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升初三化学衔接导学案第11讲 化学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6398620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升初三化学衔接导学案第11讲 化学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初二升初三化学衔接导学案第11讲 化学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初二升初三化学衔接导学案第11讲 化学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初二升初三化学衔接导学案第11讲 化学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初二升初三化学衔接导学案第11讲 化学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升初三化学衔接导学案第11讲 化学式.docx

《初二升初三化学衔接导学案第11讲 化学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升初三化学衔接导学案第11讲 化学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升初三化学衔接导学案第11讲 化学式.docx

初二升初三化学衔接导学案第11讲化学式

第11讲化学式

【学习目标】

1.会指明化学式的涵义

2.会写出单质及简单化合物的化学式的书写方法概括出书写化学式的方法

【教材扫描】

板块1:

化学式(这是重点)

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化学式的意义(以H2O为例)如下表所示:

分类

意义

实例

宏观

①表示一种物质

②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

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微观

③表示构成物质的一个分子

表示1个水分子

④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

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警示:

(1)化学式中前面的计量数,表示的是分子的个数,只有微观意义,右下角的数字表示的是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

(2)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才有化学式,混合物不能用化学式表示。

(3)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不能表示分子。

如Fe,Mg,Al。

板块2:

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

1、化学式的写法:

(1)单质:

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氧气、氢气、氮气、氯气等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分别为:

O2、H2、N2和Cl2。

(2)化合物:

氧化物的化学式书写,氧元素符号在后,另一种元素符号在前,如CO2、CuO;金属与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一般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金前非后”),如NaCl、MgCl2。

2、化学式的读法:

单质读元素名称,气体单质读元素名称加“气”。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从右向左读“某化某”,如KCl读作“氯化钾”。

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例如Fe3O4读作“四氧化三铁”。

警示:

(1)化学式中原子个数为1时,“1”不标出。

(2)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一般为整数。

(3)一种物质只有一种化学式,与该物质的状态无关。

(4)化学式是通过实验测定的,不是凭空想象的。

(5)化学式一般从右往左读:

读作“某化某”或“几氧化几某”。

【小试身手】

一、化学式:

1、定义:

如:

氧气的化学式为;水的化学式为;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

2、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注:

(1)单质分子式重点强调两个意义;

(2)当在化学式前面标有“2”或“2”以上的数字时,就仅表示一种意义。

如:

2H2O:

;5O2:

3.化学式的写法与读法:

(1)单质:

①金属单质:

②非金属固态单质:

③稀有气体单质:

④由分子构成:

(2)化合物:

①氧化物的化学式写法:

②金属元素和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写法:

它们的读法为:

【典例精析】

例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

B.元素可以以单质形式存在,也可以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C.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是氧化物

D.任何纯净物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例2:

说出下列符号中数字“2”所表示的意义

①2H;

②2H2,;

③2H+;

④H2O;

⑤H2S;

⑥2Al3+;

⑦Ba2+;

⑧3H2SO4;

⑨Cl2;

例3:

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填空

⑴4个二氧化碳分子  ;⑵3个钾原子 ;

⑶氢气;⑷一个水分子  。

【课堂练习】

1.下列符号中,既可用来表示一种物质,又可用来表示一种元素,还可用来表示一个原子的是()

 A、C  B、O  C、2C  D、CO

2.1985年科学家发现了C60分子,它由60个碳原子构成,形状像足球,又叫足球烯。

下列有关C60的描述正确的是()

 A、它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  B、它由60个碳单质构成

C、它是一种单质     D、它是一种化合物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  )

A、CaOB、Al2O3C、SiO2D、Fe3O4

4.如下图,这四位同学描述的可能是下面的同一个化学符号(  )

A、HClOB、O3C、NO2- D、H2O2

5.R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下列关于R原子和R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性质相同B.电子层数相同

C.相对原子质量相同D.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6.下列符号只有微观意义的是()

A.Cl2B.2N2C.CuD.CO2

7.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A.HB.H20C.H2D.2H

8.下列关于NaNO2、Na2O2、SO2、O2等四种物质的组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都含有氧气B.都含有氧元素

C.都含有氧分子D.都含有2个氧原子

9.甘油在印刷、化妆品等工业中常用作润滑剂,也可用来制造医药和炸药。

根据甘油的化学式C3H8O3,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①;②;

