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综合经济开发区功能定位与产业支撑研究.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81852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综合经济开发区功能定位与产业支撑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xx综合经济开发区功能定位与产业支撑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xx综合经济开发区功能定位与产业支撑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xx综合经济开发区功能定位与产业支撑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xx综合经济开发区功能定位与产业支撑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综合经济开发区功能定位与产业支撑研究.docx

《xx综合经济开发区功能定位与产业支撑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综合经济开发区功能定位与产业支撑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综合经济开发区功能定位与产业支撑研究.docx

xx综合经济开发区功能定位与产业支撑研究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

功能定位与产业支撑研究

(概念报告)

中共上海第八届党代会明确提出,上海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新型的产业体系。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综合开发区”)的建设将是上海在发展新型产业体系和生产力布局调整上实施战略创新的重大举措。

她将成为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示范区和创新区,是上海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性要地,是上海利用WTO机遇的最有力度的抓手之一,是上海利用经济全球化机遇的最新平台。

一、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战略地位和意义

1、中国将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上海将是中国制造业的龙头,这是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存在的一种稳定的趋势。

但无论是中国工业,还是长江三角洲工业,或者是上海工业体系,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是面向制造业的装备工业和关键零部件产业。

因此21世纪,中国和上海制造业的一个艰巨任务是在面向制造业的装备工业和关键零部件产业上实现全面的进口替代。

为此,上海亟待建设大规模、高技术、高知识含量的,以面向整个制造业的装备工业和关键零部件产业为主体的综合经济开发区,使上海在装备工业方面既具有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产业转移和资本转移的快速吸纳和消化功能,又具有强大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功能,全面建立起上海现代制造业的完整体系,在中国装备工业实现进口替代的历史进程中确立上海工业的龙头地位。

2、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发展时期,大规模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浪潮正在推动着中国的传统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面对这一新趋势上海需要增创服务全国和服务长江三角洲的新优势,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战略性举措是建设一个以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工业和核心零部件的设计、制造、营销和服务等为主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

这应该是一种全新的,创新度高、附加价值高、辐射性强、成长性好的,在运作模式、管理体制和所有制结构等方面都能与时俱进的综合性产业基地。

3、上海经济与社会新一轮发展需要对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的基本问题,有一个突破性的解决方案和抓手,例如,上海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优化,上海产业组织的创新,上海产业管理体制和运作体制的深化改革,上海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转变等等,都需要一个综合性的抓手。

综合经济开发区的创立便是一个最理想的抓手,上海有可能通过装备工业在综合开发区的集群式发展,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产业能级的提升、辐射能量的强化、产业组织的创新,从而引起上海经济与社会的深刻变化。

它将成为上海经济的新增长极,甚至长江三角洲经济的新增长极,为上海经济增长从投资拉动转变为创新推动提供新的产业支撑。

4、进入新世纪后,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迅猛,新一轮的竞争与新一轮的发展正在同时展开,江浙沪在产业结构上的高度相似性,意味着上海不能在个别产业的层面上与之竞争,而要在更高的新型产业体系的层面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从而与长江三角洲的其它地区真正形成一种互补、合作和共生的经济关系。

无论在产业分工、运作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上海都必须利用已有的综合性优势脱颖而出,创造出21世纪上海经济的新模式。

综合开发区的提出和建设将使上海在发展新型产业体系和生产力布局调整上实施战略创新成为可能和现实,她将成为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性示范区和创新区,是上海经济辐射长江三角洲,服务全国的新平台。

二、建设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战略构想

(一)战略目标

上海综合开发区的战略目标是:

建设一个面向整个制造业,以装备工业和关键零部件产业为主体的大规模综合性产业基地,为上海成为”全国装备工业制造中心”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长江三角洲发展成为全球装备工业加工制造中心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上海应有的作用,为引进和发展先进制造业提供新平台,从而推动上海新型产业体系的加速发展。

当前,上海的制造业正面临着功能提升的转折点。

中国制造业的前一轮发展主要是围绕提供最终产品的制造,即竞争主要在制造业生产链的末端展开,并已处于白热化态势。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制造业的新一轮竞争重心正在前移:

位于制造业生产链的前端和中端的装备制造业和核心零部件企业之间的竞争在设计、研发、生产等各个环节逐步展开。

中国东部地区正在向装备制造业进军:

珠江三角洲地开始向”国际性加工制造业基地”发展;东北地区则力图成为”东北亚地区装备工业加工制造中心”和“全国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在这一发展背景下,上海制造业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的知识技术含量、加速规模集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为此,上海的制造业迫切需要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而综合开发区的建设正是顺应这一需要,为先进制造业的新一轮发展和功能提升提供不可或缺的产业基地。

