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精编一轮通史魏晋至宋元时期单元检测.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精编一轮通史魏晋至宋元时期单元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精编一轮通史魏晋至宋元时期单元检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精编一轮通史魏晋至宋元时期单元检测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精编
【魏晋至宋元时期】
一、选择题
1.(2018·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二模)虽然汉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
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
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 )
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 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 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答案】A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
本题以汉到隋唐关于“中国”正统的记载为切入点,要求考生对该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解读,考查了“历史解释”学科素养。
根据材料“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等信息可知,从汉到隋唐统治者均以“中国”正统地位自居,说明统治者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故A项正确;在南北朝时期,北方由少数民族统治,南方则是汉民族,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认同感,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反映国家的统一认同感,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问题,C项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中国”内涵问题,D项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2.(2018·广东汕头毕业班质量监测题)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开府置佐(设置官署并自行选择任命僚属处理公务)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开府,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的现象。
这说明开府置佐( )
A.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B.造成地方政权机构繁杂
C.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D.导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
【答案】B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取相关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由汉代只能允许三公和大将军开府置佐,到魏晋时期地方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开府,造成“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的局面,要求考生对该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解读,考查了“史料实证”学科素养。
根据材料可知,由汉代只能允许三公和大将军开府置佐,到魏晋时期地方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开府,且造成“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的局面,说明了地方机构开府置佐数量极大,容易造成地方政权机构繁杂,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魏晋时期地方官僚开府置,无法体现削弱了相权,A项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地方机构开府置佐并无法说明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是否提高,C项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世家大族,D项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3.(2018·广东汕头毕业班质量监测题)隋朝统一后编定了《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
这一做法( )
A.形成了最早的官方语言 B.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
C.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
【答案】B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正确解释历史事件的能力。
本题通过提供隋朝编定《切韵》,形成长安官音的材料,要求考生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认识,综合考查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学科素养。
根据材料可知,“长安官音”是融合了金陵雅音(南方)和洛阳雅音(北方)以及南北朝官音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做法有利于促进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官方语言——“雅言”,A项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无关,C项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长安官音既有北方方言(洛阳雅音)又有南方方言(金陵雅音),无法体现出北方方言的主导地位,D项不符合逻辑,故D项错误。
4.(2018·四川成都二模)北魏均田制对部曲(家仆)、奴婢均有授田的规定。
在唐代的授田对象中,增加了对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
这反映出唐代( )
A.门阀士族的衰落 B.重农抑商政策的调适
C.人地矛盾的缓解 D.底层民众生存环境恶化
【答案】A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通过历史事实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
本题以北魏和唐代均田制授田内容的变化为切入点,要求考生通过这一变化认识其历史本质,考查了“历史解释”学科素养。
根据材料“北魏均田制对部曲(家仆)、奴婢均有授田的规定”等信息及联系所学可知,北魏时期门阀士族在均田制实施中享有特权,说明门阀士族地位高势力大,而唐代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所以对其下人不再授田,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到“抑商”,B项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出人地关系的缓和,C项不符合逻辑,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并未涉及到底层民众生活的情况,D项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5.(2018·福建毕业班质量检测题)
表2
表2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
由此可以推知( )
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 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
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C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并进行完整、正确、合理解读的能力。
本题通过提供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材料,要求考生对唐代土地状况进行合理的解读,考查了“史料实证”学科素养。
根据表格可知,政府对贫贱庶人变卖永业田及富庶兄弟、寺观、王公百官等占田行为无力管控,故C项正确;根据“听卖永业田”、“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等信息可知,当时唐代法律尚不允许土地自由买卖,A项不符合材料,故A项错误;唐朝时期,自耕农经济仍占主体,B项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题干只是反映土地占田情况,非社会结构的变化,D项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6.(2018·广东汕头三模)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
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
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B.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
C.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 D.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
【答案】A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取相关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西北高昌一地土地自由买卖频繁到唐初买卖变少这一变化为切入点,要求考生对该变化进行合理的解读,考查了“历史解释”学科素养。
据材料“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到“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等信息可知,政府限制土地兼并,其目的在于保护自耕农经济,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到西北与中原贸易情况,B项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反映农业土地买卖减少而不能说明经济发展,C项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据材料“西北的高昌国”和“安西都护府”可知材料涉及的都是西北而不是南方经济,D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7.(2018·福建福州毕业班质量检测题)《旧唐书》《新唐书》皆记载房玄龄为进士出身,且可推算出房玄龄为隋文帝开皇年间进士。
