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B卷复习班.docx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B卷复习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B卷复习班.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B卷复习班
河北冀州中学2015---2016学年第一次月考
高三往届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1-60题每小题1分,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官职)“授土”,司徒(官职)“授民”。
对这一史实最恰当的解释是
A.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B.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
C.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D.周天子重视礼仪制度建设
2.史学家张荫麟说:
“在一个王室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统治者而兼地主。
”依据史实判断这样的社会实行
A.小国寡民的民主政体B.皇权至上的集权制度
C.元老执政的共和体制D.天下共主的封国体系
3.下列材料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的是
A.“诸侯朝于天子……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
B.“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C.“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蘖无别,则宗族乱。
”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
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
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
5.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
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
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
”可见县邑制的出现
A.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B.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D.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6.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王国—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
这一变化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B.周边王朝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
C.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D.中央王朝统治范围极大扩张
7.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的社会政治型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向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下列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向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8.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
“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9.“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
”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A.开始设立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
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D.丧失作用,形同虚设
官僚贵族子弟
富豪
平民
贫民
69.6%
6%
15.7%
8.7%
10.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
由上表可见,汉代察举制
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D.沿袭了世卿世禄制
11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
“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
”从材料来看,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
A.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B.应在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
C.其公平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D.导致天下危困“乏人”局面
12.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A.秦汉三公制B.隋唐三省制C.宋代三司使制D.元代中书省制
13.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
这些现象说明
A.秦朝官僚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
B.西汉郡国并行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唐朝三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14.《通典》记载:
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侍中张衡上疏曰:
自初举孝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余力,乃草文法耳。
今诏书一以能诵章句、结奏案为限,虽有至孝,不当其料,所谓损本而求末者也。
文中“损本而求末”的“本”是指
A.孝、廉的选官标准B.门第族望的推选依据
C.科举考试的办法D.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5.上曰:
“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
”彦博曰: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宋神宗与宰相彦博的这一段对话表明
A.皇权空前加强
B.改革遭到官僚和百姓的共同抵制
C.皇权与官僚的利益冲突
D.皇权与官僚阶层的依存关系
16“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
其伐辽,一日内六招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闻。
”(钱穆《国史大纲》)这说明当时
A.军事行动保密性强B.政府执政效率较高
C.吏治混乱职责不明D.相权受到较大削弱
17.“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这位明朝学者的言论强调的观点是
A.民主制比君主制进步B.治理国家应当尊重民意
C.建立法治社会D.实行君主立宪制
18.在影视作品中,人们经常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
“陛”的两侧有近臣持兵刃站列,以防不测,群臣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
“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专制皇权不容逾越B.皇帝安危国之大事
C.封建等级制度森严D.皇帝显示自己威风
19.“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
故特明宣定例。
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清帝国国力强大,成为世界霸主B.清政府对他国具有立法权、执法权
C.依法剥夺洋商在华贸易与居住权D.严格区分鸦片走私与中英正当贸易
20.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C.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D.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
21.“(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B.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D.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
