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6438142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16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

一、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 认识统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本课时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场景,使学生体验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从中进一步掌握数据统计的方法。

例1的教学要求是填写比较简单的统计表,体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统计,初步认识统计表。

2.通过教师带领同学们统计事物的数量,初步体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

3.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4.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和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统计,初步认识统计表。

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1.教师:

课件、图片 2.学生:

水彩笔

【教学流程】

↓       ↓

―→

↓       ↓

―→

↓       ↓

―→

【情境导入】

师:

新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大家订做新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课件出示四个颜色的方块。

(红、黄、蓝、白)

你最喜欢哪种颜色?

指名学生回答。

可是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预设:

先在班里调查,统计数据,再在全校统计数据。

在班里如何调查呢?

(预设:

举手投票)

我们现在就来调查一下。

喜欢红色的请举手,一共有(  )人,板书数字。

喜欢黄色的请举手……喜欢红色、喜欢黄色、喜欢蓝色、喜欢白色的人数分别为9人、6人、15人、8人。

真了不起,刚才大家当了一个小小的统计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板书课题:

统计)

【探究新知】

教学例1

刚才大家准确地数出了我班最喜欢各种颜色的人数,但想要非常清楚地看到喜欢哪种颜色的人多,必须借助于统计表或统计图。

(出示统计表)现在我们一起把刚才的数据填到这个表格中。

(学生说数据,老师填数,并告诉学生这就是统计表)老师指导学生明确,统计表能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来。

问:

1.全班共有多少人?

2.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

3.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什么颜色合适?

全校都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

为什么?

4.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了哪些信息?

【巩固应用】

完成第4页“练习一”第1题和第2题。

学生可分组统计并收集信息,然后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课堂小结】

提问: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统计,还认识了统计表。

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把我们今天学的数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统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3页例2

【教材分析】

在前面学过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上,了解统计的意义与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是为生活服务的。

本册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

例2的教学要求是掌握数据统计的方法,能根据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能提出问题并解决。

【学情分析】

掌握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的基础上,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能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会用画“正”字、画“√”、画圈等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能把解决问题和统计知识综合起来,巩固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

2.通过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体会统计的意义。

3.通过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和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会用画“正”字、画“√”、画圈等方法收集信息和整理数据。

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       ↓

―→

↓       ↓

―→

↓       ↓

―→

 

【情境导入】

学校将要举办讲故事大赛,二

(1)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出一位参加比赛。

要怎么选呢?

(投票)

如果让你当记录员的话,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记录他们的票数呢?

(板书课题:

统计)

【探究新知】

教学例2

投票正在进行,到底谁是大家心目中的人选呢?

1.让学生想一想,说说自己统计数据的方法。

如果学生没有提到书中的方法,可让学生先看书,学着做一做。

2.介绍“正”字记录法。

同学们跟着老师做:

画一笔,表示1票,画完“正”字,表示几票?

看看书上,王明明记了几个“正”字,共多少票?

陈小菲记了几个“正”字再加几笔?

共多少票?

3.比较一下,哪种记录方法更方便清楚呢?

4.学生回答例2后面的问题,从表中你还能看出什么?

5.小结:

画“正”字,一笔代表1个单位,画完一个“正”字代表5个单位。

【巩固应用】

1.你们可真聪明,同学们,老师想带你们去春游,你最想去哪里?

出示:

地点

植物园

动物园

游乐园

森林公园

河滨公园

人数

  2.现在我们就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吧,老师请四名小记录员到前面来,谁想来?

记录员要注意认真听,仔细记,千万别漏记。

其他同学依次说出自己想去的地方,注意做到声音响亮,吐字清晰,并且要监督记录员记的是不是准确的。

好,开始吧。

3.记录完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想去的每个地方各有多少人,先来看看想去植物园的人数,谁来说说?

依次说出想去另几种地方的各有多少人。

4.数据收集完了,我们根据想去每个地方的人数制成了统计表。

5.从这个统计表中还可以看出什么?

