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教案春学期小学语文沪教版三年级下册《24南极风光》至《34一次著名的冲刺》共17套.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91232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5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包教案春学期小学语文沪教版三年级下册《24南极风光》至《34一次著名的冲刺》共17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打包教案春学期小学语文沪教版三年级下册《24南极风光》至《34一次著名的冲刺》共17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打包教案春学期小学语文沪教版三年级下册《24南极风光》至《34一次著名的冲刺》共17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打包教案春学期小学语文沪教版三年级下册《24南极风光》至《34一次著名的冲刺》共17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打包教案春学期小学语文沪教版三年级下册《24南极风光》至《34一次著名的冲刺》共17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打包教案春学期小学语文沪教版三年级下册《24南极风光》至《34一次著名的冲刺》共17套.docx

《打包教案春学期小学语文沪教版三年级下册《24南极风光》至《34一次著名的冲刺》共17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包教案春学期小学语文沪教版三年级下册《24南极风光》至《34一次著名的冲刺》共17套.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打包教案春学期小学语文沪教版三年级下册《24南极风光》至《34一次著名的冲刺》共17套.docx

打包教案春学期小学语文沪教版三年级下册《24南极风光》至《34一次著名的冲刺》共17套

南极风光

教学目标:

1.学习9个生字。

理解并积累“晶莹剔透、绰约多姿、望而生畏、绚丽夺目、惊叹不已”等词语。

2.积累描绘南极冰雪和南极光的比喻句,并学会运用。

3.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悟,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表达对南极风光的赞美之情。

4.根据南极光的色彩和形态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已查找到的资料中选择相关词句介绍南极光,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积累词句,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表达对南极光的赞美之情。

2.根据南极光的色彩和形态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已查找到的资料中选择相关词句介绍南极光,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冰天雪地的画面,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2.简单介绍南极。

3.填空:

奔腾潺潺茂盛青葱

地球上的南极是一个白茫茫的冰雪世界。

在那里,没有()的江河和()的溪流,没有()的树木和()的小草,更没有长满各种庄稼的田野。

引读(突出三个没有,说明南极荒凉)

4.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读2、3、4小节,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南极风光?

3.板书:

冰雪

动物

南极光

4.你对哪一现象最感兴趣?

三、学习第四节

1.出示南极光画面及课文录音。

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2.引导学生谈感受,提问题。

3.出示“极夜”的介绍。

引导读懂。

4.指导朗读南极光的一段话,理解“惊叹不已”。

5.出示提示,分层背诵。

6.出示提示,指导读资料,找词句,介绍南极光。

7.引导课后处理信息,解决问题。

四、学习第二节。

1.引导读第二节,用书上的词语说说南极冰雪的特点。

2.出示媒体,理解“晶莹剔透、绰约多姿”。

3.引读。

五、学习第三节。

1.引读第一句。

2.理解“望而生畏”。

3.引读后面的句子。

4.出示动物画面,小结。

六、学习第五节。

1.交流南极宝藏。

2.出示并介绍科学考察站画面及升国旗画面,激发爱国之情。

3.引导读课文最后两句。

七、复习、总结。

1.复习词语。

2.总结。

教后反思:

阅读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的、智慧的生活,让学生欣赏较为成功的课文朗读,不仅能够感受作品情趣、意境的、人文的、语言形式的美,而且还能够感受富有创意的朗读美。

 

24、南极风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潺、庄、糙、隧、剔、瘠、绚、焰、曳、旗。

理解并积累“晶莹剔透、绚丽夺目、望而生畏、惊叹不已、摇曳”等词语。

2、朗读并积累描绘南极冰雪和南极光的两句比喻句。

并借助图片展开想象,尝试运用比喻句练习说话。

3、引导学生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体会南极风光奇异而神秘的特点,表达对南极风光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盼望南极更美好的情感。

4、能课外查找资料,并结合课文介绍南极的一些风光。

教学过程:

一、激趣说话,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去探索一个特别的地方,它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叫——

板书:

南极。

2、那儿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出示课文第一节:

地球上的南极是一个白茫茫的冰雪世界。

在那里,没有奔腾的江河和潺潺的溪流,没有茂盛的树木和青葱的小草,更没有长满各种庄稼的田野。

(1)指名读、齐读

(2)读了这些句子,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学生交流

(3)小结:

作者一连用了三个“没有”,强调了南极是一个看不到绿色生命的冰雪世界。

(4)填空练习

地球上的南极是一个白茫茫的冰雪世界。

在那里,没有()江河和()溪流,没有()树木和()小草,更没有()田野。

3、补充课题:

南极虽然是个很贫瘠的地方,但那里的自然风光非常奇特、美丽。

今天我们就去领略一下那里的风光。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2-6节,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南极的哪些风光?

