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66828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分析.docx

《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分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分析.docx

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分析

前言

回顾我国近期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上个世纪,特别是90年代之前,经济成分主要是由国营单位组成,这种经济模式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不适应。

由于我国的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低,这就不可避免地需要灵活多样的经济成分来促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通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一

方面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一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

策,提倡多种经济并存,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之后,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出现

了大量的中小企业。

近些年来,企业注册数量成几何级数增加。

目前我国进行工

商登一记的中小企业己超过1800多万户,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01%。

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生活中作为组成部分之一,不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里,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中均占有突出地位。

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具有不

可超越的优势,提供了巨大的就业机会,创造了相当的国民财富。

在我国,中小

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60%,工业新增产值的70%以上是由小企业创造的。

就业方面不但吸纳安置下岗职工,同时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中小企业是经济市场化的基本力量。

新世纪我国大力提倡市场经济,而市场

经济的繁荣来自竞争,大量中小企业能够对大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

构成竞争压力,始终保持竞争态势;敢于采用和尝试新技术,从而成为新技术推

广应用的重要力量,促使产品的竞争更加充分,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我国,中小企业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又是深化改革的推动者,完全

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

中小企业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

中小企业的创立大多由个人出资,出资人既

是企业所有者,又是企业决策者和经营者,业务的开展一般从自己熟悉的行业开

始;开展业务凭经验,用人靠“关系”,导致企业不能吸纳有能力的专业人士加

盟,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企业组织结构不健全,运行不规范。

企业从成本方面考

虑,导致运作不能按照成功的现有模式去运作。

开始阶段效率相对较高,但是随

着企业的发展,赢利的增加,导致员工的积极性下降,出现一些不利于公司发展

的行为。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结合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环境,探讨我国中小企业的未来生存发展摸式,对我国中小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

济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1章绪论

窗体底端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2002年,在中国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已经增长到3570万家,这个数字占到了国内所有企业数量的99%。

然而,中小企业的出生率高,其关闭率也高。

英国贸工部对1988年至1993年企业寿命的统计显示,近一半的新建企业“活”不过三年,国内也有类似的说法:

“好不到三年,活不过五年”[1]。

一般来说,新企业大多是小的,小企业经受的风险很高、抗风险的能力很低。

小企业风险有外部因素造成的,也有自身存在的内部风险。

政治经济环境、市场条件、企业自身管理等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小企业的成长。

而在我国中小企业文化中,存在着三个毒瘤:

家族式企业文化、独裁式企业文化以及军事化企业文化[2]。

企业文化属于一种亚文化,自然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这就形成了家族式企业文化产生的根源。

家族式企业文化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罩上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使经营管理具有非理性特征和落后性特征。

冲破家族企业的种种弊端,是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独裁式的经营文化的产生除了根源于我国的传统“人治”观念之外,还得益于改革开放初期政策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放权”。

许多企业能够存在到今天,与经营者具有独到的成功绝招有关,他们或承受风险的能力特别强,或对机会特别敏感,或有运作市场的丰富经验等等,这些独到的能力,使他们养成了无往不胜的自信,再加上产权所有,所以这些经营者总是事无巨细必躬亲,形成职能部门凡事不敢决断,等待老板指示决定的作风。

这种文化氛围中,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会不断下降。

在我国的企业中,不少经营者喜欢用军事化那一套来管理经营企业。

虽说商场如战场,但商场毕竟不是战场。

市场上一切活动的目的是赢得客户,而战场上的最大目的是消灭敌人,以消灭对手的心态参与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和竞争对手有任何形式的合作。

并且市场要求诚信,最终可以达到双赢,而战场可以兵不厌诈,最终是非赢必输。

所以军事化的管理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长期看来,这种文化存在本质上的缺陷,必然会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3]。

可持续的发展观否定“高消耗、高消费、高污染”的粗放式的生产方式,这对我国中小企业创业和发展提出了强烈要求,为我国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取得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在认识到核心竞争中“硬件”要素作用的同时,应该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充分认识核心竞争力中“软件”要素的重要性、特性以及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为此,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特点重点从品牌塑造与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形象塑造、独特营销策划和差异化服务提供等方面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企业竞争能力,一般是指企业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比它们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者更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

简言之,就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中,相对于其它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能力的升华。

核心竞争力是由竞争力的发展和提升而来。

核心竞争力不仅表现为关键技术、关键设备或企业的运行机制,而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有机融合,是各种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核心竞争力越强,则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也就越强。

1.2.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核心竞争力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

单就从单一方面,就有颇多论述:

徐建中、孙德忠、荆玲玲在《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的一文中,简述了知识管理能力与竞争能力关系研究现状,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方法与模型,得出了知识管理能力越强,竞争力越强的结论。

