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90684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下图描写的内容同战国初年的一件大事有关,这件大事应该是(  )

A.三家分晋     

B.田氏代齐

C.兴修都江堰

D.齐桓公称霸

2.“战国”因这一时期战争频繁而得名,下列哪一战争不属于这一时期?

(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桂陵之战

D.马陵之战

3.话剧《商鞅》是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的大型历史话剧,塑造了战国时期大改革家商鞅的鲜明形象。

下列情节不可能出现在剧情中的是(  )

A.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召见商鞅,支持他变法

B.一位县职官吏正在接受国家的任命,去地方任职

C.秦国开始使用统一的度量衡

D.一位旧贵族宴请商鞅,感谢商鞅在变法中给予他们特权

4.“始皇二十六年,蒙恬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

”这主要得益于商鞅变法规定(  )

A.鼓励耕织

B.确立县制

C.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奖励军功,按功受爵

5.从下面的连环画中,我们会了解到下列哪一水利工程的兴修?

A.灵渠

B.白渠

C.都江堰

D.郑国渠

6.探究题。

【生产工具的进步】

材料一 东北百里,曰荆山,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

——《山海经》

材料二 牛耕积谷,水漕通粮。

——《战国策·赵策一》

(1)这两则材料说明战国时期我国在生产工具上有了怎样的进步?

这种进步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生产关系的变革】

材料三 夫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使民内急耕织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劝戎士。

——刘歆

(2)材料三中的“商君”指的是战国时期的哪位著名改革家?

材料三中提到他的改革措施是什么?

除此之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两项即可)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意义?

教师详解详析

1.A 【解析】本题涉及历史学习中的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两大核心素养。

注意图片中的三个文字分别是韩、赵、魏,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了晋国。

2.A 【解析】牧野之战是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战役。

3.D 【解析】商鞅变法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因而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他们不可能对商鞅持感谢的态度。

4.D 【解析】材料中叙述的是蒙恬因有战功被授予高官,得益于商鞅变法里规定的“奖励军功,按功受爵”,所以D正确,A、B、C三项内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

5.C 【解析】李冰所主持修筑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

6.

(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经济上,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商鞅。

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

(任选两项即可)意义: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

1.下列能准确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的是()

A.奴隶制开始形成B.封建制开始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2.某市中小学校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  )

A.齐、楚、秦、燕、赵、魏、韩

B.楚、秦、赵、宋、魏、齐、韩

C.晋、楚、齐、韩、赵、燕、魏

D.吴、魏、燕、赵、楚、秦、韩

3.与春秋时期战争相比,下列不

属于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是 (  )

A.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较多

B.交战区域广

C.继续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来扩展疆域

D.持续时间较长

4.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

A.诸

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

D.铁制农具与牛耕的推广

5.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

由于国力不强,秦国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秦孝公痛感脸面尽丢。

为此,秦孝公(  )

A.实行分封制B.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C.推进大一统D.推行汉化政策

6.牛牛一家人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农民,下列是关于他们家农业生产情况的描述,这些描述(  )

①他父亲牵着牛耕地去了 ②他家里又买了一些铁农具 ③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使他家粮食打得更多了 ④都江堰修好后他家灌溉田地更方便了

A.可能全部是事实

B.只有①②符合当时情况

C.②③在当时不可能出现

D.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7.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

①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 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③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 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浪潮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8.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变法。

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③改革措施体现了法家思想 ④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9.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该水利工程修筑于 (  )

A.战国时期赵国B.战国时期齐国

C.战国时期秦国

D.战国时期楚国

二、材料题

10.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角色扮演】

(1)根据上述材料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

为什么?

 

【理解学习】

(2)根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确立的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

 

【方法探究】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黄鹏和刘芳产生了分歧(见下图)。

(3)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方法是什么?

 

1.D2.A3.C4.D5.B6.A7.B8.A9.C

10.

(1)支持。

因为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注:

持不同看法,但言之有理也可)

(2)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要把变法(改革)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采用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看变法(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推动社会的发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战国名称的来历;春秋和战国分界点--------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都江堰的基本原理和功效

过程与方法:

熟记《战国形势图》能够掌握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学会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理解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改革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敬仰;我们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积极参与改革;有时改革也会付出代价。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战争的影响

难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的秦国地处西陲,恰恰是偏远落后的秦国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统一了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原因何在?

