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79124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docx

《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docx

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常见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对而言的。

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指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副历史挂图等。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即把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等等搬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

因利用其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辅助教学,又称为“电化教学”。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讲演法。

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大多都伴之以讲授法。

这是当前我国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2)谈论法

   谈论法亦叫问答法。

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论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初中,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常用谈论法。

   谈论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

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来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

3)演示法

   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的方法。

   演示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记忆和巩固;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思维活动,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

从生理机制上说,通过练习使学生在神经系统中形成一定的动力定型,以便顺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

练习在各科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工具性学科(如语文、外语、数学等)和技能性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等)。

练习法对于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5)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固然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靠他们自己去阅读、领会,才能消化、巩固和扩大知识。

特别是只有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才能掌握读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6)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可以全班进行,也可分大组进行。

7)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

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识等学科的教学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一般实验是在实验室、生物或农业实验园地进行的。

有的实验也可以在教室里进行。

实验法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兴起的。

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的飞跃发展,使实验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通过实验法,可以使学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识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

它是提高自然科学有关学科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

8)启发法

   启发教学可以由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

所以说,启发性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贯彻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学法。

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教学方法,只要是贯彻了启发教学思想的,都是启发式教学法,反之,就不是启发式教学法。

9)实习法

   实习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实际的学习操作活动,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能很好地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精神,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实际操作本领具有重要意义。

实习法,在自然科学各门学科和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种方法和实验方法比较起来,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它在让学生获得直接知识,验证和巩固所学的书本知识,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能和技巧以及能力等方面,却有其特殊的作用。

有哪些课堂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运用技术的教学

从教学活动特征可将模式分成以下五类:

“指导──接受”模式;

“自学──辅导”模式;

“探索──发现”模式;

“情趣──陶冶”模式;

“示范──模仿”模式;

 

有哪些教学理念

新课程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有哪些区别

 

在相互研讨中,开展学生的合作性学习。

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浅层次问题均可在自主探究中解决,不理解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就需要采用合作互研的方式加以解决,就组织形式而言,一般有三种形式:

一是同桌合作互研,即让同桌的两位学生发挥各自学习的探究的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二是小组合作研讨,以四人为一个小组最好,把前后排邻座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便于进行合作学习活动;三是整班集体互研,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

就课堂合作互研的具体方式而言,辩论法、讨论法、情景表演法、实话实说法等都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

例如,在讲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时,不妨可以设计让同学们玩一个“夹豆子”的游戏,然后,请夹豆子最多的同学谈谈他是用什么方法才夹得最多的。

通过同学的经验介绍,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去感悟:

做任何事情,掌握正确方法的重要性。

从而,再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得出:

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学习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

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这就要注重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课后注重实践和同学间的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

 

 

 

在新授过程中,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自主学习要求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辅导者、支持者、帮助者,而非灌输者、说教者、支配者,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有所感知,在感知中能够自悟,在自悟中明理笃行。

当讲解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时,学生有可能认为老师又在讲大道理。

这时,我会问学生:

“我校举办的为贫困生捐款的活动,你们有没有参加?

我校还举办过为某一位教师治病捐款的活动,你们有没有参加?

”因为大多数学生参加了,这时他们会很自豪地说:

“我们参加了。

”紧接着,我会说:

“你们的这种行为就是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体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

其实,我们这个社会很多人都在默默地奉献,只不过我们平时并未十分关注,而我们的社会正因为有了许许多多这样的无私奉献者才繁荣富强的。

你们将来走上社会以后,绝大多数同学就会成为奉献于社会,振兴中华民族的一分子。

”这样讲解,从学生身上引发开来,又回到学生身上,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不由自主地接受这样的观点,进而激发学生们积极奋发、不断创新的精神,很自然的对学生们健康人格的培养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新理念有哪些?

长期以来,受科学理性主义的影响,认为教学是知识输入——输出的活动,认为知识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教学就是知识的接爱过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是知识的容器。

这就是以了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学中心,这种教师权威、知识本位和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新课改下,教学的新理念又有哪些呢?

