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浮山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西省浮山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浮山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浮山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4-2015学年度浮山中学学校期中考试考卷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大气是环境要素之一,大气质量的评定,主要按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量来衡量,以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程度为尺度。
读图(海陆间热力环流图)回答各题。
1.图中
A.甲图为夜间海陆大气环流B.乙图为白天海陆大气环流
C.海陆风会降低甲城市大气中的污染物D.海陆风会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
2.改善甲城市大气质量的有效办法是
①完善环保法律②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③调整工厂开工时间
④城市周边地区相互合作共同加大监管力度⑤将污染企业迁移到城市郊区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⑤D.③④⑤
3.2014年11月APEC会议期间,北京出现了久违的蓝天,一些网民称其为“APEC蓝”。
读2014年11月13日北京PM2.5污染物排放构成图,要使美丽的“APEC蓝”成为“新常态”,以下措施中合理有效的是
A.优化能源消费结构B.禁止外地机动车进入
C.全面关停污染企业D.洒水车日夜不停工作
下图为内蒙古生态区划分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4.生态区从I到III
A.植被依次为荒漠、草原、森林
B.降水量和气温逐渐增加
C.太阳辐射逐渐减弱
D.气温的日较差逐渐增加
5.为治理生态区I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最主要的措施是
A.退耕还牧B.退耕还湿
C.植树造林D.提高单产
6.图中甲、乙、丙三地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B.酸雨、水土流失、赤潮
C.生态破坏、荒漠化、水土流失D.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各题。
7.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A.大气污染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D.水污染
8.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①开发小水电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源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回答各题。
9.“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化作用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D.沉积作用
10.“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D.环境污染
自武威以西……地广人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汉书·地理志》)。
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1.该段文字描述的区域
①深居大陆腹地②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③森林广布④地表千沟万壑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2.该段文字描述的区域最常见的生态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
C.过度放牧D.盲目开垦
读“我国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3.图中所示的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B.臭氧层空洞
C.水土流失D.全球变暖
14.图示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是
A.黄土高原B.塔里木盆地
C.东北平原D.长江三角洲
15.下图为我国癌症村分布密度示意图,影响其分布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A.城市化水平B.地质条件
C.环境污染D.人口密度
城市空气可吸入性颗粒物包括PMIO(直径≤10微米)及细颗粒物PM2.5(直径≤2.5微米)等,汽车尾气、工业粉尘的排放均是该类污染物的重要来源。
下图示意我国北方某城市某年冬、春、秋三个季节PM10、PM2.5浓度的空间变化。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6.甲、乙、丙分别位于
A.住宅区、城市主干道旁、风景区
B.风景区、住宅区、城市主干道旁
C.城市主干道旁、风景区、住宅区
D.城市主干道旁、住宅区、风景区
17.图中冬季PM1O污染物浓度较其他季节高的原因是
①降水少②风力弱③工业粉尘排放多④燃煤取暖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读“我国某区域1950年和2000年环境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8.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土地沙漠化B.水土流失
C.水污染D.次生盐渍化
19.该地区城镇分布的变化特点及原因是
A.向公路沿线集中——交通便利B.向森林地区转移——环境优美
C.向河流下游迁移——水源充足D.向河流上游迁移——下游断流
“川道”是黄土高原上山与山之间地势相对比较平坦、低洼的地方。
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中国的苹果之乡)很早就在“川道”里种植苹果,这里苹果种植面积广,产量大,交通便利,水分条件较好,但空气潮湿,病虫害多。
21世纪初延长县果业局决定把“川道”的果园移到山上,苹果树呈现非常好的长势。
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20.黄土高原上“川道”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①土质疏松②植被稠密③暴雨冲蚀④地壳下陷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1.“川道”地区的苹果树上山后长势良好的主要原因是山上
A.土壤肥沃,利于苹果树生长B.海拔高,气温低
C.冰雪融水量多,水源充足D.光照和通风条件好
近年来,山东省兖州市大力开展秸秆禁烧工作,鼓励农村地区积极开展秸秆的综合利用。
但在一些农耕区仍存在秸秆焚烧现象。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2.对秸秆焚烧的评价正确的是
A.浪费资源、污染大气环境B.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机质
