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土壤分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86846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土壤分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安徽省土壤分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安徽省土壤分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安徽省土壤分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安徽省土壤分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土壤分布.docx

《安徽省土壤分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土壤分布.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土壤分布.docx

安徽省土壤分布

安徽省土壤分布

淮北平原及沿淮地区,江淮丘陵平原区,沿江地区,皖南山地丘陵区主要土壤分布性状及其利用改良

安徽省位于我国的东南部,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为13.9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居华东的第三位,全国的第二十二位,其中耕地622.5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4.5%。

本省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具有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的过渡类型特点,夏季温度高、湿度大,形成了全年的湿热多雨季节,冬季低温少雨雪,形成了比较干冷的季节,全省总的气候特征是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光热水资源丰富。

第一节安徽省土壤分布

一、安徽省土壤分类系统

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后,于1988年制定了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分类系统,共分五个土纲,八个亚纲,十三个土类,三十四个亚类,一百十一个土属。

土纲亚纲土类土纲亚纲土类湿热铁铝土红壤初育土石质初育土石灰(岩)土

铁铝土湿暖铁铝土黄壤紫色土

湿暖淋溶土黄棕壤石质土

黄褐土粗骨土

淋溶土湿温淋溶土棕壤半水成土暗半成土山地草甸土

人为土水稻土水稻土砂姜黑土

淡半水成土潮土

二土壤的水平分布

安徽省地处中纬度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不仅生物气候有过渡特征,土壤的过度特征也很明显。

1、淮北平原低山丘陵有地带性土壤--棕攘分布,淮北平原上主要为半水成土纲的非地带性土壤--潮土与砂姜黑土。

2、江淮丘陵岗地,主要是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黄棕壤和下蜀黄土母质上发育的黄褐土。

东部和西部是由多种母岩风化物发育的黄棕壤,中部多为黄褐土和水稻土。

3、沿江多为长江冲积物和山河冲积物发育的灰潮土,以及在这些土壤上久经耕作种稻而发育成的各种类型水稻土,除此之外,在长江沿岸冲击平原边缘,即在沿江二、三级阶地上,多出现下蜀黄土发育的黄褐土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棕红壤,长江以北以黄褐土较多,长江以南则以棕红壤出现较普遍。

4、皖南属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区,地带性土壤是黄壤与红壤,受母质影响深刻的棕红壤出现也较多。

此外,多种类型的水稻土、紫色土、石灰(岩)土也散布在这些土壤分布区中。

紫色土大面积分布在皖西大别山外围和皖南休屯盆地边缘丘岗地带。

三土壤垂直分布

1、大别山区土壤分布(白马尖:

1774米)

大别山呈等腰三角形座落在本省西部与鄂、豫两省接壤、地处北亚热带,北部向暖温带过渡,西南部由于山体的屏障作用,又具有中亚热带的气候特征。

北坡:

黄棕壤(基带土壤)--暗黄棕壤(350--800米)--酸性棕攘和山地草

(800米以上)。

南坡:

黄红壤(基带土壤)--棕壤(200--450米)--暗黄棕壤(450--900米或1000米)--酸性棕攘和山地草甸土(1000米以上)。

各土带上,均多粗骨土和石质土。

2、黄山土壤垂直分布(莲花峰:

1873米)

黄山地处中亚热带边缘,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气候湿暖热,其土壤分布规律:

黄红壤(400--600米下)--黄壤(600--1000米)--暗黄棕壤(1000--1600米)--酸性棕攘和山地草甸土(1600米以上)。

3、九华山土壤垂直分布(九华山十王峰:

1341米)

九华山位于青阳县境内,大部分属青阳县,小部分属南陵县,由花岗岩侵入体组成,土壤分布规律:

黄红壤(600米以上)--暗黄棕壤(600--1000米)--酸性棕攘(1000--1300米)和山地草甸土。

第二节淮北平原及沿淮地区

一自然条件

1、气候与植被:

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干湿季节明显,地带性植被类型主要为中生树种构成的落叶阔叶林。

