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配送管理教案新模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76061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流配送管理教案新模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物流配送管理教案新模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物流配送管理教案新模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物流配送管理教案新模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物流配送管理教案新模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流配送管理教案新模版.docx

《物流配送管理教案新模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流配送管理教案新模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流配送管理教案新模版.docx

物流配送管理教案新模版

成都大学教案

学院(部):

管理学院系(教研室):

授课教师:

冯文龙职称:

副教授

课程名称

《物流配送实务》

总学分:

2学分

总学时:

32学时其中:

讲课26学时实践(案例习题和讨论)6学时

课程类别

必修课(必修)选修课()

公共课()学科课(学科课)专业课()实践课()全校任选课()

授课对象

2007电子商务

考核方式

考试课程。

总成绩:

课堂参与占10%;平时作业占20%;期末考试占70%(考试:

术语解释、判断说理题、简述题、计算等)。

教学目的

课程的性质为电商管理必修课程。

1、本课程属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并侧重实践的课程。

本课程主要学习物流配送的基本理论,物流配送过程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流配送的基本理论,掌握通用配送流程的操作技能,特别是通过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对比提高学生配送业务处理的能力。

3、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基层物流配送岗位的综合技能与素质

4、教学理念:

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灵魂和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根本为教学理念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了解配送中心产生的背景及配送的发展历史,深刻理解配送中心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地位,熟悉配送中心的基本类型,掌握配送中心的基本概念及各项功能。

2.理解仓储的类型、功能;库存分类、功能,零库存理论;企业销售配送的形式、种类;企业包装的分类及装卸搬运作业形式,搬运设备及选择;企业物流信息的特点;

3.掌握库存持有成本、订货成本的内容和计算方法,重点管理法(ABC分类法),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特点;配送总成本分析和配送成本合理化管理的内容。

重点是物流配送方法的掌握,并结合各种情况进行制定配送方案。

教学重点:

物流与配送的含义及特征;陪送的功能和作用;配送的分类。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物流与配送的含义及特征,理解配送的功能和作用。

教材、

参考书

教材邓汝春.物流与配送实务.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年8月

参考书:

1.《物流配送管理》夏文汇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

2.《现代物流管理》王之泰编著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7月

3.配送实务,刘联辉主编.北京:

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4.现代物流配送管理,马健平主编.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注:

此页针对课程整体内容进行填写

 

成都大学教案

总学时第学时—第学时

授课内容

第一章 配送概述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物流与配送的含义及特征功能和作用;配送的分类。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物流与配送的含义及特征,理解配送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节物流配送概论

一、配送的定义

 1、配送的英文含义

  配送,英文是Delivery,具有交货、送货的意思。

2、日本文部省的定义

  日本文部省在审定的物流培训教材中,是这样定义配送的:

最终将物品按指定时日安全准确交货的输送活动。

 

3.日本日通综合研究所的定义

  日本日通综合研究所在编写的较有影响的《物流手册》里,这样定义配送:

面向城市内和区域范围内,对需要者进行的运输称为配送,以及从配送中心到顾客之间物品的空间移动叫配送。

4.日本工业标准(JIS)的定义

  日本工业标准(JIS)的配送定义是把货物从物流据点交到收货人处。

 5.国内的定义

  2001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ª2001)的定义:

    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特征

(1)描述了接近用户资源配置的全过程;

(2)配送实质是送货。

(3)配送是一种中转形式。

(4)配送是配和送有机结合的形式。

(5)配送以用户要求为出发点。

(6)应该追求合理性,进而指导用户,实现共同受益的商业原则。

配送与运输比较

日本物流配送方面的专家中田信哉认为:

(1)运输是长距离、大量货物的移动,而配送是短距离、小批量、多品种的货物移动。

(2)运输只是据点间移动,与距离无关。

而假如某企业给客户送货上门,则属于配送。

(3)货物在区域间的移动称为运输,在区域内的移动称为配送。

(4)同一辆车一次性地把货物送到一个地点随即返回称为运输,但是向不同客户分送少量货物则称为配送。

(5)货物的移动称为运输,其中短距离、小批量的货物运输则称为配送。

配送与仓储

 仓储是在库房、货场、堆场等物流结点进行货物的交接、验收、入库、保管、养护、盘点、出库及库存管理等作业活动的,而配送作业活动是在配送中心进行的。

配送与仓储的区别体现在仓库与配送中心的区别上:

