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商品市场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70271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商品市场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商品市场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小商品市场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小商品市场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小商品市场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商品市场分析.docx

《小商品市场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商品市场分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商品市场分析.docx

小商品市场分析

打开世界地图,您将清晰地看到:

嘉兴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州,南濒杭州湾。

其陆地面积391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38.07万人,下辖南湖、秀洲两个区,平湖、海宁、桐乡三个市和嘉善、海盐两个县。

  嘉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中国江南文化的发源地。

早在六、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此孕育了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马家浜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源头之一。

嘉兴历代名人辈出,仅近现代就涌现出了文坛巨匠茅盾、国学大师王国维、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漫画家丰子恺和张乐平、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等一大批名家大师。

  嘉兴自古为富庶繁华之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嘉兴承载着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辐射、苏南开放型经济和浙南民营经济的交汇影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目前所辖县(市)均进入中国百强,三分之二的镇进入全国千强镇。

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15.3亿元,增长10.7%;财政总收入252.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6.9亿元,分别增长20.4%和20.6%;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1.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538元,分别增长11.7%和13.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2%;城镇登记失业率3.5%;人口自然增长率-0.45%。

此同时,嘉兴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社会发展水平列浙江省前列,市和所辖五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行列,全部荣获省级文明城市(县城)、省级教育强县(市)称号。

嘉兴是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也是浙江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

嘉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环境优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嘉兴自然风光以潮、湖、河、海并存驰誉江南,境内有革命圣地南湖、“天下第一潮”海宁钱江潮、“江南水乡古镇”嘉善西塘和桐乡乌镇,以及海盐南北湖、平湖九龙山等一批著名景点,构成了独有的江南水乡特色。

目前全市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7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

  嘉兴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广大创业者的投资热土。

交通便捷,铁路、公路、水路四通八达,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沪杭铁路复线、320国道、沪杭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和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线等贯通境内,全市境内的高级和次高级路面铺装率居浙江省之冠,实现了嘉兴市到所辖县(市)的半小时交通圈和嘉兴到上海、杭州、苏州的一小时交通圈。

建设中的沪杭客运专线(高铁)将于2010年国庆前通车,届时到上海、杭州均不到20分钟。

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东方大港”的深水良港——嘉兴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2007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417.58万吨,其中外贸货物呑吐量285.27万吨。

嘉兴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拥用全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核电站和国家“八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嘉兴发电厂。

  嘉兴人民勤劳智慧、热情好客,热忱欢迎海内外朋友来嘉兴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在这片古老而富有活力的土地上,您将亲自感受和了解嘉兴辉煌的昨天、富有生机的今天和充满希望的明天!

嘉兴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嘉兴发展更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据统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15.30亿元,增长10.7%;财政总收入252.1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6.87亿元,分别增长20.4%和20.6%;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1.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538元,分别增长11.7%和13.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2%;城镇登记失业率3.5%;人口自然增长率-0.45‰。

 

  

(一)全力推进保稳促调。

一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加速蔓延,我市经济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按照“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要求,及时研究对策,强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结构调整的工作措施。

加强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组织推动银企对接,积极引进市外金融机构,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努力扩大信贷规模,全市金融机构新增本外币贷款264.4亿元,同比多增43亿元。

强化用地保障,积极推进土地资源开发和建设用地复垦,全市新增宅基地复垦面积1万亩,盘活存量土地2.2万亩。

大力实施“四个双百”和市区“百项百亿”工程,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6.69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性投入571.3亿元,分别增长11.9%和15.4%。

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6万个,增长4.6%,其中个体工商户增长11.1%。

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取消和暂停征收9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1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减免涉企地方税费超过13亿元。

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临港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东方特钢、大晨光电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扎实推进,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分别高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6.2个和11.6个百分点。

落实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大服务业招商和项目建设力度,沃尔玛华东配送中心、汽车商贸园二期等基本建成,成功承办浙江山水旅游节,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9.61亿元,增长19.6%,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24.49亿元,增长12.5%,高出生产总值增速1.8个百分点。

以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加大支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实现农业增加值105.5亿元。

 

  

(二)强化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

加大科技投入,全市财政科技支出5.2亿元,增长26.1%。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总部大楼、中科院嘉兴中心一期和市科创中心三期等投入使用,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中关村长三角创新园等项目正式落户,全市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1个、企业技术中心5个。