2、地形:

从大的方面讲,属黄淮海平原的南缘部分,又可分为:

(1)淮北平原北部:

主要为近代黄泛平原(自1194年以来,受近代黄泛影响而形成,最近一次是1938年6月20号河南河南花园口南大堤决口,造成面积为三万二千平方公里的黄泛区),整个地形大致平坦,自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冲击平原上河道众多。

黄泛平原上还有废黄河高滩地,高山附近平原6--8米,宽10--20公里,中间砂质废河槽,宽约1--2公里,被称之为黄河故道,横贯砀山、萧县北部,为1285--1855年的黄河入海通道。

近代黄泛平原东部萧县、淮北市、灵璧、宿县有小面积丘陵,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少数为石英岩、石英斑岩、页岩等。

30

(2)淮北平原中部与南部:

为古老的冲击平原(大多未遭受1194年以来黄泛物质覆盖,地形比较平坦,但中间分布着很多浅洼地,排水较为困难,中心部位雨季常有积水,称之为"湖地",如宿县南部紫芦湖,泗县南部丁湖等)。

(3)沿淮两岸:

有丘陵孤山,以及淮河及其支流下游形成的阶地(岗地)、平原、湖泊和湖滨平原区,如蚌埠、怀远、淮南市等有突出的丘陵,海拔300多米以下。

淮河及其支流两岸多河漫滩,群众称之为"湾地",宽者可达10--20公里。

3、母质

(1)近代黄泛沉积物:

主要分布于淮北平原北部与沿淮一带,由于沉积时间不长,未经强烈淋溶具有强?

灰反应,CaCO3含量在5--10%,起质地具成带性与成层性。

(2)黄土性古河流冲积物:

主要分布在淮北中部与南部,属第四期早期沉积物,沉积物质来源为富含碳酸钙的黄土性物质。

但年代已久,至今碳酸钙被淋洗到下层形成砂姜,土体已无石灰反应,该沉积物颗粒变化不大,质地多为重壤到粘土。

(3)酸性冲积物(淮泛冲积物):

分布于阜南、颍上、霍邱等县沿淮地区,无石灰性,呈微酸性至酸性反映,来自淮河上游酸性岩,由长麻岩、花岗岩、千纹岩等近代冲积物(桐柏山等)。

二主要土壤分布性状及其利用改良

(一)砂姜黑土

(1)分布:

安徽省砂姜黑土面积2470.9万多亩,占全国砂姜黑土的41.45%,全省土壤总面积15.91%,全省旱地面积43.24%,主要分布在淮北平原的中南部及其平原延伸的淮河以南洼地,包括阜阳、宿县两地区,淮北、淮南及蚌埠市的县、市郊部分地区和合肥市的长丰县、滁县地区的定远、凤阳,六安地区的寿县、霍邱等少部分地区。

(2)砂姜黑土的类型砂姜黑土都具有一个暗色土层,该层呈灰黑色或暗灰色,质地粘重,PH在7.0--8.0,底层多砂

在全国土壤分类系统中,砂姜黑土共划分为砂姜黑土、碱化砂姜黑土和盐化砂姜黑土三个亚类,我省只有前两个亚类。

 1、砂姜黑土亚类(Ap--P--Ab--BCa--Cg)黑土层--砂姜层

是砂姜黑土代表性亚类,面积为2459.4万亩,占土类面积99.60%,是本省面积最大的旱作土壤,为小麦、大豆、玉米、山芋及杂粮主要产地,也是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开发和农业引用外资的重点区。

本亚类划分土属如下:

黑姜土属:

占砂姜黑土亚类面积的28.00%,一般分布在河间平原低洼处,土壤剖面的耕作层或在耕作层之下20--40cm之间,有明显黑土层,地形越低,黑土层越厚(群众称之为"湖黑土"和"黑土洼"、"黑粒土"。

黄姜土属:

分布地形部位略高于黑姜土土属,占其亚类33.55%,剖面上的"黑土层"颜色已淡化,呈灰黄色(群众称为"黄土","黄黑土")。

白姜土土属:

占其亚类15.5%,是砂姜黑土中表层质地比较轻的土壤(群众称为“青白土”“白淌土”等)。

覆淤黑姜土土属:

又称淤黑土土属,在砂姜黑土上覆盖黄泛物质,覆盖厚度小于50厘米(大于50厘米划入潮土),占其亚类21.53%。

覆泥黑姜土土属:

砂姜黑土剖面上,覆盖了小于50厘米的异源母质,覆盖物质来自石灰岩残丘的黄土阶地冲刷物和石灰岩风化物。

(群众称为"山淤黑土"),占其亚类1.07%。

2、碱化砂姜黑土亚类

即在砂姜黑土成土过程上,附加有碱化过程,形成了具有碱化层土壤,因碱化层呈浅灰白色,农民称为"白碱土",占土类0.47%。

3、砂姜黑土改良利用(可略去)

第十六章安徽土壤

(二)潮土

1、潮土分布:

主要分布于黄泛平原及颍河、涡河、北淝河、淮河(自颍河以东等河的沿岸地带,包括亳州、界首、萧县、砀山、淮北、濉溪、宿县、灵璧、泗县等,沿岸两侧的,阜阳、太和、涡阳、蒙城、怀远、淮南、蚌埠、五河、凤阳、嘉山等)。

第十六章安徽土壤

2、性状与种类

黄潮土质地层次变化很大,沿河两岸向两侧伸展,依次出现砂土、石砂土、两合土、淤土(紧砂缓淤)。

在微地形上。

稍高处分布着砂土,低平处为淤土,界于两者之间为两合土。

大多数表层有机质含量1%左右,全剖面具强石灰反应,PH在8.0--8.5之间(构型:

耕作层H--心土层A/B--底土层B--母质层)。

砂土土属:

又称之为飞砂土,泡砂土,是由河床相与滨河相砂质黄泛沉积物发育,质地为砂土或壤砂土,砂粒占85%以上呈带状分布在黄河故道及大沙河、小沙河等河床的两侧,占黄潮土1.60%。

面砂砂土:

距河床稍远分布,呈条带状地势稍高,内侧是砂土,外侧是两合土。

剖面中一般沉积层次较清楚,但自然发生层次不清晰,质地砂壤或壤土,土壤毛管作用强,潮化现象明显,占土类23.10%。

两合土土属:

多呈带状分布在面砂土和淤土之间,地势高于淤土而低于面砂土,耕层多为粉砂壤土至粉砂粘壤土,砂粘适中,疏松多孔,适耕期长,土壤中水气、热较协调,是本省旱地中高产土壤,占土类26.36%。

淤土土属:

是由粘质黄泛沉积物经旱耕熟化发育而成,多分布在淮河干支流两侧,距河道较远的低平洼地或浅碟形洼地,地势低于砂土和两合土,耕层多为粉砂粘土至壤粘土,暗红棕壤碎块状结构,占土类45.53%。

潮泥土土属:

是由碳酸岩类风华物的坡积物及古河流黄土性沉积物所发育的土壤,分布在岛状残丘坡麓的中下部或丘间谷地底部,具黄潮土若干基本发育特征,占土类3.41%。

3、改良利用

应根据各土属土壤特性,采取相应措施,以砂土土属为例。

(1)砂土层在1R左右,可以通过深翻(翻淤改砂及掺淤改砂,种植耐砂固砂作物,如花生、黄花菜、绿肥、砂打旺、玫瑰、修砂障、防风挡沙、增施有机肥、注意耕作技术、如镇压、粗肥、留花过冬等)。

(2)对砂土层2R左右砂土,种植农作物不易得到收益,可以发展果树、桑园与耐砂灌木,如苹果、葡萄、梨、桃、柿、杞柳、蜡条、玫瑰等。

(3)砂层在3R以上,种植果树不易成功,可营造防风固砂林,在飞砂初步固定基础上,林带间发展果树与耐砂作物。

(三)碱化潮土与盐化潮土(花碱土)

