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型分析与鉴赏方法.docx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型分析与鉴赏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型分析与鉴赏方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型分析与鉴赏方法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型分析与鉴赏方法
教材回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译文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洞庭湖水,广阔无垠,依稀看见与长江相接。
南飞的大雁带走我忧戚烦闷的心情,远处的山峰衔来一轮美好的明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推杯换盏,畅饮美酒。
醉后朦胧里一阵阵凉风起,吹得我翩翩起舞袖带旋回。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为什么?
解析:
这首诗的第三句有的版本写作“别秋江”。
两种用语都表达了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但“引愁心”用拟人化手法更富有感情色彩,与“别秋江”相比更胜一筹。
答案:
我认为“雁引愁心去”更妙。
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此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意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真题对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白话译文
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
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风吹得越来越少,天涯路远,哪里没有芳草呢!
围墙里有位少女正荡着秋千,围墙外行人经过,听到了墙里佳人的笑声。
笑声渐渐就听不到了。
声音渐渐消散了。
行人怅然,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
问题: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答案:
①“绕”字好,围绕。
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村民安静生活的场景。
此词使之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拂晓。
清晨,燕子自由自在飞翔,绿水缓缓流淌。
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答题指导:
①正面回答,观点要鲜明,至于孰优孰劣,一般可自由选择。
②比较鉴赏时应有所偏重,可采用正反对比的方式进行鉴赏,得出一有一无的结论。
(2016·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题。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
古代兵书。
③时髦:
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
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白话译文
三十年前我就饱读了兵书《六韬》,也算得上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豪。
曾经因为国家危难披金甲征战不辞辛劳,而今依然位低身闲,也不愿卖掉心爱的宝刀。
两臂健壮,尚嫌铁弓弓力太软;眼睛明亮,仍能看得清战地上烟云高飘。
庭前昨夜秋风起,警觉敌人趁草黄马肥入境侵扰,我苦恼不能策马疆场,羞看这带有团团花纹的旧战袍。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
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从炼字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首先找到要比较的内容,即比较原诗颈联中的“健”“明”和题干中的“弱”“昏”哪两个字表达效果更好。
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每组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区别。
本诗中,不管用哪两个字,都能表达作者杀敌报国之心。
答题时一定要先亮明观点,然后作具体分析。
答案:
观点一:
“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
“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6分)
【答案】14.B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特别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
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故选B。
15.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
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
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
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
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
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
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
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
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考查类型
类型一
解题步骤
①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
②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
③从表达思想感情上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板
我认为×××句更好,此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修辞格),使句子更××(生动、凝练、具有表现力……),更能表达出诗人××的心情。
类型二
解题步骤①明确所炼之字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揣摩其在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②结合所用手法,分析其所写内容。
③分析这个字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
④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分条作答,使答案条理清晰。
答题模板
答题模板
①两诗中都写了××字。
②在前诗中,×字××(统领、引领)下文,表现出对××的××(追求、向往),抒发了××的情怀。
③后诗中的××字,则表现了诗人对××的××,抒发了××的情怀。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题目。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登崖州城作①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①《登崖州城作》是李德裕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
《送杜十四之江南》白话译文
两湖江浙紧接壤,河道纵横水为乡。
您去正值春江满,烟云弥漫水茫茫。
暮色深沉天已晚,孤舟一叶停何方?
心随友人望天涯,无限思念痛断肠。
《登崖州城作》白话译文
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遥望帝京,这是鸟儿也要飞上半年的路程。
连绵的青山似乎非要把我留住,百转千回层层围住这崖州郡城。
两诗都着一“望”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
首先明确两首诗中“望”字所望的对象。
第一首中“望”的对象:
天涯,即友人远去的地方。
第二首中“望”的对象:
帝京,即皇帝所在的京城。
其次分析“望”字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第一首诗,送友远行望“天涯”,抒发的情感:
离别之苦。
第二首诗,被贬官海南望“帝京”,抒发的情感:
对国君的眷念及望不到帝京的失落感伤。
答案:
孟诗之“望”是极力远望友人离去的方向,通过这一“望”字,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无限牵挂的痛苦之情。
李诗之“望”是登楼远望帝京所在的方向,引领下文的景物描写,既表达了对国君的眷念和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设题角度
了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诗歌比较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比较点,或者说,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
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
1、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2006年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和《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问题: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
请作简要说明。
2、诗与画的意境比较(2005年广东卷)
《春日登楼怀归》寇准
问题:
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
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
3、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2005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问题: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4、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2005湖南卷)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和《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问题:
两诗都着一“望”字。
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
5、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2005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和《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问题: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6、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2005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汪元量
问题: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7.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王安石
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主要抓两方面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
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
可从词法(词类活用)、句法(特殊句式)、修辞(拟人等辞格)、意境、音韵、心理感受等角度展开,言之成理即可。
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
诗歌鉴赏方法
1
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
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
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
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
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
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
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4
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
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5
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
句意理解方面:
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
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
张冠李戴、想当然等。
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
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7
清楚诗人的用典
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
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
(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
(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8
记诵诗歌鉴赏口诀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9
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答题一般程序
(1)认读感知。
读诗后继续仔细阅读各个选择项,借助它们进一步再去对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题。
另外,还要读标题,读注释,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领悟作者的心情。
(2)启动情思。
熟悉材料以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已知选项进行大胆筛选。
比如,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去掉;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小,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3)单项核对。
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
这样,又可为鉴赏扫除了一大障碍。
(4)辨析真伪。
在提供的答案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还会出现自相矛盾,如选择项中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