还介绍了什么?

2、检查反馈,板书

冰雪动物南极光南极开发

3、指名分别朗读描写南极冰雪、动物、南极光的有关段落。

评议

4、教学字词

字音:

剔曳绚

字形:

瘠隧

词义的理解安排在随文的朗读、理解和说话训练中。

三、研读品味,深入理解

1、轻声朗读2、3、4节,看看最吸引你的是南极的什么风光?

2、交流,重点研读(随学生的交流顺序进行)

第二节:

(1)出示句子:

狂暴的风吹起沙子般的雪粒,又把它堆积起来,形成一条条雪浪。

有的地方,风还把雪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

有的像隧道;有的像悬崖;有的像宫殿,晶莹剔透,造型奇异。

(2)读了句子你知道了什么?

(3)理解词语:

晶莹剔透

(4)出示图片,让学生运用课文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讲述画面。

有的地方,风还把雪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

有的像____,有的像____,有的像____,晶莹剔透,造型奇异。

(5)引读记诵。

第三节:

(1)读句子,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新的发现或问题?

理解:

望而生畏(板书)

(2)想想为什么动物们望而生畏?

理解:

贫瘠

(3)理解句中“仅有的”含义。

(板书:

仅有)

(4)指导朗读,积累。

第四节:

(1)看图片,教师范读

(2)南极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交流

南极有十分罕见的景象,那就是南极光。

在漫长的极夜中,突然,漆黑的天幕上闪现出______,有时像_____,有时像______,有时像______。

几百年来,凡是见过南极光的人,______。

(3)指导朗读,读出感叹的语气

(4)引读记诵

(5)小结:

四个“有时像……”,既写出了南极光的美,又写出了南极光的变化之快。

(6)练习用比喻句,观看投影介绍南极光。

在漫长的极夜中,突然,漆黑的天幕上闪现出绚丽夺目的光彩,有时像______;有时像______;有时像______,让人看了惊叹不已。

3、小结:

南极的风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无论是南极的冰雪、动物还是绚丽夺目的南极光,都证明了这块土地是奇异而神秘的。

板书:

奇异神秘

4、学习5、6节

读这两节,对南极还了解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交流板书:

明天更好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设想你从南极回来,带回了南极美丽风光的照片,你怎样向周围的人介绍。

附板书:

24、南极风光南极开发

冰雪晶莹剔透

动物望而生畏仅有

南极光绚丽夺目

(神秘奇异)(明天更好)

 

25、埃及金字塔

(周晨)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学过的方法理解“宏伟”、“精巧”、“矗立”、“巍然屹立”、“傲对碧空”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作者是怎样将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写具体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能说出金字塔的建造过程。

4.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和影象材料,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段落内容和结构安排,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句和段落,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怎样将金字塔“宏伟”、“精巧”的特点写具体,体会这样写(列数字、作比较)的好处,能说出金字塔的建造过程。

预习准备:

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理解“宏伟”、“精巧”、“矗立”、“巍然屹立”、“傲对碧空”等词语意思。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随音乐欣赏图片“古代世界七大奇迹”。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揭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中至今唯一存在于世的只有埃及金字塔。

2.板书课题:

埃及金字塔(提示“及”字书写顺序,指导读题。

3.补充课题

二、学习第一、二小节

1.出示表格

埃及金字塔

埃及首都开罗西南面金黄色沙漠中

形状

大约在公元前27世纪

用途

轮廓有点儿像汉字的“金”字

2.交流了解到关于金字塔哪些方面信息,完成表格

(1)地理位置

(2)形状是角锥形

a.找出课文第二小节具体描写角锥形的句子,学生读句

b.出示角锥形图片,分析角锥形

c.学生练习说一说什么是角锥形

(3)建造时间

(4)用途-—埋葬法老的尸体

(提问:

古埃及法老是谁?

