现代化、装备工程化、养殖工厂化和管理工业化,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高效生态渔业,加快实施现代渔业建设“五大重点工程”。

(一)加大基础投入,加快实施渔业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以政府财政扶持和项目投入为引导,企业自筹为主体,金融和外资及社会筹资为补充的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的渔业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投入体系,加快提升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鼓励发展工厂化养殖。

推进保温大棚和工厂化设施的应用,延长养殖季节、节约土地和水资源、节约能源、增加养殖产量和效益。

二是进一步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建设。

继续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工程,按照标准化池塘建设标准要求,完善养殖区的进排水系、涵闸、路桥、水电气配套设施,新增改造标准化池塘10万亩,建设30万亩优质高效海水养殖产业带。

三是加快水产苗种培育设施改造。

全面改造和更新育苗场水处理、节能环保、质量检测等培育设施,实现育苗设施标准化、育苗品种特色化、育苗数量规模化。

四是鼓励发展远洋渔业。

积极引导远洋渔船及配套加工、运输船的建造和更新改造,提升远洋渔业装备水平,鼓励国内生产渔船从事远洋渔业生产,加强近海渔业资源保护。

五是推进水产品流通加工先进装备的应用。

推进水产品鲜态保存装备、鱼糜鱼粉先进加工生产设备、海藻精深加工装备和海洋低值鱼类高值化加工装备应用,加快鲜活水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建设。

(二)创新发展理念,加快实施渔业养殖升级工程。

在强化传统优势渔业的前提下,加快渔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努力建设具有鲜明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特征的现代高效渔业,实现水产养殖业从产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一是加强水产优质种质资源库建设。

积极推进水产养殖良种化进程,重点开展紫菜、半滑舌鳎、牙鲆、星斑川鲽、鲍鱼、海参、泥鳅等主导养殖种类的良种繁育和遗传改良,建成省级水产良种场5家,市级水产良种场20家以上。

加强海州湾中国对虾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保护渔业自然种质资源。

二是开展高标准“小区化养殖”。

以连片海淡水养殖池塘为基础,进行科学规划,美化养殖环境,提升养殖设施,建成一批高水平的标准化养殖小区。

按照统一组织、统一管理、专业服务的小区管理模式,开展低碳、绿色、生态渔业养殖,提高养殖质量和养殖效益。

三是建设现代渔业园区。

通过现代渔业园区的创建,引入资金、信息、技术、管理等新的生产要素和新的生产经营模式,促进产业集聚、资源整合,推进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化的渔业产业发展体系,提高渔业产业营运水平。

四是发展休闲渔业。

选择渔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利用湖泊、水库、海滩、岛礁等资源优势,加强休闲旅游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开发集养殖、观赏、垂钓、餐饮、旅游、住宿、疗养为一体的大型休闲娱乐场所。

继续鼓励海洋捕捞渔船和渔民转产从事休闲渔场经营活动,挖掘渔村资源优势,开发特色休闲项目。

五是建立健全渔业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

按照“政府引导、民办民管民享”的原则,改革原有的管理体制,大力发展各种新型渔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海洋捕捞、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水产品流通大户参加协会,规范经营活动,提高组织化程度。

(三)拓展养殖空间,加快实施耕海牧渔工程。

随着港口、城市、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渔业发展必然要逐步退出沿岸滩涂和近海的传统养殖区域,向外海发展。

所以,必须从现在做起,研究和改进养殖技术,创造和改善适合外海养殖的环境条件,进一步拓展渔业发展空间。

一是要开展浅海域生态立体养殖研究。

鼓励和扶持浅海域开发,大力发展浅海域生态立体养殖,研究和改进深水网箱、贝类吊养、藻类筏式养殖、海珍品底播养殖技术,实现滩涂养殖向深水养殖的转变。

二是加快海洋牧场建设。

通过投建人工鱼礁、天然石礁,移植海藻生物,底播贝类及海珍品苗种,进行渔牧化增殖,争取建成人工鱼礁群8座以上,海洋牧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

三是开展海洋与渔业生态修复工程。

继续开展人工鱼礁建设,在45平方公里人工鱼礁区基础上,加快形成可开发利用的鱼礁群;加大人工增殖放流力度,强化渔船渔具规范管理,控制海洋捕捞强度,加快海洋渔业资源恢复;强化海洋特别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建成海洋与渔业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示范区。

(四)培育品牌推动,加快实施区域性水产品加工基地打造工程。

充分发挥区位和产业优势,实施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化发展、创新品牌战略,把我市逐步打造成区域性水产品加工基地和物流中心。

一是加快培育龙头加工企业。

通过科技项目引导、组织搭建平台、市场推动等多种形式,对藻类、鱼类、贝类等优势海产品加工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外向程度高、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

二是开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要大力发展大宗来料、低值产品和废弃物的精深加工,加快低值水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变废为宝,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利用率的产品。

加强对水产品药源成分和活性物质的筛选、提取和加工利用技术,开发海洋药物和保健食品。

努力提高水产品深加工的品味和档次,向多样化、系列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开发小包装冷冻产品、旅游休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以及方便即食食品等系列产品。

三是实施品牌化战略。

以国内、国际市场为导向,努力创建地方名特优品牌系列,培育一批具有驰名商标的名牌产品,争创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同时,加强品牌推介,在巩固、发展原有销售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参加国内外各种形式的博览会、展销会和推介会,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展国际市场。

四是建设大型水产品物流中心。

合理规划配置,加快鲜活、冷冻水产品物流系统建设,构建通往国内大城市、国际市场的水产品流通服务平台,增强水产品集散功能,促进水产品流通业的发展。

(五)坚持科技创新,加快实施“科技兴渔”工程。

渔业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只有不断提升渔业科研创新能力,才能保障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强劲发展后劲。

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公益性渔业科研机构和水产院校的作用,建设一批渔业科技创新平台,吸引优秀的渔业科技人才,培育建设渔业科技创新团队。

二是加速科技创新攻关。

组织科技优势力量,围绕我市渔业优势和特色产业,开展联合攻关,切实解决渔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提高渔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三是实施产学研联动。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渔业产业升级方面的核心作用,有效整合高校和科研基地的创新资源,引导高校、科研基地与企业之间开展密切的产学研合作,构筑完善的产学研联动机制,加快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高地。

四是强化渔业科技服务。

通过建立服务网站、加强培训、开展渔业科技入户示范等方式,在全市初步建立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池、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技术推广机制,健全渔业科技服务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