(二)功能定位

综合开发区不仅是实现上海远期战略目标的需要,也是上海实现新一轮经济腾飞的战略基地,更是对现有产业园区的根本性突破。

综合开发区将具有以下四大功能:

1、进口替代功能。

进口替代功能是指综合开发区内的企业能够为园区内外的制造业提供所需的装备和主要零部件,改变目前国内装备工业不能满足产业升级需要、新增设备对进口依赖程度高的局面,提高装备和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

2、消化吸收功能。

消化吸收功能是指综合开发区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依托上海的人才优势,通过消化吸收和创新,逐步实现技术的本土化,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的技术高地。

3、产业创新功能。

产业创新功能是指在专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和规模生产进一步强化的要求下不断滋生的产业创新需求,通过园区内相关产业之间的专业化和大规模的互动和服务为产业创新提供契机,是综合开发区的重要功能。

4、对外辐射功能。

对外辐射功能是指综合开发区的发展不仅会带动整个开发区内制造业的发展,还将对开发区外,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中国产生辐射作用,推动中国制造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三)产业导向:

面向制造业的装备工业和关键零部件

面向制造业的装备工业,是融电子、冶金、化工等相关产业为一体的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在多学科技术成果集成下,以单件、单机或成套设备为产品,服务于制造业的综合型产业。

它包括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大部分、仪器仪表制造业的一部分,还可延伸到到金属制品业与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它是制造业的工作母机,是高新技术的载体,是制造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并且由于其产业链条长,所以具有产业关联度高,投资影响力大,波及效果显著等特点。

我国已意识到该产业的战略地位,江泽民主席提出的“中国装备,装备中国”体现了政府对此给予的高度重视。

国家计委在“中国装备制造业‘十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装备工业基地。

根据上海“十五”发展计划,“十五”期间上海产业发展将加快向滨江沿海地区转移,国际间产业转移的步伐也正在加快,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导向正是建立在对这一历史机遇和目前国内现状充分把握的基础之上的。

提出以下具体产业作为前期进入产业的选择对象:

1、机床产业机床工业处于国家制造业基础设施的核心位置,所有工业部门都靠机床切削和成型部件。

尤其是数控机床更是代表了一国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

一方面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对机床的需求量剧增,同时国家从政策上对装备类制造业的支持也使市场需求大幅增加,上海机床产业在这种背景下出现复苏迹象。

另一方面从国外进口机床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2001年通过上海口岸机床进口额高达近100亿人民币,而2001年上海的机床销售额才有20个亿,进口替代潜力是很大的。

近年伴随着产业转移趋势的加快,美国、德国、新加坡的机床工业也开始进驻上海滩,可以吸引他们进入综合开发区,加速上海机床产业接受技术转移和消化吸收的步伐。

2、现代仪器仪表技术装备现代仪器仪表技术装备是实现现代化生产由粗放型经济转变为集约型经济,适应国际竞争的“卡脖子”产业,包括工业自动化仪表及控制系统、各类测量仪器仪表、信息技术电测仪器、相关传感器、元器件及材料等。

王大衍、杨嘉锡墀等十一位院士提交了振兴我国仪器仪表工业的建议,李岚清、吴邦国和温家宝3位副总理对此作了3次圈阅和批示,并明确对该产业的扶持政策纳入十五规划分别实施。

上海作为工业自动化仪表的三大老产业基地之一,有很好的工业基础,在综合开发区内引入该产业应大有可为。

3、以智能化立体仓库为代表的物流机械上海在“十五”期间将加快港口、机场、铁路、航道、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重点建设浦东空港物流园区、西北物流园区和外高桥物流园区三大市级物流园区,建设两个集货运配载、交易、信息服务、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中心,促进作为四大新兴产业之一的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但要真正发挥现代物流业的综合带动作用,以智能化立体仓库为代表的物流机械是基础条件,综合经济开发区应该抓住这一新契机。

4、医疗机械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体现就是医疗水平的提高。

上海很多开发区以及长江三角洲的诸多开发区都把生物医药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而医疗机械方面,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精密机械却是供给的薄弱环节,而市场需求是很大的,所以也可以考虑发展医疗机械。

5、精密机械类关键零部件象滚珠丝杠、滚动导轨、电主轴、刀库及机械手和车床刀架等,它们都属于劳动密集、技艺密集型的产品,上海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

为此提出创世界品牌的目标是有基础的,为国内的主机企业提供质优价廉的功能部件,并可象台湾某些企业那样走向国际市场。

以上这些产业在上海都有一定的基础,不但国家对其战略意义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而且面临着很大的市场需求与进口替代潜力。

