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赤壁之战》优秀教案第一课时精品.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89134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赤壁之战》优秀教案第一课时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赤壁之战》优秀教案第一课时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赤壁之战》优秀教案第一课时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赤壁之战》优秀教案第一课时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赤壁之战》优秀教案第一课时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赤壁之战》优秀教案第一课时精品.docx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赤壁之战》优秀教案第一课时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赤壁之战》优秀教案第一课时精品.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赤壁之战》优秀教案第一课时精品.docx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赤壁之战》优秀教案第一课时精品

《赤壁之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调兵遣将、自不量力、不计其数、丢盔弃甲、波浪滔天、无心应战”等词语6个。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教学重点

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1.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2.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准备。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

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提示。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

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

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

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

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

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

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2、新课学习

(一)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司马光(公元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

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

“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

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取材于“正史”、“杂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先由“当代通儒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

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

作者及年代体裁地位特点

《左传》左丘明(春秋)编年体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国语》(春秋)国别史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西汉)国别史我国战国时代史料汇编

《史记》司马迁(西汉)纪传体

《汉书》班固(东汉)纪传体

《后汉书》范晔(南北朝)纪传体

《资治通鉴》司马光(宋)编年体

人物生卒年份大战时的年龄

曹操155-22054

刘备161-22248

孙权181-25128

诸葛亮181-23428

周瑜175-21034

鲁肃172-21737

(二)学生自渎课文,理解文意。

(三)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试译,教师纠正、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

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明确:

是孙权的谋士鲁肃。

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

“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

”(要求学生解释:

险固——险要坚固;士民——老百姓;殷富——丰厚富足。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解释:

有——占有;资——资本、凭借。

)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孤的心意。

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

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

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合作),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

)②刘备与操有仇恨,寄寓于刘表,表恶(wu)其能而不能用。

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

2.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明确:

两种可能、两种准备。

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抚安”(抚慰拉拢);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与刘表“违离”(矛盾、背离),则宜别图之(想办法),以济(成就)大事(指南面称孤之事)。

3.上面的两种可能、两种准备,是从战略着眼,若从眼前来看,鲁肃又认为应采取什么行动呢?

明确:

鲁肃主动要求:

①奉命吊表二子(慰问居丧的人),并慰问军中掌权的人;②说服刘备抚表众,共治曹操。

4.鲁肃劝说孙权采取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与刘备、刘表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曹操,这样做的结果是“天下可定也”。

“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一“恐”一“即”,可见这一行动的急切性和达到目的必然性。

(四)讲读第1段第二层次(到夏口——樊口)。

指名朗读第1段第二层次,并要求学生试译,教师点拨,疏通文意,然后研讨问题。

1.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

明确:

①操已向荆州;②琮(刘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备南走(逃跑)。

所以,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重。

2.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

明确:

①宣权旨(传达君命),致殷勤(恳切慰问)之意,以诚打动刘备;②宣传孙权的“聪明仁惠”(聪繁明智、仁爱慈惠),敬贤礼(动词)士,江表(江南。

表,外;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江南为表,故称“江表”。

这是一个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应记住。

)英豪,咸(都)归(使动)附(依附)之。

上面讲的是孙权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条件。

接着又从地利和实力方面来说明:

“已据六郡(地广),兵精粮多”(实力雄厚)。

③说明吴巨是平庸的人,且地点偏远,不宜依靠。

从三方面来看,刘备何去何从已经十分清楚,故结果必定是“备甚悦”。

3.既然“备甚悦”,为什么鲁肃还要与诸葛亮拉关系?

明确:

因为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决策人物,对刘备有左右作用。

故鲁肃又以“我,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友也”来使诸葛亮放心。

故结果必然是“备用肃计”。

(在这里提到诸葛亮,为下文他的出场伏笔。

4.第1段第二层小结:

这一层写鲁肃会见刘备,初步奠定联合抗曹的基础。

鲁肃

献计

鲁肃说孙权

鲁肃会刘备

荆州的地位:

各派的情况

对付的办法:

应取的行动

劝备与孙权联合

与亮定邦交

齐心抗曹

备用肃计

(五)讲读第2段。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试译这一段,教师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1.第1段重点写鲁肃,这一段重点写诸葛亮。

诸葛亮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出使东吴的?