请同学们阅读案例,结合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案例]

秦国被称为“夷狄之邦”。

秦穆公时,任用百里奚、蹇叔为谋臣,击败晋国。

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遭晋军袭击,大败。

转而向西发展,称霸西戎。

但还是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学派。

指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一套法家学说)”,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

卫国人,汉族。

称卫鞅,后因公元前356年变法有功,秦孝公,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秦孝公去世后,新任国君仍用商君之法,但不重用商君其人,商鞅不得善终。

[设计意图:

学生以教学案例为载体,对历史现象及现有结论进行研究、批判性思考、讨论甚至是辩论,最终升华对历史的认知,并能够学以致用。

]

(二)、讲授新课

一、战国七雄:

1、战国名称的来历。

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一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对《战国策》而得名),这一时期战事连年,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2、春秋和战国分界点--------三家分晋:

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

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

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王室。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由此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霸权政治结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

3、田氏代齐:

田氏代齐,也叫田陈篡齐 。

指中国战国初年陈国田氏后代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齐威王始称齐王)的事件。

《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

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预言"齐政卒归田氏。

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于民,民爱之。

"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奉邑入于田氏,姜姓吕氏从此退出统治齐国的历史舞台。

史称田陈代齐。

通过这两件事,就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

4、战国时期的特点:

一、相互兼并:

目的是吃掉对方,一天中国。

二是战争的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战争更加残酷。

5、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

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

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

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

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发生于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

齐威王以田盼为主将,田婴,田忌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

又用"减灶示弱"的方法,将魏军10万人杀得溃不成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

长平之战:

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

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此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

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请同学们看下图:

秦国在地理位置上:

处于最西边,偏远落后,比起中原地区,它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面都落后与东方六国,为什么秦国能最终统一中国?

这就归功于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二、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有哪些可能性?

(1)有利条件:

①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

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②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

(新兴地主阶级与原先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他们产生了三个要求即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③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

④秦国充斥尚武精神,秦孝公奋发图强并受到商鞅的辅佐

(2)历史机遇

①三家分晋,阻秦力量大受削弱;

②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

③秦孝公决心发奋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3)主观条件:

商鞅的个人才干(舌战群臣、立木为信等)

2.商鞅是如何变法的?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兵源得到可靠保证,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打击了贵族特权,树立了地主阶级政治、经济优势。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如:

战国时期秦国的量器,青铜制。

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商鞅变法时所造标准量器。

有明确的铭文注明是商鞅变法时所制造。

此物为一级文物,藏于上海博

物馆。

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的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推动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

政治:

(1)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3.商鞅变法有什么作用?

(角色扮演:

以奴隶主贵族、新兴地主、军人、商鞅等不同身份谈变法前后的不同之处)

(1)经济:

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2政治:

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强化了中央集权。

(3)军事:

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能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4)局限:

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总之:

总之,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改革给我们哪些启发?

(1)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2)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此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3)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魅力,要坚持到底,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中还要注意用人得当。

(4)判断一场改革的成败,不是看改革者的命运如何,而是看这一改革的积极成果是否得以维持,如商鞅被车裂而死,但商君虽死,秦法未改。

过渡引语: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势日盛。

他们认识到巴蜀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将司马错语)。

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的李冰为蜀郡守。

冰上任后,根治岷江水患,造福成都平原。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出示案例]

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倒塌建筑无数,而公元前256年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几乎完好无损,真正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今天的都江堰还在为四

川大部分地区提供着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它:

“它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师生互动,整理如下:

1.什么是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

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

2.都江堰地形地貌:

四川的地形:

四面高山,中间是成都平原,除了长江从西向东横贯而过,还有好几条大江大河从四面的高山上横冲而下汇入长江,其中一条,就是都江堰所在的岷江。

岷江在四川偏西,

从北向南汇入长江。

岷江从北向南进入平原的出山口在灌县(因为这里的海拔高度是700米,而以成都市为中心的成都平原的海拔高度只有500米,在这个扇形的冲积平原上,都江堰扇柄这个位置可以死死地扼住岷江的洪水,使它不至于泛滥成灾,而且还能控制进入成都平原的水流量,也就是后来修建都江堰的地方在江的东岸有一个玉垒山,这个山向西伸出蜜

