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三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17121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三篇.docx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三篇.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三篇.docx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三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三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三篇1

  第一单元除法

  1除法计算法则

  2判断商的位数:

  ①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字≥除数,商的位数跟被除数相同;

  如864÷4=(商是3位数),312÷3=(商是3位数)

  ②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字  如246÷6=(商是2位数)。

  3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到哪一位不够商1时,则添0,分为两种情况:

  注意:

商中间、末尾的0起着占位的作用,不能随便少去!

  4计算时我们要养成先估算,再计算,最后再验算的好习惯。

  除法的估算:

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候不必算出准确的结果,而是把一些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然后进行计算,这样的计算就叫做估算。

  除法估算举例:

312÷3≈300÷3=100

  除法的验算:

  能除尽:

被除数=商×除数

  有余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5辨析容易混淆的文字题:

  例:

①甲是176,乙是甲的6倍,乙是多少?

(“的”字左边的“甲”已知时,用“乘法”)

  乙:

176×6

  ②甲是1584,是乙的6倍,乙是多少?

(“的”字左边的“乙”未知时,用“除法”)

  乙:

1584÷6

  6乘除法混合运算法则:

  ①算式里只有乘除法,要依次计算。

  ②一个数连续除以另外两个数,相当于除以那两个数的乘积。

  例如:

200÷2÷4=200÷(2×4)。

  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

  1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对称轴:

  对折后能使两边重合的线叫做对称轴。

  3轴对称图形特点:

  对称轴是一条直线,对称轴两侧的对应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沿对称轴将它对折,左右两边完全重合。

  4轴对称图形的有:

  角、五角星、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和正多边形等都是轴对称图形等.

  5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不止一条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条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

  6既不是轴对称图形又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有:

  不等边三角形,非等腰梯形等.

  7平移:

  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运动,简称平移。

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图形经过平移,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相等。

  8平移的特征:

  图形平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9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初步认识:

  ①张叔叔在笔直的公路上开车,方向盘的运动是(旋转)现象。

  ②升国旗时,国旗的升降运动是(平移)现象。

  ③妈妈用拖布擦地,是(平移)现象。

  ④自行车的车轮转了一圈又一圈是(旋转)现象。

  10镜子内外的左右方向是相反的。

  第三单元乘法

  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2口算乘法:

  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前面数字相乘,再看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3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直接用两位数乘以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然后在乘积末尾加0即可。

  例如:

23×50=?

先用23×5=115,再在115后面添0,得到23×50=1150。

  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5估算:

  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候不必算出准确的结果,而是把一些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然后进行计算,这样的计算就叫做估算。

估算时,横式要写“≈”(约等号),答句中要加上“大约”。

  如:

估算18×22,可以先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去计算。

  (可以把一个乘数看成近似数,也可以把两个乘数都同时看成近似数。

  6凡是问够不够,能不能等的题目,都要三大步:

  ①计算、②比较、③答题。

  别忘了比较这一步。

  7笔算乘法:

  先把第一个乘数同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乘。

  8相关公式:

  乘数×乘因数=积

  积÷乘数=另一个乘数

  9运算顺序:

  先乘除,再算加减;

  同级运算,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内的运算。

  10乘法计算规律:

  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例如:

23×4=92,若23这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4扩大10倍,则积也扩大10倍,为920。

  第四单元千克、克、吨

  1质量单位:

  吨、千克、克

  千克:

称一般物品的质量或称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

用kg表示;

  克:

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用克作单位。

用g表示;

  吨:

称很重的或大型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

吨可以用字母“t”表示。

  2能说出常见物体的质量,或者为物体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

  小朋友的体重30千克

  一本书重50克

  一头大象重12吨

  一个书包重12千克

  一个西瓜重5千克

  一个苹果重200克

  一袋大米的重为50千克

  一张纸重1克

  注意:

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称较重物品用吨作单位。

  3千克、克、吨之间关系:

  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吨可记作“t”,千克可记作“kg”,克可以记作“g”。

  公式可以记作1kg=1000g,1t=1000kg。

  4换算方法:

  把千克换算成克,就是在克数末尾添上3个0;

  8千克=8×1000=8000克

  3千克120克=3×1000+120=3120克

  把克换算成千克,就是在克数末尾去掉3个0。

  21000克=21÷1000=21千克

  4123克=4千克123克

  把吨换算成千克,就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13吨=13×1000=13000千克

