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形象的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6421504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形象的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形象的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形象的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形象的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形象的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形象的分析.docx

《古代诗歌形象的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形象的分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歌形象的分析.docx

古代诗歌形象的分析

古代诗歌形象的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归纳诗歌形象的分类;

3、体察鉴赏诗歌形象的切入点和答题组织规范。

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体察鉴赏诗歌形象的切入点和答题组织规范

复习的方法:

以课文和历年的高考试题为范例和模板,总结体悟形象的程序和要义,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年的高三复习备考。

复习教具:

多媒体

复习时间:

两课时

复习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考点与考纲阐释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

诗歌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诗歌使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

诗人正是借助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来创作诗歌的。

故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

近两年高考命题,对其三者的考察,往往是融会在一起,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许多考生惧怕诗歌鉴赏题,得分率很低。

失误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读不懂诗歌。

由于诗歌语言精练、含蓄、跳跃性大,较难理解;二是不了解事故鉴赏中的一些名词术语的含义、传统的审美习惯。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做点探讨。

二、真题体悟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8年湖南考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王昌龄

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诵,青山明月不曾空。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解析】有比较才有鉴别,在对比中彰现能力与水平。

湖南自主命题以来,非常重视诗歌的比较鉴赏。

此题既考查了思想内容(含义)又考查了表现技巧(作用)。

  【解析】

  李白、王昌龄同为盛唐著名诗人,二人友谊深厚。

王昌龄的诗歌久负盛名,但仕途却很坎坷,曾“屡见贬斥”。

天宝七年,又因“不矜细行,谤议沸腾”,由江宁丞贬为龙标尉。

第一首诗便是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谪为龙标尉后所作,大约作于天宝八年(749)。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是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

“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

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

龙标县当时是少数民族杂居之地,溪深涧险,“非人迹所履”,其生活条件艰苦。

王昌龄从江宁启程,要沿长江逆水而上,过洞庭,入沅江,然后才能抵达偏远荒凉的龙标。

诗中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内心凄楚更兼环境萧凉,更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三、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

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第二首诗作者虽然谪居龙标,但依然有闲情逸致寄情山水,携酒吟唱。

第一、二写景叙事,境界清新。

三句抒怀,四句借景抒情。

四、形象赏析

诗歌形象主要包括:

意象(物与意)、意境(景与意)、人物(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诗歌最具抒情性和形象性。

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总要借助一定的形象。

而诗的形象塑造与意境的开拓紧密关联,通过描绘形象创造意境,去反映生活,感染读者。

诗歌鉴赏中,我们还经常提到另一个名词术语——意境,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生活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思想蕴含在这种生活场景中。

形象又称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也称意象,就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每一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是一个形象,每一个自然风景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生活环境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完整画面也是一个形象。

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

诗歌的形象包括景物形象(或意象)、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一)景物形象: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景物形象包括景象和物象两个方面:

1、景象:

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

一般有:

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

典型例题1:

谒金门(唐?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析】“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

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

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

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

2、物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分析思路: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典型例题3:

早梅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分析解答: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模式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概说整个画面,这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或这写了什么样的景

2、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典型例题1: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步骤一)。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典型例题2: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钩疏箔:

把帘子挂起

问: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分析解答: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诗歌中常见意象及意义

意境与意象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但它们又有区别:

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意象就是象(诗歌中人、景、物)与意(作家情思)的组合。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耐人寻味、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是诗中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图景。

如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意象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意象的特点有二:

(1)意象内涵的固定性(某些有特定的含义)

如:

流水(愁多、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

例: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抽刀断水水更流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2)内涵的丰富性

①同一意象,不同内涵

如:

云(白云/黑云/青云/闲云/孤云)

②同一内涵,不同意象。

如:

愁。

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出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其中。

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傲”、“寂寞”、“孤芳自赏”、“高洁”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熟悉这些经典意象对于我们理解鉴赏诗歌意义重大。

月亮:

思乡怀人烘托情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菊花:

傲霜坚强隐逸高洁清高脱俗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离骚》)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高尚、纯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借菊寄寓诗人精神人格品质

梅花:

不畏严寒冰清玉洁孤傲清高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陈亮《梅花》严寒中最先开放的特点,敢为天下先的品质)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纯净洁白,因风布远,香色俱佳)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墨梅》清高守节,决不附应流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备受摧残的遭遇,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松柏:

傲霜斗雪孤直耐寒坚贞不渝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刘禹锡)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荷莲:

“不染”的高洁谐音双关“怜”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南朝乐府《西洲曲》: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

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梧桐:

凄凉悲伤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王昌龄《长信秋词》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唐人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徐再思〈双调水仙子?

夜雨〉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芭蕉:

凄凉之音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葛胜仲《点绛唇?