在巨大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面前,如果能将其或其中的几类作为综合经济开发区的首期产业,在向综合开发区集聚的过程中,对企业进行优化重组,利用产业区的集聚优势和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大力培养我国的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将会极大地推动上海装备类制造业的振兴复苏,这无论是对于上海还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上海综合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

在全球竞争的挑战下,成功的区域与成功的企业一样,往往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自己拥有的,别人难以模仿的优势。

综合经济开发区具有以下核心竞争优势。

1、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对于建设开发区而言,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选址问题,因为开发区所在的区位特点就形成了这个开发区本身独特的优势,赋予了开发区特定的核心竞争力。

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种优势可以分解为以下四个方面:

 

区位优势

 

注:

“*”表明这些工程待建

2、丰富的人才资源库: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很多产业区,尤其是致力于高新技术开发的产业区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人才的缺乏。

可以说,人才资源的缺乏已成为产业区持续发展最严重的瓶颈之一。

而对于综合开发区来说却拥有一个丰富的人才资源库,这无疑将会成为该产业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毗邻海港新城,可以凭借新城配套的安置服务和舒服的生活环境,再辅以上海本身灵活的人才吸引机制,吸引拥有高技术以及掌握高技能的人才进入。

●南汇区的职业学校体系发展已趋成熟,可以通过加强职业学校与园区内企业本身的联合,从而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大量“为生产现场服务”的熟练技术人员,

●能够利用上海本身丰富的科研资源为产业区服务,一方面密切联系各大高校,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各类研究机构进驻园区,积极促进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园区内部提供教育培训,人才信息库方面的配套服务,致力于培养园区内学习创新的氛围和人才资源的流动与最优配置。

3、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一个开发区的核心竞争优势最终要看是否拥有特色产业集群,能否充分发挥产业在区域内的集聚效应。

综合开发区的以下特征保证了她具备这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附图)

●导向明确:

综合开发区定位于面向制造业的装备类工业,区内的产业均围绕此展开(如图所示,Ii均为这类产业),这样就保证了开发区是有机的综合,而不是简单的叠加甚至是无序的大杂烩。

●植根性强:

一方面能够吸引上海装备类企业落户综合开发区,同时装备类工业的产业链条长,零部件外包业务多(在图上表现为Ii1与Ii2的关系),因此可积极扶持和引导南汇地区中小企业的创立发展,既有利于中小企业本身的协作竞争,还可加速南汇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上海具有很强的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能力,所以通过引进外资或促成合资,既有利于国内企业的技术升级换代,又有利用产业区内企业的植根性。

●相关度高:

产业区内不是多个企业在地理上简单地集中,而是有意识地引导位于产业链条上不同环节的企业的集聚,促进转包业务的发展,加速中国传统装备企业从“大而全”的橄榄式结构向专业分工的哑铃式结构转型;同时地理位置上的临近能够密切技术研发、工艺流程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在图中R为研发,S为服务),有助于集聚效应的充分发挥。

三、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区位选择

在南汇临港地区设立一个综合经济开发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操作便捷的环境优势。

该区域北有设施一流的浦东国际机场,南依东方第一大港——洋山国际枢纽港,东临东海,西靠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的腹地。

从区位特点看:

按照“市区体现繁荣繁华、郊区体现实力水平”的总体原则,上海未来的产业发展将沿着三条轴线纵向展开,产业布局将更加集中。

在市区,以黄浦江为轴线,形成现代高增值服务业产业区;在郊区,将形成两条产业带,一为沿海产业带,另一则为沿边(上海与江、浙交界处)产业带,依托地理和交通的优势,不但吸收国外、国内和市内的三向产业转移,同时向市外,特别是向长江三角洲江、浙地区的经济进行辐射,从而形成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南汇正是处于沿海产业带的中间,使之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同时,南汇所依托的是以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以及以其为主体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其巨大的市场及内外连通的市场背景,成为南汇区位的另一大优势. 

从基础设施看:

该地区虽然远离上海市区和内环线,地理位置相对独立,但是该地区交通便捷.除了”两港”的交通优势外,已建成的郊区环线(远东大道)纵观南北,大治河和五尺沟能提供畅通的水上运输;规划建设中的沪芦高速公路和磁悬浮列车,轻轨以及浦东铁路,将使南汇成为通衢之地,交通的便利直接降低了运输的成本,成为南汇区位一大优势.东海平湖油气田和规划建设中的风力发电站泽能为开发区提供足够的经济能源.

从建设成本看:

南汇位于上海东南部,大气以及水文等环境质量保护良好,所选区域的产业以农业为主,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23:

41:

36,使上海各区县中毛地开发成本较低的地区之一.在这具有良好生态环保和农业为主的地区建设综合经济开发区,既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高起点的设计生态型总体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又能较好地控制初始开发成本.