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品牌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5个、省区域名牌1个,授权专利3163件,其中发明专利73件,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多形式开展人才招聘活动,举办高层次人才与科技交流洽谈会,全年引进各类人才超过2万名。

强化节能减排倒逼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节能评估和合同能源管理,对12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重点用能监管范围扩大到年耗标煤1000吨以上企业。

启动“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市固废处置中心,基本建成市联合污水处理二期主体工程,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全面实施排污权交易,各县(市、区)均建立排污权交易分中心。

加大违法排污行为查处力度,强化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管,“飞行监测”达标率达93.5%。

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5%。

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成存栏生猪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整治任务。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三项约束性指标预计全面完成。

 

  (三)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全面启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扎实推进以优化土地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十改联动”,南湖区七星镇、嘉善县姚庄镇等“两分两换”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与浙江大学签订共同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市校合作协议。

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初步建立城乡一体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创新农村金融体制,积极推行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和政策性农民自主创业保险。

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实行政府资金在线审计,政府采购进一步规范。

加快行政机关内设机构审批职能整合工作,稳步推进现代事业制度改革试点,市级国资公司“三定”方案全面施行。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98.33亿美元,其中出口141.04亿美元,分别增长23.1%和20.8%;实际利用外资13.60亿美元,增长13.0%;新批境外企业23家。

引进内资121亿元。

加快推进滨海开发,嘉兴港货物吞吐量达2834万吨,增长17.2%,集装箱突破10万标箱,增长170.8%,新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85.3亿元。

深入实施接轨上海首位战略,完善区域合作工作机制,积极参与杭州都市经济圈、浙东经济合作区建设和“山海协作”。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力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先后派出应急救援和医疗救护人员160多人,捐赠救灾款物2.2亿元,完成6000顶帐篷生产任务,建成2510套5.7万平方米过渡安置房,组建了援建青川指挥部,各级财政安排援建资金1.1亿元,市和各县(市)承担的第一批对口援建项目全面开工。

  (四)加快城乡建设步伐。

全面实施“1640”工程,扎实推进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建设。

杭州湾跨海大桥及北岸连接线、杭浦高速、申嘉湖高速和嘉桐大道建成通车,天然气德嘉线建成供气,500千伏王店变3号主变建成投运,独山应急排涝、太浦河引水等工程进展顺利,嘉绍跨江通道、南北湖公路和秦山核电方家山扩建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

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湘家荡区域联合开发全面启动,湖滨区块和旧居老区改造扎实推进,月河历史街区开放营运,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和“七一”广场主体工程基本建成,环城河景观亮化改造全面完成。

各副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滨海新城初具形象。

实施强镇扩权政策,新市镇建设加快推进。

启动新一轮“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全市疏浚河道2100公里,植树造林1120公顷,建成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27个,城乡一体化供水人口覆盖率达70%,电气化、信息化村比例分别达到66.9%和59.6%,实现村村通公交。

 

  (五)全面加强社会建设。

深入开展“五城联创”,市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公共图书馆镇级分馆15个,市级标准村文化活动中心(室)实现全覆盖,被命名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市。

正式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嘉善田歌、海盐滚灯等5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档案史志等事业加快发展。

全面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广泛开展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免费提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科书和作业本,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扎实推进职业教育示范专业、示范基地建设,市中职园二期主体工程基本建成。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一期建成使用,嘉兴学院梁林校区一期、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迁建工程开工建设,全市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达3.7万人。

启动市老年大学迁建项目。

完善城乡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体系,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组织开展第二轮合作医疗参保居民健康体检,做好手足口病等重大疫病防控工作。

市一院迁建、市二院扩建加快推进,省荣军医院迁建工程开工建设。

认真抓好十四届省运会场馆建设及各项筹备工作,奥运火炬嘉兴传递活动圆满完成。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老龄事业继续发展,市残奥中心建成使用。

实施居住证制度,新居民服务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

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全市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数分别下降6.2%、9.8%和12.3%。

强化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妥善处置“问题奶粉”等公共安全事件。

切实做好信访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完成奥运安保任务。

支持国防建设,做好征兵、民兵预备役、人防等工作,军警民共建活动深入开展。

认真做好统计工作,第二次经济普查全面展开。

  (六)切实改善人民生活。

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全市新增财力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比例达73.1%。

