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 小说文本阅读任务 教案.docx
《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 小说文本阅读任务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 小说文本阅读任务 教案.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小说文本阅读任务教案
准确判断叙事特点,全面分析叙事效果
任务情境
当我们的小说复习还在传统的三要素里打转转的时候,高考已悄悄为我们开辟了小说学习的新视野——叙事。
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体裁,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线索变化、安排技巧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更应该在复习中得到重视。
如果说先前的学习还处于零碎状态,那么现在有必要系统地思考与研究小说的叙事艺术及其答题之道了。
自主检测,自我诊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生 日
杨帮立
树叶稀疏,冠顶上还剩下最后一枚熟透了的柿子,小灯笼似的照亮着院落,闪着吉祥的光。
院后的野菊绽放了。
菊花开,露水轻,老太太一大早去屋后捋野菊了。
儿女们要用这些野菊装枕头,今个,孩子们会回来的。
此时的菊花很能满足她,似乎她一边采着一边开着,连着手采,这不会让她分神,她和花一起在时光里静悄悄的。
临近中午,隔着院墙,她还是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脚步声,一会儿听到挂在老柿子树上的提桶,入井打水的响动。
她返回院子,院子里空荡荡的。
提水洗洗脸,她想清醒清醒疑神疑鬼的脑子。
她取下提桶,掀开井盖——揉揉眼,是不是眼看花了——井里一条蛇,昂头张嘴吐着芯子。
井,盖得严丝合缝,哪来的蛇?
再看,还有,再看,又无,再看,还有。
哎——老太太长叹一口气,你咋一回来家就不小心掉进井里去了呢?
老太太来到屋檐下,那里有一根长竹竿,她要把蛇捞上来。
拿起竹竿,老太太又想起来这么光的竹竿怎么能捞起一条比竹竿还光溜的蛇呢。
她找来破布条子和几根木棍,在老木凳上坐下来,她要在竿梢绑上她能用得上的东西——这些对付生活的小聪明,都是和她生活半个多世纪的老头子教她的。
小时候她可是村里出了名的傻姑娘。
竹竿在她手指间长出枝枝杈杈,她满意地笑着,向井上看了一眼。
看了一眼,老太太僵那儿了:
井的上方老柿子树上吊着一条蛇,张着嘴吐着芯子。
两条蛇?
老太太疑惑着。
不会是两条蛇。
停一会儿,老太太坚定了她的想法:
水里的蛇是树上蛇的影子。
树上攀着层层蜘蛛网,蛇爬到网里,缠裹严实了,被一缕秋阳照的明晃晃的一绺蛛丝倒挂在树上,在清爽的秋风里荡着秋千。
还没摔怕。
老太太自言自语地说:
那年爬树摘柿子,不让你上,你偏逞能,掉下来摔断了腿,遭得不是罪?
你忘了?
一辈子玩性大,假逞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回来就还去上树摘柿子,不就还剩一个了吗,你看得真是清。
不能直接把你勾下来,掉井里咋办呢?
掉进井里不好捞啊,水也凉啊,激感冒了咋办。
再说,掉水里总是不吉利的事。
老太太盖上了井盖,是一口反扣的破铁锅。
老太太摸到竹竿,又想起一件事,锅铁多硬啊,万一再摔伤了咋办?
老太太到屋里,抱出一床她和老头子盖了许多年的被子来,软乎乎在井口上扯平铺好,这才拿起竹竿,颤颤巍巍小小心心地向那绺蛛丝勾去。
那蛇,扭动着细长的身子,在她眼里,在院里,在空中,玩起杂技来。
蛇一动,蛛丝偏向了一边,老太太一下子还没勾着。
别动,别动,别动……老太太接二连三地对着蛇喊:
再动,我不救你下来了,一辈子就是不听话。
那蛇,的确不听她的话,她还没再举起竹竿,它在空中闹腾得更欢了。
好,不听话,不就是年轻时练过几年杂耍吗?
天天在我面前显摆,一直把我哄到白露河岔子野地秋草里……老太太脸有些发烫,也许是中午的阳光发威了。
好,我今个好好让你显摆。
老太太从厨房里拿出一个豁了边的钢精盆,坐在旧木凳子上紧一声慢一声地敲着,蛇就很舞弄一阵子,终于吊直了身子,只剩下嘴一张一合了。
认输了吧,不逞强了吧。
老太太再举起竹竿,说,我也是糊涂了,蛛丝悬在一根枯树枝上,一勾不就断了吗?
