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四川省德阳五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84701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四川省德阳五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历史四川省德阳五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历史四川省德阳五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历史四川省德阳五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历史四川省德阳五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四川省德阳五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

《历史四川省德阳五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四川省德阳五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四川省德阳五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

历史四川省德阳五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德阳五中高2013级高二上期半期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24题,共48分)

1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为庆祝某一事件,给自己加封了一个新头衔“几内亚之主,及对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半岛、波斯和印度的征服、航海与贸易之主宰”。

这一事件是(  )

A.达·伽马船队抵达印度海岸

B.哥伦布船队到达美洲大陆

C.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D.葡萄牙成为“海上马车夫”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

“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然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3.17世纪(严格地说是1580—1670年)被称为荷兰的“黄金时代”,其间荷兰经济取得了“在后人看来也可能是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成为“第一个现代经济体”。

其主要原因是(  )

A.在新航路开辟后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B.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

C.颁布《航海条例》掌握了海上优势

D.凭借发达的贸易金融和造船业称雄

4.某《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写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  )

A.①③④②B.③②①④

C.④①③②D.④③①②

5..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

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

A.缩小城乡差距

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

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6.下图是某国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变化示意图。

这两个城市最可能是(  )

A.北京、上海B.东京、大阪

C.利物浦、曼彻斯特D.莫斯科、圣彼得堡

7.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

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

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8.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

其“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

……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

这种经营方式(  )

A.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

B.改变了田纳西河流域国有制

C.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

9.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了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

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

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

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10.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

这一现象(  )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11.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某一重大改革中的宣传画(图中文字为:

WorkPaysAmerica!

)。

它反映了政府(  )

A.大规模直接救济

B.确保企业的公平竞争

C.减耕减产补贴农业

D.兴办基础公共工程

12.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总统后说“如果任何政党试图要废除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项目,那你就不会在美国历史上再听说这个政党了。

”这反映出艾森豪威尔的主张(  )

A.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与民主党政策逐渐趋于一致

C.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延续了共和党传统经济政策

13.《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

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

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1936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

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

由此可知(  )

A.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B.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C.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

D.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

14.列宁指出:

“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15.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20—1921

1921—1922

1922—1923

1923—1924

平均税款

(卢布)

10.30

6.11

3.98

3.06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16.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17.以下是苏联时期的政治笑话,该笑话讽刺了苏联(  )

“爸,您能给我套车钥匙吗?

“好,别丢了,儿子,七年之后我们就会领到车!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忽视轻工业的生产

C.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消费品紧缺

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18.下图形象地刻画了1936年美国电影《摩登时代》的主题。

该电影(  )

A.肯定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进步

B.揭示了工人被机器所异化的命运

C.宣传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成效

D.以悲剧手法描绘了工人的生活状况

19.李光耀说:

“一旦慈善变成了‘权利’,靠施舍过日子的人没了羞辱感,大家把原本设计的‘安全网’变成了舒舒服服的‘靠垫’,鼓励了懒人,那么这个国家也就完了。

”他批评的是(  )

A.社会矛盾       B.计划经济

C.过度的福利政策D.选举制度

20.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

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  )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世界贸易组织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1.《货币变局》一书中写道:

“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

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这一“时代”的开启(  )

A.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B.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合作

C.缓和了美苏争霸造成的紧张局势

D.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22.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

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

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D.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23.[2014·福建卷]下表是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

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国家类型

时间   

高收入

国家

中等收

入国家

中低收

入国家

低收入

国家

1980年

38%

43%

42%

30%

1996年

40%

52%

52%

42%

A.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慢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区域经济集团化削弱

D.各类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24.下列漫画完成于1986年。

漫画中站台上的数字是各方的购买力(一定时期内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额)指数。

其中,鹰寓指美国,相扑者寓指日本,一群小人寓指欧共体。

对该漫画解读合理的是(  )

三人摔跤

A.美国发展新经济巩固了国力

B.日本已实现政治大国的梦想

C.欧洲联合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D.美欧日三方支配了世界经济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维护和平、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和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任务,需要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

(8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1942年,英国工党提出了不分阶级,不分贫富,人人都有权享有社会福利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

