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学期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复习教案1.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93401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季学期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复习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秋季学期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复习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秋季学期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复习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秋季学期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复习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秋季学期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复习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季学期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复习教案1.docx

《秋季学期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复习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季学期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复习教案1.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季学期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复习教案1.docx

秋季学期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复习教案1

课题

★25七律·长征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理解诗句,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句的大意。

4.积累相关词语。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诗句。

教学难点:

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困难的艰难险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了解红军长征的故事。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七言律诗

 毛泽东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教学过程:

一、学习单元导语,了解单元学习主题

1.(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说说你了解的毛泽东。

老师补充。

2.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就是——“走近毛泽东”。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的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

二、谈话导入

1.课余,你读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

举例(如《金色的鱼钩》、《飞夺

泸定桥》、《倔强的小红军》等),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在长征途中发生过许多感人的故事,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长征是艰苦的,

长征是伟大的壮举,长征是不朽的丰碑。

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这时毛泽东主席挥笔作诗《长征》,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长征。

(板书)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读读课题,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教师适时补充。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

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

就是七律。

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师把课题补充完整:

《七律·长征》七言律诗。

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

(字词:

逶迤、磅礴、泥丸)

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远征:

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

“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

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

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

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细浪:

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

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

气势雄伟。

泥丸:

泥团子,小泥球。

云崖:

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

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岷山:

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

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

全都喜笑颜开。

5.四人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对每句话的理解。

6.交流。

(教师不急着否定,鼓励学生的大胆联想。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

下节课,我们将细细地来研究这首诗的意思以及蕴藏的感情,请大家继续积极开动脑筋!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完成随堂作业本P56的1、2题。

增加积累题:

照样子写词语:

(万)水(千)山

逶迤磅礴

  千山万水千()万()千()万()千()万()

课题

25七律·长征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等;2.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五岭细浪

 乌蒙 泥丸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金沙 暖

大渡寒

岷山尽开颜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同学们,上节课,同学们随着老师一起走近了毛主席,一起走进了他创作的七言律诗《长征》,让我们按照正确的节奏来读一读吧!

全班朗读全诗。

谁能试着来背一背呢?

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过渡:

我们说,红军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过程中可谓是历尽艰难险阻,但在他们的眼中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诗歌中哪一句话概括出了他们对长征的看法?

请你读一读,找一找?

二、读诗文,明确诗意,感悟语言

交流:

1.学习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找得真好!

让我们仔细来读读首联的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生交流,师补充提问:

(1)“万水千山”表示山水很多,指红军翻过了一座座山,涉过了一条条水。

这个词还可以怎么说?

(千山万水)。

(2)红军长征除了要征服万水千山,还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遇到数不尽的艰难险阻。

艰难险阻很多,可以用什么词?

(千难万险)

(3)从这万水千山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诗中用一个什么字来概括?

(板书:

难)

过渡:

红军长征越过千山万水,历尽千难万险,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他们又拥有怎样的态度呢?

(不怕困难)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不怕苦难?

(只、闲)

是呀,一个“只”字、一个“闲”字就把红军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呀?

(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乐观主义精神)

请你再次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含义。

/指导感情朗读。

2.学习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过渡:

让我们跟随诗人的思绪,回到长征的开始。

(1)读读这一联,找出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词语?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五岭和乌蒙在书上都有注释,对乌蒙进行补充:

乌蒙山在云南和贵州两省之间,最高峰海拔2900米,山势高大、险峻,气势雄伟。

这两处都写的是山。

五岭写出了山的长,连绵起伏;乌蒙写出了山的高,气势雄伟。

面对万水千山中的一部分——五岭和乌蒙,红军战士又是怎样的呢?

(腾细浪、走泥丸)

(2)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

翻;细浪:

细小的浪花。

腾细浪:

翻着浪花的细流。

走:

滚动;泥丸,泥球。

走泥丸:

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3)练习:

把(逶迤的五岭)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

把(磅礴的乌蒙)比作(滚动的泥丸)。

连起来准确地解释这一联的意思。

这句话在写法上运用了哪些手法?

(拟物、比喻和夸张)

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和它的表现手法,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体现出了毛主席的艺术成就。

(4)感情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过渡:

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长征途中,红军涉过许多江河,这里,诗人只选了两条,哪两条?

你知道长征途中,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什么战役吗?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1)播放《巧渡金沙江》片段或图片,插入话外音介绍:

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向云南出发。

快要到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乌黑乌黑的一长列大山横在眼前,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

正是:

金沙江水浪滔滔,两岸峭壁插云霄。

巨浪翻滚几丈高,船行水上一叶漂。

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个渡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

但是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的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

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

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2)请你读一读:

金沙水拍云崖暖,你怎么理解这个“暖”字?