啪的一声,蛇往下落。
滴、滴、滴,门外响起了刺耳的汽车喇叭声。
谁回来了?
老太太也不知道怎么丢下的竿,脚移得那么的快,瞬间站在了院门外。
菊花枕头做好没?
妈,饭熟没,饿死了。
是老四,这家伙从小就咋咋呼呼的,一脚跨进院门里。
倒是这外地的儿媳妇柔和,拉着一个剃着茶壶盖的小男孩说:
快喊奶奶。
茶壶盖眼里散发着怯怯的陌生的光,不肯开口。
不喊奶奶,我就不让你进门。
老太太沉下脸来,后退一步张开双臂把住了门口。
像是在逗孩子玩,又像是跟孩子较真。
妈,快让开,被子上怎么盘着一条花练子蛇,能咬死人,幸亏我今天顺路回来了。
老四大嚷着从院里冲了出来,竹竿枝枝杈杈上挂着那条蛇——头被砸得稀巴烂的,身上还在抽搐,尾巴还在颤抖着。
老太太跟随着蛇的尾巴浑身颤抖起来,目光渐渐呆滞:
你爹属蛇,你爹记得我今天过生日,变成蛇回来看看我,你,你,你把你爹……
没有风,那枚火红的柿子,正垂落在灿烂的秋阳里。
1.蛇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标示线索,展开情节:
小说以“蛇”为线索,叙写了老太太遇蛇、救蛇、忆蛇,老四打蛇等场景,虚实结合,层次明晰。
②揭示心理,刻画人物:
小说叙写老太太救蛇的言行举止与心理活动,表现了暮年孀居中的她对老伴的怀念,以及晚年生活的孤独寂寞。
③丰富意蕴,揭示主旨:
把蛇幻化为过世的老伴,营造了奇幻的意境,有利于突出主旨,呼吁人们关怀留守独居老人。
2.小说中幻觉与现实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更贴近老太太孤寂的心灵,使心理刻画更深入,人物形象更丰满。
②将老太太与老伴的真挚感情、与儿孙的隔阂等巧妙安置其中,使情节集中紧凑,发人深省。
今昔穿插,亦真亦幻,虚实相生,平中见奇,避免平铺直叙,使行文富于变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路灯和我们的街
[土耳其]阿古兹·涅辛
我们街上的邻居对于四年举行一次的参议员选举觉得很不理解,而且怨声载道。
您别以为我们有自己的参议员,能替我们做主,哪有这样的好事?
……也别以为我们能从自己街坊里选出一个参议员。
那是白日做梦!
参议员们根本不到我们这条街上来,要是真有一位信步走来了,那么他一定出不去。
汽车从来不从我们这条街经过,电车不通,大车也不来,就连骡子也过不去。
您可别一高兴就路过我们的街——保管连您的怀表也会停住。
一个文明人在这个大城市里见到这样的街道,他的大脑准会出现故障。
可是我们却整天在这条骡子也过不去的街上来来往往。
大姑娘们拖着木屐吧嗒吧嗒地走着,光脚丫的孩子们在噼啪噼啪地瞎闹。
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就住在这条街上,能不走这条路吗?
可是我们街上的居民不知天高地厚,居然要管起国家大事来了!
他们居然不满意四年选举一次!
“哎,你们都是什么人哪?
你们知道什么是选举吗?
你们懂得参议员是怎样的人吗?
”我这样劝解他们。
可是白费劲。
他们哪能懂得这些?
他们自作聪明,而且根本不想明白一点道理。
这也难怪:
他们每天来往的这条街道是连骡子也过不去的呢。
“那好吧,既然不赞成四年选举一次,那么八年选举一次怎么样?
”我对他们说。
“不,选举次数要多些!
”他们回答说。
“两年选举一次吗?
”
“不,老兄!
