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篇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89652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篇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10篇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10篇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10篇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10篇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篇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

《10篇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篇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篇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

10篇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

【10篇】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

 

1.阅读下文《富饶的西沙群岛》,回答问题

富饶的西沙群岛(节选)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

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

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

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1)文中“________”一词概括说明了海水颜色多,请找出表示海水色彩不同的原因的句子________。

(2)找出第1自然段中的两对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描写了海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种事物。

(4)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海底珊瑚的________。

【答案】

(1)五光十色;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2)深;浅;高;低

(3)珊瑚;海参;大龙虾

(4)比喻;排比;样子多

【解析】【分析】

(1)文中海水颜色多的词语是“五光十色”,表示海水色彩不同的原因的句子是:

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2)反义词就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如文中出现的“深”和“浅”以及“高”和“低”;

(3)本题为阅读理解题,文中描写了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等三种动物;

(4)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

(1)五光十色;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2)深;浅;高;低

(3)珊瑚;海参;大龙虾

(4)比喻;排比;样子多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学生对文中内容、反义词、修辞方法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理解修辞手法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2.重点段落品析。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着( )这绳子够长了( )就是不知道够不够牢固( )小男孩说完就扯了扯胡子,他确定足够牢固,就剪了一段用来放风筝。

(1)找出小男孩说的话。

(2)在文中的括号中加上标点符号。

(3)这段话写了胡萝卜先生做的好事是:

【答案】

(1)“这绳子够长了,就是不知道够不够牢固。

(2)“,。

(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被剪了一段当风筝线,帮助小男孩放风筝。

【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语段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语段整体感知语段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

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

(1)“这绳子够长了,就是不知道够不够牢固。

(2)“,。

(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被剪了一段当风筝线,帮助小男孩放风筝。

【点评】

(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

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笼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       得严严实实的,       住了人们的视线,     住了蓝蓝的天空。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①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②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1)选择合适的字填到文中的横线上。

遮    封    挡

(2)这一段话描写的是小兴安岭________季的景色,描写的景物有树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中的“浸”字的好处是(   )。

A. 表现整个森林都泡在水里             B. 写出了被浓雾笼罩的整个森林宛如仙境一般的美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②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像利剑一样”“穿过”能让我们体会到________。

【答案】

(1)封;挡;遮

(2)夏;雾;阳光;野花

(3)B

(4)阳光;利剑;树木的繁茂和阳光照射树林的别样景致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动词的运用。

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短文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答案为:

(1)封;挡;遮;

(2)夏、雾、阳光、野花;(3)B;(4)阳光、利剑、树木的繁茂和阳光照射树林的别样景致

【点评】

(1)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

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

(4)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

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

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_的叶丛   ________的水泥道   ________地排列   ________地歌唱

(2)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①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像________,表现出“我”对梧桐落叶的________;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像________,体现了“我”________的心情。

②读画线句子,句中“小心地”“________”体现出“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泥道上有很多的小鸟。

       

B. “我”可以在上面穿小雨靴。

       

C. 水泥道上有很多的落叶。

(4)你上学时,会路过怎样的道路呢?

观察下边的图片,发挥想象,写出几个词语和一个句子来。

【答案】

(1)金黄;美丽;规则;愉快

(2)一个盒色的小巴掌;喜爱;两只棕红色的小鸟;愉快;仔细地

(3)C

(4)词语:

阳光明媚,秋高气爽

句子:

【解析】【分析】

(1)词语搭配就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

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或限制词)+的+名词”和“修饰词语+地+动词”,应按照语言习惯合理搭配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看图写话要通过仔细观察,展开想象,能够写出每幅图“最重要的情节”,并能够用上恰当的语言。

别人一看就知道这句话写得就是这幅图的内容,而不是其他图的内容。

写话的字数没有限制,只要能把故事写完整就可以。

但要写完整。

故答案为:

(1)金黄、美丽、规则、愉快

(2)一个盒色的小巴掌、喜爱、两只棕红色的小鸟、愉快、仔细地

(3)C

(4)词语:

阳光明媚,秋高气爽。

句子:

【点评】

(1)从给出的词语中找规律,掌握词语的结构,做题就容易了。

平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累好词好句。

增加词汇量。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主要考查学生看图写话的能力。

发挥合理的想象,运用流畅的语言,写出了图画所展现的中心内容。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柱山

