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明向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利湿化痰祛瘀通络.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10327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明向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利湿化痰祛瘀通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韩明向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利湿化痰祛瘀通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韩明向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利湿化痰祛瘀通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韩明向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利湿化痰祛瘀通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韩明向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利湿化痰祛瘀通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韩明向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利湿化痰祛瘀通络.docx

《韩明向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利湿化痰祛瘀通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明向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利湿化痰祛瘀通络.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韩明向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利湿化痰祛瘀通络.docx

韩明向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利湿化痰祛瘀通络

韩明向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利湿化痰祛瘀通络

韩明向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利湿化痰祛瘀通络

  

  韩明向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的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学专家,安徽中医学院中医内科硕士导师,安徽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从事中医内科医、教、研30余载,师出科班,学贯中西,学验俱丰,备受称道。

  

  历节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缠绵,日久难愈,轻则肿痛僵硬,活动受限,重则关节变形,功能丧失,痛苦难耐。

韩明向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本病的诊治不断总结完善,形成了一套自身的特点和用药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1.扶助正气,益气养血

  

  韩明向教授认为,历节病虽成因复杂,但究其内在的原因则与气血不足所致的营卫失调有直接关系。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邪盛为标,正虚为本;正气亏虚,邪气得以反复内侵机体不能及时排出;已患痹证,扶正既可防邪内侵,又可助逐邪外出。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贯,气调血畅,濡养四肢百骸、脏腑经络。

营卫和调,卫外御邪,营卫不和,邪气乘虚而入。

营卫与气血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依赖,营卫之气的濡养、调节,卫外固表、抵御外邪的功能,只有在气血充沛,正常循行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所以气血不足是本病发病的内在原因,而由此引起的营卫失调则是本病的直接原因。

  

  正如张仲景在论述本病时所言:

“营卫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泠发热,便为历节也。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从病因上

  

  看,素体气血亏虚,或后天失养气血两虚,或大病重病之后气血虚弱,或素体虚弱,并劳倦思虑过度,均可导致风寒邪乘虚而人,流注筋骨血脉,搏结于关节而发关节痹痛。

从病程上看,本病迁延日久,气血日渐衰少,正虚邪恋,肌肤失充,筋骨失养,可致关节疼痛无力,或肢体麻木、肌肉萎缩等。

从临床表现上看,气虚可见少气乏力,心悸自汗;血虚可见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也是本病的常见脉象。

所以,气血不足不仅是本病致病的重要原因,还是本病中晚期的重要临床表现。

本病中晚期除了表现为四肢小关节疼痛肿胀,关节肿大变形,骨质改变以外,常伴有关节肌肉疼痛无力、少气乏力、心悸、头晕、面黄少华等气血亏虚的症候表现。

  

  鉴于气血亏虚在历节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的作用,所以,韩明向教授在临床实践中特别注重益气养血,扶正固本。

扶正以补气固表为主,兼以养血活血,使筋脉畅达,常重用黄芪以益气固表,配当归为当归养血汤(当归、芍药、熟地黄、茯苓、瓜蒌仁、枳实、陈皮、厚朴、香附子、贝母、川芎、紫苏叶、沉香、黄连、吴茱萸、生姜、大枣、竹茹)之意。

二药合用,益气补血,正气旺则外邪除;用党参、茯苓、甘草、地黄、川芎、白芍寓八珍汤之意,益气补血以扶正;独活、秦艽、防风祛风湿止痹痛;配以杜仲、牛膝、桑寄生壮筋骨以除痹;细辛、桂枝发散风寒,通经活络。

阳气虚佐以桂附,阴血虚助以地芍。

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之功。

  

  2.顾护脾胃,调补后天

  

  韩明向教授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在历节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健脾和胃的治疗方法在补气养血、扶正固本以及抑制某些药物副作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四季脾旺不受邪,脾气充足,邪不易侵。