③;④。

10.蔗糖(C12H22O11)是生活中常见的食品之一,它由   种元素组成,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  ,它的一个分子中共有  个原子。

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古代的“打火机”——“火折子”是用草纸卷成密集的纸卷,用火点燃,再将其吹灭放入竹筒中,需要的时候取出轻轻吹一下即可生火。

以下关于“火折子”制作及使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制作“纸卷”的草纸是可燃物

B.准备放入竹筒中的“火折子”要留些火星

C.纸卷放入竹筒后,盖子不能将竹筒完全密封

D.“火折子”吹了会燃烧是因为降低“纸卷”的着火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

A、草纸具有可燃性,制作“纸卷”的草纸是可燃物,故正确;

B、准备放入竹筒中的“火折子”要留些火星,故正确;

C、纸卷放入竹筒后,盖子不能将竹筒完全密封,要能进入空气,故正确;

D、“火折子”吹了会燃烧是,空气流动草纸接触了更多的氧气,故错误。

故选:

D。

2.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的相关信息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钠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钠原子核外有一个电子

C.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

D.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可以根据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4,属于金属元素,或者直接观察“钠”带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选项A错误;

B、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个,核外有11个电子,选项B错误;

C、元素周期表信息示意图中元素符号正下方的数值是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选项C错误;

D、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个,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正确,选项D正确。

故选D。

3.下列实验中都要用到玻璃棒,其中玻璃棒的操作相同的是()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在做过滤实验时,玻璃棒起引流作用;在蒸发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液体因局部受热而飞溅;在配置溶液的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物质的溶解;在测定溶液pH值时,是用玻璃棒蘸取液体滴在pH试纸上,起蘸取液体的作用。

所以②③的作用相同,都是搅拌。

故选B。

4.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均是由分子构成的

B.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C.该反应说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

D.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原子种类均没有改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从图示看:

图中甲是化合物,乙表示汞原子是一种单质,丙表示氢气,属于单质所以三种物质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故选B.

考点:

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5.如图所示,将滴管甲中的液体挤出,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滴管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且不恢复原状,则滴管甲、乙和烧杯①②中的物质可能是(  )

A.甲:

稀盐酸①铁;乙:

水②生石灰

B.甲:

水①硝酸铵;乙:

稀盐酸②铁

C.甲:

水①氢氧化钠;乙:

稀硫酸②锌

D.甲:

水①生石灰乙:

稀盐酸②氢氧化钠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稀盐酸滴入铁粉中,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和氯化亚铁,反应放热,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不会恢复原状,A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水滴入硝酸铵中,硝酸铵溶解吸热,内部温度降低,气压减小,气球变得更瘪,不会膨胀,B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水滴入氢氧化钠中,氢氧化钠溶解放热,内部温度升高,气压增大,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至室温,气球恢复原状,再将稀硫酸滴入锌中,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锌,反应放热,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不会恢复原状,C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水滴入生石灰中,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内部温度升高,气压增大,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至室温,气球恢复原状,再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中,中和反应放热,内部温度升高,气压增大,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至室温,气球恢复原状,D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中含有少量b时,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

B.t℃时,等质量的a,b饱和溶液中含有相同质量的溶质

C.当温度大于t℃时,a溶液一定比b溶液浓

D.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

A、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故正确。

B、t℃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所以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a大于b,故错误。

C、当温度大于t℃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但没告诉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所以不能来比较浓度的大小,故错误。

D、从图上可以看出,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而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故错误。

故选:

A。

【点睛】

在某一温度下,若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同时溶液的浓与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没有直接联系。

7.不属于氧气用途的是

A.供给呼吸

B.富氧炼钢

C.支持燃烧

D.钢铁生锈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氧气可以供给呼吸,用于医疗急救;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富氧炼钢,增强钢的性能;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支持燃烧,氧气可以做助燃物;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钢铁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锈,不属于氧气的用途;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

D。

8.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可能表示氧化物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A、图中只含有一种分子,该图所表示的物质为纯净物,图中分子由两种不同原子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若其中一种原子为氧原子,则该分子即为氧化物的分子,图所示物质则的氧化物,可能表示氧化物;B、图中含有两种构成不同的分子,即为两种物质的分子,该图所示的物质为混合物,不可能表示氧化物;C、图中只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该图所示的物质为纯净物,但由于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所构成的单质分子,不可能表示氧化物;D、图中含有两种构成不同的分子,即为两种物质的分子构成,该图所示的物质为混合物,不可能表示氧化物。