(1)仓库存储所有的产品,配送中心则保持最低库存和高需求的物品。

(2)仓库通过接收、存储、保管、盘点、装运处理大多数产品,配送中心通过进货、接收、存储、加工、拣货、配货、配装、装运处理大多数物品。

(3)仓库进行的是低附加值活动,配送中心进行的是高附加值活动。

(4)仓库成批地收集数据,配送中心实时地收集数据。

二、配送的特点

(1)配送不仅仅是送货,是流通加工、整理、拣选、分类、配货和末端运输等一系列活动的有机结合

(2)配送的全过程有现代化技术和装备的支持与保证

(3)配送是一种专业化的分工方式

(4)配送活动是营销或促销活动的重要手段

(5)配送是物流活动与商流活动的结合

 三、配送的功能

 1、集货;     2、存储;

3、分拣;     4、配货;

5、配装;     6、流通加工;

7、送货;     8、信息处理。

四、配送的作用

1、创造时间价值;

2、创造空间价值或场所价值;

3、创造加工附加价值;

4、完善输送及整个物流系统,提高末端物流的经济效益

5、实现低库存或零库存

6、简化手续,方便用户

五、配送的产生与发展

⏹配送是由送货逐渐演变过来的。

⏹配送作为一种新型的物流手段,是在变革和仓库业发展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配送是仓库业功能的延伸和强化。

第二节配送的种类

  1、按照配送的组织形式分类

(1)商店配送

(2)配送中心配送

(3)生产企业配送

(4)仓库配送

 2、按配送商品的种类及数量分类

(1)单品种大批量配送

(2)多品种小批量配送

(3)配套或成套配送

3、按配送时间及数量分类

 ①定时配送;②定量配送;③定时、定量配送;④定时、定路线配送;⑤随时配送;⑥快速配送

4、按配送企业专业化程度分类

(1)综合配送

(2)专业配送:

①小规模的杂货配送;②金属材料的配送;③化工产品的配送;④燃料煤配送;⑤水泥配送;⑥燃料油配送;⑦木材配送;⑧生鲜食品的配送。

5、共同配送

(1)共同配送的概念

     日本工业标准(JIS)的解释为:

¡°共同配送是为提高物流效率对许多企业一起进行配送的配送方式¡±。

其实质是相同或不同类型的企业联合,其目的在于相互调剂使用各自的仓储运输设施,最大限度地提高配送设施的使用效率。

 

(2)共同配送的具体方式

     ①系统优化型共同配送。

②车辆利用型共同配送。

③接货场地共享型共同配送④配送中心、配送机械等设施共同利用型共同配送。

(3)共同配送易出现的管理问题

一是参与人员多而复杂,企业机密有可能泄露。

二是货物种类族多、产权多主体,服务要求不一致,难以进行商品管理。

当货物破损或出现污染等现象时,责任不清,易出现纠纷,最终导致服务水准下降。

三是运作主体多元化,主管人员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困难,可能会出现管理效率低下。

四是由于是合伙关系,管理难控制,易造成物流设施费用及其管理成本增加,并且成本收益的分配易出问题。

第三节配送管理

(1)配送管理的含义

(2)配送管理的内容

(3)配送合理化

思考题、

课后作业

主要

参考资料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备注

(对本章节的课堂教学需补充说明的内容)

注:

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成都大学教案

总学时第学时—第学时

授课内容

第二章配送中心及规划建设

教学目的

和要求

第一节配送中心概述

一、配送中心

是在仓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基于物流合理化和拓展市场两个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它是物流领域中社会分工,专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之后的产物。

配送中心是在仓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区分物流结点、物流中心(园区)、配送中心

配送中心发展历史

保管型仓库

多处于生产领域,贮存物资包括原材料、配件、半成品和产成品,库存周转率低

流通型仓库

多处于流通领域,如批发商或分销商仓库,保管物资多为产成品形态,库存周转率较高

配送中心

只具有少量库存,甚至不具有库存,周转率最高,不仅有物流职能,还有商流职能;不单单具有保管职能,还有进货、接受订货并按订单配货、流通加工,并按用户要求配送上门的功能。

二、配送中心的功能

一方面配送中心集成了物流和商流活动,是商物合一;

另一方面配送中心集成了物流活动的所有功能,可以看作物流活动的缩影,具体有以下功能:

采购功能(备货功能)储存功能、分拣功能、分装功能、集散功能、加工功能、其它功能

三配送中心的类型

按功能分类

储存型配送中心

流通型配送中心

加工型配送中心

按地理区域划分

城市配送中心

区域配送中心

按社会化程度分类

企业配送中心

社会(专业)配送中心

共同配送中心

按服务对象来分

销售配送中心

供应配送中心

按专业化程度来分

柔性配送中心

专业配送中心

四配送中心作业流程

进货→储存→分拣→配货→配装→送货。

配送的特殊流程

(1)进货→储存→分拣→送货;

(2)进货→储存→送货;

(3)进货→加工→储存→分拣→配货→配装→送

(4)进货→储存→加工→储存→装配→送货。

五配送中心的规划与建设

1.规划调研框架

2.配送中心定位

流通型配送中心

这类配送中心以快速转运为核心,在设计时应配备适应货物快速流转的设施

储存型配送中心

这类配送中心主要功能是储存,在设计时应规划较大规模的仓储空间和设施。

第二节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

一选址的原则

配送中心位置的选择,将显著影响实际营运的效率与成本,以及日后中心规模的扩充与发展,是关系到配送中心生存发展的百年大计。

1.适应性原则2.协调性原则3.经济性原则4.前瞻性原则

二影响选址的主要因素

配送中心选址限制因素

l市场条件

l运输条件

l配送服务条件

l用地条件

l法规

l管理及信息条件

l流通功能

l其它考虑因素

备配送中心选址所需数据

l作业量

l费用

三选址的方法

1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提出影响选址的各种因素,并根据企业的要求,分清主次,明确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各因素的权重,找出最佳选址方案。

2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的方法是根据影响配送中心位置的各种因素,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反复迭代,从中选择、确定出最优方案。

因次分析法

重心法

三配送中心选址的步骤

第三节配送中心的系统规划

一配送中心的区域的一般构成

(1)进货区

(2)理货区(3)储存区(4)加工区(5)分拣配货区

(6)发货区(7)退货处理区(8)废弃物处理区(9)设备存放及维护区

(10)停车场区(11)管理区(12)附属区

按配送中心基本作业种类,可将配送中心划分为若干个工作区域

进货区

主要完成货物入库前的工作,包括接货、卸货、检验、分类、入库准备等工作。

主要设施有进货火车专用线或卡车卸货站、卸货站台、分类、验收区和暂存区

储存区

保管有一定储存时间的货物,占地面积是储存型配送中心的一半以上。

理货、备货区

分货、配货作业

分放、配装区

根据用户要求,按订单将货物配齐后暂存待装外运。

发货区

将按订单配齐的货物装车外运,主要设施有站台、停车场等

流通加工区

一般根据加工类型以及加工作业量大小确定所占面积

二配送中心系统规划的要素

配送中心系统规划的要素是影响配送中心系统规划的基础数据和背景资料,它包括:

E——Entry:

指配送的对象或客户,有时也指订单。

I——Item:

指配送货品的种类。

Q——Quantity:

指配送中心的出货数量或库存量。

R——Route:

指物流通路。

S——Service.指物流服务水平。

T——Time:

指物流的交货时间。

C——Cost:

指配送货品的价值或建造的预算。

三配送中心平面布置分析

(一)EIQ分析及其含义

日本的铃木震先生倡导EIQ规划法,其中,E(OrderEntry,订单件数、订购次数),I(Item,货品的种类、品项、单品),Q(Quantity,配送货物的数量或库存量)。

日本的铃木震先生积极倡导以订单品项数量分析方法来进行配送中心的系统规划,即是从客户订单的品项、数量与订购次数等出发,进行出货特性的分析,以确定不同的流程\储存方式和作业方式

主要分析项目

含义

EQ(订单量)分析

每张订单的订货/出货数量的分析

EN(订货品项数)分析

每张订单的订货/出货品项数的分析

IQ(品项数量)分析

每个品项种类的受订/出货数量的分析

IK(品项受订次数)分析

每个品项种类的受订/出货次数的分析

第四节配送中心的设备

(1)储存设备、搬运设备、输送设备、物流容器

(2)配送中心设备的选择要点

 

思考题、

课后作业

主要

参考资料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备注

注:

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成都大学教案

总学时第学时—第学时

授课内容

第三章配送中心进货和装卸搬运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第一节进货作业流程与组织

一、进货作业流程

1、制定进货作业计划

2、商品送达

3、卸货

4、收货

5、货品的编号(原则)