脾司运化,主肌肉。

脾胃素虚之人,或因饮食失节,或因劳倦内伤,或外受寒湿之邪等,均可致脾虚湿困,运化失司,气机不利;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肌肉不丰,四肢关节失养;久则气血亏虚,筋骨血脉失去濡养,营卫失于调和,外邪则乘虚而入,停着于筋脉之间,发为风湿痹痛之证。

因此,脾胃功能受损,气血营卫不足是本病发病的根本原因。

临床上除一般的关节局部表现症状如关节肿胀、疼痛以外,还常见气血生化乏源之症,如四肢乏力、肌肉消瘦,甚则肢体萎弱不用等,以及脾湿不运、胃失和降之症,如胃脘痞满、食少纳呆、大便溏泄等。

  

  鉴于脾胃虚弱在本病中所占的重要地位,韩明向教授在本病的活动期针对脾胃运化失司,湿聚为痰,留驻关节之证,常应用急则治标,兼顾本虚的原则,善用健脾燥湿法,配以祛风散寒清热之法,常用薏苡仁、苍术、半夏、茯苓、陈皮、藿香、佩兰、白术、白及、白芍、木香等,一方面祛除痰湿,一方面保护胃黏膜不受辛烈药物的损伤。

在缓解期常偏重于治本,通过调养后天,扶助正气,强壮筋骨,则“邪不可干”,可有效地避免外邪重感与病情加重和反复,以期从根本上取得疗效。

针对本病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血亏虚,筋脉失养之特点,善用补益脾胃、益气养血法,常用党参、白术、黄精、玉竹、扁豆、山药、鸡血藤、桂枝、黄芪等,一方面补益气血,一方面补而不腻。

  

  在历节病治疗中,不可避免地应用一些具有活血、破血、通络、止痛之中西药物,这些药物在控制急性发作症状及改善关节功能方面具有独特功效,但均有一定的毒性,对胃肠道也有一定的刺激性,很多患者常因这些问题不得不中止治疗,直接影响疗效。

  

  韩明向教授善用健脾和胃之法,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和抑制了这些药物的毒副作用,使治疗药物能够发挥最大的治疗效果。

  

  3.祛痰化湿,急则治标

  

  痰湿既是机体在病邪作用下的病理产物,又是机体致病的原因。

韩明向教授认为历节病的发生发展是内外合邪而致,内外之间又以正虚为本,正虚则以脾虚为先,脾虚湿盛、痰浊内生是本病发病的关键所在,是致病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外邪得以肆虐,又以湿邪作祟为主。

内因脾虚,外感湿邪,虚实夹杂,正虚为本是本病临床痰湿痹阻的基本特点。

故逢天阴雨季,潮湿寒冷等阴盛之时,患者病情多有反复。

痰湿阻滞关节,则关节肿胀;痰湿瘀滞经脉,则关节肿大变形;痰湿郁于皮肤,则肢体困重,四肢浮肿;湿阻中焦,则胃呆纳少,呕恶痞满,舌苔厚腻。

  

  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重着,不但单独作祟,而且极易与其他外邪如风、寒、热邪合而为病,使本病的临床表现变得纷纭复杂,临床当首辨寒热,对症下药方能取效。

痰湿如与风邪相合则出现风湿痹阻证,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游走不定;或有肿胀,随天气变化而作,恶风不欲去,汗出,头痛,发热,肌肤麻木不仁;或关节微肿,肢体沉重,小便不利,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腻,脉浮缓或濡缓。

治疗应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常以羌活祛上部风湿,独活祛下部风湿,两者结合能散周身风湿,舒利关节而通痹;用防风、白芷、藁本祛风止痛,祛肌表风湿;用川芎活血祛风止痛,合蔓荆子升散在上的风湿而止头痛。

  

  痰湿如与寒邪相合则出现寒湿痹阻证,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冷痛重着,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昼轻夜重,遇寒痛剧,得热痛减,或痛处肿胀,舌质胖淡,舌苔白腻,脉弦紧或沉紧。