1945年,工党在大选中获胜。

1948年,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宣布实行《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法,为英国建立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述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时代背景及方式。

 

26.(10分)

历史叙述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

参照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27.(12分)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学者孔多塞将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作为一个历史阶段。

他对这一历史阶段作了如下概述:

印刷术的发明,推广了人类的智慧成就,把教育从各种政治束缚和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许多学者迁居欧洲,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增进了人们的知识;宗教革命促进了思想自由。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9年)的历史被有的西方学者称为“焦虑的时代”。

(1)结合材料一,分析孔多塞是从什么角度概述历史的。

请从不同于孔多塞的角度,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

(8分)

(2)试从材料二中“焦虑的时代”这一角度,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历史。

(4分)

 

28.(22分)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 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

史论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

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1)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

(4分)

(2)说明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6分)

(3)分析指出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原因。

(4分)

(4)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

(8分)

 

德阳五中高2013级高二上期半期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解答此题时注意题干信息“葡萄牙国王”,哥伦布船队、麦哲伦船队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进行的航海,可判断B、C两项错误;成为“海上马车夫”的是荷兰,D项错误;达·伽马船队抵达印度海岸是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进行的,而且有利于葡萄牙对材料所述地区的征服、航海与贸易,故选A项。

2.B [解析]本题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资本……流通加速”“世界历史”以及“整个世界”等信息说明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故本题选择B项;A、C、D三项只是材料反映的一部分内容。

3.D [解析]据题干信息,结合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史实,可判断D项正确。

B、C两项是英国,排除;A项“在新航路开辟后成为世界商贸中心”的是葡萄牙与西班牙,排除。

4.D [解析]本题以《英汉辞典》中对“bus”的解释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公共汽车的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火箭是在20世纪以后才出现的;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公共马车出现最早。

依据时间排序,本题选择D项。

5.C [解析]本题以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A、B两项的结论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材料反映出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从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C项正确;“农村城镇化”的含义不是让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而是努力在农村周围实现城镇化,这与题干信息不符,D项错误。

故选C项。

6.C [解析]本题以某国城市化进程图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片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图片数据看,两个城市在1700年的城市化水平低,1800—1850年城市化快速发展,而且乙的城市化略快于甲,这与英国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历史事实相符。

1850年曼彻斯特已经成为英国的棉纺织业中心,人口超过利物浦,故正确答案为C项。

1700—1850年的中国处于清朝的封建统治下,没有发生工业革命,也不可能出现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情况,故A项错误;日本城市化快速推进是在1871年明治维新开始后,俄国城市化快速推进是在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故排除B、D两项。

7.D [解析]本题以怀特海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说明知识与科技的紧密结合,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的理论发明,故本题选D项。

A项牛顿经典力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理论基础;B项是经典力学建立的基础;C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8.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

依据题干中“1933年”可以直接排除A,因为当时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B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没有改变企业的国有制性质;C项与题意无关;依据材料中“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可知,其只是使企业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故选D。

9.A [解析]本题以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从材料“设立了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分析,其目的是要借助多种渠道提供就业机会以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故A项正确,D项错误。

B项的“金融手段”和C项的“制定法规”无法从材料信息中得出,排除。

故选A项。

10.C [解析]本题以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影视为切入点,考查1929年的经济危机,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据材料时间,美国全国未摆脱危机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表明当民众身陷危机无法克服时的回避态度,故排除B项,答案为C项;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应该突出社会各阶层的认可,这一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故排除D项。

11.D [解析]解答漫画可知,“WorkPaysAmerica”意思是工作给美国人带来收入,罗斯福新政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基础公共工程,给失业工人创造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渡过危机,故选D项。

“大规模直接救济”“确保企业的公平竞争”“减耕减产补贴农业”都与题意无关,排除A、B、C三项。

12.A [解析]本题以艾森豪威尔讲话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不能废除“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项目”,而这些项目均突出了政府的作用,即强调国家干预的作用,故答案为A项。

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只是要保留那些政策,故C项的加强无法体现。

13.D [解析]本题以《美国自由的故事》中的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题干时间1936年以及材料中“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的信息,说明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故本题选D项。