邹艳张雪花韦铁在《知识管理与企业竞争战略的匹配性分析》一文,提出知识管理的三个阶段:

知识识别、知识配置、知识创造,构建了知识管理与企业竞争战略动态匹配关系图、战略定位与知识配置动态匹配示意图用于分析知识管理与竞争战略的匹配性。

徐建中,荆玲玲,陆军在《知识管理促进技术创新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机制研究》一文中,指出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源泉.而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流程又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能使企业产生独特性的是企业不断创造和运用各种新知识的能力.是运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机制模型。

王金圣在《基于创新的企业核心竟争力解释》一文中指出:

解释企业核心竞争力应从一个动态的角度着手,企业的创新和创新过程就提供了比较好的动态解释视角,企业核心竞争力源于企业的自主创新,企业只有创新才能获取和维持核心竞争力。

在其他方面的论述中,亦有颇丰论述,江海潮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非核心竞争力竞争追随与均衡》一文中,指出企业核心和非核心竞争力追随会导致其竞争力升级和竞争力趋同,并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非核心竞争力追随模型及模型均衡分析,认为企业应明智地权衡核心竞争力和非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发展,而不能盲目追随明星企业、特色企业发展竞争力,浪费资源。

张广德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模型选择研究》一文中,基于对价值链理,约束理论价、工程理论三种理论的综合分析,从创造用户需求的角度对企业产生价值的过程进行分解;寻求提升价值链最有效的切入点;平衡切入点选择的优先顺序。

三种理论分别应用了这三个不同的阶段以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模型。

国内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一个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有促进作用,但有些论述太过绝对,应视不同情况而定,对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个要素,不同企业的自身情况不同,对自身核心竞争力影响的主要要素也不同。

且学者大部分集中在对企业内部的分析上,对外部环境的论述较少。

核心竞争力的一个主要特性是动态性,在分析核心竞争力时,应注意外部环境的变更。

1.2.2国外研究现状

1980年,迈克尔·波特出版的《竞争战略》[4](CompetitiveStrategyTechniquesforAnalyzingIndustriesandCompetitors),书中总结出了五种竞争力:

它们分别是行业中现有对手之间的竞争和紧张状态、来自市场中新生力量的威胁、替代的商品或服务、供应商的还价能力以及消费者的还价能力,这就是著名的"五力模型"。

并为商界人士提供了三种卓有成效的战略,它们是成本优势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缝隙市场战略,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尔(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论文《企业核心竞争力》[5](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中,正式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IrinaSergeevnaNeganova在《Managingcorecompetencestocreatevalueforcustomers》这一论文中指出: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模型包括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步骤确认,发展核心竞争力,使公司的产品给其客户更多有价值的,从而提供其在全球市场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应使公司的产品给其客户更多有价值的使用。

一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允许更好地了解满足客户需要更好,才能成为在全球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C.K.Prahalad,G.Hamel,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

 

 

第2章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分析

中小企业是相对于同行业大企业而言的。

要解决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促进中小企业更好的生存与发展,首先就需要解决中小企业概念的界定问题,只有合理界定概念才能明确研究对象,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

 

2.1中小企业的概述 

2.1.1中小企业的概念 

中小企业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与大企业相对而言的概念。

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

一般是指在企业规模上除国家确认的大型企业之外的所有企业,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

 

2.1.2中小企业的界定和划分标准 

万兴亚,许明哲(2010)归纳指出:

目前世界各国界定企业规模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是客观性标准,即以销售收入、生产能力、从业人数等客观性指标为划型标准。

其中各国的制造业以从业人数为标准带有普遍性。

如表1[5]所示。

第二种方法是相对性标准(主观性标准),即以行业中的相对份额指标为标准。

例如,事先规定某行业大型企业要占10%,其余为中小企业。

此后该行业协会根据某一标准排序,根据排序的结果来确定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

表1.各国制造业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美国

加拿大

法国

英国

德国

日本

韩国

从业人数

<500

<300

<500

<100

<300

<300

<300

对企业规模的划分标准,迄今为止我国曾经共做过5次规定。

2003年2月19日,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精神,由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等四部委共同研究制定的《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公布实施。

见表2[6]。

 