要每天晚上天一黑就来一次选举。
”
“哎——敢情是咱们的街坊都疯了。
”我叹了一口气。
我们这条街也真怪,每个居民都欠着一身债。
这里的房东在撵房客,那里的债主把门捶得震天响。
门板上横七竖八地刻满了道道儿,因此送牛奶的、卖水的和面包铺掌柜的都没法再用小刀或铅笔在上面做记号了,小商贩在主顾家的门上用刀或铅笔画道,作为欠账未付之记号。
我们天还没亮就起身,然后一直到中午都在为生活而奋斗:
又是还债啦,又是收账啦,闹得不亦乐乎。
从中午到第三次祷告,是母亲揍孩子的时间,过了这段时间直到天黑,就是孩子你打我、我打你的时间了。
在一片搬嘴弄舌、说长道短的气氛中,夹杂着煎大葱的气味。
在这个时候,妇女们也不忘彼此相骂。
而从晚上一直到天亮,她们就一直和自己的男人吵架。
据说咱们这个地球的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这和我们有什么相干?
我们街上的战争并没有停止。
总之一句话:
我们街上的居民被这些所有使人忧伤、悲伤、烦恼的事弄得疯疯癫癫了。
“我说各位街坊,像选举这样的大事能每夜来一次吗?
”我想说服他们。
不料问题根本不在这里。
这里面另有文章。
我们街角上有一座路灯。
不瞒您说,这座路灯是有名无实的:
它既没有玻璃,也没有灯罩,也没有灯头,一句话——凡是路灯所应该有的一切玩意儿它一概没有,有的只是一根铁柱,可是我们已习惯叫它路灯了。
我们街上的居民早就忘记了路灯应该照耀街道这样一条真理,这根铁柱子光秃秃地竖立在街角,就好像一种装饰品。
可是它倒能使孩子们解闷开心。
他们走在铁柱周围转来转去,一看见乌鸦落在铁柱顶上,就拿弹弓射它们。
这座路灯是谁装的呢?
是一位什么大慈善家?
慈善团体吗?
国家吗?
政府吗?
市政府吗?
我们不知道。
什么时候装的?
为了什么?
管这些干什么,我们只听年逾古稀、行将就木的老年人说过。
这座路灯只在当年雷莎德苏丹登位的时候亮过一次,后来公布宪法的时候,它还点过一两夜。
至于它在共和国宣布成立的时候有没有点过,至今还是一份疑案。
有的人说点过,有的人却说没点过。
现在言归正传,且听我们的街坊对路灯和选举的关系如何解释。
一位老大爷心直口快地说:
“您记得不久以前的那次选举吗?
在选举的那天,给咱们的路灯安上了灯罩、玻璃、灯头,当天晚上就点上了煤气。
咱们这条街顿时热闹起来了!
可是一过了那夜,直到如今,路灯都没有亮过。
”
感谢上帝,这下子我总算明白过来了。
我懂得了我们这条街上的居民为什么希望每天晚上天一黑就进行选举——因为一选举我们的路灯就亮。
说实在的,我是同意他们的意见的。
3.对每天选举参议员的提议,“我”的态度前后不一,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始“我”认为居民完全不懂政治,提议“每天选举参议员”非常荒唐。
后来“我”明白了只有参议员选举时路灯才会点亮的事实,才真正理解居民。
4.简要分析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描写环境:
以时间为序,完整再现街坊们一天的生活,突出了他们生活的贫穷、混乱和悲惨。
②照应情节:
承接上文“咱们的街坊都疯了”“这条街也真怪”,为街坊们希望通过选举点亮路灯改善生活的内容做铺垫。
③凸显主题:
街上居民生活如此困顿、混乱,与前文关心参议员选举形成对照,很好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5.有人主张将小说标题改为“选举”,你是否同意?
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不同意。
①“我们的街”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文章中心事件是围绕“路灯”展开的。
②“路灯”象征底层民众的政治诉求。
“街”揭示底层民众生活的现实环境:
混乱、拥挤、贫穷。
③题目新颖,有悬念,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二)同意。
①“选举”是小说的主要情节,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每天选举参议员”的提议,反映了底层人民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对改变现状的迫切需求。
③只有选举参议员时才能点亮路灯,讽刺了选举制度的荒谬和社会的黑暗。
6.本文叙述特色鲜明,试从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叙述顺序等方面加以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叙述视角:
小说选用了有限视角,让故事逐步展开,引发读者的探究兴趣。
②叙述人称:
以大街居民的身份,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的方式来叙述,真实亲切,让读者有代入感。
③叙述顺序:
主体部分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叙述,流畅自然;有关街道居民生活和路灯的内容,则采用补充叙述的方式,对前文进行交待,方便读者理解,并体现主题。
④叙述腔调:
以幽默诙谐的拉家常式的腔调讲述,表面轻松有趣,更能体现主题的沉重。
通过“我”的讲述,使读者了解“路灯和我们的街”,流露出“我”对街坊们的情感变化。
诊断内容
是否存在问题(有问题请打“×”,无问题请打“√”)
必备知识
是否掌握叙事的必备知识?