治疗应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常用附子、肉桂、细辛温经通阳,散寒祛湿,通络止痛;用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而且参附合用,温补元阳,以祛寒湿;用羌活、独活、威灵仙、片姜黄温经通络,散寒除湿。

  

  痰湿如与热邪相合则出现湿热痹阻证,临床表现为关节或局部红肿、疼痛、重着,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溲黄,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疗应清热除湿,宣痹通络。

常用知母、石膏、黄柏、苍术清热燥湿;萆薢、防己清热利湿,通络止痛;防风、威灵仙、桑枝、蚕砂、地龙祛风通络;忍冬藤、连翘、秦艽清热解毒通络。

  

  4.通经活络,透达关窍

  

  韩明向教授认为,历节病大多为慢性进行过程,疾病既久,则病邪由表入里,由轻而重,病久则瘀血阻滞,由轻而重,经络痹阻,以致病情缠绵难愈,关节肿大变形,疼痛加剧,皮下结节,肢体麻木。

瘀血往往与痰湿、热邪互结而形成痰瘀痹阻证和瘀热痹阻证。

  

  单纯的瘀血痹阻证临床常见肌肉关节刺痛,部位固定不移。

痛处拒按,日轻夜重,局部肿胀或有硬结、瘀斑,面色黧黑,肌肤甲错或干燥无光泽,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静脉迂曲、延长,舌苔薄白,脉细涩。

治疗应活血化瘀,舒筋通络。

常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祛瘀;牛膝、地龙、蜈蚣疏通经络以利关节;丹参、乳香、没药破瘀通络,活血止痛。

  

  痰瘀痹阻证临床常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关节常为刺痛,痛处不移,甚至关节变形,屈伸不利或僵硬,关节、肌肤色紫暗、肿胀,按之稍硬,有痰核硬结或瘀斑,舌下静脉迂曲、延长,舌苔白腻,脉沉涩。

治疗应活血行瘀,化痰通络。

常用蜈蚣、乌梢蛇、炮穿山甲、土鳖虫等破血散瘀搜风通络;法半夏、茯苓、制南星、陈皮等燥湿化痰;五灵脂、没药、地龙、香附祛瘀通络、理气活血。

  

  若痰热痹阻,则临床常见关节肿热疼痛呈针刺状,部位固定,肌肤暗红色斑疹,手足瘀点累累,两手白紫相间,两腿网状青斑,口糜口疮,低热或自觉烘热,烦躁多怒,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有瘀斑,舌下静脉迂曲、延长,脉涩数。

治疗应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常用石膏、生地黄、熟地黄、麦冬、知母以滋阴清热降火;牛膝通络并引火下行;桃仁、红花、蜈蚣、地龙活血化瘀通络。

  

  骆安邦大黄附子汤治坐骨神经痛

  

  骆安邦是晋江市著名的老中医,在治疗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方面极有经验,临床运用大黄附子汤加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病症,治疗起来比较困难。

天气变化、寒冷刺激、劳累等因素常能诱发,主要症状是沿坐骨神经分布区的疼痛及压痛,夜间加重。

  

  大黄附子汤一方出自《金匮要略》,主要用于“胁下偏痛,发热,脉弦紧”的寒积证。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多认为是寒湿之邪痹阻经络筋脉,气血瘀滞,流通不畅,瘀久为痹。

骆安邦老先生认为如果经久不愈,往往郁而化热,久痛入络,久病必虚。

因此,临床治疗时应当给予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品,同时给予清热化瘀补益阳气的药物辅助治疗。

  

  大黄附子汤组成:

大黄6~10g,附子10~20g(先煎),细辛6~12g,白芍30~60g,甘草6~10g。

骆安邦老先生指出,如果寒湿较盛,附子、细辛用量要偏大;如果疼痛日久,伴有热症,大黄的用量要大于附子、细辛。

水煎服,每日1剂。

  