表2.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

行业名称

指标名称

计算单位

大型

中型

小型

工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

2000以上

300-2000

300以下

销售额

万元

30000以上

3000-30000

3000以下

资产总额

万元

40000以上

4000-40000

4000以下

建筑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

3000及以上

600-30000

600以下

销售额

万元

30000及以上

3000-30000

3000以下

资产总额

万元

40000及以上

4000-40000

4000以下

批发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

200及以上

100-200

100以下

销售额

万元

30000及以上

3000-30000

3000以下

零售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

500及以上

100-500

100以下

销售额

万元

1500及以上

1000-1500

1000以下

交通运输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

3000以上

500-30000

500以上

销售额

万元

30000及以上

3000-30000

3000以下

邮政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

1000及以下

400-1000

400以下

销售额

万元

30000及以上

3000-30000

3000以下

住宿和餐饮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

800及以上

400-800

400以下

销售额

万元

15000及以上

3000-15000

3000以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在各类媒体常常见到的“规模以上企业”,并不见得都是大型企业,其中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

这样的划分方法完全是出于统计方法和管理上的需要。

总结归纳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内涵的表述,主要包括依法设立、内部组织结构简单、自主经营、在与本企业相关产品的市场中不具有垄断力量、承担社会责任、存在形式多样化,并在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范畴等七个方面。

科学合理地划分企业规模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国家对企业实施科学有效的分类管理和指导,同时也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接轨的需要。

尽管确认企业在哪些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好是可能的,但要识别为什么做得好、竞争对手可能会如何复制等,经常是不可能的。

里朴曼和罗曼尔特称之为“普遍模糊”,他们同时得出结论说,这一点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企业可以保持持久竞争优势,持续获得超额收益。

 

2.2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的特点

我国从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出一条真理:

要想国家富强,不实行市场经济是不行的,而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制就没有市场竞争的保障,市场就无法存在和发展,经济也就无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特别是近年来,针对一些领域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突出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许多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行政条例等等绝大部分被废止、修改,一大批新的法律、法规出台,尤其是宪法对市场经济的最终确立确定了方向,至此己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市场经济法制体系,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到反不正当竞争法,从刑事诉讼法到刑法的深度修改、从国内经济合同法和涉外经济合同法统一的立法活动到其他民事法律的修订…这些无不是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出现的。

但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某些方面和领域还相当严重。

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国内商品没有信誉,消费者缺乏消费意愿,扩大内需的基础还比较薄弱。

2.2.1政府逐渐转变职能,市场环境逐步与国际接轨

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部同样要求我国需要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化的环境:

(1)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手段将受到规范和制约,需要转变观念,作出调整

(2)人才竞争将有可能加剧

(3)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特别是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对政府监管

能力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4)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有可能加大

(5)我国部分产业和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2.2.2非市场化的管理方式仍大量存在

尽管我国己经出台了不少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了市场管理体系,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刚刚经过二十几年的摸索,而且是逐步从计划经济下过渡而来,很多非市场化的因素大量存在,非市场化的管理方式仍然大量存在。

首先,企业的行政管理分散,互不统一,有些是重复管理,形成“婆婆”多的现象。

国有企业大多分属于国家的有关部门,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分散在匡家工商局、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地方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企业管理机构。

管理分散,互相推楼,企业无所适从。

其次,企业融资困难。

这方面中小企业的困难更为突出。

由于我国现在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诚信度还很低,加之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风险大,资信较差,造成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成本高,融资难度大,加上社会在所有制等问题上的偏见等原因,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最后,经济的地方割据仍然存在。

党的十六大之后,发展经济成为我国发展的主旋律己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如何保证对企业的政策做到全国一盘棋还有一定的距离。

这是因为全国整体的经济发展虽然整体比较迅速,但地区差异依然较大,各地区为了自身利益,大都存在着考虑地方利益的“土”政策和做法:

扶持本地区企业,抵制外来产品。

2.2.3市场监管存在着很多问题,政策引导还存在许多盲区

首先,企业的有关管理部门,如工商、税务、劳动等部门,对待企业特别是

中小企业,有些行为不是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而是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这一方

面使得企业考虑如何改变自身的现有问题,同时,又促使他们处理好与管理部门

的业务关系和个人。

结果不仅企业的经营受到负面影响,而且即使企业存在的问

题也无法得到解决。

其次有些管理部门还存在乱收费、乱摊派,这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负担,特

别是一些经营有利润、规模在扩张的企业,往往成为乱收费、乱摊派的对象,使

企业不敢形成利润、不愿扩大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另外,从国家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政策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缺乏统一、独立的政策体系。

从个体、“三资”和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来看,中小企业的确得到了很多政策优惠。

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形成系统的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体系。

(2)有关生产力方面的政策,宏观调整的多,改善微观运行的少。

(3)有关生产关系方面的政策,宏观上关于多种所有制并存政策对民营中小企业的促进大,相对而言,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政策收效小。

(4)有时存在宏观政策与地方政策、行业政策和地方政策的冲突问题。

(5)国家的服务功能差。

2.3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和生存环境

2.3.1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从构成来讲,主要存在民营、集体、国有三种情况,由于集体、国有企业存在所有者缺位的问题,通过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改组为股份合作制,或出售给集体或个人,正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在市场经济下正在收缩。

