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复习训练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50561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地理复习训练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训练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训练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训练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训练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地理复习训练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docx

《届高三地理复习训练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地理复习训练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地理复习训练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docx

届高三地理复习训练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训练: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单项选择题

 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中国农业经历千年形成的粮食产销格局在最近的30年间被彻底改变了。

下图为中国粮食产销格局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1.引起“南粮北运”向“北粮南运”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化

B.城市化地区差异

C.人口分布变化

D.土地生产力差异

答案:

B

解析: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南方改革开放程度高,经济发展快,城市化快速发展,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大量耕地种植经济作物,导致南方粮食产量下降;而北方城市化程度较低,粮食种植面积较大,故出现了粮食供给与运输的变化。

2.影响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人均耕地多

B.高速铁路的建设

C.全球变暖、热量条件改善

D.新品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答案:

A

解析:

地广人稀是形成商品谷物农业基地的基础。

人均耕地多是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原因。

3.当前,制约“北粮南运”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条件B.铁路运输

C.生产水平D.市场需求

答案:

B

解析:

“北粮南运”说明南方有市场需求、北方有粮食供应。

当前制约“北粮南运”的关键因素是我国南北方之间的运力不足。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下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4~6题。

4.M区域发展商品粮生产的不利条件是(  )

A.热量条件B.土壤条件

C.降水条件D.光照条件

答案:

A

解析:

由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定位,该地为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纬度高,热量不足,是制约商品粮生产的不利条件。

5.对于P地土地资源的开发,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措施是(  )

A.抽水排湿,发展耕作业

B.建设现代化的养殖基地

C.设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D.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化工业园区

答案:

C

解析:

P地为沼泽,属于湿地,生态效益强大,对其开发利用必须以保护为主,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6.图示平原区域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应是(  )

A.尽快开发未垦荒地,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B.大规模退耕还湿地,完全停止粮食生产,建立自然保护区

C.全面退耕还渔,主导产业由种植业变为水产业

D.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答案:

D

解析:

尽快开发未垦荒地,土地资源会受到严重破坏;完全停止粮食生产,这种做法太绝对,违背了发展的原则;全面退耕还渔的做法会导致种植业和水产业的比例失调;循环经济在农业中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了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良性发展。

贵州喀斯特山区山多坡陡,坡耕地面积比重大,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是国家退耕还林的重要地区。

据此完成第1题。

7.与传统农业相比,贵州喀斯特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突出优势表现在(  )

A.投入更少,生产成本更低

B.环境更好,效益更高

C.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

D.品牌更多,环境更差

答案:

B

解析:

与传统农业相比,贵州喀斯特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突出优势表现在充分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环境更好,效益更高,B对。

生态农业投入多,生产成本高,A错。

产品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高,C错。

在保护环境基础上发展生产,品牌更多,环境更好,D错。

茶树喜温暖湿润气候,我国南方地区普遍种植茶树。

几何重心是区域空间的均衡点,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空间分布的重心。

下图为我国茶叶生产重心变化图,据此完成8~10题。

8.茶树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地区,但甘肃东南、陕西南部等地也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原因主要是(  )

A.市场需求大B.气候适宜

C.土壤肥沃D.技术先进

答案:

B

解析:

茶树喜温暖湿润气候,多种植在丘陵,排水良好的地区,因此茶树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地区,但甘肃东南、陕西南部等地也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处于气候过渡地带,适宜茶叶生长。

9.关于2009~2014年我国茶叶生产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茶叶产量重心移动幅度约110km

B.福建茶园面积快速扩大

C.茶叶产值重心移动幅度最小

D.三者重心变化趋势一致

答案:

A

解析:

从我国茶叶生产重心变化图可以看出,2009~2014年我国茶叶生产重心移动幅度较大,移动幅度约110km,三者重心变化趋势不一致,所以A正确。

10.关于我国茶产业的现状与今后发展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东部各省茶叶单产比西部各省提高快

B.市场及政策是茶园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

C.茶叶产值的增长来自茶产业规模的扩大及品牌化经营

D.我国茶叶生产的变化,有利于发挥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答案:

A

解析: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市场及政策是茶园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茶叶产值的增长来自茶产业规模的扩大及品牌化经营;我国茶叶生产的变化,有利于发挥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东部各省茶叶单产比西部各省提高慢。

下图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单位2007~2016年人口和粮食十年变化图。

据此完成11~13题。

11.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判断(  )

A.甲区域生态脆弱,不利于粮食生产

B.乙区域粮食难以自给,需从外省调入

C.丙区域地广人稀,粮食增产潜力大

D.丁区域人口增长缓慢,粮食产量下降

答案:

B

解析:

结合图示分析甲区域粮食呈现负增长,但人口却大增30%,极有可能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省区;乙区域人口和粮食都呈现增长趋势,但人口增幅略大于粮食增幅,说明粮食难以自给,需要从其他区域调入;丙区域大部分省区粮食增幅大于人口增长幅度,但有部分省区人口和粮食增幅不大且相差小,说明有部分省区位于我国自然条件好、粮食产量大的地区,也有部分省区粮食增产潜力小;丁区域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但粮食增长迅速,产量上升。

12.我国部分省区粮食增产慢甚至负增长,其原因可能是(  )

①城市化速度快 ②生态脆弱 ③自然灾害频发 ④耕地资源匮乏 ⑤热量不足 ⑥劳动力不足

A.④⑤⑥B.②③⑥

C.①③⑤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随着我国科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良种的培育,正常情况下粮食理应增长,但是部分省区粮食增产慢甚至负增长,主要是因为我国中东部城市化速度快,占用了大量耕地,而西部省区生态脆弱,耕地资源匮乏,西北地区缺水,青藏地区热量不足。

自然灾害频发影响农业生产只发生在部分省区和少数年份,排除③;热量不足也只出现在我国纬度较高和地势较高的省份,排除⑤;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排除⑥。

因此①②④正确。

13.我国人口和粮食产量的变化可能导致(  )

A.城市化进程减慢B.粮食调配距离增大

C.机械化水平下降D.人均粮食产量减少

答案:

B

解析:

城市化进程主要和工业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与粮食产量关系不大;我国的机械化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我国的粮食总产量是在不断增加的,目前我国人口增速放缓,人均粮食产量不会减少;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部分省区人口增长幅度超过粮食增幅,最有可能导致粮食从产量大的省区调配到粮食减产的省区,使得粮食调配距离增大。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被利用。

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14~15题。

14.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15.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②增加耕地面积 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④改变耕作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14.B 15.B

解析:

14.甲地在21世纪初期土地利用方式为湿地,因此甲地海拔较低。

丙地纬度低于乙地,热量条件好;丙地位于河流上游地区,排水条件好于乙地,因此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丁地在20世纪五十年代和21世纪初期都为林地,林地主要位于山区,海拔较高,开发条件较差。

15.该地为东北平原,农业要大规模经营需要增加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材料中说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被利用,故可增加的耕地很少。

东北地区的气候决定了其耕作制度。

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南方水网地区设置了“禁养区”“限养区”。

福建、浙江、广东等地猪场拆迁潮涌现,许多养猪大企业纷纷向东北等地迁移,出现了“南猪北养”的局面。

据此完成16~17题。

16.东北吸引大型养猪企业北迁的最主要优势是(  )

A.劳动力成本低

B.接近市场

C.交通便利

D.饲料原料丰富

答案:

D

解析:

养猪业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低不是吸引企业迁入的主要原因,A错;猪市场在全国,不只在本地,市场、交通便利不是吸引企业迁入的主要原因,B、C错;东北地区是我国商品粮基地,作物秸秆充足,吸引大型养猪企业北迁的最主要优势是饲料原料丰富,D正确。

17.与南方相比,东北利于养猪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是(  )

A.气候寒冷,猪瘟等疫情较少

B.河流湖泊众多,利于排污

C.草场广阔,利于大规模放养

D.森林资源丰富,政策扶持

答案:

A

解析:

与南方相比,东北气候寒冷,猪瘟等疫情较少,A正确;与南方相比,东北的河流湖泊少,B错;养猪是圈舍养殖,不是草场放养,C错;养猪利用的是作物秸秆,不是森林,D错。

我国某地推广面向国内外市场的蔬菜大棚农业。

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大棚内的土壤逐渐退化。

下图示意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

据此完成18~20题。

18.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  )

A.土壤酸化

B.土壤沙化

C.土壤盐碱化

D.土壤有机质减少

答案:

A

解析:

读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示意图可知,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0~20cm土壤的pH逐渐减小到7以下,土壤呈酸性,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

19.为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

A.采用滴灌技术

B.适量掺沙改造

C.增施速效肥料

D.及时深耕土壤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连作使大棚内表层土壤呈酸性,而深层土壤pH变化不大,故可及时深耕土壤,中和土壤酸碱度,以致减缓大棚内土壤酸化及退化速度。

20.该大棚可能位于(  )

A.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

C.黄淮海平原

D.塔里木盆地

答案:

C

解析:

读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示意图可知,表层土壤(0~20cm)刚耕作1年时呈碱性,说明当地土壤呈碱性,该地区可能位于北方地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塔里木盆地中的荒漠土有机质含量低。

西班牙东南部M地区(图1)是西班牙土地最贫瘠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科技投入,通过改造土壤(图2)、建造大面积日光温室等措施发展农业,使其成为欧洲其他地方蔬菜和瓜果的主要生产基地,有欧洲“菜篮子”之称。

据此回答21~22题。

21.关于M地农业生产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表层沙土可增大气温日较差,提高农作物品质

B.细颗粒黏土通气透水性好,利于作物根系发育

C.冬季日光温室可改善温度条件,抵御严寒霜冻

D.夏季日光温室可加强日照条件,提高生产潜力

答案:

A

解析:

表层沙土可增大气温日较差,利于养分与糖分的积累,提高农作物品质;细颗粒黏土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差,不利于作物根系发育;冬季日光温室可改善温度条件,西班牙东南部M地区地处地中海沿岸,冬季温和,无严寒霜冻灾害;日光温室不能改变光照条件;当地干旱少雨,日光温室可减少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2.为提高农民经济收入M地可采取的适宜措施是(  )

A.开垦荒山,扩大种植面积  

B.加大劳动力投入,精耕细作

C.利用航空运输提高运输效率  

D.发展菜、果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答案:

D

解析:

为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要提高经济效益,M地可采取的适宜措施是加大科技投入,发展菜、果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综合题

2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

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

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

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

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

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解析:

(1)环境质量优良的主要原因是受人类活动影响小,人为排放污染物少。

题目要求“分析”,故要具体说明原因。

(2)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主要从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日较差大等方面考虑。

(3)建三江化肥施用量较少,一方面是自然原因,该地土壤肥沃;另一方面是人为原因,材料显示该地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可以有效控制施肥量。

(4)“绿色”指该地稻米质量优,主要原因是环境质量好、农药和化肥施用少、技术先进;“米都”说明该地稻米生产规模大、单产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

2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

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

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见下图)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

该农场一期种植1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

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

(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

(3)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

[解法指导]

读:

从材料中获取剑麻的生长习性,基洛萨附近的位置、交通优势。

提: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①材料中“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说明其生长对热量要求高。

②种植、建厂、建配套加工厂→提高经济效益;“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增加就业;“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改善基础设施。

(2)从图中获取信息:

图中有铁路、港口、首都、城镇、河流等信息。

调:

根据材料所示内容调取如下知识:

非洲坦桑尼亚属于热带草原气候,而我国大部分为亚热带和温带气候区;农场建设需要考虑当地的原料、水源、市场和交通状况、地价、劳动力、政策、种植历史(经验)等因素;农场建设带来的影响主要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角度分析。

答案:

(1)剑麻纤维生产:

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

剑麻纤维需求:

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

(2)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

(3)增加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

喜光,根系发达。

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

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花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

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

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

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

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

下图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

问题①:

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问题②:

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解法指导]

提:

由文字材料可知,“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横县在北回归线以南,热量条件好,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广西横县在改革开放后“扩大茉莉种植规模”;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说明其进行了产品的深加工。