(5)名字的由来

3.小结板书:

概况

过渡:

从一、二小节了解金字塔的概况,作者接下来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

(进入三、四小节。

三、学习第三、四小节

1.自由轻声朗读三、四小节,找出一句话可以直接了解三、四小节内容,用括号括出。

(教师巡视)

2.出示: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3.提问为什么要找这句话?

(预设答案:

第四小节围绕后半句,第三小节围绕前半句。

4.板书:

建造过程建筑特点

5.提示这句话是过渡句及它的作用,读句。

6.出示宏伟而又精巧的胡夫金字塔

用学过的方法(拆词法)理解“宏伟”,板书

过渡:

作者是怎样将金字塔的“宏伟”写具体的?

默读第三小节,用直线划出相关句子。

(一)宏伟

1.出示: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

塔身由231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最大的一块重160吨。

2.(指名读)提示发现这段话的特别之处。

3.指导朗读(关注数字)。

4.句子分析

出示A这座金字塔高146米,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1)指出作者拿金字塔与40层摩天大厦作比较。

(出示对比图片)

(2)着重理解“相当于”

(3)比较句子,指出作比较需要选择大家熟悉的、合适的对象才能更加形象地写出事物特点。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相当于金茂大厦一半那么高。

出示B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

(1)一公里就是1000米。

(2)自主选择作比较对象,学着用“相当于”来说一说金字塔底座的大小。

出示:

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

相当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我们学校操场一圈大约有200米。

2国家体育场一圈大约有1千米。

出示C塔身由231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最大的一块重160吨。

(1)读句

(2)指出数量之多,重量之大。

5.小结:

体会作者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的好处。

(指导再读句)

说明:

只读数字、整体理解三句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分拆成三句,以“相当于”贯穿于描写金字塔高度及底座大小分句,既巩固训练了学生对作比较手法的理解和运用,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作者是怎样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来把金字塔的“宏伟”写具体的。

(二)精巧

过渡:

胡夫金字塔如此宏伟,但它的建造工艺却是十分——精巧的。

(板书:

精巧)

1.用刚才学过的方法(拆词法)来理解“精巧”(精细而又巧妙)。

积累带“精”字的词语,读词。

2.找出描写金字塔精巧的句子,看作者是怎样把它写具体的。

3.出示:

“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1)提问:

从哪里感受到它的精细和巧妙?

(2)重点理解“砌合”,读准字音。

(3)小结。

(生读句)

过渡:

胡夫金字塔是如此宏伟而又精巧,那么它是怎么建造起来的呢?

师生配合读第四小节。

(三)建造过程

1.知道作者怎样将金字塔建造过程写清楚(提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

2.结合图片理解金字塔第一、二层的建立(板书:

砌堆拉)

提示学生关注动词,在书上圈出。

3.学生尝试说一说金字塔第二层建好之后,又是怎样往上建的?

理解“就这样一层层砌上去,金字塔有多高,土坡就有多高。

”这句话用意。

4.着重理解“据说”,知道金字塔的建造方法还有很多种说法,目前书上这种说法是比较合理的。

5.读句。

6.(指名)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金字塔建造的过程。

(出示PPT填空。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四、学习第五小节

1.出示数字:

146米的高度

一公里的路程

231万块巨石

2.引导学生理解金字塔的建造是古埃及人智慧的表现。

(板书:

智慧)

3.(出示第五小节PPT)师生配合读

(1)理解“矗立”的意思。

引出第一小节中“巍然屹立、傲对碧空”,指导理解。

(2)小结:

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3)指导读段。

说明:

在具体理解了金字塔的特点之后再学习“巍然屹立、傲对碧空”,并把它们与“矗立”放在一起记忆,学生对金字塔“宏伟”的感受会更深,读书时的感情会更激昂。

 

附:

(板书设计)

25埃及金字塔

智慧

概况

建筑特点宏伟、精巧

建造过程砌堆拉

埃及金字塔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懂得作者是怎样写工程的“宏伟”与“精巧”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和影象材料,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人类历史上,曾有世界七大奇观之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大部分早已湮没,埃及金字塔成了硕果仅存的遗迹。

长久以来,它一直是一个让大家不断揣度的不解之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金字塔,一睹它的风采。

2.板书课题:

埃及金字塔。

3.齐读课题。

二、媒体导入,学习第一小节

1.课件感知:

1)瞧,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金字塔。

出示埃及金字塔背景图配埃及的古典音乐。

2)把你想说的话说给大家听一听(初步感知金字塔的宏伟)

2.出示第一小节:

请大家自由读读这一小节,走进文字我们会有更多的了解。

3.指名读文,说说你了解了什么?

