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痛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96169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痛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针灸学痛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针灸学痛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针灸学痛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针灸学痛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灸学痛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docx

《针灸学痛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痛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灸学痛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docx

针灸学痛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

针灸学—痛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

1、针灸治疗实证痛经应取哪些经脉

A、任脉、足少阴经

B、任脉、足厥阴经

C、任脉、足太阴经

D、冲脉、足厥阴经

E、督脉、足厥阴经

2、针灸治疗崩漏实证应选取

A、足三里、气海、中极

B、关元、隐白、三阴交

C、隐白、血海、阴陵泉

D、肝俞、肾俞、关元

E、太白、血海、阳陵泉

3、崩漏的发生主要与哪些经脉有关

A、肝经、肾经

B、肝经、脾经

C、任脉、带脉

D、任脉、冲脉

E、任脉、督脉

4、绝经前后诸证肾阳虚者,宜配伍

A、照海、阴谷

B、中脘、丰隆

C、关元、命门

D、心俞、神门

E、中脘、阴陵泉

5、绝经前后诸证肝阳上亢者,宜配伍

A、照海、阴谷

B、中脘、丰隆

C、关元、命门

D、风池、太冲

E、中脘、阴陵泉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痛经的治法—实证:

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虚证:

调补气血,温养冲任。

取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2、【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针灸治疗崩漏实证—主穴:

关元三阴交隐白;配穴:

血热配中极、血海;血瘀配血海、膈俞;湿热配中极、阴陵泉;气郁配膻中、太冲。

3、【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崩漏病位在胞宫,与冲、任二脉及肝、脾、肾关系密切。

4、【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绝经前后诸证肾阳虚配关元、命门。

5、【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绝经前后诸证肝阳上亢配风池、太冲。

 

细目二痛经

 

要点一痛经的辨证要点

痛经病位在胞宫、冲任,与肝、肾关系密切。

外邪客于胞宫,或情志不舒等导致气血滞于胞宫,冲任瘀阻,“不通则痛”,为实证;多种原因导致气血不足,冲任虚损,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为虚证。

疼痛发于经前或经行之初,以绞痛、灼痛、刺痛为主,疼痛拒按,月经量少,质稠,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缓者,为实证;月经将净或经后始作痛者,以隐痛、坠痛为主,喜按喜揉,量少色淡或色暗者为虚证。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中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缓,伴有乳房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者,为气滞血瘀;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量少色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暗苔白,脉沉紧者,为寒凝血瘀。

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面色无华,舌淡,脉细无力者,为气血虚弱;经后小腹绵绵作痛,月经色暗量少,伴腰低酸痛,头晕耳鸣,舌淡红苔薄,脉沉细者,为肾气亏损。

要点二痛经的治法

1.实证

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2.虚证

调补气血,温养冲任。

取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要点三痛经的选穴

1.实证

主穴:

中极、次髎、地机、三阴交、十七椎

配穴:

气滞血瘀配太冲、血海;寒凝血瘀配关元、归来。

方义:

中极为任脉穴,与足三阴经相交会,可通调冲任,理下焦之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地机为脾经郄穴,善于治痛治血,取之能行气活血止痛;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能调理肝、脾、肾,活血止痛。

2.虚证

主穴:

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十七椎

配穴:

气血虚弱配气海、脾俞;肾气亏损配太溪、肾俞。

方义:

关元为任脉穴,又为全身强壮要穴,可补益肝肾,温养冲任;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穴,功擅补益气血;三阴交可调理肝、脾、肾,健脾益气养血。

三穴合用,可使气血充足,胞宫得养,冲任自调。

要点四痛经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1)实证:

毫针泻法,寒凝者加艾灸。

(2)虚证:

毫针补法,可加灸。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内分泌、内生殖器、交感、神门、皮质下、卵巢、子宫、肾,每次选2~4穴,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艾灸法

取关元、气海穴,隔附子饼灸3~5壮,隔日1次。

适用于虚证和寒凝血瘀证。

(3)穴位注射法

取中极、关元、次髎穴。

用1%利多卡因或5%当归注射液,每次取2穴,每穴注射药液1~2mL,隔日1次。

 

细目三崩漏

 

要点一崩漏的辨证要点

本病多与素体阳盛或劳倦思虑、饮食不节、房劳多产、七情内伤等产生的湿、热、瘀有关。

病位在胞宫,与冲、任二脉及肝、脾、肾关系密切。

多种原因导致的虚(脾、肾)、热和瘀,均可使子宫藏泻失常,使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从而导致崩漏的发生。

经血非时暴下,量多势急,经血色红质稠者多为实证;久崩久漏,淋滴难尽,经血色淡质稀者多为虚证。

月经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稠,舌红,脉数者为血热;月经时多时少,色紫暗有块,舌暗,脉弦或涩者为血瘀;出血量多,色紫红而黏腻,兼带下量多,苔黄腻,脉濡数者为湿热;血色正常或有血块,兼时叹息,小腹胀痛,苔薄,脉弦者为气郁。