除了天气的温暖,你认为还写出了什么?

(心里暖)

(3)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战斗,有智取,也有恶战。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飞夺泸定桥》的悲壮场面吧!

播放场面,并加入画外音:

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泸定桥13根铁索高悬于湍急的河流上,桥长百余米,高达数十丈。

你们看,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桥下湍急的河水令人心惊肉跳,桥头的敌人还在疯狂地用机枪扫射。

然而,1935年5月25日,红军22位勇士就是在这做座桥上,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不畏艰难险阻,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冲过对岸,夺取了战斗的胜利。

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靠着它阻挡红军前进的脚步,然而在英勇无畏的红军面前,他们又一次失败了!

说一说,你怎样理解这个“寒”字?

(“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4)再读这一句。

体会思想感情。

小结:

这句诗生动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次重要战役,既写出了胜利的喜悦,也写出了惊险悲壮的战斗场面。

4.颔联、颈联的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是怎样看出来的?

(1)讨论后回答。

(2)这里所说的困难仅仅指千山万水吗?

(3)除去这些自然界中的困难,还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

/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

比如:

在长征中,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

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4)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

(5)这两联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呢?

(6)学生讨论自学。

这两联,两两相对,就被称为对仗。

/我发现这首诗押an的韵。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7)自由朗读——全班齐读、并背诵。

5.学习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

(是当时喜悦心情的写照)更使红军欣喜的是什么?

红军飞夺泸定桥以后北上四川,翻越了五座大雪山,8月间穿过了一望无际的草地,9月17日翻越了海拔4000米左右的岷山,踏上了长征的最后征程(视频显示)岷山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长眠在这里,化成了一座座晶莹的丰碑。

翻越雪山意味着长征即将胜利,红军战士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

此刻,红军战士会是怎样的心情?

为什么说是“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军指红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当时,先到达目的地的是红一方面军,其他的二、四方面军是在1936年10月到达陕北的。

到那时,才是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让我们也怀着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来读读最后一句话吧!

三、诵诗文,悟诗情

毛泽东这首诗,被作曲家谱成了曲子,几十年来久唱不衰,曾让我们的祖辈、父辈热血沸腾。

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再一次去感受那纷飞的战火、弥漫的硝烟,感受红军的英雄气概。

1.播放歌曲;

2.听了这首歌,看了这些画面,请你闭目回味回味。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要急切地表达?

(预设:

我仿佛看到了红军英勇战斗的场面,红军真是不怕牺牲。

我仿佛看到了红军翻越崇山峻岭的情景,红军长征真难啊。

我仿佛看到了红军一路欢歌的情景,他们虽然很苦,但一点也不怕苦,非常乐观。

我头脑里出现了毛泽东的形象。

他高高的个子,此时站在高高的山坡上,两手叉腰,面带微笑,两眼炯炯有神……)

3.这首诗引起了我们不尽的遐想,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让我们放声朗读吧,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配乐朗诵或背诵。

四、课外延伸

1.谈谈你学完这首诗后的感受。

2.毛泽东是怎样看长征的呢?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

没有,从来没有的。

红军长征胜利以后,毛泽东主席说: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是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是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长征还是什么?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

·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

3.推荐课外阅读:

①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娄山关》。

②毛泽东的优秀诗词:

《菩萨蛮·大柏地》、《西江月·井冈山》《解放南京》、《清平乐·六盘山》……

五、课堂作业

1.完成随堂作业本p56的3、4、5题。

2.填空。

(课件)

教学反思:

 

课题

★26开国大典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3.品读典礼前的部分,感受典礼的隆重氛围以及人民群众激动欢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感受典礼的隆重氛围及人民群众激动欢乐的情感。

教学难点:

从具体的文字中感受典礼的隆重氛围以及人民群众激动欢乐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相关情况。

板书设计:

26开国大典

会场会场布置群众队伍

典礼

     阅兵式

     群众游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开国:

建立新的国家。

典: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

大典:

隆重的典礼。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

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1.提出学习要求: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思考:

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画出描写不同场面的连接句。

(4)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自己找到答案的先努力自行解决。

2.交流。

(1)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

(2)理清文章思路。

(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字音重点:

擎(qíng)着电钮(niǔ)瞻(zhān)仰聂(niè)荣臻

字形重点:

诞生(诞字右边部分)瞻仰(瞻字右边部分)嗓子(嗓字右边部分)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自由读课文,从课文第一部分中,你感受到这是一次怎样的典礼?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会场布置:

“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

(把“架着”改成“有”,把“耸起”改成“是”可以吗?