6、货物分类(原则、方式)

7、核对有关单据和信息

8、货品检验(标准、内容)

9、处理进货信息

二、进货作业的影响因素

(1)进货商品供应商的基本情况

(2)单位时间内进货商品的种类与数量

(3)进货商品的形状和特性

(4)到货时间

(5)单位时间内所使用的进货车型与数量

(6)进货场地工作人员数量

(7)配合储存作业的处理方式

三、进货作业的原则

(1)多利用配送司机来卸货。

(2)进货的高峰时间尽可能多安排人力。

(3)将多种活动集中在一个工作站,以节省必要的空间。

(4)不要将耗时的进货放在高峰时间。

(5)使码头、月台至储区的活动尽量保持直线运动。

(6)尽量使用可流通的容器,以减少更换容器的动作。

(7)为小批量进货准备小车。

(8)力求搬运距离最小并尽可能减少步行的机会。

(9)在进出货期间尽可能省略不必要的货品搬运及储存。

(10)为方便后续存取及查询,应详细记录进货资料。

第二节商品的分类编码与验收

一商品分类的概念

商品分类是按照商品的性质或特征(称分类标志),将商品群体科学、系统地逐次划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小类(以上统称类别)、品种,乃至规格、花色等细目的过程。

有利于收集商品信息

有助于配送中心的管理

有助于实现管理现代化

二.商品分类原则

明确分类商品集合体所包含的范围

提出商品分类的明确目的

选择适当的商品分类标志

三、商品分类的基本方法

线分类法线分类法又称层级分类法,是指将分类对象按所选定的若干分类标志,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个层级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

面分类法面分类法又称平行分类法,是指将分类对象按所选定的若干分类标志视为若干个面,每一个面划分为彼此独立的若干个类目,排成一个由若干个平面构成的平行分类体系。

四.商品代码种类

数字行代码字母行代码 混合性代码条码

五商品验收

1商品验收的定义商品的验收主要是对货品数量、质量和包装的验收

①从结束其生产过程到进入仓库前,经过一系列储运环节,质量和数量可能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

②各类商品出厂检验时,有时会出现错检或漏检的情况,使一些不合格商品按合格商品交货

2.商品验收的方式

先点收数量,再由质检部门检验货品品质

先由质检部门检验货品品质,再由物流部门点收数量

由物流部门直接负责“品质检验”和“数量点收”。

第三节装卸搬运作业

1、装卸搬运流程

(1)影响装卸搬运作业流程的基本内容

(2)确定装卸搬运作业流程的基本原则和依据

2、搬运活性

     在装卸搬运作业中,装货、移动、卸货这三种作业在多数情况下是以一个整体出现的,人们把物料和货物的存放状态对装卸搬运作业的方便(难易)程度称为搬运活性,那些装卸较为方便、费工时少的货物堆放法搬运活性较高。

从经济上看,应选择搬运活性高的搬运方法。

 

3、搬运活性指数

搬运活性指数是用来表示各种状态下物品搬运活性、确定活性标准的—种方法。

搬运活性指数的组成关系是:

散放(集中)→装箱(搬起)→支垫(升起)→装车(运走)→移动

运用活性指数的概念来表示搬运活性水平的高低。

如散放在地的物品,要经过集中(装箱)→搬起(支垫)→升起(装车)→运走(移动)4次作业才能运走,其活性指数最低,定为0;然后,对此状态每增加一次必要的操作后,就会使物料装卸方便一些,其搬运活性指数就加上1;而处于运行状态的物品,因为不需要再进行其他作业就能运走,其活性指数最高,定为4。

思考题、

课后作业

主要

参考资料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备注

(对本章节的课堂教学需补充说明的内容)

注:

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成都大学教案

总学时第学时—第学时

授课内容

第四章配送中心库存管理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目的要求:

重点

难点

教学的重点

难点:

 

第一节存储规划与管理

一、储存管理的对象

储存——保护、管理、储藏物品,又称物品的储备。

主要从经济(成本)管理的角度来考虑。

保管——是储存的继续,它是对物品进行保存及对其数量、质量进行管理控制的活动。

旨在防止自然、人为因素对物品的侵害。

二、货物储存形式

地面堆放方式

货架储存方式

三、储存策略

定位储放随机储放分类储放共同储放

四、储存保管的目标与考核

(1)空间利用的最大化。

(2)人员及设备的有效使用。

(3)所有物品都能随时准备存取。

(4)物品的有效移动。

(5)物品保管良好。

(6)完善的管理。

第二节储位管理

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入库商品合理、科学地分配仓库设施,以实现物料搬运最优化和提高空间利用率的目标。