审题
是否能辨清叙事方面的题目?
阅读
是否知道该如何阅读相关文字?
答题
是否知道这类题如何思考?
是否掌握这类题的答题要领?
总体印象
审、读、答,精准突破
1.单独提问
(1)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
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
。
(2)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样的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作品
。
(3)作品以对话形式叙述渡夫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
。
(4)小说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叙述,有什么好处?
请
。
题型标志:
均有关于叙事特点方面的专业术语。
2.综合提问
(1)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
。
(2)作品是如何叙述……的故事的?
请结合文本
。
(3)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
。
(4)“我”(或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
。
(5)请
结尾的表达效果。
题型标志:
题干有“叙述”“构思”“布局”“结尾”等字样。
无论是单独设题还是综合设题,题干均要求分析叙事特点及其艺术效果。
有关叙事方面的试题,需要整体性、全局性阅读,辅以标志性跳读。
1.整体阅读,事件排序
就是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事件提取出来并排序,这是做叙事题最需要的阅读基本功。
有了这个基础,有关叙事方面的特点基本上就清楚了。
2.圈点标志,快速跳读
要想真正掌握小说叙事方面的特点,还需要快速跳读,去圈点勾画相关标志词。
如圈点人称(尤其是“我”),可以发现叙述人称与视角;圈点时间、地点词语,可以发现叙事顺序及叙述时间和空间特点;圈点心理活动词语及对话语言,可以发现叙述安排上的特色;等等。
答题总公式:
叙事特点=准确判断叙事技巧+具体分析叙事效果
1.准确判断
有的题干已给出叙事特点,只要求分析艺术效果即可。
对于没有给出叙事特点的题目,需要借助整体阅读和知识储备,多方思考。
一般判断角度依次是:
叙事顺序、叙事人称、叙事视角、叙事技巧(主要是线索)。
其中最难判断的是叙事结构安排方面的特点,它会因文而异。
如《赵一曼女士》是历史与现实交织。
还有的是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有的以对话或心理活动为主体,有的叙事节奏缓慢或明快。
在叙事结构方面,有的是线性结构或圆形结构,有的是写实结构或象征结构等。
这方面的判断还是主要依据对文本的阅读与思考,在多角度判断时应有意识地关注小说特有的叙事特色。
2.具体分析
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结合文本对叙事特点(或手法)的内容具体分析,二是明确这种特点(或手法)的具体效果,重在后者。
分析具体效果,一要结合每一种具体叙事特点(或手法)的自身效果。
如使用第一人称,增加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全知视角依时间顺序,结构清晰却呆板,抑制读者想象,有限视角真实可信,加强表现主题、人物的力度,推动情节的发展,但宏大难、叙事难等。
二要结合文本具体展开。
展开的角度有:
(1)人物塑造:
①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接地气。
②使人物形象更饱满立体。
③使人物形象特征更鲜明生动。
④有助于烘托人物心理,体现人物感情。
(2)情节结构:
①推动情节发展。
②使情节更丰富完整。
③串联情节,使情节发展更加连贯,使行文更紧凑集中。
④使故事发展一波三折、波澜起伏,富有戏剧性。
⑤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层层铺垫,层层推进;照应开头、标题。
(3)艺术效果(读者感受):
①设置悬念,营造神秘氛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②留下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③使故事真实可信,使艺术描写更真实,让读者感同身受。
④富有趣味,富有诗意美,富有艺术张力,让读者回味无穷。
(4)主旨:
有助于凸显、深化、丰富小说主题。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灯
王鲁彦
我愤怒地躺在母亲的怀中。
母亲紧紧地搂着我,呜咽地哭泣着,她的泪纷纷地落在我的颈上。
我只是愤怒地躺着。
“你不生我不好吗,母亲?