教学过程:

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一种师生的交往过程,在教学中,交往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目的而进行沟通、对话、理解等活动,是一种平等、民主为基础的交往,在交往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实现教学相长。

坚定学生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课堂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内容,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确定教学思路的过程。

  学习:

学习不是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师生关系;

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服务者,学生是主动学习的主体,是被服务者

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教师要真正体会到学生作为独特个体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意向,体会到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主体的独特个性以及自由、创造和选择,并且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引导学生。

对话是教学的主要形式:

对话是一种建立在师生民主、平等基础上的,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多向沟通的形式,它的根本特征是谈话各方共同致力于制造意义。

五个重视:

重视经验的学生经验激发;重视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重视学生学生学习方式引导;重视学生课程意识的培养;重视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口头能力的培养。

陈旧的教学理念

1、 把知识和技能看成目的,而不是手段。

不知道自动化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腾出精力做更高级的事情。

以为人可以不动感情地学习知识,忽视了愿望,忽视了动力。

2、 以为知识可以按学科装入头脑,不承认每个人有自己的知识结构。

3、 以为知识仅是靠传授被学生掌握的,以为什么都是可以教的,甚至以为创造性也是可以教的。

4、 以为知识必须一小块一小块分割开来学,将来再拼装;不知道学习知识也可以用整体带动部分的方法。

5、 把能力知识化,以为记住了某些知识就等于有了这方面的能力。

6、 以为能力是基础知识垫起来的,而不懂得基础知识是被能力的需要带动起来的。

 

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几个重要理念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经过努力获取新知的学习情境。

新奇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要做学习内容分析,旨在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学习内容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保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内容效度;要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资源,为教学问题创设合适的情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

  

(2)开展探究活动。

  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习者的学。

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引导学生明确重点问题。

重点问题应根据课程标准,结合课程内容来确定,一节课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重点问题。

第二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是教学设计的中心活动。

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一些子问题,分解难点,引导学生由解决子问题逐步过渡到重点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重点问题的目的。

第三步,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重点问题。

这过程不但可以巩固新知识、扩展新知识、完善知识体系的建构,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获得成功体验。

  评价与交流探究结果是进一步认识事物规律的必要过程。

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

学生通过评价与交流,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培养合作精神,更重要的一点是获得成功的体验。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当人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很难产生出强烈的认知需要。

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

这其中,关键是引导学生树立信心。

当学生在学习上有了哪怕是小小的进步,也给予热情的鼓励。

一句真诚的鼓励话语,可能带出一批好学生。

一个鼓励的目光,可能使这位学生终身铭记。

教学设计意义

1.有利于媒体教材质量的提高

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性

3.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沟通

4.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

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二、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

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二)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

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三)可行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

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

二是具有操作性。

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四)反馈性原则

 

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

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马杰(R.Mager)指出:

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所组成。

首先是“我要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即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媒介的选择;再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

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一个三环节六要素的有机整体(如图4-1)。

 

 

图4-1教学设计流程图

 

首先,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因此,确立合适、良好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第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课堂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则依靠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媒体。

课堂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则依靠教学的反馈提供翔实的信息,通过教学效果的评价环节的反馈信息,促进教学目标的完善与教学过程诸环节的健全,所以这三个环节是一个循环系统。

 

(一)教学目标的制订

 

教学目标是在教学之前,预期教学之后学生将从教学活动中学到些什么。

制订教学目标时,我们应了解学生应该学习什么知识,获得哪些能力,同时对这些内容有清楚的表述。

这涉及两个内容:

教学目标的类型和教学目标的表述。

 

1.教学目标设置的类型

 

布卢姆(B.S.Bloom,1913— )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1)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是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认知行为方面可能产生的改变。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知识指对所学材料的记忆。

知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①对特定事物的知识,如人名、地名、物名以及专门术语等;②对处理事物方法的知识,如能记得时间先后,能按某一标准将事物分类,能按程序解决简单问题等;③能凭记忆表达概念的知识,如记得处理事物的原则(如四则运算)以及运用抽象概念(如以文具概念代表所有不同种类的纸、笔等)。

 

领会指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

按领会程度的深浅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转换,能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一概念,如A>B可说成是B<A;②解释,能按自己的理解对事物的变化予以说明,如水化为汽是因为温度增高了;③推断,能对事物间的关系作逻辑推理,如已知A>B,B>C,可推知A>C。

 

应用指将所学材料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包括概念、规则、方法、规律和理论的应用。

 

分析指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其构成成分并理解组织结构。

分析这个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①要素的分析,如一则新闻中传达了几个概念;②关系的分析,如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相关性的还是因果性的;③组织原则的分析,如对这则新闻分析它在语义及语法上是如何组织的。

 

综合指将所学的零碎知识整合为知识系统。

根据综合的程序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可以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如能讲出违反校规的几种情形;②能对某种事物的处理提出自己的计划,如能对如何开展班队活动提出计划;③能凭抽象思维推演出事物间的关系,如从算术题的演算推演成代数的表达方式。

 

评价指对所学材料作价值判断的能力。

学生对所学知识或方法的评价,可能有两种依据:

①内在的证据,指知识或方法本身内在的特征,如教材组织缺乏逻辑关系;②外在的标准,如学生将该科内容与其他科目相比。

 