  8吨60千克=8×1000+60=8060千克

  把千克换算成吨,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14000千克=14000÷1000=14吨

  15600千克=15吨600千克

  5几种常见的称量工具:

  天平、台秤、电子称

  6简单计算时需要注意:

  ①认真读题,仔细审题;

  ②在计算一般算式时,得数的末尾也应该写出单位名称,但不打括号。

  例:

32千克×4=128千克;

  ③应用题在算式中要在得数后加括号,填上单位名称。

  例:

一筐苹果重5千克,8箱苹果重多少千克?

  5×8=40(千克)

  第五单元面积

  1、面积定义: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单位不同,无法比较。

  2、认识面积单位:

  平方米(m²)平方分米(dm²)平方厘米(cm²)

  3、面积单位的换算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平方公倾=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平方公倾

  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4、测量与比较

  ①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②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不同:

长度单位测量线段的长短,面积单位测量面的大小。

  ③在生活中找出接近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例子。

例如1平方厘米(指甲盖)、1平方分米(电脑A盘或电线插座)、1平方米(教室侧面的小展板)。

  ④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⑤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一定相等。

  5、长方形: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求长:

长=长方形面积÷宽

  已知周长求长:

  长=长方形周长÷2-宽

  求宽:

宽=长方形面积÷长

  已知周长求宽:

  宽=长方形周长÷2-长

  5、正方形: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求边长:

边长=正方形面积÷边长

  已知周长求边长:

边长=正方形周长÷4

  第六单元认识分数

  1、分数的意义: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占的份数作分子。

  认识几分之一: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认识几分之几: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2、比较大小的方法:

  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3、分数加、减法:

  ①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②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

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

  第七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

  1、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和表示:

  可以通过写“正”字或者画条形图的方式。

  2、信息应用:

  可以通过数据统计得到哪个选项得票最多或最少,从而决定该怎样选择。

还可以知道任意两个选项的得票数量差。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三篇2

  一、复习与提高

  1、小复习

  ①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算

  ②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

  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算式。

  怎么添括号?

如果有应用题需要先加减,再乘除的问题,列成混合算式,就需要添加小括号。

  例如:

草地上原来有3匹小白马,又来了5匹小白马,如果有48千克的草料平均分给它们,每匹小白马能吃到多少千克草料?

  ①3+5=8(匹)48÷8=6(千克)

  ②48÷(3+5)=6(千克)

  答:

每匹小白马能吃到6千克草料。

  注意:

小括号里的总是先算,它能改变运算顺序,非常重要!

  3、面积的估测

  能用数方格的的方法估测出不规则平面图形的的面积

  不规则的图形我们也能进行计算它们的面积:

用厘米的方格去数,当有不满一格的采用:

“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的原则去计数。

  4、平方分米

  

(1)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感知1平方厘米(c㎡)、1平方分米(d㎡)、1平方米(㎡)的面积大小。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100d㎡)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d㎡=100c㎡)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1㎡=10000c㎡)

  练习:

  10dm=______m10dm=_______cm10cm=________dm

  1m=_______cm6㎡=_________d㎡5d㎡=_______c㎡

  400d㎡=_______㎡100c㎡=_________d㎡

  25平方米=(   )平方分米

  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37000平方米=(   )平方分米

  5、组合图形的面积

  

(1)面积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x边长

  

(2)熟练图形的分割、组合。

  ①组合图形的组合关系,可以是几个图形的“和”,

  ②也可以是几个图形的“差”,

  ③图形的组合关系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关系。

  例如:

  注:

分割的图形尽量要少,用割补的方法进行,第①②④用的较多。

  二、用两位数乘除

  1、速度、时间、路程

  ①我们把每分(每小时、每秒)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②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③速度单位:

千米/时千米/天千米/秒……

  ④读法例如:

小象252÷4=63(米/分)

  读作:

六十三米每分表示:

小熊每分钟跑63米。

  ⑤应用

  能够给出的条件利用公式计算;能够给出的条件利用公式计算并比较。

  当路程一样时比时间,时间用的越少,速度就越快;

  当时间一样时比路程,所走的路程越长,速度就越快。

  练习:

  1、猎豹2分钟跑了3000米,它的速度是(),读作:

()表示:

()

  2、时间=();速度=();路程=()

  3、飞机从上海开往距离1100千米的背景,用了2小时,平均每小时行550千米。

速度是(),时间是(),路程是()。

  4、一架战斗机半小时飞行1200千米,这架战斗机的速度是多少?