   天柱山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那里山高石奇,云蒸雾绕,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天柱山的山峰很高,我们在天柱山的眼中,不过是一群蚂蚁罢了。

天柱山最好玩的是它的奇石,这里的石头很奇特:

有的白白的,像雪;有的细细的,像针;有的圆圆的,像球;还有的像老虎,像飞鸟,像巨树,像象鼻……远远地看,绿树和石头给大山披上了白绿交加的外衣。

这里最有名的霹雳石,它本是一块好端端的大石头,经过风吹日晒,日积月累(lěi lèi),就形成了一个大裂缝,像被雷劈过一样。

   天柱山的雾很大,进了山仿佛就进入了仙境。

在山脚时,天很蓝,像海;云很白,像棉花糖。

但到了山顶,远处的山峰看不见了,近处也若隐若现,像在和我们捉迷藏(zàng cáng)。

我们置身于云雾之中,飘飘欲仙。

那些隐约可见的松树,它们舒展着美妙的身姿,伸着双手,像是要拥抱我们一样。

   难怪大诗人李白赞美天柱山“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天柱山真是个美丽神奇的地方啊!

(1)选出文中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日积月累________(lěi lèi)    捉迷藏________(zàng cáng)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四字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名声远扬到国内外。

________

②形容隐隐约约。

________

(3)“有的白白的,像雪;有的细细的,像针;有的圆圆的,像球;还有的像老虎,像飞鸟,像巨树,像象鼻……”这一句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

(   )

A. 比喻和拟人                               B. 拟人和排比                               C. 比喻和排比

(4)用横线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5)本文先写天柱山是________的旅游胜地,然后写天柱山的________很________。

天柱山的________很________,最后又说天柱山真是个________的地方。

这是一种________的结构。

A.总——分   B.总——分——总   C.分——总

(6)关于“但到了山顶,远处的山峰看不见了,近处也若隐若现,像在和我们捉迷藏”这句话。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借助若隐若现的山来表现天柱山的雾很大。

B. 这里写山和雾没有关系,只是作者看到了而已。

(7)试着写出“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的意思。

提示:

想想本文描写了天柱山的哪些景物,它们有哪些特点。

天柱山有奇特的________和奇特的________,二者相映成趣,秀色无边。

【答案】

(1)lěi;cáng

(2)驰名中外;若隐若现

(3)C

(4)天柱山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那里山高石奇,云蒸雾绕,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5)驰名中外;山峰;高;雾;大;美丽神奇;B

(6)A

(7)山峰;云雾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多音字读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2)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短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短文中了。

(3)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

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

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4)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5)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7)理解句子含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故答案为:

(1)lěi、cáng

(2)驰名中外、若隐若现

(3)C

(4)天柱山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那里山高石奇,云蒸雾绕,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5)驰名中外、山峰、高、雾、大、美丽神奇、B

(6)A

(7)山峰、云雾

【点评】

(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5)这道题是短课文内容填空。

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6)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7)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变色龙的尾巴

   变色龙待在一棵树下,它看见一条乌梢蛇正在追逐一只壁虎。

只见壁虎从容不迫地抛下了自己的尾巴,乌梢蛇张开大口把正在扭动的壁虎尾巴吞下去,壁虎就趁机从容不迫地逃走了。

   第二天,变色龙见到壁虎,问道:

“壁虎兄弟,你把尾巴扔给了乌梢蛇,还会长出新的尾巴来吗?

   ______会的______变色龙大哥______要不了几天______我就能长出新的尾巴来______用这种方法逃避敌人可灵啦______你也有断尾巴的本领______怎么不学学我呢______

   变色龙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有一天,变色龙在树干上休息,乌梢蛇偷偷地朝它爬来。

变色龙毫不在意,它按照壁虎的方法把尾巴扔给乌梢蛇吃。

谁知变色龙的尾巴是紧紧缠绕在树干上的,它只有依靠这种方法才能在树上生活。

失掉了尾巴的变色龙再也抓不住树干,“扑通”一声从树上摔了下来。

   它临死前才懊悔道:

“我有着变色躲避敌人的本领,却要去学什么断尾术,真是自讨苦吃啊!

(1)根据所给意思,从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

①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

________

②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________

(2)给文中第3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________会的________变色龙大哥________要不了几天________我就能长出新的尾巴来________用这种方法逃避敌人可灵啦________你也有断尾巴的本领________怎么不学学我呢________

(3)用“△”把短文分成三段。

(4)壁虎的尾巴有什么用处?