  方中附子刚燥,走而不守,其力能补。

附子向上可以温补心阳,疏通血脉;中间可以温补脾阳,健脾利湿;向下可以温补肾阳,散寒除湿。

另外,附子与细辛配伍可以温经止痛,与大黄配伍可以温阳化瘀。

方中细辛能散能行,促进气血流畅,寒湿自除,痹痛自止。

虽然通常说“辛不过钱”,但是骆老此处重用细辛,达10g以上,认为量大镇痛效果更好;大黄苦寒清热,推陈致新,达下行瘀;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

纵观全方,附子、细辛大热之品,大黄苦寒之性,一热一寒,温清并进,泄瘀逐寒,使温不助热,寒不碍湿,散

  

  不伤正;附子、细辛、芍药、甘草又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相辅相成,以达纠痹取利的治疗效果。

  

  随证加减:

骆安邦老先生根据临床经验指出,疼痛伴随有瘀血证者,加田七、丹参活血化瘀通络;有筋脉拘挛者,加木瓜、薏苡仁疏筋缓急;辨证偏于湿盛者,加苍术、薏苡仁;辨证偏于风者,加防风;血虚者,加当归、熟地;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肝肾皆虚者,加杜仲、牛膝。

  

  【病案举例】

  

  陈某某,男性,45岁,1991年3月23日初诊。

患腰腿痛4年,屡治不愈,而且日见加重。

一个月前因野外作业感受湿邪,次日腰痛剧增,并且波及左腿脚牵引抽痛,下肢重着麻木,行走困难,不得不拄杖跛行。

四肢厥冷,形寒神怯,口干舌燥,不思饮食,大小便正常。

腰椎摄片未见异常。

查体:

患者弯腰曲背不敢活动,坐骨神经压痛点压痛阳性,直腿抬高实验左侧强阳性、右侧阴性。

血沉8mm/h。

临床诊断为原发性坐骨神经痛。

住院后给予肌肉注射维生素B↓1、B↓(12),内服消炎痛、强的松等药物,疼痛没有减轻,因而求医于骆老。

  

  骆老检查发现患者舌尖边有瘀点,舌苔厚腻,脉象沉细且弦。

骆老辨证认为此属寒湿痹证,治疗应当给予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品。

组方为:

酒制大黄6g,附子15g(先煎),细辛12g,白芍30g,田七1.5g,炙甘草5g。

3剂,水煎服。

用药3剂后,疼痛大减,十去六七,行走自如。

原方减细辛为6g,加炙黄芪、当归补气活血,再服8剂,临床所有症状全部消失。

随访半年,没有复发,身体健康。

  

  韩树勤辨证施治活用药对

  

  韩树勤老中医,乃北京同仁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从医40余年,早年曾师承京城名医董怀一,临床善治风湿性关节炎。

  

  韩老治疗该病时,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多采用对药有针对性地治疗。

  

  1.防风与防己

  

  韩老认为,防风、防己二者合用,走遍全身之肌表,但防风重走上肢,防己走下肢,上下贯通,共奏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止痛之效,以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四肢挛急等症,使病家一身风湿热痛悉尽蠲之,相得益彰。

  

  2.桑枝与桑寄生

  

  韩老认为桑枝搜风祛风,通经络,达四肢关节而偏于走下肢,用于风湿痹痛,四肢拘挛,关节疼痛;桑寄生通达下焦而通脉络,可用于治风湿痹痛,对肝肾不足、腰膝酸软无力者尤为相宜。

因而本对药在治疗风湿痹痛时,重于治疗下肢之风寒痹痛、肿胀诸症,功专祛风湿拘挛,以助筋骨,益血脉,共达除风湿痹痛、腰膝酸痛、四肢拘挛之目的。

  

  3.羌活与独活

  

  《本草纲目》曰:

“羌活、独活,皆能逐风胜湿,透关利节,但气有刚劣不同尔。

”《雷公炮制药性解》曰:

“羌活气清属阳,善行气分,舒而不敛,升而能沉,雄而善散,可发表邪,故入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以理游风,其功用与独活虽若不同,实互相表里。