1分布:

主要分布在萧县、砀山两县黄河故道两侧,呈条带状;其次为宿县、灵璧、泗县、亳州、濉溪等县(市),地形多为排水不良而又不致常年积水的浅洼平原,常与黄潮土呈斑状插花分布,,在微域地形上,洼中稍高处盐碱化程度稍高。

2盐化潮土:

土壤耕层与土体内可溶性盐含量达到0.1%以上,盐分组成以氯化物与硫酸盐为主,土壤含盐量季节性变化幅度较大,一般在0.1--0.5%之间,直接危害植物生长,一般作物缺苗2--3成以上。

轻盐化土:

0.1--0.3%;

中盐化土:

0.3--0.6%;

重盐化土:

0.6--1.0%;

盐土:

>1.0%。

改良利用措施:

(1)建立排灌体系,防旱防涝,排除盐分;

(2)深耕深翻,加厚活土层,增加雨水渗透能力,加速脱盐;

(3)增施有机肥料;

(4)有条件地方改种水稻。

碱化潮土:

常于盐化潮土插花分布,微域地形略高于盐化潮土,与盐化潮土不同之处:

含盐量相对较低,盐份组成以重碳酸盐与碳酸盐含量稍多为特点,土壤碱性强,PH大于9.5。

一般土粒高度分散,通透性差,有机质含量低,生产性能差。

改良利用:

(1)深耕深翻;

(2)增施有机肥料,种植耐碱绿肥,实行秸杆还田;

(3)有条件的种植水稻;

(4)重碱地用以植树造林,小面积的施用石膏改良。

第三节江淮丘陵平原区

一自然条件

1、气候与植被:

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梅雨季节明显,地带性植被为混生少数耐寒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混交林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

2、地形:

习惯上,整个江淮地区中部与东部称之为江淮丘陵地区,实际上包括低山、丘陵、波状起伏地、湖滨与沿河冲积平原等。

低山与丘陵多分布与江淮地区东部,波状平原有岗冲交替分布组成(相对高度在5米到50米之间,分岗、冲、磅),湖滨及沿河冲积平原,分布在巢湖四周、界河和滁河等中下游沿岸。

3、母质:

以下蜀黄土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波状起伏地,其次有湖积物(巢湖、白湖、沿淮一带等)及低山丘陵的坡积物、残积物等。

二主要土壤分布、性状及利用改良

(一)黄棕壤

分布:

黄棕壤大体上包括以往所称的"普遍黄棕壤"和"山地黄棕壤",占全省土壤面积的5.10%,分布在蚌埠、淮南、滁县、六安、巢湖、安庆、宣城、芜湖、合肥等地(市)

性状:

黄棕壤剖面最显著特点是土层分异明显,淀积层(B)均有明显发育呈黄棕色,块状至棱块状结构,结构面上有明显的灰棕色胶膜,有时可见棕褐色铁锰斑及结核。

1普遍黄棕壤

(1)分布:

简称黄棕壤,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海拔一般在100--650米,地形一般比较的平缓,下与黄褐土,上与暗黄棕攘相间分布,黄棕壤范围内多有黄棕壤性土、石质土、粗骨土呈插花分布,具体地方有滁县、巢湖、六安、宣城、蚌埠、淮南、合肥、芜湖、马鞍山等。

全省普遍黄棕壤面积为384.6万亩,占黄棕壤土类面积的48.0%左右。

(2)划分种类:

硅铁质黄棕壤:

成土母质为泥质岩类残、坡积物形成,土壤深厚,质地偏粘,多为林业用地,面积40.0万亩,占亚类面积的10.40%.

