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吉林省预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6407362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吉林省预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吉林省预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吉林省预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吉林省预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吉林省预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吉林省预考语文试题.docx

《高考吉林省预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吉林省预考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吉林省预考语文试题.docx

高考吉林省预考语文试题

2011年高考吉林省语文

第Ⅰ卷(选择题共15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

迄今为止,中华文明的最高思维成果,主要还是集中积累和体现在图书馆(包括电子图书馆)里经过历史筛选和确认了的古今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经典名著上。

阅读这些名著,须潜下心来,动脑动手,反复琢磨,细心品味,学了知识,长了智慧,不独养眼,更在养心。

这种养心的文化阅读,首先是对经典的书籍文化的阅读。

因为这是以一当十、含金量最高的文化阅读。

须知,读书与看电视,受众在接受方式上是迥异的:

一书在手,可以反复阅读,细细品味;而电视音画,稍纵即逝,逝不再来。

书籍是文字符号组成的没有具像的语言平面,作用于读者的阅读神经,需要读者启动思维、引发想象,才能完成鉴赏。

如读小说《红楼梦》,那大观园是曹雪芹用文字语言描述的,需要读者调动自身的审美想象在头脑中完成大观园的具像。

这种审美想象能力完成的空间联想是人们的一种宝贵的思维智能。

倘让看平庸电视节目的时间挤掉了看经典书籍的时间、把大量休闲光阴都消磨在荧屏前,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钝化消减,恐怕势所必然。

这正是我深情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的重要缘由。

    

     这种养心的文化阅读,当然也不止于经典的书籍文化的阅读。

虽非经典却有一定思想内涵、文化意蕴和美学品位的一般书籍,以及各种形式的书画展览、音乐歌舞、戏剧演出、文物博览等等,均应纳入我所呼唤的养心的文化阅读范畴。

譬如,真正欣赏一幅幅静态的书法国画佳作,听音乐,观赏一场戏剧,也需要进入“虚静”,用“心”去看,……总之,都需要受众主体持一种旨在养心的文化阅读态势。

    

归根结底,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是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文化自觉”意识的必然要求。

(选自《文汇报》2007.02.27,有删改)

1.作者认为要“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

A.图书馆里经过历史筛选和确认了的经典名著,阅读时需反复琢磨,细心品味。

B.阅读《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小说,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C.书画、音乐、戏剧等艺术欣赏需要受众主体持一种旨在养心的文化阅读态势。

D.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文化自觉”意识,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

1.A(不属于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的依据。

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对经典的书籍文化的阅读,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最高的文化阅读。

B.电视节目挤掉了看经典书籍的时间,势必造成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钝化消减。

C.不同于文字符号组成的语言平面,视听语言对受众思维想象能力的要求相对较低。

D.舞台上程式化虚拟化意境美、间离效果美、表演艺术美,需要进入“虚静”,用“心”去看。

2.B(忽视了“平庸”、“恐怕”的条件。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7题

猛狗与社鼠

韩非子

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

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

倩曰:

“汝狗猛耶?

”曰:

“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

”曰:

“人畏焉。

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

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

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问管仲①曰:

“治国最奚患?

”对曰:

“最患社鼠矣。

”公曰:

“何患社鼠哉?

”对曰:

“君亦见夫为社者乎?

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

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②,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

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

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

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已者必害,此亦猛狗也。

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尧欲传天下于舜。

鲧谏曰:

“不祥哉!

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

”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

共工又谏曰:

“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

”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

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

仲尼闻之曰:

“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

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一曰:

“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则难也。

(节选自《韩非子》)

【注】①管仲:

春秋时著名政治家。

齐桓公任命他为卿,尊他为“仲父”。

②阤zhì:

崩塌。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酒甚美,县帜甚高              县:

通“悬”,悬挂

B.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明:

表明

C.此人主之所以蔽胁                所以:

……的原因

D.故人臣执柄而擅禁               执柄:

掌权。

答案:

B

解析:

B项的“明”是一个使动词,可译为“使……明晓”。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迎而龁之  