22.清朝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的管理与统治,其中我们可以借鉴的有( )
①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②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③对分裂势力进行坚决军事打击④大事集权,小事放权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3.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
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
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B.明清的君主专制
C.浅议焚书坑儒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24.请根据下述图片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皇权和相权之争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重要内容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D.反映了秦朝、唐朝、元朝、明朝四朝的中央机构的设置情况
25.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过程的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③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6.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说:
“中国历史绕不开封建制,也绕不开大一统和郡县制,就像中国的今天和未来绕不开现代化一样。
但是要从封建制中找到现代社会的必要元素,显然不大可能。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一部中国历史就是封建的历史
B.封建制、大一统、郡县制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C.研究中国历史,必须要研究封建制、大一统和郡县制
D.封建制中有现代社会的基本要素,只是需要去寻找
27.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三公权不及尚书……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这说明汉代
A.权力重心在中书B.皇权逐步加强
C.外朝受内朝牵制D.三省已具雏形
28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共有五次大规模巡游,路程超过2万公里,远远高于《尚书》记载的“天子五载一巡守”的古制。
巡游最重要的目的是
A.宣扬国威,安定天下B.平定叛乱,安定一方
C.奢侈享乐,玩物丧志D.金戈铁马,王道霸业
29“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下列史料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0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31.魏源在论及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时说,“三代用人,士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士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
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三代的用人制度是世袭的B.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
C.宋明时期的用人制度是相对公正的D.后世用人以公开始于宋明时期
32.明末冯元飙说:
“(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
”反映出明末内阁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33英国人费利斯·比托在19世纪中期随列强侵略中国时曾拍摄了一组照片(图略),照的是侵略者占领大沽炮台后的情景,此外还有一张北京雍和宫正门的照片,这组照片反映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4.著名学者田秉锷在《大国无兵》一书中认为:
“较之清王朝的制度,洪秀全政权的制度建设没有历史进步的大势。
”下列各项中,最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以“拜上帝会”为号召,发动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C.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案
D.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35.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
“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
”由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
A.《约法》未能体现资产阶级意愿B.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未成熟
C.三民主义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国情D.《约法》被毁有其必然因素
36.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
“中央委员会也缺乏知识,这是罢工失败的原因……大家确信中国有实行国民革命运动的必要,但是究竟应当怎样为中国革命运动工作的问题上,我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的还反对加入国民党。
”陈独秀意在强调
A.国民革命的必要性B.领导工人运动
C.对国民党进行妥协D.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37.国民党在一次军事行动前发表宣言:
“本党从来主张用和平方法,建设统一政府,盖一则中华民国之政府,应由中华人民自起而建设;一则以凋敝之民生,不堪再经内乱之祸。
故总理北上之时,即谆谆以开国民会议,解决时局,号召全国。
孰知段贼于国民会议,阳诺而阴拒;而帝国主义者复煽动军阀,益肆凶焰。
……本党至此,忍无可忍,乃不能不出于出师之一途矣。
”这一行动应是
A.二次革命B.北伐战争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38.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
“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
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危机
39.1937年8月20日,蒋介石签令颁发国军作战指导计划,其“方略”第二条为“国军部队之运用,以达成‘持久战’为作战指导之基本主旨,各战区应本此主旨,酌定攻守计划,以完成其任务”。
下面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依然延续了此前对日妥协的做法B.国民政府军事安排重心仍在剿共
C.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畏敌恐战心态D.体现国民政府实行积极的抗战路线
401943年1月的一份《大公报》写道:
“中美、中英的新约成立,是中国百年来的大事。
这两个公道的条约,把‘租界’、‘领事裁判权’、‘驻兵权’、‘内河航行权’等各种由不平等条约产生的名词送进中国的博物馆。
”材料中“中美、中英的新约”签订的主要因素是
A.废约是中国人民反帝运动的主要目标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C.国民政府的不懈努力D.中国人民长期坚持抗战
41.据《南台备要》记载:
“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B.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42.宋代曾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该规定
A.可能导致御史滥用职权B.使御史具备了类似唐朝中书省的职能
C.标志皇权专制达到顶峰D.可能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空前激化
43.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
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
”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
D.“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44.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宗法制得以恢复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45.《中国古代史》中指出:
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
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
下列各项与“平民得姓”关系最直接的是
A.郡县制度的发展B.小农经济产生
C.儒家思想的发展D.宗法制度的影响
46.陈胡公妫满系舜帝之子商均的32世孙。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把他封于陈,侯爵,并将长女太姬嫁给他。
对此,以下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初年曾经分封过异性贵族B.周统治者通过政治联姻巩固统治
C.陈胡公在封国内居于大宗地位D.陈胡公可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继承人
47.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
“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
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这反映了元朝
A.皇权被削弱B.相权得到加强
C.中书省独揽大权D.中书省职能专一
48.马克斯·韦伯指出:
“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俸禄与官职,因而使他们无法连成一气地形成封建官吏贵族。
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
”在他看来,该制度有利于
①提高行政效率②保证官员文化素养
③防止世家大族垄断官场④公平公正选拔人才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9.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
“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
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
”下列历史事件最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禁烟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文化大革命
50.某国议员威廉·格拉斯顿说道:
“他们(中国政府)警告你们放弃走私贸易,你自己不愿停止,他们便有权把你们从他们的海岸驱逐,因为你固执地坚持这种不道德的残暴的贸易……在我看来,正义在他们(中国人)那边。
”该议员是就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哪一次战争发表的言论?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1.《汉书·西域传》记载:
(汉宣帝时)“乌孙公主遣女来至京师学鼓琴,汉遣侍郎乐奉送主女,过龟兹。
”龟兹王留不遣,要求婚姻,得到允许成婚后,夫妻双方要求入汉朝贺。
龟兹王“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徼道周卫,出入传呼,如汉家仪。
”上述材料表明:
A.西域各族仰慕并学习汉朝先进的文化B.中原先进生产方式推动西域经济发展
C.中原的和亲政策推动民族融合和交流D.西域各民族对汉朝奉行朝贡贸易体制
52.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
这四个基本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如图9所示)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成熟完善。
以下关于四根“支柱”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郡县制度源于秦朝,其长官由中央任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科举制度保证了所有官员均凭考试成绩做官,扩大统治基础
C.尊儒制度确立于汉朝,其实施有利于巩固政治大一统的局面
D.国有专营制度使官营经济趋于主导,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3.西晋人卫瓘在评价九品中正制时说:
“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遗风。
”据此可知该制度
A.创立时保留传统选官方式B.选官尊重民意有民主推荐之风
C.不利于选拔民间实用人才D.使世家大族垄断了政府的权力
54.我国古代货币名称历经变化,秦称半两钱,汉称五铢钱(二十四铢为一两),唐朝时称“开元通宝”(意取流通的宝货),改变了以重量为币名的传统,唐以后历代的铜钱都称为“通宝”、“元宝”。
据此分析,唐朝“开元通宝”的流通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B.商品经济发展、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铸币权开始收归国有D.货币被视为财富的观念已明显增强
55.元代文学家关汉卿的杂剧作品题材广泛,有社会剧、爱情婚姻剧、历史剧、文人逸事剧等,唯独没有宗教剧。
由此可见
A.元代的宗教不受人重视B.关汉卿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
C.元代世俗文学发展迅速D.元代文人对国家政事不关心
5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对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有如下评述:
“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
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
”下列表述符合其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借助宗教形式是其失败的原因B.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反封建的文件
C.太平天国运动缺乏产生先进思想的经济基础D.太平天国运动缺乏先进领导阶级
57.有学者这样评价中国近代洋务企业:
“这些兵工厂和造船局设立时好像商业组织,可是它们没有相对的公司可以发生商业上的关系。
他们为制造者,可是社会上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
……他们也无从编制预算,因为政府本身尚无预算可言。
”此观点旨在说明
A.洋务企业具有资本主义因素B.洋务企业不面向市场,缺少竞争力
C.洋务企业不能进行成本预算D.洋务企业的运行缺乏社会组织机制
58.1951年毛泽东在给刘少奇的一封信中说:
“合理地调整现在的工商业,切实而妥善地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各种社会经济成份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有些人认为可以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是不适合我们国家的情况的。
”据此可知我国当时
A.仍在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以适应当时社会的生产力状况
B.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计划经济体制
C.致力于解决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以此完成民主革命
D.党内经济建设思想中的“左倾”冒进主义占据主导地位
59.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
在此,苏格拉底强调的是
A.知识即美德B.认识你自己
C.理性的行为方式D.反对宗教权威
60.图10是1870年至1910年英美德法四国的工业在全世界工业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图,与之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英国呈下降趋势源于福利制度的建立
C.德国持续上升得益于民主政体的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已形成
二卷(40分)
61.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
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
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材料二:
江泽民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材料三: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指出: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5分)
(2)材料三与材料二的评价是否矛盾?
你是如何理解的?
(8分)
6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
图一为1970年127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首都华沙犹太殉难者纪念碑前下跪,代表德国请求得到战争受害者的宽恕。
图二为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舍)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国有关对二战历史认识态度变迁的信息,并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