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名人故事3.docx
《诚信名人故事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诚信名人故事3.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诚信名人故事3
诚信名人故事3
范仲淹在一次游览山水的时候,遇到了一群好学的牧童,范仲淹借机给他们上了一课,牧童们也努力争取到了一次可以学习的机会。
一天,范仲淹和他的好友滕子京游观天柱山。
清晨,范仲淹见东方已露出鱼肚色,便独自一人出门去了。
顺着弯曲大路,一路观赏,山清水秀,绿草如茵,他看得好不入迷。
此时,范仲淹见一群牧童围着一个扎着朝天辫的小牧童一声不吭,不知在干些什么。
他走上前去,只见这个扎着小辫的牧童手拿牛鞭,在地下一笔一划地写着。
仔细一看,原来这群牧童正在听小辫子讲课。
鞭杆作笔,大地当纸,在地下写个“刁字。
写好以后,还十分神气地说:
“你们知道这个字怎么念吗?
这个字念‘刀’,砍柴的刀……,小辫子还没说完,就听身后有人说:
“不对,你教错了。
小辫子一惊,转身一看,呆住了。
原来站在他们身后的是个穿着十分讲究,气魄非凡的官人。
牧童都呆呆地不敢作声,范仲淹笑了,上前拍拍小辫子的肩膀,和蔼地说:
“你教错了。
小辫子见这官人满面慈祥,这才胆大了点,辩解说:
“昨天在学堂门外,我见先生就是这么写得,先生说是‘刀’字。
范仲淹说道:
“笔画你没看清,就是错了那么一点。
小辫子急问:
“哪一点?
范仲淹走上前去,说:
“我写给你们看。
边说边将小辫子的牛鞭拿过来,在地下写着,还一边解释道:
“一个是一撇,一个是一提。
小辫子口里念着说:
“刀刁刀刁,念快了和刀的音差不多呀!
范仲淹说:
“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很多啊!
别看‘刀’、‘刁’二字相似,音也相似,但刁比刀厉害得多,弄不好,还要杀头的。
牧童们听了,十分惊奇:
“这么厉害,还要杀头?
范仲淹说,不信,我说段故事给你们听听:
过去山上有座破庙,庙里只有一位年轻的尼姑。
这尼姑苦钻学问,长得又美,十分惹人喜爱。
就是一点,不守清规戒律,喜欢结交朋友。
一天,他遇到一个很有学问的穷秀才,马上就与他成了朋友。
于是穷秀才就邀请尼姑到他家作客,两人非常要好。
后来,这个尼姑就经常跑到穷秀才家去串门。
日久天长,你来我往,朝夕与共,情同手足。
有时候谈出兴致来,竟忘了吃饭,睡觉,连五更天都不知道。
他们的行为很快就被传出去,人们纷纷议论。
不久,传到财主吕员外的耳朵里,他以为这样的事情有伤风化,进县衙就把小尼姑和穷秀才告了。
这一状果然就告中了,衙役立刻把小尼姑压倒大堂上审问,小尼姑好像没事一样,冷笑不语。
这下县太爷气极了,命人抬上刑具。
正要施刑,小尼姑赶忙说:
‘不必动刑,小人招供。
’衙役立刻递过纸笔,只见小尼姑提笔写道:
‘刀刁相像,瓜爪难分,戊戍胸中一点,斋齐足下分明。
’小尼姑写好之后放在地上。
差役忙吧供词呈上。
县太爷一看供词,又大量了一下尼姑,怒容顿减,点头说:
‘原来如此!
’。
便走下堂来,朝小尼姑上下一看,接着禽兽扶起小尼姑,并向小尼姑施一大礼,送出衙门。
范仲淹说:
“县太爷是有学问的人,看了招供,才知道小尼姑学问很深。
所以,才下堂朝小尼姑反复大量,知道自己差点把案子断错了,只好向小尼姑赔礼,放回庙里。
牧童们齐问:
“错在哪里呢?
范仲淹说:
“小尼姑不是说:
‘斋齐组下分明吗?
足就是脚啊。
“脚?