随机学习词语:

矗立,巍然屹立,举世闻名,傲对碧空。

重点理解“举”的意思,巍然屹立,傲对碧空展示了金字塔不凡的气势。

4.齐读第一小节。

5.此时,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金字塔干什么的?

角锥形是怎样的形状?

为什么说金字塔巍然屹立,傲对碧空?

为什么金字塔举世闻名?

三、存疑读文,初步了解金字塔

1.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课文,看看你们的问题能否在书中找到答案?

边读边想,边想边划。

2.交流。

(利用文字和图片,结合理解“角锥形”的结构,知道金字塔的作用、形态、规模、建造等)

四、细读课文,体会金字塔的宏伟而精巧

1.看来,埃及金字塔傲对碧空的宏伟气势和建造工艺的精巧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我们就要和作者再一次走近金字塔,去细细地观赏、品味,感受金字塔的独特魅力。

请同学们细细阅读课文的第三小节,你从哪些词句读出了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

2.生自由读书,写写划划。

3.交流:

1)媒体出示: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

相当于四十层高的摩天大厦”。

A146米究竟有多高呢?

同学们想象得出吗?

我们的教学楼有多高?

B金字塔实在是太高了,需仰视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那么你该怎样读出这种感受呢?

C请你再仔细读读这句话,想想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有这样真切的感受呢?

 

用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把我们与遥远的金字塔拉近了距离,对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有了更深的了解。

2)媒体出示:

“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

——连刀片都插不进去。

(师生合作朗读)

4.如此宏伟而精巧的金字塔又是怎么建造起来的呢?

关于这方面的传说有很多,据说它是这么建造的:

1)媒体演示古埃及人民垒石头的情景。

2)读读第四小节,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3)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

五、回顾课文,质疑交流

1.古埃及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耗费了三十多年的心血,创造了巍然屹立、傲对碧空的金字塔。

让我们再读第一节。

2.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金字塔能举世闻名了吗?

3.对谜一样的金字塔,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大胆讲出来

 

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了解蝙蝠和雷达间的关系。

2.学会收集信息、整理信息。

3.知道事物间的普遍联系,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蝙蝠和雷达间的关系并学会收集信息、整理信息。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则科学性很强的文章。

出示课题,质疑。

2.人家在预习时查了资料,谁来介绍一下雷是什么?

那么,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2、指名读、交流:

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三、深入理解

既然雷达是从蝙蝠的探路方法得划启示的,那么两者有什么共同点?

探路方法:

引读第3节。

(1)淡谈对蝙蝠飞行技巧的看法,说说理由。

出示:

蝙蝠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想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蝙蝠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比较句子,说说哪句更好?

(2)蝙蝠靠什么在夜间飞行?

读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3)科学家经过几次实验得到证明的?

出示:

实验的条件()

第一次蒙住蝙蝠(),结果()。

第二次蒙住蝙蝠(),结果()。

第三次蒙住蝙蝠(),结果()。

实验得出()。

(4)蝙蜘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读读课文,说说(图片联系)

3、雷达是如何工作,给飞机导航的/(读课文,再谈谈)

它们的共同点是:

遇到障碍物会将无线电波反射回来。

四、总结概括,课外拓展。

1.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发明飞机的导航系统。

2.查找有关资料,哪些发明和动物有关?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常识的课文,也是一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好范文。

因此,在教学中我把握住事物的特征,采用读一读、做一做、说一说、画一画等一系列手段,在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智力。

 其次,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一种有利于激发、调动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能根据探究需要自主开展学习活动。

为了突破“科学家是怎样进行试验的”这一教学难点,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一方面学生能通过努力自己发现新知识尝试到探索的乐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探究过程的亲历和感悟,提高了探究能力。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从小主动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注重知识的拓展。

 

我多大了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5个。

通过不同方法理解“蜉蝣”“朝生暮死”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课文叙述的先后顺序排列有关句子。

4.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问揭示课题:

1.今年你多大了?