答案:

问题①:

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规模效益和影响(实行专业化生产);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问题②:

加大茉莉种植和茉莉花茶生产的科研投入,确保茉莉花茶的品牌优势;加强茉莉花其他产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

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橡胶树喜高温、高湿、沃土,需静风,不耐寒。

东南亚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区,但平均单产比非洲略低。

天然橡胶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与工业原料,橡胶制成品用途广泛。

近年来,一些产胶国限制橡胶出口,提倡就地加工。

中国天然橡胶自给率不足20%,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受此影响,中国制定天然橡胶“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到国外投资橡胶种植园、建设生产加工基地。

中国企业重点投资区域:

一是东南亚;二是非洲天然橡胶主产国。

近年中国在柬埔寨规划种植橡胶90万亩和发展饲养生猪30万头,建设10万吨生物有机肥厂及生物质发电的农业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如下图),现已开始实施。

(1)说明产胶国限制橡胶出口,提倡就地加工的原因。

(2)分析我国天然橡胶自给率低的原因。

(3)与非洲天然橡胶主产国相比,说明中国企业“走出去”首选东南亚国家的理由。

(4)简析中国建立农业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的生态效益。

答案:

(1)延长产业链,提高橡胶的附加值,增加经济收入;推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橡胶产业升级。

(2)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适宜种植橡胶的土地少;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台风等气象灾害多发,影响橡胶生长;其他经济作物挤占橡胶种植空间,橡胶供应量少;橡胶用途广泛,我国产业规模大,经济发展快,橡胶需求量大。

(3)与非洲相比,东南亚地区邻近中国,运输成本较低;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多,文化差异较小;多数国家与中国交往历史悠久,经济联系较密切;东南亚地区橡胶种植历史悠久,种植经验更丰富;东南亚地区经济环境较好,基础设施更完善。

(4)减少废弃物排放,减轻环境污染;改善农田施肥结构,(使用有机肥、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有效保护耕地资源;充分利用清洁能源,缓解环境压力。

解析:

(1)产胶国限制橡胶出口,提倡就地加工,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提高橡胶的附加值,增加经济收入;工业发展有利于推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橡胶产业升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2)橡胶树是一种喜高温、高湿,需静风、沃土,不耐寒的热带乔木。

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适宜种植橡胶的土地少。

气温年较差大,冬季气温较低,台风等气象灾害多发,不利于橡胶生长。

其他经济作物挤占橡胶种植空间,橡胶供应量少。

橡胶用途广泛,我国产业规模大,经济发展快,橡胶需求量大。

所以我国天然橡胶自给率低。

(3)与非洲天然橡胶生产国相比,中国企业“走出去”首选东南亚国家的原因,主要从距离、文化、经验、基础设施、交往历史等方面分析。

(4)中国建立农业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的生态效益,主要从循环利用、减轻污染、绿色农业、环境压力等方面分析。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黑玉米原产于南美洲的智利,适宜在我国大部分普通玉米种植区种植,种植方式与普通玉米基本相同。

黑玉米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市场价格远高于普通玉米。

我国吉林省松原市发展了黑玉米种植-加工-包装-销售特色产业链,相继开发了鲜食黑玉米、黑玉米酒等产品。

材料二 下图为松原市所在区域略图。

(1)与江苏北部地区相比,松原市引种黑玉米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

(2)简述松原地区发展黑玉米特色产业链的积极意义。

(3)试为松原地区黑玉米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夏半年白昼较长,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较大,有利于糖分积累;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土壤肥沃。

(2)有利于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有利于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致富。

(3)实现绿色生产,提高黑玉米品质;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科技,提高单产;加强市场调研,适应市场需求;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

解析:

(1)与江苏北部地区相比,松原市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夏季白昼较长,光照充足,利于光合作用;气温日较差较大,有利于糖分积累;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土壤肥沃。

(2)松原地区发展黑玉米特色产业链,可以促进农业增效,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利于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致富。

(3)松原所在的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谷物农业区,农业生产具有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等特点。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需要从培育良种、适应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规模、保护生态和恢复黑土肥力等方面做出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