县斋愁坐作》)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吴文英《唐多令》)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李清照)

杨柳:

惜别之情思亲之意怀乡之思。

使别离蒙上悲切忧伤痛苦迷茫的情调,尽管春光无限,也会黯然伤神,“杨柳岸”成了凄苦离愁的地方,“烟柳断肠处”道明柳的意境就是凄婉哀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绿杨陌上多别离。

(温庭筠)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郑谷《柳》)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无名氏《送别》)唐朝,折柳送别更是盛行,长安灞桥,专门种植了许多杨柳,供人们离别时候攀折。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周邦彦),表面是爱惜柳树,深层的却是感叹人间离别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戎昱《途中寄李二》)

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李白《忆秦娥》)

蝉:

餐风饮露品行高洁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

(刘删《咏蝉诗》)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

(戴叔伦《画蝉》)

杜鹃:

“望帝啼鹃”哀怨凄悲“不如归去”乡愁思归

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李白《蜀道难》)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以杜鹃鸟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鹧鸪:

“行不得也,哥哥”旅途艰险离愁别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

(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

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郑谷《席上贻歌者》)

鸿雁:

游子羁旅思乡恋人孤独怀人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欧阳修《戏答元稹》)

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赵嘏《长安秋望》)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李商隐《离思》)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晏殊《清贫乐》)

乌鸦:

衰败凄凉恐怖惊惶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李商隐《隋宫》)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

猿猴:

哀鸣凄切悲凉伤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江水》)

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

(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

冰雪:

晶莹剔透心志忠贞品格高尚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宋张孝祥《念奴娇》)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沙鸥:

清新明快飘零伤感

舍南舍北皆春水,单见群鸥日日来。

(杜甫《客至》)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水:

愁思绵绵情丝不绝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相见欢》)

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羌笛:

凄切孤苦边塞离愁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渔家傲》)

中军置酒宴宾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长亭:

长亭南浦送别之所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李叔同《送别》)

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屈原)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江淹《别赋》)

禾黍:

昔盛今衰痛惜伤感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诗经》)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许浑《登洛阳故城》)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

(殷箕子《麦秀歌》)

其它:

浮云: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鸳鸯:

指恩爱的夫妇: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丁香:

指愁思或情结:

“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烟雾:

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春风:

旷达、欢愉、希望,东风:

春天、美好,

西风:

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

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

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路途的坎坷挫折,

露:

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酒:

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深夜(秋夜):

愁思怀旧

乡村:

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思归厌俗

山林、空山:

闲适隐逸、宁静安乐夕阳:

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天地:

人类渺小、人生短暂、心胸广阔、情感孤独

古人:

追慕、自愧自叹(常见古人:

姜太公、吴王、廉颇、汉皇、班超、祖逖、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谢安等)

古迹:

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常见古迹:

大运河、秦淮河、北固山(亭)、金陵、朱雀桥、乌衣巷、姑苏台、赤壁、台城、岳阳楼等)

诗词常用典故及意义

投笔

《后汉书》载:

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长城《南史?

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

“乃坏汝万里长城!

”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楼兰《汉书》载:

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折腰《宋书?

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郭沫若同志读叶剑英的诗后,和诗一首:

“千秋青史永留红,百代难忘正学功;纵使血痕终化碧,弋阳依旧万株枫。

鸿雁《汉书?

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贫乐》: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

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如李商隐《无题》: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秦观《踏莎行》: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东篱陶渊明《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类似的还有三径、五柳等)

如李清照《醉花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许浑《溪亭二首》:

“溪亭四面山,横柳半溪湾。

蝉响螳螂急,鱼深翡翠闲。

水寒留客醉,月上与僧还。

犹恋萧萧竹,西斋未掩关。

暖枕眠溪柳,僧斋昨夜期。

茶香秋梦后,松韵晚吟时。

共戏鱼翻藻,争栖鸟坠枝。

重阳应一醉,栽菊助东篱。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类似的还有阳关、长亭、南浦、柳岸等)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途中晓发(崔曙)

晓霁长风里,劳歌赴远期。

云轻归海疾,月满下山迟。

旅望因高尽,乡心遇物悲。

故林遥不见,况在落花时。

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如毛泽东《沁园春》: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雕虫语出汉代杨雄《法言》:

“童子雕虫篆刻,丈夫不为也。

”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南园十三首(李贺)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当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注:

雕虫:

诗中的意思是说吟诗作赋是没有什么大用。

辽海:

指辽东地区,因濒临渤海,故称,唐时这里常发生战争。

商女杜牧《泊秦淮》: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如王安石《桂枝香》: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杜康《说文解字》说:

古代的杜康发明制作了高粱酒。

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

如曹操《短歌行》: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白居易《萱草》:

“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

”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如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国维《红豆词》:

“南国秋深可奈何,手持红豆几摩挲。

累累本是无情物,谁把闲愁付与他。

(二)人物形象:

诗歌塑造人物的方法

(1)细节刻画法。

(2)烘托渲染法。

(3)对比衬托法。

(4)比兴牵引法。

(5)抒情寄托法。

鉴赏方法: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注意细节)

分析思路: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概说)。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3)表现出的意义

登幽州台歌(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

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蝉(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饮着清醇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

蝉因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吹送。

诗人借写蝉的声音能传的很远来说明一个具有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