但大量可考的史料都明确记载,隋炀帝始建进士科。
由此可知( )
A.正史记述更具权威 B.房玄龄的进土身份不可信
C.史料考证的复杂性 D.进士科创建时间无法判定
【答案】C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的能力。
本题通过提供房玄龄进士年代考证的材料,要求考证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考查了“史料实证”学科素养。
通过材料可知,对于史实的考证,需要要引用更广泛史料进行详细的考证,说明了史料考证的复杂性,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关于房玄龄是否为隋文帝开皇年间进士尚待进一步考证,无法确认《旧唐书》《新唐书》的记载是否权威,故A项错误;“《旧唐书》《新唐书》皆记载房玄龄为进士出身,且可推算出房玄龄为隋文帝开皇年间进士。
但大量可考的史料都明确记载,隋炀帝始建进士科”这两个材料不能相互印证,不能得出其正史记载一定错误,还得多方面考证才能结论,故B项错误;“但大量可考的史料都明确记载,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可知进士科的创建是可以判断的,故D项错误。
8.(2018·安徽蚌埠三模)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
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
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 B.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
C.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 D.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
【答案】A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取相关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中国古代为防止外戚专权而采取的一些措施,要求考生对这一做法进行合理的解读,考查了“历史解释”学科素养。
根据材料可知,选妃、驸马逐渐走向平民化有利于减少外戚干政等现象出现,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发展的理性化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推动政治进步,B项不符合逻辑,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做法是君主权力增强的表现,C项不符合材料,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是为人治,故D项错误。
9.(2018·安徽“皖南八校”三模)宋代历朝皇帝不仅访书、藏书、刻书,而且带头读书,提倡读书。
结果宋代文武大臣读书蔚然成风。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印刷技术日益进步 B.注重文治的基本国策
C.理学强调格物致知 D.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
【答案】B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准确获取历史材料提供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本题以宋代历朝皇帝和文武大臣热衷读书现象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结合宋代的阶段特征,解释该历史现象,综合考查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
根据材料及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这一切使得宋代皇帝提倡读书、文武大臣读书蔚然成熟,故B项正确;A项是一个原因,但非主要原因,不符合设问要求,故A项错误;C项也是一个原因,但非主要原因,不符合设问要求,故C项错误;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确实能带动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但材料中强调的是宋代皇帝和文武大臣读书蔚然成风,皇帝和文武大臣不用再参与继续科举而仍热衷读书,说明其读书目的不在于科举制度,D项不符合逻辑,故D项错误。
10.(2018·广东广州二模)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
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
这些做法有利于( )
A.抑制土地兼并 B.进一步完善选官制度
C.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
【答案】D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正确解释历史事件的能力。
本题通过提供宋代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的材料,要求考生对还历史事件进行合理的解读,考查了“历史解释”学科素养。
根据材料“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等信息可知,宋代通过高级官僚为主导的宗族建设实现对乡村控制,巩固和加强了国家权力在乡村的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宗族建设而非土地兼并A项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宋代实行科举选官制,材料强调的是宗族建设而非科举制,B项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本族内部的宗族建设,而非以百姓为主体的世俗文化,C项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11.(2018·广东广州一模)南宋时,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枢密院实际上只设办事机构。
这种做法(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扩大了地方权力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导致了冗官局面
【答案】A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本题以南宋时中央机构的变动为切入点,要求考生对这一变动进行合理的解读,考查了“历史解释”学科素养。
根据材料“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等信息及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合并机构、合署办公有利于加强机构间的协调、提高办事效率,故A项正确;中书门下等属于中枢权力机关,B项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联系所学可知,北宋为加强君主专制削弱相权,导致行政效率低下,而南宋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而非加强君主专制,C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机构合并、合署办公应该是机构精简,D项不符合逻辑,故D项错误。
12.(2018·江西南昌一模)南宋宁宗时屡降内批,强迫臣下执行,但谏诤者仍相继不断。
游仲鸿上疏说:
“陛下……御批数出,不由中书(此指宰相机构)……自古未有舍宰相、谏官、讲官,而能自为聪明者也”。
由此可知( )
A.当时君臣矛盾激烈 B.皇权专制加强
C.皇权受到制度制约 D.理学影响深远
【答案】C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通过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得出正确历史结论的能力。
题干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南宋宁宗时谏官评判皇帝的行为,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该历史现象并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考查可“历史解释”学科素养。
根据材料“谏诤者仍相继不断……自古未有”等信息可知,谏官可对皇帝的行为进行评判,说明了皇帝权力受到谏官制度的约束,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皇帝避开宰相为首的中央机构发布命令,主要不是反映君臣矛盾的,A项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谏诤者仍相继不断”反映皇权受到约束,B项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到谏官修养问题,D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13.(2018·广东汕头毕业班质量监测)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
这种变化表明( )
A.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B.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答案】C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利用所学知识,提取有效信息,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题干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明代商人可以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要求考生对该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解读,考查了“历史解释”学科素养。
根据材料“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等信息可知,商人可以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表明此变化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商人可以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A项不全面,故A项错误;古代历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的变化不仅有商人可参与科举,还有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这种变化不能体现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故B项错误;此变化意在说明社会阶层的流动而非社会公平,故D项错误。