变色龙为什么又认为学断尾术是自讨苦吃呢?

(5)你从变色龙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   )

A. 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借鉴过来为自己所用。

B. 要善于利用自己的长处,更要善于模仿别人的长处。

C. 不要盲目模仿别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氏处。

【答案】

(1)从容不追;懊悔

(2)“;,;,;,;。

;!

;,;?

(3)第1自然段;第2至第4自然段;第5至第6自然段。

(4)壁虎的尾巴是用来逃生的。

因为变色龙认识到自己的尾巴是生存工具,断尾之后就只能被吃。

(5)C

【解析】【分析】

(1)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短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短文中了。

(2)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从容不追、懊悔

(2)“,,,。

,?

(3)第1自然段;第2至第4自然段;第5至第6自然段。

(4)壁虎的尾巴是用来逃生的。

因为变色龙认识到自己的尾巴是生存工具,断尾之后就只能被吃。

(5)C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给短文划分段落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练习。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

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体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蔓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

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

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

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有删改 新华网)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我国大部分公民都知道什么叫垃圾分类。

②知道各类垃圾的具体分类方法的民众不足三成。

③生活中最常见的是把垃圾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大类。

④大部分民众知道垃圾怎么分类,并能坚持做到垃圾分类、投放。

⑤只有极少部分的民众从未对垃圾进行分类。

(2)据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多少元左右?

(   )

A. 200亿                                 

B. 300百万                                 

C. 300亿                                 

D. 300

(3)下列对垃圾分类作用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                      

B. 垃圾分类处理费时费力且意义不大

C. 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                                    

D. 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

(4)你对垃圾分类怎么看?

又会怎么做?

【答案】

(1)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④错误;⑤正确

(2)C

(3)B

(4)①垃圾分类很有意义。

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

②我在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并坚持做到垃圾分类,还要向周围的人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解析】【分析】

(1)、

(2)、(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

(1)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④错误;⑤正确

(2)C;

(3)B;

(4)①垃圾分类很有意义。

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

②我在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并坚持做到垃圾分类,还要向周围的人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点评】

(1)、

(2)、(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8.课外阅读。

   春天,桃花盛开。

蜜蜂飞到花丛里,忙碌地采蜜授粉。

桃花们都张着笑脸,欢迎蜜蜂的光临,并且把自己最好的花蜜送给蜜蜂作为对他们授粉的酬谢。

 

   但是有一朵桃花非常自私,她舍不得给蜜蜂一点儿花蜜。

当蜜蜂飞到她的花蕊中来时,她便大叫大骂:

“去,去,去!

你们这些讨厌的家伙,别想从我这儿得到一点儿好处!

”并且拼命摇动花枝,把蜜蜂赶跑了。

 

   后来,所有的桃花都结出了硕大的桃子,只有这朵花可怜地凋谢了。

 

   自私和吝啬不仅会失去朋友,也会毁掉自己。

(1)这朵花和其它花有什么不同?

(2)划线句中,“朋友”指________,“自己”指________。

(3)这朵桃花是如何失去朋友的?

失去朋友的后果是什么?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________。

【答案】

(1)非常自私,她舍不得给蜜蜂一点儿花蜜。

(2)蜜蜂;自私的桃花

(3)当蜜蜂飞到她的花蕊中来时,她便大叫大骂:

“去,去,去!

你们这些讨厌的家伙,别想从我这儿得到一点儿好处!

”并且拼命摇动花枝,把蜜蜂赶跑了。

可怜地凋谢了。

(4)自私和吝啬不仅会失去朋友,也会毁掉自己。

【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

(1)非常自私,她舍不得给蜜蜂一点儿花蜜。

(2)蜜蜂、自私的桃花。

(3)当蜜蜂飞到她的花蕊中来时,她便大叫大骂:

“去,去,去!

你们这些讨厌的家伙,别想从我这儿得到一点儿好处!

”并且拼命摇动花枝,把蜜蜂赶跑了。

失去朋友的后果是:

可怜地凋谢了。

(4)自私和吝啬不仅会失去朋友,也会毁掉自己。

【点评】

(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9.课外阅读。

带刺的朋友(节选)

   ①第二天晚上,月亮在云缝里缓缓地游动着,时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