C.美化环境D.减少火灾
23.利用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发展农区畜牧业有利于
A.改善局地气候B.综合利用资源
C.防止水土流失D.保护农田作物
24.下图是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图。
有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地“□”表示的生态问题主要分布在我国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
B.“△”表示水土流失
C.丙地出现“红色荒漠”是因为气候过度干旱
D.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不会出现水土流失
图为“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图”。
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25.该生态环境问题是()
A.水污染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D.生物多样性减少
26.为缓解该生态问题,我国可采取的措施是()
①南方低山丘陵区均实行退耕还林②温带草原牧区推行定居、轮牧
③露天矿区采取表土填埋复垦④西北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下面为“黄河金三角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27.黄河金三角地区最适宜发展的产业部门是()
①技术指向型产业②动力指向型产业
③市场指向型产业④原料指向型产业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8.当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易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①水土流失②土地沙化③土壤盐碱化④地面塌陷
A.①③B.②③
C.③④D.①④
读七省区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总面积的比例图,回答下列小题。
29.该植被是()
A.沼泽B.温带落叶阔叶林
C.荒漠D.草原
30.该植被分布区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酸雨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D.沙尘暴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题型注释)
31.【环境保护】(10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1月3日,北京遭遇今年首次雾霾,最高温度8℃,;中国环境保护部9时发布:
北京空气质量指数为186,Pm2.5指数为:
142,为中度污染天气。
霾是一种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得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
其形成和分布通常主要由污染源和气象条件决定。
下图表述某地区1961-2008年霾的年平均日数分布。
图中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
描述图示地区霾的年平均日数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的原因。
32.(10分)【环境保护】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大沼泽地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佛罗里达州南部尖角位置,6英寸深、50英里宽的淡水河缓缓流过广袤的平原,因而造就了这种独特的大沼泽地环境。
这条河发源自奥基乔比湖,湖水深不及膝,但面积却有1965平方千米。
每年6至10月雨季高峰时,一天的降雨量可多达300毫米,湖水溢出堰堤,注入河中,还有泉水和溪流令水位上涨。
此外,湿地依靠自身水分蒸发和植物释放的水汽,形成降雨,维持着水分的平衡。
辽阔的沼泽地、壮观的松树林和星罗棋布的红树林为无数野生动物提供了安居之地。
这里是美国本土上最大的亚热带野生动物保护地。
结合材料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分析该地湿地的形成原因。
(6分)
(2)说出此类湿地的环境功能。
(4分)
33.(10分)【环境保护】日益突出的“垃圾围城”已经成为中国各大城市必须面对的难题。
下图给出了垃圾处理方法的优选原则,读图回答问题。
(1)垃圾能源化利用,相比于填埋处理“优”在哪里?
(6分)
(2)要破解“垃圾围城”的困局必须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其中最迫切、最关键的是减量化。
实现垃圾减量化的途径有哪些?
(4分)
34.【环境保护】
腾格里沙漠是我国的第四大沙漠,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与宁夏中卫市接壤处的腾格里沙漠腹地,分布着诸多第三纪残留湖,这里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有诸多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是当地牧民的主要集居地。
近几年内蒙古和宁夏分别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建立工业园区,引入了上百家化工企业,这些企业将大量的工业废水和未经处理的污水源源不断地排入沙漠,让其自然蒸发,然后将蒸发后的沉淀物直接埋在沙漠里面,使当地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1)简述在腾格里沙漠腹地排污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
(4分)
(2)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6分)
参考答案
1.C
2.B
【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可知,甲图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应该为白天海陆间大气环流,故A错;乙图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应该为夜间海陆大气环流,故B错;海陆风可以扩散甲城市的污染物,降低甲城市大气中的污染物,故C对;海陆风只会把甲城市二氧化碳吹走,但是不会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故D错。
2.调整工厂开工的时间,不会减少工厂的污染物排放,故③错;将污染企业迁到城市郊区,通过城市风,一样还会对甲城市产生污染,故⑤错;故选B。
考点:
该题考查热力环流及大气环境。
3.A
【解析】
试题分析:
“禁止”、”全面关停”、“日夜不停”等不切实际,对于我国而言,现在的能源消费构成中仍然以煤为主,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排放量是有效措施。
考点;考查环境污染问题。
4.D
5.C
【解析】
试题分析:
4.读图可知,图中生态区从Ⅰ区到Ⅲ区,距海洋的距离越来越远,植被带的变化一次为森林、草原和荒漠;降水量逐渐减少;随着降水量的逐渐减少,天气晴朗,太阳辐射逐渐增强;气候的大陆性逐渐增加,气温的日较差逐渐加大。