A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熏之则恐焚木

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主焉得无壅  

C    

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则难也

D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解析:

B.则:

连词,均表转折,却。

A.而:

上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下例,连词,表转折,却。

C焉:

上例,副词,表反问,怎么;下例,兼词,于是,在那里。

D.以:

介词,表原因。

介词,表凭借。

答案:

B

5.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借写“狗恶酒酸”“社鼠为患”的寓言故事,来揭露封建社会一种习见的丑恶现象:

奸人当道,堵塞贤路,蒙蔽君主。

  B.猛狗、社鼠的形象,喻意大体一致又各有侧重:

猛狗着重比喻排挤贤能的朝廷权臣,社鼠着重比喻蒙蔽君主的左右亲信。

 C.最后一段举出尧传天下给舜的传说,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

尧为人主而“不觉”,致使他接连错杀鲧、共工两位大臣。

 D.两个寓言故事包含着这样的哲理,事物间常常存在着不易察觉的复杂关系,如狗猛与酒酸之间的必然关系,就难以判断。

解析:

尧是为人主而善察的正面形象,他杀鲧和共工是对的。

答案:

C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卖酒的,卖酒器具量得很公平,接待客人态度很恭敬,酿造的酒很香醇,(店铺门前)酒旗悬挂得很高。

积贮很多酒却没有人来买,(时间一久,)酒都变酸了。

(卖酒的)感到奇怪,不解其中缘故。

他向同住里巷且知道这事的老人杨倩打探。

杨倩说:

“你养的狗凶恶吗?

”卖酒的说:

“狗凶恶,那么酒为什么就卖不出去呢?

”杨倩说:

“人们害怕你的狗呀!

有的人打发自己的小孩,揣上钱,拿着壶,前往打酒。

但你的狗窜出来咬人,(谁还敢来买酒呢?

)这就是你的酒卖不掉最终变酸的原因。

国家也有这样的恶狗。

有才能的人怀着治国的本领想要禀陈(大国的君王),使大国的君王能够明晓(治国的方略)。

那些大臣像恶狗一样窜出来咬人,这就是国君受到蒙蔽和挟制,因而那些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

因此齐桓公问管仲说:

“治理国家最担心什么?

”管仲回答说:

“最担心的是社坛的老鼠。

”桓公说:

“担心什么社坛的老鼠呢?

”管仲回答道:

“君王也看见那社神吗?

立起木头(做成塑像的架子),再给它涂抹上泥灰(塑成社神),老鼠穿行在中间,挖掘鼠洞寄托身子在里面。

用火熏烤却怕烧毁了木头,用水浇灌却怕毁坏了涂泥。

这就是社坛的老鼠不能被杀除的缘故啊。

现在君王身边的人(就是社鼠),他们在朝廷外为求威势重权,便从百姓中收刮财富;他们在朝廷内就相互勾结,来对君主隐瞒他们的恶行。

在朝廷内的(奸人)窥探君王的心思来传递消息给朝廷外的(权臣)。

朝廷外的权臣和朝廷内的奸人互相成为倚重,朝廷众多官吏都认为(这样做)是富有权势。

(这样的)官吏不诛灭就会扰乱法度,诛灭了他们君王又不安逸。

(他们)依靠国君的保护进而握有重大的权势,这样的人就是国家的社坛老鼠。

因此国君的臣子掌握大权,进而能行专擅或颁禁令,确实能为己用的必定使他得利,不能为己用的必定陷害,这就是(国家的)猛狗啊。

那权臣成了猛狗来咬有才能的士人,身边的奸人又成了社鼠来窥探君王的心思,国君还不察觉,像这样,国君怎么能不被壅塞,国家怎么能不遭灭亡呢?

唐尧想要将天下传给虞舜。

大臣鲧进谏说:

“不吉祥啊!

谁拿天下去传给一个匹夫呢?

”唐尧不听取(这种蒙蔽君主的意见),发兵将鲧诛杀在羽山的郊野。

共工再进谏说:

“谁拿天下去传给一个匹夫呢?

