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4.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79609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5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古代诗歌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古代诗歌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古代诗歌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古代诗歌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4.docx

《古代诗歌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4.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歌4.docx

古代诗歌4

考案四 思想感情

考向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诗人通过重阳节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自己潦倒一生、老年多病、流落异乡的身世之感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例2】 请分析下列诗句所抒发的情感。

(1)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

(2)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

(3)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

答案 

(1)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2)感伤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

(3)建功立业的志愿,壮志难酬。

(4)思念家乡、怀念丈夫的感伤之情。

(5)热情赞美景色的美好,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6)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2018·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 ①刘使君:

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

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原味母题)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答案 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应从作者、注释、关键词句入手。

“到此诗情应更远”,是写刘作诗意境高远,赞扬了他诗歌艺术成就高;“有谁听”,意思是无人理会、怀才不遇,表达了诗人对刘的同情。

同时,这也表明友人身在和州知音难觅的孤单处境,并暗示远方的自己能理解友人的心意,是友人的知音。

2.(变式子题)在首联中,作者想象刘禹锡“闲向春风倒酒瓶”的场景,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答案 愤懑不平。

诗句看似写刘禹锡的“闲”,但并非真“闲”。

刘禹锡由于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只有借景抒不平之情。

这也进一步表现诗人对刘禹锡遭遇的愤懑不平的心情。

解析 “闲向春风倒酒瓶”写刘禹锡面对着春风喝酒,似闲实不闲。

实际上,刘禹锡在郡里做官已经很长时间了。

他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只能寄情山水,在沙口堰、水心亭等名胜中领略大自然风物之美。

这是诗人想象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遭遇的愤懑不平的心情。

考向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3】 陆游《书愤》抒写了“愤”,对于“愤”的理解,有人认为是“义愤”,有人认为是“悲愤”,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

答案 (示例一)义愤。

首联写诗人早年激愤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复失地。

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

愤中有豪言壮志,有民族大义。

(示例二)悲愤。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误国,国家依然蒙受大难,诗人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

这一联抒发了沉痛、感伤之情。

悲怆中抱有期待。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

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含着诗人豪壮的感情。

(示例三)两者都有。

理由综合示例一、二即可。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七夕

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萤入曝衣楼①。

天上分金镜②,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③,更④值一年秋。

[注] ①萤:

据黎简校版本,一作“花入曝衣楼”。

曝(pù)衣楼:

皇宫中帝后于七月七日曝衣之处。

②金镜:

圆月。

七夕,月未圆,故云“分金镜”,又借用南朝陈代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分镜的故事(《本事诗》)。

③苏小小:

南齐时钱塘名妓。

④更:

《全唐诗》校“一作又”。

3.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徐文长评本诗末二句:

“一篇之妙,全在此结。

”对此,你怎样理解?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答案 ①暗含对比,强化情感。

尾联暗含和牛郎织女遭遇的对比,他们尚可一年一度相会,而诗人自己却连一年一度相会也不可得,从而强化了思念和伤感之情;②看似叙事,暗含景情。

一个“秋”字令人似乎感受到瑟瑟秋风,丝丝凉意,独自伫立在秋风中的诗人形象也如在眼前了;③貌似平淡,怅恨无穷。

全诗出语平淡,却蕴含诗人无穷的孤寂与凄凉,似有无尽叹息,给人余味不尽之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干中,“一篇之妙,全在此结”是说这首诗歌的“妙”就在诗歌的结尾两句。

这就要求分析结尾两句时,要分析其“妙”在何处。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意思是“不见钱塘苏小小,独处寂寞又一秋”。

“苏小小”本是指南齐时钱塘名妓,这里指自己曾经欢遇的女郎。

诗歌的尾联说幻想终于破灭了,诗人又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中。

他日思夜想的恋人,可能是像南齐钱塘苏小小那样的名妓,年前一别,刻骨铭心,不觉又到了秋风瑟瑟的季节。

而诗歌的颈联中说“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意思是“牛郎织女双星合又分”,而现实中诗人的遭际竟然比牛郎织女还要不幸。

这就暗含了对比,体现了诗人的思念和伤感之情。

尾联中一个“秋”字令人似乎能够感受到瑟瑟秋风、丝丝凉意。

诗人面对茫茫的前景,一阵阵难以言说的隐痛又袭上心头。

这一貌似平淡的结尾,却蕴蓄着无限缠绵的情思,表现出诗人怅恨不尽的意味。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遣兴①

杜甫

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

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

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

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时。

[注] ①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时杜甫高居成都。

4.前人评价此诗说:

“结语尤为沉痛。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评价。

答:

答案 结语意为:

我年老且病,哪能活得长久呢;应当没有机会见到你们(弟妹们)了!

这是诗人充满绝望的哀叹。

这其中包含了战乱未平、亲人离散的愁思,漂泊异乡、年老迟暮的伤感,体弱衰病、相见无期的悲伤,所以说“尤为沉痛”。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前人评价的意思,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

“结语”指的是结尾,从本诗来看,即“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时”;“沉痛”指深刻而令人痛心。

“结语尤为沉痛”是说本诗的尾联蕴含的情感特别悲伤,令人痛心。

再看尾联的意思,“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时”,“衰”指衰老,年老;“疾”指患病。

这是杜甫感叹自己年龄既老,身体又不好,因而发出“那能久”的哀叹,因而也就“应无见汝时”,“汝”指弟妹们。

诗人因为战乱与亲人离散,自己年老且病不可能活得长久,应该是不会再与弟妹们相见了,语句中饱含伤感绝望,显得“尤为沉痛”。

结合这些内容分析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