5.读图可知,图中I区的主要植被类型是森林,该地区位于大兴安岭地区,植被乱砍滥伐,破坏严重,故治理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是指数造林。
考点:
该题考查自然环境特征及环境问题。
6.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图中河流、等降雨量线等信息可知该区域为黄河流域,甲位于半干旱气候区,黄河的原图附近,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乙位于干旱气候区,降水少,面临的主要是荒漠化问题;丙位于黄土高原、半湿润气候区,夏季多暴雨,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考点:
考查区域定位以及区域面临的环境问题。
点评:
能根据地图中的信息确定大的致区域,并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其面临的环境问题。
7.B
8.C
【解析】
试题分析:
7.由该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可以知道,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8.解决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有:
避免过度樵采,利用和开发新能源,保护荒漠边缘的绿洲森林;避免过度放牧,减少牲畜数量;避免过度开垦,退耕还草;减少工矿企业的污染,做好复垦工作等。
考点:
考查区域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等内容。
点评:
要能根据图表资料分析某区域面临的环境问题,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提出解决的措施。
9.C
10.A
【解析】
试题分析:
9.由题干知道,该地区“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水蚀作用。
10.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包括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柴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而我国南方地区农村的生活用能是以薪柴为主的。
考点:
考查荒漠化的形成原因。
点评:
产生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因素)等;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包括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柴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11.A
12.B
【解析】
试题分析:
11.由题干可知该区域“水草宜畜牧”,说明这里植被以草原为主;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文字描述地区是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深居大陆腹地;属于非季风气候区,降水稀少,河流以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黄土高原才是千沟万壑;故选项A正确。
12.由于该区域地处国西北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导致该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最常见的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多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地区;过度放牧、盲目开垦是引发该区域生态问题的原因,故选项B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荒漠化的防治。
13.C
14.A
【解析】
试题分析:
13.从图中的示意图可知,降水集中,流水的侵蚀作用强;植被可以节流降水,降低流速,分散流量,固定和改良土壤,遭到破坏后,土壤易受侵蚀;且该地土质疏松,土壤易被流水侵蚀,故图中所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14.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其原因有:
自然原因---坡面陡峻;土壤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面裸露,植被覆盖少;人为原因---滥发树木、采樵,地面失去植被保护;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垦陡坡,造成表土流失,弃荒另垦,屡弃屡垦;过度放牧,植被减少;开矿及其他建设,使草木破坏,地表裸露。
考点:
考查区域环境问题及成因。
15.C
【解析】
试题分析:
读图,根据图中癌症村分布情况,主要集中分布在工业相对发达地区。
这里工业生产排放的废弃物污染环境,大气、水体、土壤等都被污染,导致癌症多发,形成癌症村,C对。
城市化水平、地质条件、人口密度不是癌症多发的原因,A、B、D错。
考点:
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影响。
16.C
17.D
【解析】
试题分析:
16.根据材料,汽车尾气、工业粉尘排放是污染物质的主要来源。
读图,甲地冬、春、秋污染物质都高,应位于城市主干道旁。
乙地始终污染物质最低,应是环境质量最好的风景区。
丙地位于住宅区。
C对。
17.冬季PM1O污染物浓度较其他季节高,主要是冬季降水少,①对。
冬季风力强,②错。
工业生产粉尘排放不会增加,可能因假日减少,③错。
冬季燃煤取暖,排放烟尘多,④对。
D对。
考点:
污染物质的主要来源,不同区域污染物浓度差异及原因。
18.A
19.D
【解析】
试题分析:
18.对比两图可发现森林分布面积明显减少,沙漠向公路逼近,城镇数量减少,说明因环境破坏导致沙进人退。
因此当地土地沙漠化问题严重。
A正确。
19.图中城镇数量减少,现有的城镇均距离山地较近(河流上游方向),距山地较远的城镇部分消失(河流中下游地区)。
说明因山地森林的破坏,导致森林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加上人口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用水,使得河流中下游水资源减少,沙漠侵吞,人们被迫朝河流上游迁移。
D正确。
考点:
获取地理信息及应用能力、土地沙漠化
20.C
21.D
【解析】
试题分析:
20.黄土高原土质疏松,由于植被破坏,降水集中且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流水的侵蚀,使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黄土高原上“川道”形成就是水土流失的结果。
选C正确。
21.相比“川道”,山上土层薄、水源不足,A、C错;山上海拔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利于果树积累营养,山上温差大,通风条件好,利于果树生长,B错,D正确。
选D正确。
考点:
黄土高原地貌成因
22.A
23.B
【解析】
试题分析:
22.秸秆还田能有效保持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保持土壤肥力。
秸秆燃烧,既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同时可能引发火灾。