”唐尧不听取(这种蒙蔽君主的意见),又发兵将共工诛杀在幽州的城邑。

因此天下人没有谁再敢说不要传天下给虞舜。

孔子听说这件事说:

“唐尧了解虞舜贤明,不见得是很难的事。

到要诛杀进谏(错误意见)的人,必定要传天下给虞舜,才是真正难的事啊。

”又说:

“不因那怀疑的危害到那考察到的,(这)就更难啊。

 

 

第II卷(135分)

三、(32分)

6.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10分)

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

“吾乐与!

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虾、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

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井之乐,此亦至矣。

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

”东海之鳖左脚未入,而右膝已絷矣。

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

“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于是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庄子《庄子·秋水》  

⑴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

   

译文:

                                                                            

您为什么不进来看一看吧!

②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译文:

                                                                            

不因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雨量的多少而增减,生活在东海,那才真正是快乐呢!

⑵阅读上面的文字,这则寓言演变成现代哪个成语并指出有什么寓意?

(4分)

答:

                                                                          

井底之蛙 人如果长期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就会变得目光短浅,自满自足。

.参考译文:

住在浅井中的一只青蛙对来自东海的巨鳖夸耀说:

“我生活在这里真快乐呀!

高兴时,就跳到井外面,攀援到栏干上,尽情地蹦跳玩耍。

玩累了,就回到井中,躲在井壁的窟窿里,舒舒服服地休息休息。

跳进水里时,井水仅仅浸没我的两腋,轻轻地托住下巴;稀泥刚刚没过双脚,软软的很舒适。

看看周围的那些小虾呀、螃蟹呀、蝌蚪呀,谁也没有我快乐。

而且我独占一井水,尽情地享受其中的乐趣,这样的生活真是美极了。

您为什么不进来看一看吧!

  巨鳖接受了井蛙的邀请,准备到井里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腿已被井的栏干绊住了,只好慢慢地退回去,站在井旁边给青蛙讲述海的奇观:

“海有多大呢?

即使用千里之遥的距离来形容也表达不了它的壮阔,用千丈之高的大山来比喻,也比不上它的深度。

夏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下大雨,大水泛滥成灾,海面不见丝毫增高;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天大旱,土地都裂了缝,海岸也丝毫不见降低。

不因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雨量的多少而增减,生活在东海,那才真正是快乐呢!

  井蛙听了,吃惊得好半天也没有说出话来。

它这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多么渺小。

7.[原创题·2007年全国卷变式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完成赏析。

(6分)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

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这首诗首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这幅图景与全诗感情很不协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

【参考答案】首联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

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极目四望,枫树成林。

这是一幅美妙迷人的大自然图景。

然而这春江上的盎然生意与旅程中的忧郁情怀很不协调,这样写是以乐景写哀,触发作者的羁旅悲愁,产生先扬后抑的艺术效果。

诗人借此不协调来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苦恼。

(2)这首诗写出了作者晚年怎样的生活状况和心态?

(3分)

答:

                                                              。

【参考答案】“偷生”二句状写诗人长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远适南国的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泣下沾襟。

“老病”二句,道出了诗人晚年思想上的矛盾。

诗人年老多病却迫使他南往衡湘,但仍然一片忠心,想望着报效朝廷。

诗人“老病”还不得不“南征”,“百年”二句对此作了回答。

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百年歌自苦”,一生苦吟,“未见有知音”,能有几人理解?

这正是杜甫晚年悲剧生活与矛盾思想的自我写照。

8.默写。

(6分)

不写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2) ______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3)          ,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离骚》)

(4)冰泉冷涩弦凝绝,        。

  (白居易《琵琶行》)

(5)月落乌啼霜满天,             。

  (张继《枫桥夜泊》)

(6)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1)   哀吾生之须臾

(2)   晓来谁染霜林醉

(3)   惟草木之零落兮

(4)   凝绝不通声暂歇

(5)   江枫渔火对愁眠

(6)   声断衡阳之浦

9.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5分)

A、东汉末年,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成就一番事业。

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

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

B、“是她喊我给她烧的。

她上轿的时候对我说过:

‘我迟早也是要死的。

不死,以后也不会有好日子过,就是活着也还不如死了好。

你就当作我已经死了。

你给鸣凤烧纸的时候,请你也给我烧点。

就当作我是个死了的人---’我今天当真给她烧纸。

   有一天,觉慧到花园去玩,无意间发现丫头倩儿在给鸣凤烧纸时,也给婉儿烧了一堆,这是丫头婉儿代替鸣凤被塞进轿子抬走,供冯乐山去蹂躏,继续着鸣凤未完的人生悲剧后发生的情节。

(《家》)

C、“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这首诗揭示了《红楼梦》中一个巧姐的悲剧故事。

第三句"偶因济村妇"是指巧姐的母亲王熙凤曾"接济"过刘姥姥.第四句"巧得遇恩人"的"巧"是语意双关,明指凑巧,暗示巧姐.恩人,指刘姥姥.巧姐被舅父王仁,谐音"忘仁"拐卖,幸为刘姥姥带走,才逃出虎口.

  D、欧也妮是幸运的,虽然她的婚姻一开始充满了悲剧意味,自己所爱的人抛弃了自己,可她却能够和公证人的侄子特篷风结婚,共享晚年。

(《巴黎圣母院》)

E.堂·吉诃德主仆在海边闲逛,碰到了由参孙学士装扮的"白月骑士",并被他激怒而进行了决斗。

堂·吉诃德决斗失败,只好答应"白月骑士"从此结束游侠生活。

回家后,堂·吉诃德一连六天都躺在床上,高烧不醒。

第七天醒来后彻底醒悟,立下遗嘱,强调女儿只能嫁给没读过骑士小说的人,否则就得放弃全部遗产。

三天后,他与世长辞。

(《堂吉诃德》)

   参考答案:

DE(D“共享晚年”错,E”强调女儿只能嫁给没读过骑士小说的人”应是外甥女”)

10.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1)简述《复活》中玛丝洛娃“精神复活”的经过。

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探监,使玛丝洛娃回想起过去,精神开始苏醒。

之后,每次见到聂赫留朵夫,她都要求他为别人的事奔走呼告,她很感动,可自己却什么也没有要过。

她重新爱上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幸福,不同意跟他结婚,而嫁给政治犯西蒙松。

西蒙松的爱也复活了她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最终她觉醒回到人民中间

(2)简述《围城》中一个幽默风趣故事

方鸿渐不满家里的给自己定下的婚姻,于是写了封信给他父亲说自己面容枯槁,身体不好,怕误了人家青春,希望能解除婚约,他父亲写信来大骂了一顿,<<方鸿渐忙写回信讨饶和解释。

他父亲收到这信,证明自己的威严远及于几千里外,得意非凡,兴头上汇给儿子一笔钱,让他买补药。

四、(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原创

寻梅

郝卫宁

我爱死梅花了,但长这么大,竟没见过梅花。

  我之爱梅大概是在十岁左右的时候。

其实,我生长在一个没有梅树的城市,根本没见过梅花,而且,确切地说,除了喇叭花和月季花,其他的花我都见得少。

忽然有一天,听到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了毛主席的一首词《卜算子·咏梅》。

呀!

我所敬爱的毛主席原来如此地喜爱梅花啊!

梅花真是高洁之品、人间奇绝呢。

于是,梅花,走进了我的心里。

  我一位同学的父亲是个画家。

曾有一阵子,我天天缠着她的父亲要学画梅花。

人家说这里没有梅花,你没见过,不好画的。

我说,龙你见过吗,不照样画!

屈原你见过吗,不照样画!

于是,人家就不好再说什么,只好捺着性子,抽着空教我画梅。

他教我的是宋朝杨无咎的墨梅画法,他说杨无咎一生坎坷,终身寻梅、观梅、画梅,他的墨梅在线条上更有书法的笔意和梅的风骨。

画家的话我似懂非懂,我画的梅也多是“有墨无梅”。

画家说梅花傲霜斗雪,高洁雅淡,你心中要有梅,才能画好。

我说我们这个城市没有梅,观察不到,心中怎么能有梅!