14.(2018·河南郑州三模)两宋时期,城市丧葬文化呈现出由孝道观向私利观转化的趋势,火葬、延葬、不葬等社会风气普遍流行。
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义利观念的变化 B.陆王心学的冲击
C.血缘亲情的淡化 D.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准确获取历史材料提供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本题以两宋时期,城市丧葬文化的变化为切入点,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该历史变化进行合理的解读,考查了“历史解释”学科素养。
根据材料“由孝道观向私利观转化的趋势”等信息及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对于利的追求强烈,所以开始由孝道观向私利观转变,故D项正确。
义利观念的变化并不是由孝道观向私利观转化的原因而是表现,A项不符合逻辑,故A项错误;陆王心学是在南宋和明朝时期,故B项错误;血缘亲情淡化也不是发生改变的原因,而是表现,故C项错误。
15.(2018·河南普通高中毕业班4月高考适应性考试)有学者指出,唐代以前的都城沿黄河轴线东迁西移,宋代以后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沿京杭大运河南北移动。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大运河的开凿
C.生态环境历史变迁 D.北方军事威胁
【答案】C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准确获取历史材料提供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本题以宋代前后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变化为切入点,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该历史变化进行合理的解读,考查了“历史解释”学科素养。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前的都城集中在黄土高原,但是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水平提升缓慢,满足不了政治需要,所以到了宋朝以后都城移动到了京杭大运河沿线,有利于物资运送保障都城的消费需要,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均有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的情况,但并没有导致都城出现沿京杭大运河分布的位置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大运河开凿于隋朝,而隋唐都城仍在长安,并没有移动到京杭大运河沿线,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宋朝以后的都城除了南宋外,均位于北方而不是南方,若面临北方军事威胁不至于将都城设于北方,D项不符合逻辑,故D项错误。
16.(2018·湖南、江西十四校二模)下表为北宋某时期赋税变化表,据此可知( )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
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7
60:
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
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
72
A.此时期北宋农业生产有减弱趋势
B.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C.非农业税逐渐超过农业税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D.此时期农业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B
【分析】本题通过表格,设置新的情境,考查考生阅读分析表格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通过提供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完整、合理的解读,综合考查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学科素养。
根据表格可知,农业税比重总趋势有下滑,非农业税猛增,农非比例显示非农税地位提高,结合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知识,故B项正确;北宋时期农业较唐代发展,A项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自商鞅首倡以来一直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才被政府废止,宋代只是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项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经济,农业一直占主导,D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7.(2018·吉林二模)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
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
然而诏令有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
这一现象说明( )
A.草市墟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
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
C.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
D.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
【答案】B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利用所学知识,提取有效信息,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题干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宋代“侵街现象”的屡屡发生及屡禁不止,要求考生联系所学知识对该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解读,考查了“历史解释”学科素养。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侵街现象”的屡屡发生及屡禁不止,反映出商业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对城市的基本管理制度提出挑战,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农村集市(草市)对城市功能的影响,A项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这一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是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C项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豪强地主的影响,D项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18.(2018·四川绵阳三模)唐朝女性服饰幽案丰富华丽,色彩鲜艳,多有富贵之气。
而宋朝女性服饰纹样清秀,颜色淡雅,风格趋于含蓄简约。
这一变化根源于( )
A.社会环境的变化 B.统治者意识的影响
C.学术思想的衍化 D.各民族融合的程度
【答案】A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准确获取历史材料提供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本题以唐、宋朝两带女性服饰特点的变化为切入点,要求考生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唯物史观对该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解读,考查了“唯物史观”学科素养。
根据材料及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文化繁荣,女性服饰丰富华丽,色彩鲜艳,多有富贵之气,宋朝理学兴起,人们更加注重内在的修养,所以女性服饰纹样清秀,颜色淡雅,风格趋于含蓄简约,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一变化根源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故A项正确;统治者意识的影响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学术思想的衍化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各民族融合的程度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19.(2018·山西太原二模)律学是中国古代对法律注释讲解的学问。
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是律令格式和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除当朝律令、断案外还有儒家经术。
这表明唐宋律学( )
A.体现了三教合流的特点 B.延续了以礼入法的传统
C.凸显律学哲理化的趋势 D.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B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通过提供唐宋两代关于律令特点的材料,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特点进行合理的解读,考查了“历史解释”学科素养。
根据材料“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还有儒家经术”等信息,并结合中国古代法律的以礼入法的特点,可知唐宋律学延续了以礼入法的传统,故B项正确;题干只体现了法律与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题干中“律学是中国古代对法律注释讲解的学问”,是一种注解,非哲理,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即体现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统治,题干未提及,故D项错误。
20.(2018·湖南六校4月联考)在修养理论上,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以“本心”认识“圣贤之心”,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
王阳明的这一主张( )
A.体现出一定的平等与叛逆萌芽 B.有效提升了普通大众的个人修养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