月经量多,色淡质稀,苔白,脉沉弱者为脾虚;经血色淡质清,兼腰酸肢冷,舌淡,苔薄,脉沉细者为肾虚。

要点二崩漏的治法

1.实证

清热利湿,固经止血。

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2.虚证

健脾补肾,固冲止血。

取任脉及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要点三崩漏的选穴

1.实证

主穴:

关元、三阴交、隐白

配穴:

血热配中极、血海;血瘀配血海、膈俞;湿热配中极、阴陵泉;气郁配膻中、太冲。

方义:

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调冲任,固摄经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既可健脾调肝固肾,又可清泻三经的湿、热、瘀邪,邪除则脾可统血;隐白为脾经的井穴,可健脾统血,是治疗崩漏的经验穴。

2.虚证

主穴:

气海、三阴交、肾俞、足三里

配穴:

脾虚配百会、脾俞;肾虚配肾俞、太溪。

方义:

气海既是任脉穴,又为气之海,可补下元,固胞宫;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配合肾俞可补脾肾,固冲任;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善助气血化生,补气摄血。

要点四崩漏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1)实证:

毫针刺,关元用平补平泻法,其余穴位用泻法,隐白艾炷灸。

(2)虚证:

毫针补法,可灸。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内分泌、内生殖器、肾、子宫、卵巢。

每次选2~4穴,毫针刺,或埋针或压丸。

(2)皮肤针法

取腰骶部相应背俞穴和夹脊穴以及下腹部任脉、肾经、脾经、带脉等,用皮肤针从上而下,循经叩刺至局部微出血,隔日1次。

 

细目四绝经前后诸证

 

要点一绝经前后诸证的辨证要点

本病与先天禀赋、情志所伤、劳逸失度、经孕产乳所伤等因素有关。

病位在肾,与肝、脾、心关系密切。

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天癸将竭,脏腑功能逐渐衰退,则使机体阴阳失去平衡而出现诸多证候。

主症月经紊乱,潮热出汗,心悸,情绪不稳定。

兼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心烦易怒,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口干,小便黄,舌红,苔少,脉数者为肾阴虚;兼面色晦暗,精神萎靡,形寒肢冷,纳差腹胀,大便溏薄,尿意频数,舌淡,苔薄,脉沉细者为肾阳虚;兼头晕目眩,心烦易怒,烘热汗出,腰膝酸软,经来量多,舌质红,脉弦细而数者为肝阳上亢;兼形体肥胖,胸闷痰多,脘腹胀满,食少,浮肿,便溏,苔腻,脉滑者为痰气郁结。

要点二绝经前后诸证的治法…

滋补肝肾,调理冲任。

取任脉、足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要点三绝经前后诸证的选穴…

主穴:

肾俞、肝俞、太溪、气海、三阴交

配穴:

肾阴虚配照海、阴谷;肾阳虚配关元、命门;肝阳上亢配风池、太冲;痰气郁结配中脘、丰隆;烦躁失眠配心俞、神门;纳少便溏配中脘、阴陵泉。

方义:

气海为任脉穴,可补益精气,调理冲任,益气固本;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与肝俞、肾俞合用,可调补肝肾;太溪滋补肾阴。

诸穴合用,气血自滋,冲任自调,神安志定。

要点四绝经前后诸证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内分泌、内生殖器、皮质下、肝、心、肾、交感、神门。

每次选2~4穴,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电针法

取三阴交、太溪。

针刺得气后,接电针仪,疏密波,弱刺激,每日1次。

 

细目五带下病

 

要点一带下病的辨证要点

本病病位在胞宫,与带脉、任脉及脾、肾关系密切。

感受湿邪、素体虚弱、饮食劳倦等导致脾虚运化失职或肾虚蒸腾失司,使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任脉失固,带脉失约,以致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味异常而为病。

带下量多,色黄或赤,质稠,有臭味,兼阴部瘙痒,为湿热下注;带下色白质黏无臭,绵绵不断,舌淡,苔薄,脉细者,为脾虚,带下清冷,稀薄如水,兼腰酸肢冷,舌淡,苔薄,脉沉细,为肾虚。

要点二带下病的治法

利湿化浊,固摄带脉。

取足少阳、足太阴穴为主。

要点三带下病的选穴

主穴:

带脉、中极、白环俞、三阴交

配穴:

湿热下注配阴陵泉、水道、次髎;脾虚配气海、足三里、脾俞;肾虚配关元,肾俞、照海;阴痒配蠡沟、太冲。

方义:

带脉穴为足少阳、带脉二经交会穴,是带脉经气所过之处,能固摄带脉,调理经气;中极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清利下焦,利湿化浊;白环俞属膀胱经,可助膀胱气化,利下焦湿热;三阴交调理肝、脾、肾,健脾利湿,固经止带。

要点四带下病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平补平泻法。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内分泌、内生殖器、肾、膀胱、三焦。

每次取2~4穴,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艾灸法取

三阴交、中极、命门、神阙,温和灸,每穴5~10分钟,隔日1次。

适用于脾虚、肾虚所致的带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