”故韩老认为羌活祛风通络走上焦,善于窜走上肢肌表,能散肌表游风及寒湿之邪,通利关节而止疼痛,故用于治疗风湿所致之头身疼痛,以及

  

  风寒湿邪所致的关节疼痛,尤宜于上半身之关节疼痛以及头痛;而独活祛风胜湿善走下焦,祛风寒通下焦,治疗风寒湿所致腰痛或腰腿疼痛,是治疗两足痿痹难以行走的要药。

二者合用,各得其所,而祛一身之风寒湿诸邪,从而减轻病家之痛苦。

  

  4.秦艽与柴胡

  

  韩老认为风湿性关节炎多有湿热郁久不畅者,全身湿重困着,舌胖,多见午后低热,故用本对药,清利湿热,祛风止痛,舒筋通络,走半表半里,解肌腠之热,以达共除湿热之目的。

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关节拘挛,对痹证有发热、关节红肿等热象者更为适宜。

  

  5.牛膝与杜仲

  

  韩老认为,牛膝主下部血分,善行而通血脉,利关节,适于因湿热下注所引起的足膝关节红肿疼痛,长于治疗身半以下的腰膝筋骨酸痛;杜仲主下部气分,舒筋活血,通络止痛,二者一气一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共奏补肝肾、强筋骨、活血止痛之效,以祛腰膝之痿痹,下肢关节之红肿疼痛,为临床治疗所实用。

  

  在临床中,韩老合理运用对药的同时,方中还根据病证的临床特点,适时适症地配伍全蝎,取其走窜四肢、搜尽一身之风邪的特性,通经活血止痛;而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胜者必配伍小白花蛇,以止全身各小关节尤其脊柱关节之疼痛,祛其寒湿之邪以通经络,利关节,止疼痛;蜈蚣亦窜脊柱而走膀胱经,搜太阳经之风寒湿邪,细辛升阳走表,搜经络之风邪,可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黄宗勖内外并重治风湿

  

  类风湿性关节炎为自身免疫性慢性全身性疾病,属中医“痹证”范畴。

黄老总结多年来的临床经验认为,以针灸中药内外并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用针之要,得气为宝,取穴以督脉、阳经为主,阴经为辅,刺必得气。

②健脾益胃,贯穿始终。

③经筋瘀阻,虫类搜剔,加以益肝补肾之品。

  

  1.用针之要,得气为宝

  

  黄老用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时主张以督脉、阳经腧穴为主,阴经腧穴为辅,取穴要准确,补泻手法以病人情况灵活运用,以得气为关键。

常用穴位有:

督脉的大椎、至阳、筋缩、腰阳关等;上肢肩肘、腕关节痛者取风池、肩髃、曲池、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绝骨、太冲、丘墟、三阴交等;指关节疼痛剧烈,关节变形者加合谷透后溪;腕关节疼甚者加阳池;肩关节疼甚者加肩髎、肩贞;膝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者加鹤顶、膝眼;踝关节肿痛变形者加解溪、昆仑;脊椎病变者加相应节段的夹脊穴。

  

  黄老十分重视对督脉腧穴的应用,认为督脉下出于会阴,与任、冲二脉一源三支,上入于脑循行脊背,为阳脉之海,统一身阳气。

针大椎、至阳能振奋心阳肺气,以朝百脉主一身之血脉;筋缩、脊中能疏肝主经筋经脉之活动;腰阳关能鼓动肾间动气、命门阳气,以调动人体本原之气,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尤其对大椎、腰阳关二穴,每用不释,认为针大椎能布达阳气于颈肩肘腕诸节,腰阳关能疏通腰腿膝踝诸关节之经气,为诸阳气会集之所在。

以上穴位视病人情况和发病部位的不同,每次可选5~9个穴位,也可左右交叉选用,每天或隔天针灸1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

  

