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中小学幼儿园新任教师统一公开招聘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16681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渭南市中小学幼儿园新任教师统一公开招聘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渭南市中小学幼儿园新任教师统一公开招聘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渭南市中小学幼儿园新任教师统一公开招聘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渭南市中小学幼儿园新任教师统一公开招聘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渭南市中小学幼儿园新任教师统一公开招聘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渭南市中小学幼儿园新任教师统一公开招聘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x

《渭南市中小学幼儿园新任教师统一公开招聘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渭南市中小学幼儿园新任教师统一公开招聘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渭南市中小学幼儿园新任教师统一公开招聘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x

渭南市中小学幼儿园新任教师统一公开招聘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附件3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一、教育学

(一)教育学绪论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简而言之就是教育。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答:

(一)、教育学的萌芽

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荀子、朱熹,西方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人,他们在阐述各种社会现象的同时阐述了教育现象,他们在提出哲学、政治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教育观点。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首次提出“教育学”这个概念的是,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弗兰西斯.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三)、科学教育学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教育学走向科学化的发展阶段。

代表作: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凯洛夫《教育学》。

(四)、教育学的现代发展时期

当代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进一步分化和综合;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二)教育的本质、起源和发展

1.教育的概念: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社会实践起源说。

3.教育的发展

教育事业,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水平、教育机构、教育资源、师资队伍等教育进步和拓展的程度。

(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

(2)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3)秦汉的教育(4)魏晋南北朝的教育(5)隋唐的教育

4.教育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形态

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基本形态: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三)教育基本规律

1.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3、关于教育的经济效益与教育先行的认识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或一定阶级需要的思想意识、道德风尚,制造社会舆论来直接、间接地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只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2.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因此,教育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其关系可表述为:

教育是应并促使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发展及人的发展概念

发展是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变化过程。

人的身体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制的不断增强两个方面。

人的心理发展也包括两方面:

一、认知的发展;二、意向的发展。

、人的发展动力问题内发论外铄论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四)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概述

答: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行为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效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要求。

2.我国教育目的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教师与学生

1.教师:

广义:

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

狭义:

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

教师是专职的社会教育者,他的任务是对接受教育的年轻一代的身心施加符合社会要求的影响,指引他们通过自觉地学习活动,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新一代。

2.学生:

一般指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登记注册有教育档案及个人档案材料的人,但不包括未曾进入这种学校或教育机构的人。

3.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应。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六)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

1.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意义:

1.班主任工作是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2.班主任工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3.班主任工作为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条件。

 

 4.班主任是学校联系各班级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

班主任工作内容: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1、观察法,2、谈话法。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1、优秀生的教育工作,2、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

(四)、营造优雅的班级环境;(五)、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1、加强与任课教师的团结合作,2、做好班级工作,3、做好家长工作。

(六)、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2.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手段,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建构良好的班级集体,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班级管理模式:

1、常规管理2、平行管理3、民主管理4、目标管理

班级管理内容:

1、班级组及建设2、班级文化建设3、班级活动建设

(七)课程

1.课程的概念与类型

课程:

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类型:

课程的类型主要有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课程的类型主要有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2.课程理论流派

答: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经验主义课程又称学生中心主义课程,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罗杰斯等。

经验主义课程的主要观点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

第三,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 

第四,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布鲁纳、施瓦等。

      

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

第一,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第三,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第四,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第五,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布拉梅尔德、弗莱雷     

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

      

第一,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

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应该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一员;      

第三,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课程的价值既不能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来判断,也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来判断,而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      

第四,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      

第五,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  

存在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奈勒。

      

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

      

(1)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决定。

(2)教材是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手段  

(3)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  。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多尔,多尔在批判泰勒课程模式是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的产物和典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后现代课程的标准(4R):

  

1.丰富性(Richness)   2.循环性(Recursion)         

3.关联性(Relation)    4、严密性(Rigor)  

3.课程的文本形式

课程的文本形式:

课程的文本形式是课程的书面表达形式,从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4.课程编制

课程编制是指为了完成一项课程计划而进行的整个过程,它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阶段。

课程的编制模式 1.经验演进模式2.科学设计模式

5.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分三个阶段:

酝酿准备阶段,试点实验阶段和全面推广阶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适应未来发展确定新时期培养目标2.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八)教学与教学过程

1.教学的概念

教学:

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事身心活的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2.教学意义与任务

意义: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全部工作的重心。

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凭借教学活动实现的。

任务:

一、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3.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其典型代表就是美国学者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理论。

(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

认知心理学对教学产生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

(1)学习应是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

(2)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是学习的基础,强调原有知识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作用;积极的学习心向是学习效果的保证。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所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兴的教学理论。

在知识观方面,建构主义强调:

(1)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知识不能脱离认知主体而独立存在;

(3)知识并非具有绝对的客观性,知识具有不确定性;

(4)知识具有个人性和情境性。

在学习观方面,建构主义主张:

(1)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而不是从环境被动接受的;

(2)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靠学生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这种建构无法由他人来代替;

(3)学习是进入某一实践共同体的文化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情境(社会文化)中,借助他人的帮助或自主建构意义的过程。

4.教学过程的特点与规律

特点: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简介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只是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三)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能动性相结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题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二、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的规律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九)教学原则与方法

1.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知道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5、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2、讨论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者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争辩活动,活的知识或者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优点:

由于全体同学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一般在高年级学生或成人教学中采用。

3、直观演示法

4、练习法

5、读书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十)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基本环节

1.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简称教学形式,是师生围绕教学内容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

指教师以什么样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程度开展,教学实践如何分配、安排等。

(一)、班级授课制;

(二)、个别教学;(三)、特朗普制。

2.教学基本环节

(一)、备课;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研究教法,4.摸索学法。

(二)、上课;

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结果紧凑,5.积极性高,6.参观学习法,7.自主学习法。

(三)、课外作业;

(四)、课外辅导;

(五)、学生学业完成的检查和评定。

(十一)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

1.教学模式:

是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各个成分按照一定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比较固定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时间形成。

教学模式:

、信息加工教学模式;

、个性教学模式;

、合作教学模式;

、行为控制教学模式。

2.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

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

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

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作用:

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教学作用

要求:

1、明确多次评价的目的和评价对象,以解决评价的方向性问题。

2、明确每次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具体目标。

3、明确为评价而准备的条件。

4、对评价资料进行客观、科学的判断。

(十二)德育

1.德育的概述

德育即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2.德育过程及规律

一、 德育过程的内涵 

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影响,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通过受教育者思想、心理的矛盾运动,使其逐步形成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过程。

其本质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行为规范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

 

(一)德育过程包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类主体。

(二)德育过程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是一个灌输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一个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的过程。

德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品德,提高全民族道德水平,具体来讲,就是要塑造真、善、美的社会主义理想人格。

而德育过程就是逐步落实这个目标的过程,在培养真善美人格的同时,也在纠正假、恶、丑的思想与行为。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从整体上来看,德育过程有三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被教育者和教育环境。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德育过程的矛盾是由基本矛盾及其制约下的诸多具体矛盾所构成的。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可以具体表述为:

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德育水平之间的矛盾。

 

1、教育者与德育教育的客观要求之间的不一致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3、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

4、德育的客观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 

5、受教育者的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与满足这些要求的方式之间的矛盾。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德育过程的规律是德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

它是一个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组成的多侧面、多层次的体系。

 

(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这一规律可以简述为:

教育活动既要适应受教育者的道德状况,又要超越受教育者道德的现状,体现社会德育要求。

我们可将其称为“适应超越规律”。

由于这一规律反映了德育主要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德育过程基本矛盾运动的发展趋势,因而是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2)、德育过程的具体规律 

双向互动规律。

内化外化规律。

协调控制规律。

3.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

1、思想品德课;2、班主任工作3、学科教学;4、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5、劳动;6、社会实践活动,7、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活动。

方法:

1、说服教育

个别谈话法;

集体谈话法。

2、情感陶冶;3、榜样示范;4、实际锻炼,5、奖励与惩罚。

二、教育心理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及其任务

教育心理学是主要研究教学过程和学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主要侧重于正常学生群体的心理规律的研究,考察这些学生在常态的教学中是如何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

总之,教育心理学具有抽象性、理论性的特点,是以研究课题为核心的。

基本内容1.研究学习者的主动性。

  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

  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4.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

  5.研究情境性环境的影响。

  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

  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

  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教育心理学的根本任务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交叉的产物。

它既是一门心理学科,又是一门教育学科。

它的产生是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为此,本学科应以这种发展需要为根本任务。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从而使心理科学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其次,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如何应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

2.教育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在欧洲,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时代。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有两个重要的历史渊源:

一是受到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影响,近代哲学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是受到实验生理学的影响,现代心理学的实验方法直接来源于实验生理学。

冯特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二、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冯特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和安吉尔等人。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

(2)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

(四)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初的德国,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精神分析又称为弗洛伊德主义,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建,其理论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实践。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七)现代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出现在20世纪初,在5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

现代认知心理学以1967年奈塞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该学派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方法与程序

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研究原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

4、个体研究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

(二)人的心理发展

1.心理发展的实质与特点

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2、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 

3、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观点4、个体心理发展的建构观点

心理发展特点:

1.连续性和阶段性; 2.方向性和可塑性; 

3.常态发展和个别差异; 4.发展的关键期; 5.历史和文化背景。

2.心理发展理论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论;刺激反应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心理发展观

3.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4.内化学说

(三)艾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1.艾里克森对发展的看法2.艾里克森社会发展的8个阶段

(1)信任对怀疑

(2)自主对羞怯(3)主动感对内疚感(4)勤奋感对自卑感(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友爱亲密对孤独(7)繁殖对停滞(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个体在出生前的发展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遗传与生理成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和基础。

遗传在心理发展上起着一定的作用,不过它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决定的条件。

 

个体出生以后,遗传与环境两因素在身心两方面的的影响之大小有所不同:

首先,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心理发展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动的。

一方面,遗传只能提高发展以自然前提和可能性,但决不能预定或决定心理的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个体心理的发展中,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一方面,环境因素影响着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

另一方面,遗传素质与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三)学习理论

1.学习的概述

学习事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广义的学习泛指人类和动物的学习。

狭义的学习则仅指人类的学习而言。

1、学习目的和动力不同2、学习内容和形式不同3、学习的过程不同4、学习的心理机制不同

2.学习的类型

从感知觉方面看,学习者主要有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混合型

3.学习的基本理论

1、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实现S-R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

2、学习不是通过练习和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

3、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不受习惯的支配。

(四)知识的学习

1.知识的概述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知识的类型:

(1)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2)由于反映活动的侧面不同可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