为什么?

——不可以,改了就体现不出雄伟、庄严的感觉,不能突出开国大典隆重的氛围。

“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

……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从哪里体会到隆重、盛大?

“大红宫灯”、“红旗”——结合看图;动态“迎风招展”、“分挂两边”)

群众队伍: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

“四面八方、汇集”而来。

来得早:

早上六点钟就入场。

人数多:

成了人海;热情高:

直奔,五更天摸着黑。

次序好:

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2.在交流的过程中随机指导朗读。

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3.作者在进行会场部分的场面描写时,重点抓住了什么来写?

重点抓住了参加会议的人员、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等点的方面,总体烘托出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以及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

如何进行场面描写是我们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希望下节课我们能进一步来研究,从而学着自己来写好一个场面。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完成《课堂作业本》p58的1、4两题。

补充题:

形近字组词:

副()奏()诞()钮()拂()

幅()凑()延()纽()佛()

课题

26开国大典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

2.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3.总结课文场面描写的方法,结合小练笔进行片段练习。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26开国大典

会场

典礼:

宣告成立——升国旗,鸣礼炮——读公告

阅兵式检阅部队群众欢呼

群众游行天上……地上……

光明充满北京城

副板书:

典礼前(静态描写)——按方位的顺序描写;

典礼时(动态描写)——点面结合,突出重点;不同的场面不同的写法

典礼后(动态描写)——环境描写与人物活动描写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开国大典的现场,了解了参加大典的人员、会场的布置以及人民群众是如何赶赴这一盛会的的相关情况,你能说说它已经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交流说)

课文是怎样进行这一场面的描写的呢?

让我们一起连起来读读课文的1-4自然段吧!

二、重点研究课文重点部分(大会盛况中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几个小场面的情感、写法特点

过渡:

开国大典的重点部分自然是典礼进行时的盛况啦!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一部分的情感和写法特点。

1.学生默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一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2.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3.品读课文第二部分。

(1)研读第一部分“宣布成立”(体会四个“一齐”的思想感情。

①在第二部分具体有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这几个小场面。

我们先看看“宣布成立”。

在“宣布成立”场面中点是什么?

(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面是什么?

(首都人民欢庆新中国的诞生)

②师:

在首都人民欢呼雀跃的场面中,你认为那些词、句表达了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

生交流: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最能表达首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

③师:

你能联系这段话中的重点词谈一下体会吗?

④(当学生自由谈感悟说到“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中的“一齐”时)师:

“一齐”能换成“一起”吗?

请同学们换词对比着读书体会,看看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不能换。

“一齐”说的是大家不约而同,齐刷刷的动作一致,首都人民就像一个人,说明首都人民都有一颗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的心。

而“一起”没有不约而同这个意思。

⑤师:

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一齐”,体现了首都人民的什么感情?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中的“一齐”透露了首都人民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崇敬的感情;“三十万人一齐抬起头,一齐脱帽肃立……”中的一齐透露了首都人民对新中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⑥抓住“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启发想象,体会思想感情。

师引导学生抓住“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体会意思(“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看出毛主席的声音传得很远,使全中国人民都激动、自豪。

);

启发学生想象: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了全国哪些地方?

在你面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体会、想象)

从而体会全国人民都有一颗热爱新中国、热爱毛主席的心。

⑦指导感情朗读。

(师:

你能通过读表达这种感情吗?

)师、生:

生练读、试读--师激情范读,生评价—再练读—赏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2)研读“升国旗”

①升国旗这个场面中点是什么?

(升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面是什么?

(一齐瞻仰鲜红的国旗)

②在升国旗这个场面中,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最传神,最能表达首都人民此时的感情?

当学生说到“一齐、站、瞻仰、升”等词时,师引导学生讨论,确定“站”用得传神。

③师:

这个“站”有什么言外之意呢?

它传神在哪里呢?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课前收集的新中国诞生前后的资料体会“站”的含义。

④师介绍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资料(圆明园的大火燃烧着中国人民的痛苦、屈辱、灾难,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刻骨铭心的过去,真可谓暗无天日,民不聊生,旧中国成了一座人间地狱。

危难之际,毛主席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历经八年抗日战争、四年解放战争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

如果此时你在开国大典现场,你想对毛主席、对全国人民说什么?

想象说话。

小结:

这一刻,中国人民能不为此激动和兴奋吗?

中国人民从此不用过着受压迫、受欺侮的日子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主人了!

让我们也一起怀着这样的心情来读读吧!

齐读。

(3)运用学法,自读“宣读公告”。

指导学生运用学法,抓住场面中的面“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