  5、小胖8分钟走了520米,小亚6分钟走了396米,他们谁走的快?

  2、整十数与两位数相乘

  21×8=168→21×80=1680

  整十数、整百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可以先去掉因数末尾的0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相同个数的0。

  练习:

  12×70=15×80=3×230=

  7×120=15×800=30×23=

  12×700=8×1500=300×23=

  15×40=25×40=5×80=

  15×400=25×400=50×80=

  150×400=250×400=50×800=

  3、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

  例如:

14×12

  ①估算:

  14×10=140

  或者10×12=120

  ②计算:

  方法①用乘法:

把其中一个因数分拆成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

  方法②用减法:

把其中的一个因数分拆成一个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形式;

  方法③用减法:

把其中的一个因数分拆成一个整十数减一位数的形式。

  方法④用竖式:

  注意:

用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

  区分几个几相乘和几个几相加的算式:

①26个18相乘是多少?

②26个18相加是多少?

  4、两位数与三位数相乘

  例如:

28×112=?

  

(1)估算

  28×112大约是()

  20×112=(2240)

  30×112=(3360)

  28×112的结果在(2240)和(3360)之间,接近(3360)。

  

(2)计算

  方法1:

28×112方法2:

28×112

  =20×112+8×112=30×112-2×112

  =2240+896=3360-224

  =3136=3136

  方法3:

用竖式

  5、整十数除两、三位数/两位数除两三位数

  

(1)理解推算从14÷2,140÷2,1400÷2,1400÷20……

  

(2)除法的三种读法,14÷2,14除以2;14被2除;2除14

  (3)除法竖式计算方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一位数,先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前一位比除数小,就看前两位(除数是两位数,先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

每次除得剩余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4)试商方法

  ①首位试商(除数是两位数,可以用邻近的整十数来试商)

  ②同头无除商9、8(被除数和除数的最高位相同;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小)

  ③折半无除商5、4(例如368÷18=;368÷17=;368÷19=)

  ④口算试商(除数比较小时,例如81÷12=;128÷15=等等)

  (5)验算方法:

  先看余数是否比除数小,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6)判断商的位数(除数是两位数):

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字大于或等于除数,商的位数比被除数少一位;被除数前两位的数字小于除数时,商的位数比被除数少两位。

  (7)注意:

商中间、末尾的0起着占位的作用,不能缺少!

商的个位上不够商1,用“0”占位。

除到被除数哪一位不够商1时,要在那一位上用“0”占位。

  练习:

  1、在下面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20×(   )  70×(   )  2、计算:

  562÷32=3648÷27=

  三、统计

  条形统计图

  1、标题、单位名称、单位长度(一格可以表示1或2或5或10……)、统计项目。

  2、在条形统计图中,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直条的长短与一格所表示的数量有关。

  3、在同一统计图中,直条长表示对应物品数量多,直条短表示对应物品数量少。

  在不同的统计图中,直条长的数量不一定多,直条短的数量不一定短。

  4、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注意点:

  

(1)标题名称要写全,注意是***统计图;

  

(2)横轴统计项目,间距要一样;

  (3)纵轴的单位长度的确定,每格表示几要根据表格中的最大数据和给出的格数确定;

  (4)单位名称不要漏;

  (5)问题解决时,先在直条上方把数据写好,再进行解决问题。

  四、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

  1、整体与部分

  如果把()看成整体,()就是它的一部分。

  注意:

一个物体平均分或者任意分,每一份都是它的一部分。

  2、几分之一

  

(1)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就是整体的几分之一。

  

(2)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整体的几分之一。

  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块,每一块都是这个蛋糕的1/4。

  像1/2、1/4、1/8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

  注意:

一般写分数的时候总是先写分母,再写分子的。

  只有当整体分成了相同大小的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才是整体的几分之一。

  对于相同的整体,平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平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多。

  3、几分之几

  

(1)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

  

(2)意义:

①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有这样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②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3)分数的分母表示一个整体被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几份。

  (4)

  当分数的分母和分子相等时,这个分数所代表的的量与1(单位量)所表示的量是相等的。

  (5)分数的大小比较

  (6)分数的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五、计算器

  

(1)认识计算器按键

  ON/C电源开关/清除键M+累加键M-累减键MR存储数呼出键

  CE修正键MC清除储存键

  

(2)计算并用计算器检查

  628×84=356×27=836÷21=362÷16=

  3781+7269-2836=

  78×27×82=

  728×87÷872=

  (3)沿顺时针/逆时针每3个数构成一个数,将它们相加计算。

  六、几何小实践

  1、周长

  

(1)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长方形面积=长×宽(或宽×长);S=a×b

  长方形周长=2×(长+宽);C=2×(a+b)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S=a×a

  正方形周长=4×边长;C=4×a

  

(2)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或面积公式”的书写格式

  步骤:

①写“解:

”及字母公式

  ②计算并写好相应的单位名称

  ③答句“答: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3)公式逆推

  知道长方形的周长和宽,求长

  a=C÷2-b或a=(C-2×b)÷2

  知道长方形的周长和长,求宽

  b=C÷2-a或b=(C-2×a)÷2

  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求边长

  a=C÷4

  2、

(1)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割补法)

  求组合图形的周长(平移法)

  注意:

周长相等时,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等时,周长也不一定相等。

  

(2)谁围出的面积最大

  周长相等时,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周长相等时,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七、整理与提高

  1、乘与除

  

(1)用1、2、3、4组成两个两位数,乘积最大的是多少?

最小的是多少?

  ①要使乘积最大,在组数的时候,把较大的数字放在最高位,有两种情况:

41×32或者42×31,计算发现两个数的差越小,乘积越大。

所以应该是41×32=1312.

  ②要使乘积最小,在组数的时候,把较小的数字放在最高位,有两种情况:

13×24或者14×23,计算发现两个数的差尽可能大,乘积越小。

所以应该是13×24=312.

  

(2)复习乘除法的计算

  多位数除以两位数,判断商是几位数,首先看多位数前两位是不是比除数大,如果比除数大,商的位数就比这个多位数少一位;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小,那么商的位数就比这个多位数少两位。

  (3)格子算法

  2、分数

  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分子相同看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3、解决问题

  理解题目意思,解答应用题。

  4、周长与面积

  熟练周长和面积公式

  5、谁围出的面积最大

  

(1)周长相等,面积有大有小。

  

(2)周长相等时,长、宽数据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3)周长相等时,长、宽相等,正方形面积最大。

  6、搭配

  有序搭配,不重复、不遗漏。

  利用乘法原理

  7、数苹果

  

(1)有序思考列式计算

  

(2)巧算

  1+3+5+7+9+9+7+5+3+1=50

  8、放苹果抽屉原理

  目前的抽屉原理就是平均分的支少数,做题目之前分清楚哪是苹果哪是鸡蛋!

  

(1)N+1个苹果放进N个抽屉,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2个或2个以上的苹果。

  

(2)将MN+1个苹果放入N个抽屉中,则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有M+1个苹果。

  练习:

  ①把3本书放进两个抽屉,则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着()本书。

  ②木箱子装有红球3个,黄球5个,蓝球7个,若蒙眼去摸,为保证取出的球中有两个球的颜色相同,则最少要取出多少个球?

  ③一个抽屉里有20件衬衫,其中4件是蓝的,7件是灰的,9件是红的,则应从中随意取出多少件才能保证有5件是同颜色的?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三篇3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相对的方向:

南←→北,西←→东;西北←→东南,东北←→西南。

  按顺时针方向转:

东→南→西→北。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八个方向:

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4、指南针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指南针的一端永远指向北,另一端永远指向南。

  5、在描述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的时候,一定要清楚正方向在哪里,还有以谁为主。

  6、看简单路线图的方法:

先要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最后根据目的地的方向和路程确定所要行走的路线。

  7、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

以出发点为基准,再看哪一条路通向目的地,最后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

(先向哪走,再向哪走),有时还要说明路程有多远。

  8、绘制简单示意图:

先确定好观察点,把选好的观察点画在平面图中心位置,再确定好各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方向。

在纸上按“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