小组讨论,代表汇报,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数据,每一笔代表1个单位。

生活中处处有统计,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就一定能发现它、运用它,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板书设计】

统 计

数据记录方法:

 画“正”字

一笔代表1个单位,

一个“正”字代表5个单位。

                      二 表内除法

(一))(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二、表内除法

(一)

第1课时 平均分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页例1和例2

【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学习除法的基础,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

教材提供了很多直观的、操作性强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平均分的含义。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有过分物品的经历,但缺乏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

教学时,由分物品的具体情境引入“平均分”后,要让学生实践操作,在过程中建立概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初步建立公正、公平、团结、合作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难点: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

1.教师:

课件 2.学生:

每人准备18个圆片

【教学流程】

↓       ↓

―→

↓       ↓

―→

↓       ↓

―→

【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班来了几个客人(请学生模拟客人),我们有一些礼物,要分给客人,你能不能帮老师分一下?

怎样分才好呢?

引导学生说出答案。

(板书课题:

平均分

(1))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的客人有三位,只有6颗糖果,你打算怎样分给他们呢?

出示课件:

6颗糖果,3个小朋友

师:

这6颗糖果怎样分给3个小朋友?

同桌讨论,用小圆片代替糖果分分看。

例如:

(1)分成三份。

1颗,1颗,4颗

(2)分成三份。

1颗,2颗,3颗

(3)分成三份。

2颗,2颗,2颗

师:

这样的分法,你们同意吗?

为什么?

每个人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请多名学生复述。

2.教学例2

师:

同学们已经懂得了平均分的道理,我们就尝试来平均分这18个水果吧。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按教材的分法做一下,用小圆片代替水果。

生1:

1个1个地把18个水果分到6个盘子里。

生2:

先在每个盘子里放2个水果,再在每个盘子里放1个水果。

生3:

每个盘子放3个水果。

师小结,引导学生明确平均分的方法是多样的。

【巩固应用】

完成第8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

引导学生观察4幅图,说出每幅图的意思,再判断哪些是平均分。

是平均分的,要说明每一份同样多,不是平均分的,要说明至少有一份与其他几份不同。

第2题:

要求学生数出每一份有几片树叶,强调每一份同样多才是平均分。

【课堂小结】

1.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平均分东西的事情吗?

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平均分

(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页例3

【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

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印象,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

【教学目标】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操作和交流,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       ↓

―→

↓       ↓

―→

↓       ↓

―→

【情境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分了糖果和水果,大家都能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

这节课又会分哪些东西呢?

2.出示教材第10页分果冻情境图。

3.提问: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4.汇报,交流信息。

【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师:

看到分果冻这个画面,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板书课题:

平均分

(2))

2.分组讨论解决“能分成几份”。

3.学生汇报:

每2个一份,就是每份2个;8里面有4个2,所以能分成4份。

4.教师:

如果4个果冻一份,那8个果冻能分成几份?

(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5.小结:

如果4个果冻一份,就是一份有4个,那8个果冻里面有2个4,所以可以分成2份。

【巩固应用】

完成第10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

先让学生读题,再让学生分分看。

师:

这两个小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

总数都是12,都是平均分。

不同:

前一问是求12里面有几个2,后一问是求12里面有几个6。

第2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问:

从图上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独立完成“圈一圈”。

小组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课堂小结】

提问: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

这节课我们运用所学习的“平均分”的知识,解决了很多问题。

我们学习平均分的例子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

【板书设计】

平均分

(2)

平均分

第3课时 除法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4

【教材分析】

除法运算的教学宜采用直接讲授的方式,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同时会读写除法算式。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对平均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平均分的活动中自然过渡到除法运算,便于学生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       ↓

―→

↓       ↓

―→

↓       ↓

―→

【情境导入】

1.谈话,出示教材第13页情境图。

2.提出问题:

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每盘应放几个?

请同学们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

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

可以是1个1个地分,也可以是2个2个地分或3个3个地分。

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个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课题:

除法

(1))

【探究新知】

教学例4

1.谈话:

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

除法。

问: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叫做除号。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在上下各点一个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

12÷4=3,读作:

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个竹笋分别平均分成2份,平均分成3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巩固应用】

完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课堂小结】

提问: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有什么收获?

小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除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进一步地学习除法,希望大家能够像今天一样表现出色!