他就沉默了。

有时候,他会在他画得比较满意的画儿上写一两句古代赞梅的诗,比如“一树寒梅白玉条”“尚余孤瘦雪霜姿”……

  那是一些淡淡的、清幽的日子。

画家潇洒泼墨,笔下的梅花从蓓蕾、小蕊、大蕊到欲开、大开、烂漫、欲谢、就实,各种形态鲜鲜活活,冲淡了外面世事的喧闹。

后来,我的“墨梅”一直没画好,这个同学已经举家南迁了。

  丈夫的表姐梅英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一所大学教授中文。

一天打电话来说她的美国学生在上课时问到了她名字的中文含义,她说是梅的婴儿——她在闪念之间把“梅英”改作了“梅婴”。

她让我帮她找些有关梅花的中国古诗词之类,她说她忽然意识到也许这是一个特别好的介绍中国文化的突破口。

我答应了她。

我很想再走近梅。

  我狂翻了所有有关梅花的书藉。

我告诉梅英,“梅文化”中的人文色彩和“仙”风“道”骨,深深震撼了我,一句话说完:

“人间奇绝,只有梅花枝上雪”!

  书海“寻梅”,又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遗憾没见到真正的梅花。

寻梅不见梅,心里非常难过。

真梅到底在哪儿?

我问自己。

古往今来,骚人墨客以梅言志,咏梅、画梅、唱梅、赞梅,梅的风骨、气节和韵味远远超出了她的本身。

我想,或许见梅者未必识梅,或许识梅者未必见梅。

画家的梅花,“梅婴”的梅花,带给我许许多多有“梅”陪伴的日子,使我孤寂中有了希望;身本洁来还洁去,叫我浮躁中有了恬淡。

难道这就是“心中有梅”的含义?

梅花本无形,寻梅之于我,恐怕是今生一世的精神之旅了。

(《散文选刊》2007年第5期有删改)

11.文章开头以“我爱死梅花了,但长这么大,竟没见过梅花。

”独立成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在文中说“见梅者未必识梅,识梅者未必见梅”,这句话说明了一种现象,包含了一种哲理。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着寻梅最终也没有见到梅花,但是作者表示要寻找一辈子,你认为作者寻找的“真梅”是什么?

在我们国家第二届国花评比中,梅花名列第一,许多人呼吁要把梅花定为国花,你认为可以吗?

请谈谈你的理由。

(7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答案:

①开头点题,开门见山。

②用对比来说明作者对梅花特殊的感情,爱死了梅花,却没见过梅花,吸引读者注意,引起读者思考。

③引起下文,为下文写自己寻梅经历作铺垫。

④首尾照应,开头写没见过梅花同结尾写寻找“真梅”形成照应,深化了文章中心。

13.答案:

这句话说明了生活中的一种现象:

生活在梅花之下,天天看见梅花,不一定喜爱梅花,成为梅花的知音;了解梅花傲雪凌霜的特点,喜爱梅花,心中有梅花,没见过梅花也无妨。

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神交、心仪等等现象。

这句话包含了一种哲理:

心有灵犀一点通,无缘对面不相识。

我们身边那些天天见面、非常熟悉的人,如果没有共同语言往往和不相识的没有什么不同,而没见过面的网友、笔友,却可以成为很知心的朋友,可以无话不谈,互相支持帮助的情况都属于这种现象。

(言之成理即可)

14.答案:

①“真梅”是指风骨、气节和韵味。

在本文,梅花已经成了气节和品质的象征,作者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痴爱,实际上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文章昭示我们在生活中要追求高洁,决不低俗。

②我认为可以。

梅花,君子的象征,每当朔风凛冽、冰雪皑皑之际,唯独梅花昂然枝头,不畏严寒,对生命永远充满希望,让人精神一振。

梅花珍惜早春的消息、保持晚春的气节,永远俏丽,永远欢笑,正是这种冷绝群芳的特性,使她成为审美的极致、人格的象征;梅花开放在严寒中,同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屈服一样,用梅花做国花,有警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