硅铝质黄棕壤:

成土母质为花岗岩、长麻岩及部分中性结晶岩类残坡积物,形成的土壤砂性较重,多为林业用地,少部分已开辟为耕种旱地,面积283.0万亩,占黄棕壤亚类面积的73.58%。

硅质黄棕壤:

成土母质为硅质岩类残、坡积物,土体中常夹有20--30%石英颗粒,多为林业用地,面积36.9万亩,占黄棕壤亚类面积的9.59%。

铁质黄棕壤:

成土母质为玄武岩、橄榄岩等岩残、坡积物形成的土壤颗粒较细,质地比较的粘重,面积15.7万亩,占4.1%。

红棕土:

由红色风化壳发育,占亚类2.33%。

(3)利用与改良

普遍黄棕壤是江淮地区主要的农、林、牧生产基地,自然植被多被破坏,现有植被以人工栽培的马尾松、杉木、小叶栎、刺槐、茶、桑、板栗为主。

存在问题:

一是植被覆盖度较低,40%左右;二是土壤侵蚀比较严重,部分地区土体很浅;三是有机质及速效养分较低;四是山林地林牧结构单一,没有很好开发利用。

利用措施:

1、根据山体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可形成山上种树、草,山腰种茶,山脚种果树、梯田梯地种庄稼,立体农业,同时发展草牲畜牧业,形成一个土长草、草喂畜、畜生肥、肥培土的良性循环系统。

2、适地适树的发展林业生产,如发育在玄武岩风化物上的黄棕壤、由于土壤PH值较高不宜发展马尾松,宜种小麦、棉花、玉米、山芋,发育在花岗岩泥质岩类风化物上的黄棕壤土体较厚,宜发展多种林木如马尾松、黑杉等,对酸度较大养分较低的红棕土宜发展茶树、苎麻等耐酸植被。

3、严禁盲目开荒与陡坡开荒,提倡等高种植。

4、实行林肥间作,增施有机肥,增加耕层厚度。

2暗黄棕壤

(1)分布:

以往称之为山地黄棕壤,面积71.9万亩,占整个土类9%,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600--700米以上的中山地区,黄山清凉峰等可在海拔1000米以上稍缓地段,其下与黄红壤或黄棕壤相连,其上接酸性棕攘,主要分布于冬至、贵池、泾县、宣城、金寨、霍山、岳西、潜山等县。

(2)分类:

暗黄棕壤表土层上有枯枝落叶层和深厚的腐殖质层(呈暗棕色或黑棕色)

硅铁质暗黄棕壤:

成土母质为泥质岩类残、坡积物,地形较陡是本省主要林业土壤之一,面积39.6万亩,占暗黄棕壤亚类的55.1%。

硅铝质暗黄棕壤:

成土母质为花岗岩等酸性结晶岩类残、坡积物,林业用地,面积31.95万亩,占暗黄棕壤亚类的44.32%。

硅质暗黄棕壤:

成土母质为石英岩类坡积物,林业用地,面积0.4万亩,占暗黄棕壤亚类的0.57%.

(3)利用途径

暗黄棕壤分布在中山的稍缓地段,利用上以马尾松与杉木用材林为主,其次为杂木用材林,经济林木有茶、桑等,植被覆盖度较高,80%以上。

存在问题:

1森林砍伐过量,木材蓄积量下降,荒山面积扩大;

2水土流失严重,地处中山,易受侵蚀;

3老茶园面积大,产量低。

利用途径:

(1)扩大针叶落叶混交林,乔木、灌木、草本配套,尽快恢复植被,中山上部可发展猕猴桃,平缓处发展中药材生产,阴湿地段发展杉木与毛竹。

(2)加强对现有茶园的管理改造,发展优质茶,实行等高种植,提高现有名茶"黄山毛峰"、"岳西翠枝"的产量和品质。

(3)保护现有林木,防止乱砍滥伐。

3黄棕壤性土

(1)分布:

面积为342.1万亩,占土类面积的43%左右,所处地形为低山丘陵的上坡和石质岗丘顶部,坡度较陡,一般在25度左右,分布在蚌埠、淮南、滁县、巢湖、六安、安庆、宣州等地市。

(2)分类:

硅铁质黄棕壤性土:

成土母质系凝灰岩、板岩、页岩、千枚岩等残、坡积物,目前多为林业荒地、部分垦为旱地,面积28.5万亩,占亚类8.32%。

硅铝质黄棕壤性土:

成土母质系花岗岩?