积极推进以创业促就业,深入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村创建活动,新增城镇就业6.1万人,帮助2.8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市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净增10万、10.5万、6.5万、19.7万和6万人。

大力推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市参保人数23.4万人,18.8万名70周岁以上老人按月领取基本养老生活补助金。

完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大力推行实时结报,人均筹资额提高到190元。

调整职工最低工资、退休养老金、重点优扶对象抚恤补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市发放困难群众动态物价补贴1797万元。

进一步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全市新建经济适用房21.5万平方米,新增廉租房受益家庭712户,对974户农村困难家庭实施了住房救助。

市区12项民生工程如期完成。

 

  (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认真开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扎实推进“五型”机关创建,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竭力为基层和企业排忧解难。

加强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制度,推行政府领导领办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和听取意见制度,按时办结人大代表建议202件、政协提案362件。

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的沟通联系,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开展工作。

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好“市长电话”和门户网站,发挥社情民意调查网的作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科学民主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

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加强市级机关公务用车、公务招待和公房出租等规范管理,公用经费支出减少5%。

嘉兴作为我国较早开放的沿海城市,现已与世界上19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往来关系,截至2008年底,已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200多家外资企业落户嘉兴,累计引进外资81亿美元,并且已有超过30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嘉兴。

      2008年,嘉兴进出口总额198.33亿美元,增长23.1%,其中进口、出口额分别为57.29亿美元和141.04亿美元,分别增长29.1%和20.8%,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2.4%,加工贸易增长17.8%,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3.8%,高新技术产品增长14.5%,服装类产品出口增长14.8%,机电产品增幅明显高于服装类19个百分点。

全市新批三资企业242家,合同利用外资22.8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6亿美元,增长13%。

近年来,嘉兴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加大工业生产性投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特色优势产业和临港(河)工业,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

2008年全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979.95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266.55亿元,其中利润146.38亿元。

  一、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39.43亿元,同比增长16.3%,其中轻工业实现产值2029.90亿元,同比增长11.2%;重工业实现产值1809.53亿元,同比增长22.5%,重工业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从上年末的55.7:

44.3调整为52.9:

47.1。

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728.03亿元,增长23.1%,增速高于总产值增速6.8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07年的11%提高到1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21.76亿元,增长27.9%,增速高于总产值增速11.6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07年的14.7%提高到16.2%。

  二、产业集群进一步加速。

至2008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特色优势产业和临港(河)工业四大产业群占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0%,特别是纺织业、化学工业、化学纤维业、服装加工业、皮革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器机械制造业、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造纸业和金属制品业11大行业的规上总产值均突破了百亿元大关。

目前全市有平湖光机电基地、嘉善电子信息基地等6个特色产业基地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至2008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41.2%,快于总产值增速24.9个百分点;全市重新认定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0家,拥有中国名牌20个、中国驰名商标69个、省级名牌105个;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10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296家,其中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制造业企业577家。

嘉兴市为浙江省省辖市,下设南湖区、秀洲区,辖嘉善、海盐2个县以及平湖、海宁、桐乡3个市(县级市)。

嘉兴市有建制镇53个、乡1个、街道21个、城市社区(居委会)187个、乡镇社区111个、乡镇居委会12个、行政村940个。

其中:

南湖区有镇5个、街道6个、社区居委会55个、乡镇社区7个、乡镇居委会2个、行政村73个,陆地面积426平方公里;秀洲区有镇5个、街道2个、社区居委会4个、乡镇社区22个、行政村115个,陆地面积542平方公里;嘉兴经济开发区有街道3个、社区居委会17个、行政村10个;嘉兴港区有镇1个、乡镇社区11个、行政村11个;嘉善县有镇11个、社区居委会10个、乡镇社区15个、乡镇居委会1个、行政村162个,陆地面积506.6平方公里;平湖市有镇6个、街道3个、社区居委会34个、乡镇社区9个、行政村126个,陆地面积537平方公里;海宁市有镇8个、街道4个、社区居委会39个、乡镇社区22个、行政村161个,陆地面积688平方公里;海盐县有镇8个、社区居委会13个、乡镇社区1个、乡镇居委会9个、行政村104个,陆地面积508平方公里;桐乡市有镇9个、乡1个、街道3个、社区居委会15个、乡镇社区24个、行政村178个,陆地面积727平方公里。