  行针一次,12次为一疗程。

休息3~5天,再行下一疗程。

黄老强调针刺每个穴位时都必须得气,躯干部及手足肘、膝关节以上穴位多于得气后行捻转补法,腕踝关节以下穴位多于得气后行捻转泻法。

  

  2.健脾益胃,贯穿始终

  

  黄老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久病体虚,每有气血不足之证,应以健脾胃而资生化之源为关键,健脾益胃之法必须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之中。

黄老善用四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健脾益胃。

其中对参、黄芪二味应用尤有心得:

黄芪用量从20g开始,数剂后观其动静,逐渐增加至60g,甚至更多;参之应用,或潞党参,或人参,或童参,或西洋参、八百光,皆根据病人情况酌情选用,常在数剂之后,病人情况大为好转。

  

  3.经筋瘀阻,虫类搜风

  

  经筋瘀阻是指罹患之关节肿痛变形,功能障碍,既见气滞血瘀,又见经络经筋痰瘀,不仅脾胃受伤,还累及肝肾,不是一般的通痹止痛、活血化瘀的草药所能奏效的。

黄老认为务必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加用窜达通隧、搜剔于经筋骨骱之间的虫类药,方可取得良效。

黄老在应用虫类药时还善于区别寒、热、虚、实、瘀、变形等诸端而分别投入:

寒湿偏盛者,在健中化湿、温经散寒中加白花蛇、乌梢蛇、蚕砂、蜈蚣之品,并加桂枝至20g、细辛6g、川草乌各12g;偏热型者加生石膏60g,地龙12g,全蝎6g,蜈蚣2条;痰湿偏盛者加僵蚕、地龙各12g,胆南星10g,白芥子12g等温化顽痰之药;瘀阻甚者,加地鳖虫、穿山甲各12~15g,蜈蚣1~3条等通窜透达之品,配桃仁9~12g,红花6~9g;痛剧者加全蝎6~9g,蜈蚣1~3条,配乌药、元胡各12~15g,乳香9~12g,或研末吞服;关节肿痛变形显著者加僵蚕、地鳖虫、白花蛇、穿山甲或皂角刺各9~12g。

虫类药多偏燥烈,可根据病情配以地黄或石斛、元参等养血滋阴之品,以制其偏性。

注意检查肝肾功能,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4.益肝补肾,柔筋壮骨

  

  本病后期症见身体羸弱,腰膝酸软,关节疼痛,反复发作,筋孪骨质退化疏松,关节变形,立行困难者皆为肝肾不足、阴精耗伤,不能重养筋骨所致。

黄老认为此期不离补肾阴、益肝血,自拟经验方:

生熟地、山萸肉、桑葚子、肉苁蓉、龙骨、牡蛎等加减。

兼有肾阳虚者,用右归丸改肉桂为桂枝,加巴戟天、仙灵脾等温补肾阳;关节经筋拘急挛痛者,以白芍木瓜汤加当归、鸡血藤以养血柔肝疏筋,或于方中佐以疏筋通络的伸筋草、桑寄生、海风藤、千年健、雷公藤等藤蔓攀援之品,既解筋挛,又补肝肾,相辅相成。

  

  此外,痛甚变形严重者还可用外敷法,基本方:

当归、赤芍、川芎、桂枝、羌独活、乳没各15g,细辛9g,桑枝30g,鸡血藤、丝瓜络各20g。

以纱布包药煎药汤一盆先熏后洗患处约半小时,每日1~2次,1剂汤可用2~3天。

  

  娄多峰扶正兼祛邪化瘀通痹治风湿

  

  娄多峰教授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庭训,17岁就开始行医。

从事风湿病临床研究50余年,创立中医风湿病系统理论工程,针对不同证型,研制出数十种中药系列制剂,辨证施治,配合以中药浴、推拿、针灸等数十种综合治疗措施,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疑难风湿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创办了河南省风湿病医院,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

  