从发展环境看,在国际海港和国际空港的双向辐射下按国际标准建设综合开发区,更易于输入国际先进的开发管理理念,便于吸引世界上具有知名度的跨国公司投资落户.同时能为海港新城提供必要的产业支撑和人口聚集,而海港新城的海关、商检、检疫、政务、港务、商住、人才等则能为开发区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形成互为支撑、互为依托的双向推进格局。

四、建设上海综合开发区涉及到的若干关系

建设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是上海迈入新世纪后实现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上海建立新型产业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建设这样一个60平方公里的开发区亟需创造新的理念探索新的模式。

鉴于此,必须要正视和回答以下若干关系问题:

(一)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与长江三角洲的关系

对于长江三角洲来说,开发区作为经济国际化的载体,成为长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阵地。

但开发区布局过于分散,起点不高,结构雷同,与周边地区关联度不强。

那么,定位于面向制造业的装备类工业的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为长江三角洲的制造业提供“生产母机”,一方面在产业导向上实现差异化,从而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其它开发区形成功能互补,避免效率低下的重复设置和无序竞争,营造竞争新优势;另一方面,为生产现场制造生产机器的装备产业作为制造业的核心和支柱,其集聚效应的实现和自主创新机制的完善,将有助于发挥上海在长江三角洲产业带网络和开发区体系中的增长极与辐射源的功能,有利于整个长江三角洲的制造业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进一步巩固上海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枢纽的地位。

(二)上海综合开发区与上海的1+3+9工业区的关系

上海范围内,形成开发区的协调运作,实现集约式发展,提高产出效益,是上海工业开发区建设的关键。

对于上海的1+3+9的工业区而言,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差异互补作用外,上海综合开发区还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1、高标准规划建设综合经济开发区,创造一流的投资环境,争取一流的投资效益,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形成新的理念和新的模式,将其建设成为上海的名牌产业区,可以作为上海其他产业区的新标杆,发挥其示范效应,提升上海产业区的竞争基准;2、代表上海的新产业,致力于培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的自我开发水平,增强产业区内部企业的网络协作效应与植根性,充分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加速上海产业结构整体功能性再造与层级提升,促进上海新产业体系的建立;3、作为上海对内对外开放的窗口,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生产基地来沪,引进国际先进制造业企业、基地型工业项目等,提高上海的国际化水平。

(三)、上海综合开发区与海港新城的关系问题

乐业才能安居,安居才会更好地乐业。

海港新城离开了这个综合经济开发区作为产业依托,无法吸引大量人口的集聚,即便有人入住,也不具有长远发展潜力,只能成为空心城市;综合经济开发区依托海港新城,可以提供高水平的安置服务,向投资者,创业者以及专家和高技术人才及其它们的家庭提供一揽子的目标计划,有利于综合经济开发区内人才储备和流动,形成开发区独有的人才资源库。

诱人的房屋居住选择,日托托儿所的进入,良好的教育质量,适宜的生活方式对于决策者来讲都是重要的决断因素。

新加坡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正面的例子,而在机床工业动迁过程中,因为没有配套提供安置服务导致高级技术工人大量流失则从反面提供了经验教训。

因此,海港新城与综合经济开发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既能安居又能乐业,才会有这两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的全面提高。

(四)二三产业融合的问题.

城市乃非农市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属非农产业,这两个产业的集中地区就成非农社区,成为城市。

企业有规模效应,企业及其产业的聚集也存在规模效应。

如果第二产业及其企业聚集不多,人口不多,往往第三产业就不会兴旺。

在综合经济开发区第二产业的导向下,吸引各种经营性质的企业向具有良好公共设施的地区集中使之集群化,将会产生对各种中介和配套服务,如金融、会计、科技以及法律等方面的咨询和培训业务的需求,企业集聚的同时也会同时带来人口的集聚和流动,同样也会产生对各种服务的需求,从而引致第三产业的发展。

对于开发区而言既要适应这种潜在的需求,还要以第二产业为依托,积极地挖掘出对第三产业的新需求,从而促进二三产业的融合与共同发展。

一方面,在开发区的园区规划时,可专门辟出综合服务园、物流园,为二三产业的融合提供平台;另外在政策上还要扶持和鼓励各种中介机构的进入与创立。

此外还可结合南汇区的自然优势,通过对工业园区的规划,推动南汇区旅游业和接待业的发展,从而加速第三产业的兴起。

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将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和高技术的工人进入,提高地区的知识层次和教育水平,从而使该地区从硬件到软件都实现再城市化,进而使南汇成为上海城市圈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更多免费资料,尽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