2.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多大了,地球却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年龄。

你看,这不,它在问呢:

我多大了?

3.补全课题:

我多大了

4.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理解感知。

1.把你在文中了解到的重要信息填写在下面的表格里。

1)要求:

默读课文,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表格内容把你所了解的信息填入。

2)检查。

3)随机学习词语:

fúyóuyóu

蜉蝣铀

2.地球为了知道自己的年龄,先后问了蜉蝣、大猩猩、海龟、龙血树、化石、放射性元素铀。

在询问的过程中,地球不仅知道乐自己的大概年龄,也知道了在它身边的其他东西的年龄。

1)同桌分角色朗读地球与其他东西之间的对话。

2)指导朗读。

3)分组读、全班读、师生配合。

3.请按课文叙述的先后顺序排列下面的句子。

()海龟告诉地球,它最多活两三百年。

()地球知道了龙血树的年龄。

()地球去问化石,化石说它连自己的年龄都不知道。

()蜉蝣在快乐地飞。

()地球看见大猩猩们在森林里追打嬉戏。

()地球终于知道了自己的年龄。

1)填序号。

2)交流。

3)朗读。

三、信息交流。

1.分类分组交流收集到的信息。

2.列出“细目表”。

3.小组交流。

四、语言直播室。

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小组合作演一演。

注意地球的心情变化。

 

鱼化石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4个。

2.理解:

“栩栩如生”“凝视”等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知道生命在于运动,在运动中前进,死也要死的有意义。

2.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练习书面表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科普知识性的文章。

出示:

鱼化石

(1)指名读课题。

(2)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1)鱼化石是什么?

(2)鱼化石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二、初步感知,整体阅读。

1.读课文,边读边想鱼化石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栩栩如生:

凝视:

4.学生自悟。

三、深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1.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小节自由读读。

2.交流:

3.指导朗读。

(1)指名读。

(2)男女生分别读。

4.想像。

师:

想像一下多少亿年前,火山爆发(或地震)时,那些活鱼被掩埋的场景。

5.齐读。

6.写话。

师:

请你用几句话写写鱼化石形成的过程。

7.师引读:

……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

(),活着就要运动,在运动中前进,()。

你从中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作业。

1.背诵诗歌。

2.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一下化石的形成过程,

 

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单六元第29课:

在牛肚子里旅行

教学目标

⒈在阅读中独立认识6个生字,能运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贮藏、消化、细嚼慢咽”等词语及重点语句。

⒉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根据提示概括小节的主要意思。

⒊能通过文本及课前搜集的资料大致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

⒋在阅读中感受青头临危不惧,对朋友充满真挚的情感,懂得在危险时刻不慌张,用知识战胜困难。

一、猜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⒈出示谜语:

身穿褐色衣,头顶长触角,草丛堆里把歌唱,小孩用它来斗仗。

⑴读谜语

⑵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动物吗?

⑶出示蟋蟀图片,学习“蟋、蟀”生字,重点指导“蟀”的字形。

今天我们要认识两位蟋蟀朋友,一位叫“青头”,一位叫“红头”。

有一天,其中一只叫红头的蟋蟀跑到牛肚子里旅行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⒉板书课题,齐读。

运用合适的方法理解文中重点词句;根据提示概括小节的主要意思。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⒈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

红头怎么会到牛肚子里旅行?

结果怎么样?

⒉交流。

三、深入学习,理解内容。

㈠学习1~7节

⒈通过朗读,大家都知道了红头进入牛肚子的原因,课文哪一小节告诉我们的?

(第7节)

⒉轻声读读第7小节,根据提示简练地说说红头进入牛肚子的原因。

出示:

红头和草一起被。

⒊指名交流

⒋引读:

红头和青头(高兴地玩着捉迷藏的游戏),红头(悄悄地躲在草堆里),只露两只眼睛(偷偷地看青头)。

正在这时,一头大黄牛(从红头后面慢慢走过来)。

红头(做梦也没有想到),大黄牛(突然低下头去吃草)。

可怜的红头(还没来得及跳开),就和草一起被大黄牛吃到嘴里去了。

(引导学生从“做梦也没有想到、突然、没有来得及”等词中体会红头的猝不及防。

㈡学习8~18节

⒈感受红头在牛肚子里的危险遭遇。

过渡:

可怜的红头还没来得及跳开就和草一起进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