长麻岩等酸性结晶岩类残、坡积物,面积263.4万亩,占其亚类76.89%。

硅质黄棕壤性土:

成土母质为硅质岩类残、坡积物,土体?

残留25%以上的石英石砾,面积20.6万亩,占其亚类的6.03%。

铁质黄棕壤性土:

成土母质为玄武岩、橄榄岩等基性岩类残、坡积物,面积29.7万亩,占亚类8.67%。

(3)利用现状与改良

黄棕壤性土分布在丘岗顶部和山坡上,坡度较大,一般都在25度以上,现有植被以马尾松、灌木、草本为主,并伴有稀疏的落叶阔叶林,存在问题:

1土体浅薄,一般在30cm左右,土壤侵蚀严重;

2质地偏粗,夹有30%左右砾石,生态系统脆弱;

3土壤养分贫乏;

4植被覆盖度低,乱砍滥伐现象严重。

改良利用重点是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植被覆盖度:

1封山育林;

2种植耐瘠耐旱树种如马尾松等,对玄武岩上发育的黄棕壤性土,pH值较高宜发展榆科一类树种;

3林草结合,防止水土流失,发展牲畜业(大力种草);

4对开垦的旱地及茶桑果园,提倡等高种植,加强培肥管理。

(二)黄褐土

黄褐土全省共有1256.9万亩,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8.0%,主要分布于本省中部的江淮丘陵岗地,在沿江低岗阶地,沿淮岗坡阶地以及淮北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黄褐土的母质均为晚更新世(Q3)黄土沉积物,由于受母质残留特征影响,本省黄褐土一般都有层、棱块状或棱块状结构的粘盘层,粘重厚实,导致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变劣,成为农林业利用的主要障碍,表现为土壤通气透水性能差,易旱易渍。

本省的黄褐土只有粘盘黄褐土一个亚类。

(1)马肝土土土属:

面积550.7万亩,占粘盘黄褐土面积的43.8%左右,母质为下蜀黄土。

分布在江淮丘岗和沿江岗地中上部,一般为岗顶,岗坡坡度较大处,少数分布低丘底部平缓地带。

马肝土为农业种植利用的目前约占64%,生产性能表现为耕层质地偏粘,适耕期短,阳离子交换量中等,保肥性能好,供肥较平稳,但养分含量不平衡,表现为有机质含量不足,磷素缺乏,钾素较丰富,另外,由于马肝土分布位置较高,水利条件较差,易受旱灾,50厘米土体内出现粘盘层的土壤,不仅影响土壤水分上下运行,而且阻碍根系下扎,降水量较大时,上层土壤水分易过分饱和,作物易受渍害。

利用上:

(1)种植绿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通透性。

(2)增施磷肥,适当施用钾肥,改变养分不平衡状况。

(3)对粘盘层出露高的土壤,采取逐年深耕改土掺砂、砻糠、酒糟、粉煤灰改土,加厚活土层。

(4)大力兴修水利,提高土壤抗旱能力。

马肝土为非农业种植用地约占36%左右,大部分有林地,小部分为菜地,熟化度较差,土壤粘性较大,结构不良,通透性差,水源缺乏易受旱灾,磷素和钾素均低于耕种土壤。

但这类土壤,是江淮丘岗耕种土壤的主要后备资源,利用上:

(1)防止水土流失,发展经济林、用材林、种植板栗山楂、桃、梨、火炬松、栎类等。

(2)播种牧场,发展牲畜。

(3)部分地形平缓,排灌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垦殖为旱地或水田。

(2)黄白土土属

全省面积327.5万亩,占黄褐土面积的26%左右,黄白土主要分布在江淮丘陵岗地的中下部或缓岗阶地,上部高岗为马肝土,其下是水稻土。

黄白土主要是下蜀黄土经漂洗或剥蚀、搬运、堆积后形成的耕种土壤,分布地势较低,易于接受上坡地表径流的漂洗和母质的搬运再堆积,土体上部粘粒和铁锰随地表径流而流失。

粘粒减少粉砂含量相对提高,质地变轻,颜色变浅,生产性能差.