国有企业的比例在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分别是16.71%,41.91%。

本文讨论的主要对象主要指民营和公司制化的中小企业,以代表当代中小企业的民营企业为代表。

(1)企业数量急剧上升

(2)企业寿命逐步延长

(3)缺少职业经理人,尤其是缺少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4)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

(5)企业的经营理念落后

第3章我国中小企业经营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小企业在最近十几年中,取得巨大的发展,但是这些发展主要得益于三个原因:

一是国家市场经济的宏观政策,国家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是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正是由于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才带动了中小企业的蓬勃兴起,反过来又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三是国有企业存在着产权不明晰、所有者缺位等企业制度上的缺陷,使得中小企业在相当程度上发展得更快。

整体上讲,中小企业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中小企业的经营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有些严重地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3.1企业的短期行为

3.1.1中小企业普遍注重眼前利益

作为一家企业,赢利是当然的目标。

但是作为中小企业,应该讲企业的发展是第一位的,开始的赢利只是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开端。

但是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什么赚钱干什么。

有许多企业涉及自己一窍不通的热门行业,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行业“容易赚钱”。

但当所有的企业都争先恐后涉足这一领域之后,结果是浪费了时间和资源,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但许多企业仍痴心不改,希望通过追逐热线来获得成功。

例如1993年许多企业筹资介入房地产行业,放松了在本企业最擅长的领域精心经营。

3.1.2注重短期资源

在这方面最突出的就是我国的许多企业,由于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带有严重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思维惯性。

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存在着此方面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政府的依赖;二是对政治的热衷;三是钻政策的空子。

一些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千方百计地利用政府资源,并将企业演变为一个政治工具,利用政府政策来保护自己,而不是去开拓发展市场,而是寻求政府保护,企业可能获得暂时的利益,企业的发展方向却错了。

3.1.3注重企业经理人,忽视企业运营的改造

现在在市场经济中,出现了一批有经营业绩的商界“名家”,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商界的成功者只能是说明己经成功过,而且是在特定的环境下。

当然,他们应该得到应有的肯定,事实上也得到了很多企业的青睐,被有些企业挖走,高薪聘用。

很多企业结果并没有获得预期的结果,其原因一方面说明,他们的成功是在特定的企业小环境和国家的大环境下取得的,另一方面说明,不理想的结果很大的原因是企业自身存在着各种管理问题。

企业的问题需要逐步地发现,并有步骤地解决,并非一个管理者在短时期一赋而就的。

3.1.4重利润、轻资金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而资金是企业财产的货币表现,利润与资金是两个含义不同的经济概念,资金存在于经营过程之中,是企业经营得以正常开展的先决条件,利润产生于企业经营过程之后,是经营效果的直接反映。

但经营利润的产生往往伴随着资金的良性循环与周转,所以利润与资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经济联系。

可是在企业经营的多数情况下,利润的账面数额与同期企业的资金周转、回笼的实际情况并不一致,这是因为利润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来计算的。

对于快速成长的企业,偏爱利润,忽视对资金周转状况的分析与把握,往往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由于中小企业目前的融资渠道少,融资难度大,极易造成业务高速成长后,因资金链出现问题而导致企业破产的结局。

3.2模糊的战略定位

企业明确自己的经营领域是企业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而决定企业经营领域的关键因素,从外部来看,主要是该领域的成长空间和价值空间,从内部来看,主要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

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取决于企业的资源结构。

每个企业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结构和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方式不同来确定自己的经营领域,当环境发生了变化或资源结构发生变化之后,企业也要改变自己的经营领域。

3.2.1通过多元化降低风险

企业在经过一定时期的运营之后,往往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经营良好:

一是经营出现问题。

无论哪一种情况的出现,都会容易导致企业决策者考虑多元化经营。

许多企业之所以进行多元化经营,原因在于它们认为将十个鹅蛋放进一个篮子比将十个鹅蛋放进十个篮子风险更大,这个道理小孩都懂。

但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同时照顾十个篮子,恐怕一个也照顾不好。

这样搞多元化实际的风险比想像的要大得多。

因此多元化搞得不好,不仅降低不了风险,反而会增加风险。

3.2.2以目标代替战略

在任何一个经营领域,企业都应有明确的战略。

狭义的战略就是使企业处于有利位置的行动计划。

要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企业就必须获得相对的竞争优势和相应的竞争能力。

波特根据企业的经营实践,总结出了三种通用的竞争战略,即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战略。

但是,我国的许多企业在描述自己的战略时,总是将销售额、市场占有率、产量、利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