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观点小论文汇编.docx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观点小论文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观点小论文汇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观点小论文汇编
全真训练
(一)
(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全真训练
(二)
(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
图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
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
全真训练(三)
(2013·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2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全真训练(三)
(2013·新课标全国全国Ⅱ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图2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
(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全真训练(四)
(2014·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
全真训练(四)
(2014·新课标全国全国Ⅱ卷)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内战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
第二章(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文艺复兴
第三节宗教改革
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
全真训练(五)
(2015·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全真训练(六)
(2016·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全真训练(六)
(2015·新课标全国全国Ⅱ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
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分)
全真训练(六)
(2015·新课标全国全国Ⅲ卷)
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
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评分要求:
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1、人们把放大镜叫作凸透镜(边沿薄、中间厚、透明),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答:
无色无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4、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答:
火柴燃烧、铁钉生锈、白糖加热等。
21、血液中的细胞好像运输兵,负责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
6、你还知道哪些环境问题?
它们都对地球造成了哪些影响?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运动,运动的方向是逆时针方向。
4、“我迈出了一小步,但人类迈出了一大步。
”这句话是阿姆斯特朗说的。
第三单元宇宙
12、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