黄白土耕层质地较轻,结持力较低,适耕期长,整地质量高,出苗整齐,适种作物广,是江淮丘陵岗地区较好的旱作土壤,存在问题:

1、有机质偏底,土壤缺磷少氮,有机质偏低,作物后期易脱肥。

2、部分侵蚀,漂洗较严重的土壤,通透性变差,雨后有轻微板结闷苗现象。

3、复种指数高,用地大于养地,土壤肥力难以提高。

利用上:

1、实行用养结合,增施有机肥和磷肥;

2、注意适时的追肥,深耕细作,培肥土壤。

(3)潮马肝土

全省面积312.7万亩,占黄褐土25%左右,母质为戚嘴组黄土和黄土性沉积物(Q3),分布在沿淮低岗阶地,淮河支流沿岸缓坡岗地和淮北部分地区,海拔20--40米。

形态特征:

由于分布地势较底,地下水位1.2--2米,土体潮湿,有潮化现象,下部土体受地下水季节性升降影响,有黄棕色或暗棕色锈纹锈斑及雏形铁锰结核,结构面上有大量的灰色胶膜和网纹。

生产性能:

土体湿润,土壤质地有54%。

偏粘,适耕期仅3--5天,其余约有46%。

土壤质地较轻,易耕易耙,适耕期5--7天,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较大,保肥性能好,但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磷素含量均偏低,应多施磷肥,增施有机肥料,扩种绿肥,推广秸杆还田,培肥土壤,加厚活土层。

2、有条件的地方,应发展灌溉,扩种水稻。

4)覆异潮马肝土

全省面积66万亩,占黄褐土面积的5%左右,分布在沿淮及其支流两岸缓坡阶地的中下部,阜阳、蚌埠、淮南、宿县等,上邻潮马肝土,下接潮土,海拔20cm左右。

该土属为异源母质发育的耕种土壤,上面覆盖一层小于50cm的近代黄泛或淮泛冲积物,以下为戚嘴组黄土或黄土性沉积物。

受近代黄泛影响,土体上部富含碳酸钙,受淮河冲积物影响,土体则无石灰反应。

生产性能:

覆异潮马肝土质地偏粘,耕性教差,宜耕期一般只有3--4天,表土层多呈弱碱性,具石灰反应,喜钙植物生长较好,而喜酸性植物生长较差,保肥性能好,但氮素和磷素缺乏,应增施有机肥和氮磷化肥,注意酸性肥料的使用,不宜施含钙、镁等碱性肥料,同时应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形成高产稳产农田。

2、不同区域黄褐土利用改良(可省略)

第四节沿江地区

沿江地区是指沿长江两岸呈西南--东北走向的地区,主要又称之为沿江平原,主要土壤为灰潮土和水稻土,在沿江三级阶地上,还有下蜀黄土发育的黄褐土(江北为主)及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棕红壤(江南)。

一、自然条件

1、地形:

(1)冲积平原(水网纹区):

即长江及其支流的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海拔15米左右,最低处只有6米左右,铜陵以西,冲积平原比较窄,如安庆附近宽约2.5公里,主要是大别山与皖南山地的夹峙的原因,铜陵以东,冲积平原宽度增加,可达25公里(芜湖附近)。

(2)河漫滩与江心洲:

河漫滩分布于凸岸处,江心洲则多沉积在江面较宽及支流江合之处,均是流水速度降低由泥沙沉积而成。

(3)残丘与阶地:

残丘一般为坡度平缓的馒头状低丘,海拔数十米至一、二百米不等,半掩埋在冲积层中,残丘周围分布有小面积的阶地。

2、母质

(1)长江冲积物:

指长江及其支流沉积的近代沉积物,长江主流新冲积物具石灰性(与长江水流夹带的四川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