故选A。

点睛:

构成相同的分子为同种物质的分子,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分子。

9.下列实验设计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甲图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乙图测空气中氧气含量

C.丙图探究物体的吸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D.丁图探究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电流的条件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产生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因此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氧气消耗的同时生成二氧化碳,瓶内的气压不降低,水不能进入集气瓶,不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物质的种类和状态相同,不能探究物体的吸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力线时,闭合电路中产生电流,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

D。

10.在反应3X+4Y=2Z中,已知X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Z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02,则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172B.108C.70D.27

【答案】D

【解析】

【详解】

在反应3X+4Y=2Z中,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和Y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物Z的质量,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02×2-32×3)÷4=27。

故选D。

11.农业上常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下列方法能配制出该选种溶液的是

A.4g氯化钠和16g水B.16g20%的氯化钠溶液和5g水

C.10g8%的氯化钠溶液蒸发4g水D.14g10%的氯化钠溶液和1g氯化钠

【答案】D

【解析】

A、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20%≠16%,故此方法不可行;

B、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15.2%≠16%,故此方法不可行;

C、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13.3%≠16%,故此方法不可行;

D、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16%,故此方法可行.

故选D

12.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答案】B

【解析】

A、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含量降低,故曲线①表示氧气含量的变化,故错误;

B、反应后有一氧化碳生成,故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反应,故正确;

C、蜡烛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故错误;

D、当氧气的浓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时蜡烛就熄灭,故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向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缓慢连续加入质量为m的锌粉,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写出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C点对应的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是什么_________?

【答案】Zn+2AgNO3=Zn(NO3)2+2Ag;锌离子、亚铁离子(或Zn2+、Fe2+)

【解析】

【分析】

【详解】

锌比铁活泼,铁比铜活泼,铜比银活泼,往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缓慢连续加入质量为m的锌粉,锌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再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最后和硝酸亚铁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铁。

(1)ab段发生的反应是锌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Zn+2AgNO3=Zn(NO3)2+2Ag;

(2)C点时,硝酸银反应完、硝酸铜和锌恰好完全反应,对应的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

锌离子和没有反应的亚铁离子,故填:

锌离子、亚铁离子(或Zn2+、Fe2+);

【点睛】

在金属与盐溶液的混合物发生置换反应时,首先和活动性最弱的金属的盐反应,待该完全反应后再和余下盐溶液中金属活动性最弱的盐继续反应,最后置换出的金属则是相对较强的金属。

14.如图是NaCl、KNO3的溶解度曲线。

①50℃时,KNO3的溶解度_______(填“<”“>”或“=”)NaCl的溶解度。

②向烧杯中加入100g水和49.0gKNO3固体配成40℃的溶液,再冷却到10℃,烧杯中析出的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g。

③比较NaCl和KNO3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

④60℃时,在甲、乙两烧杯中分别取XgNaCl和XgKNO3固体进行如下实验。

Ⅰ.加入甲烧杯中的固体是_______(填“NaCl”或“KNO3”)。

状态1时,甲烧杯中未溶解的固体最多有_______g,要使固体全部溶解,最适宜的方法是_______。

Ⅱ.状态2时,乙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可能为_______。

若向乙烧杯中继续加一定量的该溶质形成状态3,则坐标图中符合实际结果的描点可能是____(选填编号)。

【答案】>28.1测定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的溶质完全溶解达到饱和时所需水的质量等NaCl17.7加入足量的水52.4%ACD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50℃时,KNO3的溶解度>NaCl的溶解度;

②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10℃时,KNO3溶解度为20.9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1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20.9g的KNO3,向烧杯中加入100g水和49.0gKNO3固体配成40℃的溶液,再冷却到10℃,烧杯中析出的固体的质量=49g-20.9g=28.1g;

③比较NaCl和KNO3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的实验方案是测定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的溶质完全溶解达到饱和时所需水的质量等;

④60℃时,在甲、乙两烧杯中分别取XgNaCl和XgKNO3固体进行如下实验。

Ⅰ.