牧童们还是不解。
“对,就是脚。
范仲淹接着说:
“原来这个尼姑是个大脚,本身却是男子。
他为了逃避包办婚姻,住进破庙,研读经书。
他和秀才是在一起研究学问,所以往来密切。
这个县太爷十分爱才,问明情况之后,还常去向他们请教,从此,他们三人成为了好友。
你们看相形字中仅一点点区别,就有这样大的不同,一定不能写错,念错,一个人作学问就讲‘认真’二字。
小辫子听到这里,扑通朝范仲淹跪下,恳求他说:
“先生,你就做我们的先生,教我们认字吧。
牧童全都朝范仲淹跪下,异口同声地说:
“好先生,求求你,你就教我们认字吧。
范仲淹被这样勤奋好学的牧童们所感动,恨不得将满肚子的学问都教给他们,只是在此不能久住。
正在犹豫不知如何回答的时候,滕子京找他来了,范仲淹把此事简要地向滕子京说了。
滕子京一直就有创办学校,开启民智的想法,也很喜欢这些好学的牧童们,便一口答应下来,兴办学堂。
就这样,滕子京花钱在山上盖了座“范仲淹书堂,牧童从此有了先生,也有了书堂,白天放牧,晚上识字。
他们时时不忘范仲淹给他们讲的故事,认认真真,格外用功,其中一些人后来还成为了国家的栋梁。
蔺相如能完璧归赵,不仅需要胆识,更要有诚实和信义。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玉璧。
这是一块来历不凡的宝玉,相传由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发现,原先是一块未经任何雕琢的玉璞。
卞和先后献给几任国君,玉器工匠都说是块石头,使得卞和被国王砍去左脚和右脚。
等到楚文王继位,卞和怀抱这玉璞在山中哭泣。
楚文王知道后,让人剖开玉璞,果真是一块稀世美玉,便命名为“和氏璧。
秦昭王听说了赵惠文王获得玉璧的消息后,马上派遣使者送信给赵惠文王。
在信里,秦昭王表示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赵国收藏的这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得到信后一筹莫展,就跟大臣们商量应对之策。
众臣想来想去,觉得十分为难:
要是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会被秦国进攻。
议论了半天,一致认为该找个有勇有谋的人去秦国交涉,罪秦国,会被秦国进攻。
议论了半天,一致认为该找个有勇有谋的人去秦国交涉,但一时又想不出合适的人选。
这时宦官头目缪贤说:
“奴才推荐一人,此人叫蔺相如,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可堪此任。
赵惠文王问:
“你觉得他真能担此大任?
缪贤回答道:
“他是我的家臣,不仅有勇有谋,而且忠肝义胆。
我曾经犯下罪错,因怕您惩罚,私下里打算逃到燕国去。
蔺相如知道后,就劝阻我说:
‘您凭什么判断燕王会接纳您呢?
’我说:
‘我曾经跟随大王在边境上与燕王会见。
当时燕王私下里握住了我的手,表示愿意与我交个朋友。
所以,我觉得他会接纳我。
’蔺相如马上说:
‘但您要知道,当时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又是赵王的宠臣,燕王才愿意与您交朋友。
如今您是从赵国逃到燕国去,燕国害怕赵国,燕王肯定不敢收留您,只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
您现在不如袒露上身,伏在腰斩人的斧子上,亲自去向大王请罪,要求饶恕,或许还能得到大王的宽恕。
’我便按他的方法做了,大王您果然开恩饶恕了我。
我—直认为这个人是个勇士,足智多谋,能够圆满完成出使秦国的任务。
蔺相如说:
“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
赵惠文王说:
“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
“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
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
大王把和氏璧送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
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
赵惠文王说:
“那么就请先生去秦国一趟吧。
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
“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
秦昭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
蔺相如把和氏璧献上去。
秦昭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
他把璧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
大臣们都向秦昭王庆贺。
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
他知道秦昭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
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王说:
“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
秦昭王正在兴头上,未及多想,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谁知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
“大王派使者到赵国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
赵王召集大臣们商议,他们都说秦因贪婪,仗着自己的强大,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玉璧,而答应用来交换的城池我们是不可能得到的,大家本来商议不把玉璧送来。
可我认为,哪怕是平民之间的交往都要讲诚信的,何况秦国是个堂堂大国呢?
而且,我们也不能因为一块玉璧而伤了两国的和气。
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
如今璧在我手里。
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
说着,他两手举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就说:
“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
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王想,反正他也跑不了,就说:
“好,就这么办吧。
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公馆去歇息。
蔺相如回到公馆,叫一个随从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赵国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叫蔺相如上朝。
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王行了礼。
秦昭王说:
“我已经斋戒五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
蔺相如说:
“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
我怕受欺骗,丢了璧,对不起赵王,所以把璧送回赵国去了。
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
“是你欺骗了我,怎么反说我不讲信义?
蔺相如镇静地说:
“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
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
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绝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
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派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璧。
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
秦昭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词,不好翻脸,只得说:
“一块璧不过是一块璧,不应该为这件事伤了两家的和气。
结果,秦昭王还是让蔺相如回赵国去了。
查道吃枣留钱的故事:
北宋时期,有一个叫查道的人,一天早上,他和仆人挑着礼物去看望远方的亲戚。
他们走了一个上午,到了中午时分,两人都感到肚子有些饿了,可是方圆几里地却没有一家饭铺,怎么办呢?
于是仆人向查道建议说:
“主人,这四处也找不到食物,我们不如从送人的礼物中拿出一些东西来吃吧!
。
“那怎么行呢?
这些礼物既然要送人,便是人家的东西了。
我们要讲信用,怎么能偷吃呢?
查道很坚决地说。
仆人听他这么一说,知道没有办法说服他,只好无奈地看了看礼物,饿着肚子继续赶路。
走着走着,路旁出现一个枣园。
枣树上挂满了熟透的枣子,十分招人喜爱。
查道和仆人本来已经饿得发慌,更觉得饥饿难耐,便停了下来。
查道叫仆人去树上采些枣子来吃。
两人吃完枣,查道拿出一串钱,挂在采过枣子的树上。
仆人奇怪地问:
“这是什么意思?
查道说:
“吃了人家的枣子,应该给钱。
仆人说:
“枣园的主人不在,别人也没看见,何必这样认真呢?
查道严肃地说:
“讲诚实是人应有的道德,虽然枣主人不在,也没有别人看见,但我们既然吃了人家的枣子,就应该给钱。
说完,查道挂好钱,带着仆人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