”我怨忿地问。
母亲没有回答,母亲的脸色极其苍白。
我愤怒地伸出右手,竭力地撕我胸上的衣服。
“为了母亲,孩子……”母亲按住我的手,呜咽地说。
“咳咳……”我哭了。
风凄凄地摇荡着窗外的枇杷树,雨潇潇地滴在我心上。
母亲的脸色是那样的苍白。
我悲苦地挽住了她的颈,她的颈如柴一般的消瘦。
“让我死了罢。
母亲……”我哭着说,紧紧地挽着她的颈。
“不能,不能,孩子,我的孩子……”她的泪纷纷地落在我的脸上。
灯光暗淡地照着她的头发,她的头发如丝一般的乱,如霜一般的白。
静寂,静寂,世界上除了我和母亲外,没有一个人影,除了风和雨的哭声外,没有半点响声。
“罢了,罢了,母亲。
我还你这颗心,我还你这颗心!
你生我时不该给我这颗心,这在世界上没有用处!
”说着,我用两手竭力地撕我胸上的衣服,怨忿而且悲伤。
“啊,孩子!
”……母亲号啕地哭了。
她紧紧地按住了我的手,我竭力地挣扎着。
风凄凄地摇荡着窗外的枇把树,雨潇潇地滴在我的心上。
灯光暗淡地照着母亲的头发,母亲的头发如丝一般的乱,如霜一般的白,母亲的泪如潮一般地流着。
我抱住她的消瘦的颈,也号啕地大哭了。
有一滴泪,从母亲的眼中落了下来,滴在我的眼上,和我的泪融合在一处,渐渐地汇成了一道河。
我溯着河流走去,进了母亲的眼帘,一直到了母亲的心坎上。
在那里,我看见母亲的心萎枯了。
“母亲,为了你的孩子,你将你自己的心萎枯了。
然而你分给你孩子的那颗心,在世界上只是受人家的咒诅,不曾受人家的祝福,只能增加你孩子的悲哀,不能增加你孩子的欢乐。
现在,取出来还了你罢。
母亲!
”我哭着说,跪倒在母亲的心旁,解开胸衣,用指甲划开胸皮,我伸手进去从自己的腔中挖出一颗鲜血淋淋的心,放在母亲的心上。
母亲的心和我的心合成一个,热血沸腾了。
我急忙合上自己的胸皮,扣上了胸衣,忽忽地离开了母亲的心,出了母亲的眼帘,由原路回到了母亲的膝上。
母亲不知道。
“母亲,我不再灰心了,我愿意做‘人’了。
”我拭着眼泪对母亲说。
母亲微笑了。
母亲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欢乐,母亲的眼前露出了无限的希望。
只有灯,只有站在壁上的灯,它知道我在母亲心中所做的什么,不忍见那微笑,渐渐地惨淡了下去……
一九二四年作
(选自王鲁彦处女集《柚子》)
本文的叙述颇具特色,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我”的角度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②使用“我”与母亲的对话形式,使叙事更为集中;③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事,使行文条理清晰;④叙述中回环复沓,突出“我”内心的悲苦;⑤采用具有魔幻色彩的超意识流的叙述方式,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
(答对三点即可)
“叙述者”七问,问出别样的理解
近几年,无论是高考还是平时大市模考,在小说叙事方面都格外关注小说的“叙述者”,可以说是个热点。
小说的“叙述者”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谁在叙述故事(叙述人称),二是“他”站在什么角度叙述故事(叙述视角)。
如果能就此展开思考、追问,那么我们对小说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这对“叙述者”展开的连续“七问”就是:
①借谁的口在讲述这个故事?
②通过哪个人物的眼光在观察作品中的人和事?
③他与小说世界的关系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
④他处在情节发展的中心还是边缘?
⑤他给整篇小说带来什么样的情调和气氛?
⑥这个讲述者与观察者在故事进程中是否发生过变化?
⑦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或几个视点切入?