23.利用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发展农区畜牧业,增加了农业收入,达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
考点:
农业综合开发。
24.B
【解析】
试题分析:
甲、乙两地分别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西南横断山区,两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较落后;“△”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可能表示水土流失;丙地出现“红色荒漠”是因为该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但夏季降水集中,也可能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考点:
我国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25.C
26.B
【解析】
试题分析:
25.根据该环境问题分布的省区情况可以看出,该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故可能是荒漠化。
26.我国南方地区人口稠密,低山丘陵区均实行退耕还林显然不太现实,①不合理;温带草原牧区推行定居、轮牧以及露天矿区采取表土填埋复垦是缓解土地荒漠化的合理举措,②、③合理;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不适宜大力发展灌溉农业,④错误。
考点:
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27.C
28.D
【解析】
试题分析:
27.黄河金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铝土矿等资源,动力资源和原料丰富,最适宜发展的是动力指向型产业和原料指向型产业。
28.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资源开发过程中易引发水土流失;该地主要资源是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使地下形成漏斗区,可能引发地面塌陷。
该地为半湿润气候区,一般不会出现土地沙化;土壤盐碱化是在农业灌溉过程中形成的,和资源开发无关。
考点:
区域工业化
29.D
30.C
【解析】
试题分析:
29.读图可知,图中该植被类型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青藏高原等地,该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这植被类型主要为草原,故该植被应该为草原。
30.由于可知,该植被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该地区距海洋较远,水汽难以道道,气候干旱,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草原破坏,而引起荒漠化扩张。
考点:
该题考查荒漠化问题。
31.
分布:
总体上,中部、西南部多,自中部和西南部向周边地区减少,西南部最多;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多(冬季风背风坡多),华北平原东南部较少,坝上高原少;城市地区较多,乡村地区较少。
原因:
与冬季相比,甲地夏季盛行东南风,气流沿太行山东坡上升,加上近地面气温高(逆温现象少),空气对流旺盛,有利于干尘粒扩散;夏季降水多,空气较湿润,有利于干尘粒沉降;生活用煤量少,烟尘排放少;植被茂盛,吸烟滞尘作用强。
【解析】
试题分析:
等值线类的地理事物分布规律,一组等值线的分布特征的描述应从数值变化、分布凸向、疏密程度、局部小闭合(最大、最小值)等角度描述。
霾产生的条件是:
(1)控制当地的气团性质稳定即稳定的天气形势;
(2)空气中存在大量灰尘、硫酸等细小霾粒子,使大气混浊即排放物多。
由于在稳定的天气形势下,空气中污染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不容易向外扩散,使得污染物在大气的近地表层积聚,从而导致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形成雾霾天气。
所以夏季比冬季少的原因应从天气形势、排放物等角度考虑。
考点:
考查等值线分布特征描述及气象灾害成因。
32.
(1)河流和湖泊水源充足(2分);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水流不畅(2分);蒸发(蒸腾)旺盛、降水充足,维持着水分平衡(2分)。
(2)涵养水源、调节局部地区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海岸等。
(任答4个方面得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湿地的形成和水源、地形、蒸发和降水条件等有关,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可从上述方面进行回答。
(2)湿地的环境功能包括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从材料中可知,该地湿地包含红树林,具有保护海岸的功能。
考点:
湿地的形成原因和环境功能
33.
(1)垃圾能源化利用,可以使垃圾减量,少占空间;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能够发热、发电,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化害为利等。
(6分)
(2)转变消费观念;改善产品(包装)设计;落实垃圾分类;垃圾分散化处理等。
(答出两点即可,共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垃圾能源化利用常见方式如建电站,可达到减小填埋量,减小因填埋垃圾造成的地下水污染。
焚烧后,可以垃圾减量,大幅度减小占用空间等。
垃圾能源化利用,可以使垃圾减量,少占空间;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能够发热、发电,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化害为利。
(2)减量化即减少垃圾产生量、处理量、排放量,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
减量化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
可通过转变消费观念;改善产品(包装)设计;落实垃圾分类;垃圾分散化处理等途径实现。
考点:
垃圾处理及减量化
34.
(1)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
造成地下水污染;造成土壤污染;造成大气污染;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4分)
(2)措施:
加强立法,严禁相关企业非法排污;加强对工业园区的水、土壤及周边环境的监测;抓紧时间对现有废水、底泥等污染开展无害化处置工作,防止污染扩散(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在腾格里沙漠腹地排污,导致造成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
(2)针对环境中的问题,应该加强立法,严禁相关企业非法排污。
加强对工业园区的水、土壤及周边环境的监测。
抓紧时间对现有废水、底泥等污染开展无害化处置工作,防止污染扩散。
考点:
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