确定储位资料的正确性。

◆提供计算机中相应的记录位置以供识别。

◆提供进出货、拣货、补货等人员存取货品的位置依据。

◆提高调仓、移仓的工作效率。

◆可以利用计算机处理分析。

◆因记录正确,可迅速储存或拣货。

◆方便盘点。

◆可让仓储及采购管理人员了解储存空间,以控制货品存量。

◆可避免货品因胡乱堆置导致过期而报废,并可有效掌握存货,降低库存量。

二、储位编码

在商品保管过程中,根据储位编号可以对库存商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养护,有利于对商品采取相应的保管措施;在商品收发作业过程中,按照储位编号可以迅速、准确、方便地进行查找,不但提高了作业效率,而且减少差错

1区段式编号区段式编号适用于单位化商品和大量商品而保管期短的商品

2)品项群式把一些相关性强的商品经过集合后,分成几个品项群,再对每个品项群进行编号。

如服饰群、五金群等。

这种方式适用于容易按商品群保管和品牌差异大的商品

3)地址式利用保管区仓库、区段、排、行、层、格等,进行编码。

如在货架存放的仓库,可采用四组数字来表示商品存在的位置,四组数字代表库房的编号、货架的编号、货架层数的编号和每一层中各格的编号

三、储位管理

1储位选择

依照货品特性来选择储区。

◆大批量使用大储区,小批量使用小储区。

◆能安全有效率储于高位的物品使用高储区。

◆笨重、体积大的品项储存在较坚固的层架底层并尽量接近出货区。

◆轻量货品储存在有限的载重层架。

◆将相同或相似的货品尽可能靠近储放。

◆滞销的货品或小、轻及容易处理的品项使用较远储区。

◆周转率低的物品尽量远离进货、出货区及仓库较高的区域。

◆周转率高的物品尽量存放在接近出货区及较低的区域。

◆服务设施应选在低层楼区。

2.储位确定

1)根据商品周转率确定储位

(2)根据商品相关性确定储位

(3)根据商品特性确定储位

(4)根据商品体积、重量特性确定储位

(5)根据商品先进先出的原则确定储位

四 商品储存方法

(1)定位储存

■定义:

定位储存是指每一项商品都有固定的储位,商品在储存时不可互相窜位.

■适应条件:

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货物须控制不同的保管储存条件,或防止不同性质的货物互相影响;重要物品须重点保管;多品种少批量货物的存储。

■注意事项:

在采用这一储存方法时,必须注意每一项货物的储位容量必须大于其可能的最大在库量。

■优缺点:

采用定位储存方式易于对在库商品管理,提高作业效率,减少搬运次数。

但需要较多的储存空间。

(2).随机储存

■定义:

随机储存是根据库存货物及储位使用情况,随机安排和使用储位,各种商品的储位是随机产生的

■适应条件:

储存空间有限以及商品品种少而体积较大的情况。

■优点:

由于共同使用储位,提高储区空间的利用率

■缺点:

增加货物出入库管理及盘点工作的难度。

周转率高的货物可能被储放在离出入口较远的位置,可能增加出入库搬运的工作量;有些可能发生物理、化学影响的货物相临存放,可能造成货物的损坏或发生危险。

(3).分类储存

■定义:

分类储存是指所有货物按一定特性加以分类,每一类货物固定其储存位置,同类货物不同品种又按一定的法则来安排位。

■适应条件:

商品相关性大,进出货比较集中;货物周转率差别大;商品体积相差大。

■优点:

便于按周转率高低来安排存取,具有定位储放的各项点;分类后各储存区域再根据货物的特性选择储存方式,有助于货物的储存管理。

■缺点:

分类储存的缺点是储位必须按各类货物的最大在库量设计,因此储区空间平均的使用率仍然低于随机存储。

(4).分类随机储存

■定义:

分类随机储存是指每一类商品有固定的存放储区,但各储区内,每个储位的指定是随机的。

■优点:

其优点是具有分类储存的部分优点,又可节省储位数量,提高储区利用率。

因此,可以兼有定位储存和随机储存的特点。

■缺点:

分类随机储存的缺点:

货物出入库管理特别是盘点工作困难。

5).共同储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