  痹病古称“风湿”、“类风湿”,又叫“历节风”。

“痹”作为病名,最先见于《足臂十一脉灸经》,叫“疾痹”。

古医书《内经》、《素问》、《灵枢》有“痹论”、“周痹”专题论述。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本病发病大多数在青少年时期,起病急骤,发热显著,以四肢大关节红肿为主,疼痛呈游走性,可同时侵犯多个关节。

常伴有心脏损害,皮肤出环形红斑,或咽痛,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易形成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病因不明、以关节损害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有严格诊断标准的,不是一出现关节肿痛发炎就都是类风湿。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新诊断标准为:

①关节炎晨僵至少1小时;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关节肿;④对称性关节肿(以上4条持续6周以上);⑤皮下结节;⑥手X线片改变;⑦类风湿因子阳性。

凡以上7条中具备4条或4条以上者可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娄教授认为对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虽然目前还没有完全弄

  

  清其发病原因,但大多是因体虚(正气不足)、外邪(风、寒、湿)入侵所致。

其病的演变过程,同其他疾病一样,也是邪正双方斗争的过程。

总的治疗原则是:

扶正兼祛邪,祛邪不碍扶正。

久病必虚,“虚”即正气虚,包括气、血、精、津液等物质不足及自身调节功能低下,这是患病的内因,也可以说是患病的先决条件。

外邪入侵致病,尤以卫气虚为多见,因为卫气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温煦皮毛的功能,若卫气虚弱,腠理不密,御邪功能低下,则风寒湿等邪乘虚而入,致使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而患病。

“邪”指患病的外因,即外来病邪,具体指风、寒、湿、热之邪气,当正气虚弱,时逢严冬或暑夏,衣着起居不慎,或涉水冒雨、久居湿地,风寒湿或风湿热等外邪侵入肌肤经络,便可因自身的状况导致经脉凝滞或壅塞,闭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风湿病。

  

  另外,娄教授还把“瘀”(即瘀血)也作为风湿病的一种病因而辨证施治。

娄教授认为“虚”、“邪”、“瘀”是引起风湿病的主要病因,在辨证施治过程中,首先把提高人体的抵抗能力,作为重要因素来考虑,即祛邪活血勿忘益气养血。

气血运行,为人体输送营养,因病久邪恋,往往导致气、血双亏。

另外,在治疗中多用辛燥之品,过服则耗气劫血。

气虚者,血行无力,难以驱邪,故用药多加益气健脾之品;血虚者,脉道干涩,血行不畅,如河中缺水,船舶搁浅,欲行不能。

同理,治病如补水行舟,临床多选用既能祛邪活血,又能养血功能之药,如当归、丹参、鸡血藤等。

血虚者加白芍;阴血亏虚者重用生地。

既缓急止痛,又制诸药之辛燥。

  

  治疗中要辨证施治,既注重守常法疏通经络,畅达气血,祛邪、活血、通络,更注重益气养血,提高人体自身抗病能力。

娄多峰教授运用中医理论治疗风湿病总的原则是:

扶正兼祛邪,祛邪不碍扶正。

  

  娄多峰教授根据不同类型的病情,临床实践50余年,总结出对风湿病中的“瘀血型”、“风湿型”、“风寒型”三种类型采用“三汤”加减治疗方案,即:

“化瘀通痹汤”、“清痹汤”、“通痹汤”。

  

  娄多峰教授的化瘀通痹汤,主治瘀血型风湿病,如损伤后遗症、网球肘、肩凝证等。

  

  组方:

当归18g,丹参30g,鸡血藤21g,制乳香9g,制没药9g,香附12g,延胡索12g,透骨草30g。

  

  功能:

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人体因局部闪扭、外力损伤、慢性劳损等引起经络损伤,血行受阻或血溢脉外,滞留局部,筋脉肌肉失养,抵抗外邪能力低下,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络脉闭阻加重,因而成疾,中医叫痹证。

此类疾病疼痛明显,与气候变化及寒热有关。

临床经验,单用祛风除湿药物收效甚微,妙用活血化瘀为主佐以祛风除湿之品,则收效甚捷。

方中乳香、没药,前者活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