2005年5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秀城区更名为南湖区。

   

  200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38.0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6万人。

全市人口出生率6.49%。

,死亡率6.94%。

自然增长率-0.45%。

全年迁入人口3.77万人,迁出人口2.38万人,人口机械增长率4.10%。

据5%。

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并经省统计局核定,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23.2万人,比上年增加4.6万人。

嘉兴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是浙江省城乡一体化的先行之地,社会发展水平列浙江省前列。

  嘉兴网络化基础设施基本建成。

基本实现市中心到周边大城市60分钟、到各县(市)城30分钟,各镇和中心村15分钟上高速的“603015”交通圈目标,提前实现等级公路通村率和路面硬化率“双百”目标,全市所有行政村已全部通公交,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100%。

实现自然村宽带全覆盖和新农村电气化县(市)全覆盖。

城乡一体化供水覆盖率70%。

  嘉兴公共服务日趋均衡化。

省级教育强县(市、区)、强镇创建实现“满堂红”,小学入学率100%,小学升初中比例99.99%,15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9.25%。

市级标准的行政村文化活动中心(室)建成率达到105%,“东海文化明珠”建成率90.5%,率先推进图书馆乡镇分馆建设,被命名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市。

实现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全覆盖,三大类12项公共卫生服务综合达标率97.78%。

社会发展水平连续四年居全省第3位。

  嘉兴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先后被列为全国和联合国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城市,城乡一体化就业格局基本形成。

率先制定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健全新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农民参保率96.51%,人均筹资水平名列全省第2位,被列为全国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试点城市;城镇“三无”对象和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99%以上,住房、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制度不断完善。

  嘉兴生态化发展理念渐入人心。

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五县(市)均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已建成13个“全国环境优美镇”、40个“省级生态镇”,建成131个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

率先建立“城乡一体、四级联动”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机制,日处理垃圾2000吨,受益农户在95%以上。

畜禽规模养殖场治理任务基本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进展顺利。

污水集中处理能力达到66.75万吨/日,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1100吨/日。

  嘉兴制度化基层民主日益健全。

在浙江省率先制订实施镇、村两级组织工作规程,先锋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和乡镇志愿者等制度落实完善,村“两委”无候选人直选比例分别达到60.3%和67.5%,村务公开规范化建设达标率76%。

成功实现省级平安市、平安县(市、区)“三连冠”。

  嘉兴多元化增收机制初步建立。

全市近3/4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工资性收入约占农民收入的2/3。

200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538元,名义增长13.5%,实际增长7.9%。

2009年是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更是蕴含重大机遇的一年。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推进创业创新,坚持把保增长摆在首位,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区域和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文化、生态和社会建设,切实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生产总值增长9%;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1.8%;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6%;实际利用外资13.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上年涨幅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

-8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3%

作者:

 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09-09-19    

1-8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2.62亿元,同比增长15.3%,比上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

其中,当月实现零售额55.03亿元,同比增长16.0%。

批发零售业增长速度居各行业之首。

1-8月,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68.23亿元,同比增长15.8%;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2.51亿元,同比增长15.0%;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11.88亿元,同比增长1.0%。

城市市场消费快于农村。

农村市场增长14.9%;城市市场增长15.4%,高于农村0.5个百分点。

汽车类商品继续保持热销。

限额以上企业汽车类零售额35.65亿元、同比增长32.2%

上半年嘉兴经济运行情况

作者:

 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09-07-22    

上半年嘉兴经济运行情况

 

7月22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统计师姜东发布2009年上半年嘉兴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据省统计局初步核算结果:

全市生产总值84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1%,增幅比一季度回升2.5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48亿元,增长2.2%,高于一季度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476.46亿元,增长3.5%,高于一季度4.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419.85亿元,增长1.9%,高于一季度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30.33亿元,增长13.3%,高于一季度1个百分点。

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分析指出,上半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外需持续萎缩的宏观环境,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以赴保增促调,及时出台各类扶持政策和措施,扎实开展“三服务”专项活动,经济运行自二季度起呈现企稳向好态势。

一、农业生产保持平稳,粮食面积继续增加

上半年,各地粮油直补及良种补贴等相关政策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全市农作物春播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