类题再练,即时巩固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温钝的刀
刘博文
不否认,女人的脸上是有过桃花的。
桃花灿烂,如日薄西山时特有的余晖,在玻璃镜片折射下,点缀着为数不多的光芒。
不刺眼,有引导与示好的意味。
还剩三天。
时间隐藏在手臂上的腕表里,不急不快地走着。
橱窗前的林一峰定下脚步,余晖一片片散下,打在他身上,和先前女人脸上的桃花相同,有催促的意味,是不是示好他就不知道了。
他只知道,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扶了扶镜框,玻璃橱窗里摆放的挂钟每转一圈,时间就像刀刻般划入他的皮下骨。
刀锋利,林一峰的心里,一直都住着这样一把刀。
此刻,他悄悄地将刀藏起,目光转向橱窗,眼神中重新透出一个少年应有的温和。
橱窗是精致的,从那里面传来的眼神也受到感应般温柔,也许是为了引导客人购买自家柜台上的物品,来收取提成而换做的温柔表象。
林一峰能理解,在每周一的市场营销课上,老师曾给他们讲过,在业内,这叫刀背营销法,往白了说就是营销者把自己如刀尖的脾气收一收,藏起来,展示给顾客的永远是刀背般温钝的笑容。
女人的笑容真的不失为温钝。
相比之下,林一峰的笑容便有点窘迫了,他已经不是第一次经过这片橱窗,远能搜索到的记忆停留在半个月之前。
不同的是,第一次并非经过,他是刻意进去的。
或者说,他是做好了足够的准备推门进去的,但他未曾料到,自己辛苦兼职赚的钱,与里面任何一件商品的价格都挂不上等号。
更别提那套做工精良的电动剃须刀了。
那天推门而出的林一峰的脊背,在推开门的瞬间弓成了小于号(<),像一把本该出鞘却不得不藏入袖中的刀。
还剩三天!
尽管隔着玻璃,林一峰仍能听见柜台上那把剃须刀的嗡嗡声——女人正在给客人试刀。
他低下头,用室友吴尽满嘴新潮的话形容,丧丧的。
说这话时吴尽正在刮胡子,那把拥有流线机身的电动剃须刀比魔术师还要神,眨眼工夫,吴尽脸上因为蓬勃生长的胡子而导致的邋遢、疲态全部消失了,林一峰知道它们的归处,胡碴的归处在那小小刀片下的罩子里。
艳羡的目光收回,林一峰在那一刻清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为了那套做工精良的剃须刀!
他将刀轻轻地藏在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处。
大三的课程不多,推算好时间,和多数精力充沛的同学一样,林一峰加入了大学生兼职的行列。
是好事,学校鼓励学生这么做,相当于早一天踏入社会品尝生活的艰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嘛。
是好事,对林一峰这个出身于农村,从小靠父亲养育的单亲家庭来说,真的是好事,大一时他就在电话里为兼职的事情和父亲争执过。
父亲的老观点,坚持让他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
就算要补贴家用,也得等到大三。
林一峰能够想象不修边幅、胡子拉碴的父亲土里刨钱汗珠子落地摔八瓣那种疲累,和老态。
大三,林一峰很快就成了店里最勤奋的外卖小哥,谁知道勤奋换来的不是褒奖与酬劳,而是辱骂,是损失。
只是晚送了十分钟而已,客户拒收,还向老板提出赔偿,堵车而耽误的十分钟,让他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化作乌有,直接盈亏自负。
和营销课上导师讲的案例一样,自负盈亏。
心被堵了的林一峰站在橱窗外,路灯渐次暗下,恍如林一峰胸腔里那颗越来越暗的心。
风沙掠过,洒在他已多日不曾修理的脸上,城市就是如此,好的环境都只留给属于这里的人,不知怎的,他突然想到了昨晚在朋友圈上看到的这句话。
他只是想凭借自己的双手来赚取一套剃须刀呀。
显然,他是不属于城市的那一号人。
抬起沉在腕表上的头,林一峰看见时间清晰的滑过,嗡嗡的剃须刀马达声从橱窗里渐渐消散,已是打烊时间,女人正将剃须刀收进柜台里。
只剩两天了,过了今晚的话……
不管了。
秋风拂过,林一峰蹙了蹙眉头,眉头如刀!
他推开玻璃门,逼近女人。
女人刚锁上柜台那把精致的锁,她没想到,自己的生命也将就此被锁上。
因为挣扎,女人的面孔变得绯红,桃花变得灿烂异常。
林一峰的刀误入了桃花深处……
还剩两天。
还剩两天就是父亲的五十岁生日了,五十知天命,林一峰想让父亲的面容显示出成年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