在甲、乙两烧杯中分别取XgNaCl和XgKNO3固体加100g水后,甲部分溶解,乙完全溶解,说明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60℃时,NaCl的溶解度小于KNO3的溶解度,加入甲烧杯中的固体是NaCl;

在状态1,乙烧杯中加入Xg硝酸钾后,硝酸钾全部溶解,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100g水,NaCl的溶解度为37.3g/100g水,若状态2的硝酸钾溶液恰好饱和,则加入硝酸钾质量X=55g,状态1时,甲烧杯中未溶解的固体最多有55g-37.3g=17.7g,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较小,要使固体全部溶解,最适宜的方法是加入足量的水;

Ⅱ.状态2时,乙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时,硝酸钾处于饱和状态,溶质质量分数可能=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乙烧杯中,状态1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状态2的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形成的饱和溶液,若向乙烧杯中继续加一定量的该溶质形成状态3,由状态1到状态2时,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增大,溶剂的质量不变。

由状态2状态3,溶质的质量可能先增大(状态2不饱和)饱和后不再增大,也可能不变(状态2饱和),溶液质量可能先增大(状态2不饱和)饱和后不再增大,也可能不变(状态2饱和),溶剂的质量不变。

则坐标图中符合实际结果的描点可能是ACD。

【点睛】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物质加入一定量水中,全部溶解,形成的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形成的饱和溶液,若固体有剩余,则一定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15.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_____相等。

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

甲_____乙(填“>”、“=”或“<”)。

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下同)

A.溶剂质量一定变小B.溶质质量一定变大

C.溶液浓度可能变大D.溶液质量可能不变现有同时含甲、乙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若要从该溶液中提取纯净的乙物质,具体的操作是_____。

【答案】溶解度<CD升高温度、结晶、过滤、热水洗涤、干燥

【解析】

【详解】

(1)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可得知此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所以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乙需要的水的质量大,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

甲<乙;

(3)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A、增加溶质,溶剂质量不变,故A错误;

B、蒸发溶剂,溶质质量不变,故B错误;

C、增加溶质,溶质质量分数会增大,故C正确;

D、降低温度,溶液质量可能不变,故D正确。

故选CD;

(4)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升高溶液温度会析出晶体,洗涤时要用热水,减小乙物质的溶解量,所以具体的操作是:

升高温度、结晶、过滤、热水洗涤、干燥。

16.用化学用语填空:

(1)4个铵根离子_____。

(2)五氧化二氮分子_____。

(3)由3个氧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_____。

(4)雪碧饮料中的酸_____。

【答案】4NH4+N2O5O3H2CO3

【解析】

【详解】

(1)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4个铵根离子表示为4NH4+;

(2)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五氧化二氮分子表示为N2O5;

(3)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由3个氧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是臭氧分子,可表示为:

O3;

(4)雪碧饮料中的酸是碳酸,可表示为:

H2CO3。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探究金属的部分性质,部分操作如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2)操作A中铜丝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将铜丝绕成螺旋状,可使现象更明显,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B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操作C可比较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实验中观察到锌粒表面有红色物质覆盖,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所有可能情况,填离子符号)。

【答案】酒精灯

增加了受热面积比较黄铜和铜的硬度锌的活动性比铜强Mg2+或Mg2+和Fe2+

【解析】

【分析】

【详解】

(1)仪器①的名称为酒精灯;

(2)操作A中铜丝发生反应为铜和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铜;化学方程式为

,将铜丝绕成螺旋状,可使现象更明显,其原因是增加了受热面积、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操作B的目的是通过刻划,比较黄铜和铜的硬度,铜被划出痕迹,说明铜的硬度比黄铜的小;

(4)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操作C对应实验中观察到锌粒表面有红色物质覆盖,说明锌能和硫酸铜反应,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锌的活动性比铜的强;

(5)如果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和铁粉的混合物,由于镁的活动性比铁的强,镁先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镁和铜,如果硫酸铜有剩余,铁粉继续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镁、或镁和铁都有剩余,同时硫酸铜完全反应。

则滤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是Mg2+或Mg2+和Fe2+。

18.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相关实验,请你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写出标有序号①的仪器名称_______。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可选择的装置组合是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目的是________。

某同学用收集好的氧气做铁丝燃烧实验时发现集气瓶炸裂,原因可能是______。

实验室里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图F是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