与导致这个地方,一个是水流湍急,容易引发洪水;另外一个是水流偏西,把东面挡住了,造成下游西涝东早。

3.都江堰工程及其基本原理:

第一,李冰把玉垒山向西伸进岷江的这一块,用人工开凿岩石,给拦腰截断,形成一个向东的分水口,即宝瓶口。

(留在江心的那一块山体,叫“离堆”)。

有了宝瓶口,岷江一分为二,可以分部分江水向东,灌溉成都平原。

第二,宝瓶口上游的岷江,江的东岸有玉垒山,地势东高西低,枯水期江水不向东流,成都平原就得不到灌溉。

于是沿着留在江心的“离堆”向上游方向,修筑一个几百米长的大堤,这个大

堤叫做“金刚堤”,金刚堤迎着上游江水的头部叫做“鱼嘴”。

从“鱼嘴”到“离堆”之间的金刚堤,把岷江水进一步一分为二,西面的原有岷江河道,叫做“外江”;东面的河道,叫做“内江”。

其中“内江”有人工导流渠的意思,每年到了枯水期,就组织人工矿

“内江”进行掏挖,挖得比外江低,这样就解决了枯水期江水不入宝瓶口的问题。

另外,由于内江被挖得比外江深,丰水时节江水的表层(清水)会抢进内江;而江水的底层(浊水)就会流入较高的外江,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泥沙淤塞内江的问题。

第三,“鱼嘴”工程解决了枯水期的问题和丰水期的部分沙塞问题,但还没完。

因为还有丰水期可能给内江乃至成平原造成水量过大的问题,以及剩下的泥沙对内江淤积/电

解决的方案就是飞沙堰。

飞沙堰实际上是在金刚堤最靠近廊的地方,故意留出一段四槽,所谓的堰和堤的共同点,都是挡水的。

别是堤必须保证水流不得漫过去;而堰是挡水又能让水漫过去。

宝瓶口很狭窄,在丰水的季节,内江的水位必然涨得很高,高出来的水从飞沙堰漫过去,流回到原来的水道外江,保证了丰水季节大水不至于淹了成都平原;另一个妙用在于,宝瓶口上游内江东岸是“S”形,大水冲到这里,直接撞到半挡着的玉垒山体岩壁,就会翻滚,下层泥沙翻上来,翻过飞沙缓到外江里,这就解决了剩余泥沙的淤积问题。

4、都江堰的功效

(1)都江堰总共惠及下游川西平原40多个县,10000多平方公里,1000万多亩田地旱涝保收,从此四川盆地沃野千里。

(2)都江堰因势利导,朴实无华。

(3)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一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三)、课堂小结

地处西隆落后的秦国,在大变革时代能够一统天下,靠的是创新。

典型事件有商鞅变法政治制度的创新。

改革、创新都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2200多年来为成都平原上的土地和人民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甘甜的乳汁,都江堰是经济大发展的水利工程的创新。

如何用“创新”思维构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提升社会管理方式,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依然饶有兴味。

(四)、课堂练习:

1、对比一下《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会发现有一个曾经称霸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不见了,这个诸侯国是(A)

A、晋B、齐C、楚D、秦

2、战国时期,各国都在变法,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出现在(D)

A、魏国B、齐国C、楚国D、秦国

3、在四川成都平原上出现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为无数人民输送涓涓细流,,这个工程是谁主持修建的(B)A.大禹B、李冰C、商鞅D、李春

4、战国七雄中,最北边和最南边的是(A)

A、燕、楚B、秦、韩C、楚、赵D、齐、魏

(五)、板书设计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战国名称的来历

2、春秋和战国分界点--------三家分晋

3、田氏代齐

4、战国时期的特点

5、著名战役:

二、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有哪些可能性

2.商鞅是如何变法的

3.商鞅变法有什么作用

4.改革给我们哪些启发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什么是水利工程

2.都江堰地形地貌

3.都江堰工程及其基本原理

4、都江堰的功效

(六)、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