明确:

操军占荆州,乘胜东下,孙刘危急存亡在即。

(要求学生讲解“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和“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向)孙将军”两句。

2.诸葛亮怎样游说孙权的?

明确:

①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

他把孙权、刘备、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来谈,突出敌军强大(“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要学生翻译这几句。

)并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刘备“遁逃于此”的尊严。

②采用攻心战术,反激孙权。

诸葛亮指出了孙权的两条出路,一条是率领“吴越之众”与曹操“抗衡”(指定学生讲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句。

“以”:

率领,动词。

“中国”:

曹操占据的中原地区)。

另一条是投降(要求学生翻译:

“若不能。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按”:

停止使用。

“束”:

收起。

“兵”:

武器。

“甲”:

铠甲。

“北面”:

面向北。

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朝。

这里指投降)。

接着抓住孙权的矛盾心理“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警告他“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最后,把刘备比作“守义不辱”的壮士田横,不愿处在曹操之下,从而使孙权勃然大怒曰: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吾计决矣!

”(指名学生讲解这一句。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激将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3.诸葛亮怎样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的?

明确:

①刘备虽败但实力犹存。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②曹有三大弱点;一、远来疲敝,强弩之末,必蹶(挫败)上将军。

(要求学生讲解“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句)二、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三、荆州之民心不服曹操。

(要学生翻译:

“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

4.诸葛亮预见的战争结局是什么?

明确:

孙权与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必矣”。

此后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讲解“鼎足之形成矣”句。

5.诸葛亮游说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

“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这一句承上启下,为下文波澜突起的事态过渡。

6.小结:

这一节写诸葛亮出使东吴,精辟地分析了形势,针对孙权的犹豫心理采用激将法攻心,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使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的酝酿。

这一段表现了诸葛亮出色的外交、军事才能。

(六)讲读第3段。

学生朗读并试译这一段,教师纠正、补充,然后研讨问题。

1.曹操遗(wei)权书的内容是什么?

其用意何在?

明确:

(一)强调自己奉天子之命讨伐有罪的人(“奉辞伐罪”);

(二)强调声势浩大,势不可挡(“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麾,旗帜,代军队;束手,捆起手来,意即投降。

);(三)威胁挑战(“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正要和将军在东吴会战。

)这是一封带有恫吓、威胁的战书,其用意是给东吴施加压力,威胁其投降。

这种信也暴露了曹操骄横不可一世的态度。

古人云:

“骄兵必败。

”由此伏下了曹操必败的根源。

2.曹操的战书在孙权部下产生了哪些反应?

明确:

“权以(之)示群下,莫不响震(震动)失色。

”反应极其强烈,由此可见。

主和派的首领长史张昭认为“势力众寡”,极力主张“迎之”(投降)。

主战的鲁肃却“独不言”,一个“独”字既突出了他的主战态度,又反映了投降派一片吵嚷的会场情况。

3.鲁肃怎样说服孙权主战的?

明确:

一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待“权起更衣”时,才“追于(到)宇(屋檐)下”,向孙权进言,这样既可以避开主和派的围攻,又能显示自己的诚心。

二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上,为孙权着想,使孙权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

(要求学生讲析鲁肃的一段话,这段话采用对比手法,设身处地,情辞十分恳切。

)结果是使孙权叹息“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而称赞鲁肃能“廓开(阐明)大计,正与孤同”。

4.小结:

这一节写孙权内部主降派和主战派的斗争,孙权经鲁肃的说服,同意主战。

这一段写得富于戏剧性,而人物形象又各具个性特点,如曹操的骄横;张昭的投降嘴脸,因“曹公”一词而显;鲁肃的诚挚;孙权能虚心听取正确意见。

3、结论总结

曹操大败后,会对他的部下说些什么?

学生想像发言,用各种方法诵读。

4、课堂练习

1.据拼音写汉字

①xiāo()雄②shān()夷大难

③jīnghuī()()南指④yǎn()有其地

2.划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在括号中写出本字。

①五万兵难卒合()②顷之,烟炎张天()③将军禽操,宜在今日()④雷鼓大震()⑤卿能办之者诚决()

5、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

6、板书设计

(一)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二)学生自渎课文,理解文意。

(三)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四)讲读第1段第二层次(到夏口——樊口)。

(五)讲读第2段。

(六)讲读第3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