【板书设计】

除法

(1)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12÷4=3

),被除数) ÷ 4,

),\s\do5(除数) = 5,))),商)

【巩固应用】

完成第14页“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课堂小结】

提问: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你还有哪些体会?

小结: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同时学习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设计】

除法

(2)

20,

),\s\do5(被除数) ÷ 4,))),除数) = 5,

),\s\do5(商)

第5课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页例1

【教材分析】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求商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和初步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连加、连减和乘法做基础,有了对除法的认识做铺垫和平均分的实践经验,应正确运用知识迁移规律,以旧引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使学生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难点:

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       ↓

―→

↓       ↓

―→

↓       ↓

―→

【情境导入】

师:

猴妈妈想请大家到花果山去做客,愿意吗?

聪明又调皮的小猴已经在家里等候着,它准备了下面的一道题,想和大家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出示课件)

2×K=10  3×K=6  4×K=8

1.小组合作完成,做好记录。

2.汇报。

3.评价和总结。

【探究新知】

教学例1

1.出示课件例1主题图,看图,思考问题:

图中一共有几个桃子?

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2.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

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1)学生交流想法。

(2)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12÷3的商是几?

你是怎样算的?

(想:

三(  )十二,三(四)十二,所以12÷3=4)

5.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6.小结:

在计算12÷3时,可以用口诀“三四十二”来求商,启发学生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

【巩固应用】

1.完成第18页“做一做”。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

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2.完成第20页“练习四”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

然后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每个小朋友几个气球”的问题,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教师巡视指导。

【课堂小结】

提问:

同学们,谁能说一说今天这节课我们都学会了哪些本领?

小结:

同学们非常聪明,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较熟练地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希望继续努力。

【板书设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

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12÷3=4

三(四)十二,商是4。

第6课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例2

【教材分析】

教材上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是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情境,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探究结果,促使学生逐步形成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节课的内容中已经知道乘法口诀与除法的关系,可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使学生熟练掌握求商的方法。

难点: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主题图、课件

【教学流程】

↓       ↓

―→

↓       ↓

―→

↓       ↓

―→

【情境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吃包子吗?

生:

喜欢。

师:

今天老师这里有些香喷喷的包子,想分给同学们品尝,可是老师不知道该怎么分,你能来帮帮老师吗?

(出示例2主题图)大家谈谈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生:

每屉有4个包子,共有6屉,一共有24个包子。

【探究新知】

教学例2

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1)每屉装4个包子,装了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2)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装4个,可以装几屉?

(3)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平均每屉装几个包子?

2.你会列式吗?

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

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

4.小结:

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仔细观察用了哪些乘法口诀求商?

通过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发现规律。

【巩固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口算出结果,并说出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

2.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读算式说得数,并说说你怎样算的。

观察每一组题,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结果。

【课堂小结】

提问: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在大量灵活、多样、有趣的练习中,巩固了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问题。

【板书设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

24÷4=6 24÷6=4

四(六)二十四

第7课时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例3

【教材分析】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列除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综合运用口诀求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学情分析】

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格子图、课件

【教学流程】

↓       ↓

―→

↓       ↓

―→

↓       ↓

―→

【情境导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谈话:

小朋友在课余喜欢哪些小动物?

养过蚕宝宝吗?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全班汇报。

【探究新知】

1.教学例3第1题。

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1)引导学生探究讨论:

知道了什么?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倾听学生讨论情况。

(2)学生汇报,理清解题思路。

(把15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教学例3第2题。

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1)引导学生讨论自学,找到已知条件和问题。

(2)汇报讨论结果,明确解题思路。

(把15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5,即求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

3.总结:

两道题都是“平均分”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不同点是运用的数量关系不同,第一道题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

第二道题是把15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5。

【巩固应用】

1.完成第24页练习五第1题。

(1)请学生读题,结合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讲题目的意思,激发学习兴趣。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

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2.完成第24页“练习五”第2题。

(1)学生仔细读题,指出题里说的是什么事,要求解决什么问题。

(2)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

(3)学生独立解答。

(4)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提问: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

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数学问题我们都会解决!

【板书设计】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15只蚕宝宝

1.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15÷3=5(只)

2.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15÷5=3(个)

                      三 图形的运动

(一))(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三、图形的运动

(一)

第1课时 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页例1

【教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