A项中罗斯福新政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体现,不符合“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罗斯福新政体现两种结合,故B项错误;C项说法显然不符合题意。

14.B [解析]本题以列宁论述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史料并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当时苏俄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并不是农业税,故A项错误;C项表述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项当时已打败国内外敌人,故不符合当时的史实,予以排除;材料中说明苏俄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通过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制过渡到共产主义,这是严重脱离现实的表现,故选B项。

15.B [解析]本题以新经济政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读取表格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表格中时间1921年以及表格中税款的下降,说明苏俄当时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该政策规定以粮食税代替过去的余粮收集制,故本题选B项。

A项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C项说法错误;D项属于“斯大林模式”的内容。

16.D [解析]本题以1928年苏联工业建设为切入点,考查苏联的工业化,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

苏联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钾矿的行为,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故排除A、B两项;一个由苏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故排除C项。

17.C [解析]从题干看,汽车工业是重工业,而“七年之后我们就会领到车”,不能说明片面发展重工业,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到轻工业,不能反映忽视轻工业的生产,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工业,不是农业,D项错误;汽车是消费品,故选C项。

18.B [解析]本题以电影海报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片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等电影作品,奠定了现代喜剧电影的基础,故D项错误;《摩登时代》描写的是当时的美国工业因使用机器而大量解雇工人,引发失业浪潮,在这一背景下工人的艰难生活,揭示了工人被机器所异化的命运,故正确答案为B项;A、C两项的表述与此信息不符,故排除。

19.C [解析]据题干分析可知,“‘安全网’变成了舒舒服服的‘靠垫’,鼓励了懒人”说明作者不赞成福利政策,故C项正确。

“社会矛盾”是福利政策要解决的问题,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计划经济在材料中无从体现,B项错误;选举制度与材料没有任何关联,D项错误。

20.C [解析]本题以某个组织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新型的金本位”“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主体地位,确立了美国在战后相当长时期内的经济霸主地位,故答案为C项。

A项是区域集团组织,不是国际组织,故排除;B项是贸易组织不是金融组织,故排除;D项是军事组织,故排除。

21.B [解析]1945年《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有利于加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合作,故选B项。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弱,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20世纪50年代出现美苏争霸,20世纪50年代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开始,都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C、D三项错误。

22.C 本题以法德共同编写历史教科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及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

材料中“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强调了历史共识需要批评思维,C项符合题意。

A、B两项的表述均与题意无关,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3.B [解析]本题以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进出口依存度的高低表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也是评价经济全球化发展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1980年到1996年,无论哪种类型的国家,对进出口的依存度都是增长的,这说明国际贸易总体是快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加强的,A项错误,B项正确;C项不符合史实;D项无法从表格信息中得出,也不符合实际。

故选B项。

24.C [解析]解读题干文字和漫画信息,图片中“一群小人”信息显示的是欧洲国家的联合,与美日购买力的比较说明欧洲联合增强了国际竞争力,故C项正确。

图片信息说明美国经济受到西欧和日本的挑战,A项错误;战后日本虽然极力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但一直没有实现,B项错误;“美欧日三方支配了世界经济”说法错误,D项错误。

[答案]

25(8分)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英国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工党的政治主张赢得社会广泛支持。

方式:

以法律形式推行社会保障;实行国家干预。

26(10分)

①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

②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

③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

④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

⑤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27(12分)

(1)知识进步的角度,孔多塞描述历史事件时注重它们对知识的影响。

影响:

增进世界各地的交往和文明融合;西欧崛起,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带来灾难;世界市场略见雏形。

(2)苏俄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国力增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矛盾和对立出现;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严重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中。

28

(1)国际条件:

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殖民国家衰落,英国在海外殖民争夺中逐渐取得优势地位;国内条件: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经济迅速发展。

(4分)

(2)影响:

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6分)

(3)原因: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需要更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成为英国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和手段。

(4分)

(4)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站在欧洲的立场上,过分强调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无视亚非拉等地区对世界发展作出的贡献,其观点具有片面性。

近代欧洲的制度创新、经济发展和思想进步对世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奴隶贸易等史实表明,欧洲的“中心”地位及其对世界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剥削和血腥掠夺基础之上的。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