(2)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情感领域是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情意方面可能产生的改变。

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序,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五个层次:

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个性化。

 

接受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或学习后对其所从事的学习活动,自愿接受并给予注意的心态。

在接受学习活动时,按学生心理状态的不同分为三个层次:

①觉知情境的存在;②有主动接受的意愿;③有意地加以注意。

 

反应是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从中得到满足。

根据反应性质的不同,分为三个层次:

①默从性的反应,学生的反应是听命式的,尚未完全出于主动;②自愿性的反应,指学生的反应完全是主动的;③满足的反应,指反应中带有满足感、愉快感。

 

评价是指学生对其所学在态度与信念上表示正面的肯定。

根据其肯定程度的不同,分为三个层次:

①价值的接受,指学生对其所学知识或观念表示认可,如愿意改进与团体交往的技能;②价值的肯定,指学生对其所学知识或观念除表示认可外,并主动表示对该项有价值的活动的喜爱和追求,如认为知识是有价值的而喜欢学习;③价值的实践,指学生对价值的肯定成为他的态度,对价值的追求成为他的一种信念,长期实践,历久不变。

 

组织是指学生对其所学价值内化、概念化,纳入他的人格结构中成为他自己的价值观。

根据组织程度的不同,分为两个层次:

①价值概念化,指学生将所学价值在含义上予以抽象化,不再视之为单独的事件,而是将之纳入自己的观念内,形成个人自己对同类事物一致的看法;②组成价值系统,指学生将所学的同类价值观汇集在一起,成为他个人统合的价值观。

 

个性化指个体通过学习,经由前四个阶段的内化之后,所学的知识观念已成为自己统一的价值观,并融入性格结构之中。

因内化程度不同,分为两个层次:

①概念化心向,即对同类情境表现出一般的心向,如对教师诚实,对一般人也诚实;②性格化,指心理与行为内外一致,持久不变。

 

(3)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

动作技能领域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的行为方面所产生的改变,它包含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等层次。

 

知觉指学生通过感官获取所需动作技能的线索。

根据知觉运用程度的不同,分为三个层次:

①刺激辨别,指能辨别出刺激的性质,如能辨别出是什么声音或什么形状;②线索选择,指能区别不同刺激线索,并随时表示出适当反应,如凭听觉能指出哪部机器的运作异常;③动作转换,指能将凭感官得来的知觉线索转换为动作,如发现电动玩具电池不足则更换电池。

 

操作指学生按提示要求行动的能力,但不是模仿性的观察,如按指示表演或练习动作。

 

准确指学生的练习能力或全面完成复杂作业的能力。

学生通过练习,可以把错误减少到最低程度。

 

连贯指学生按规定顺序或协调要求,去调整行为、动作等的能力,如准确而有节奏地演奏。

 

习惯化指学生自发或自觉地行为的能力,也就是学生能下意识地、有效率地各部分协调一致地操作。

 

在实际生活中,这三方面的行为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例如,学生写字时(动作技能),也正在进行记忆和推理(认知),同时,他们对这个任务会产生某种情绪反应(情感)。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同时设置这三个方面的目标。

 

例如,广州市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拟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认识分数的产生,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分数的讲法和写法。

②能用分数表示图形中的阴影部分,也能在图中画出阴影部分表示分数;能说出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和几分之几包含几个几分之一,并能在分数线上标出一定的分数;提高观察、操作和用完整数学语言表述的能力。

③养成用尺画分数线的习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这里既有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又有能力方面的目标,还有情意和行为习惯方面的目标。

 

讨论栏

 

如何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的分类为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提供直接有效的指导,自从布卢姆等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教学目标分类学上做出了开创性工作以来,便相继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每个领域又有不同的细化分类。

加涅则将教学目标分成五类: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

请结合课堂教学,说说你的观点或评价。

 

2.教学目标表述的方法

 

有了教学目标,就需要把它描述出来。

如何科学陈述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1)行为主义目标设置方法。

马杰提出用行为术语陈述教学目标,编写行为目标有三个要素。

 

①行为的表述,指用可观察的、具体的行为表述教学目标,以便教师能了解学生是否已经达到其目标。

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则说明学习的内容,如能操作计算机,能列举出三至五个质数和合数,能辨别拼音中ǖ与ǚ的发音。

 

②条件的表述。

条件是指学习者在什么情况下表现行为,也就是说在评定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时,该在哪种情况下评定。

如要求学习者操作计算机,要说明是在教师或说明书指导下操作还是独立操作。

行为产生的条件通常包括环境因素(空间、光线、温度、气候、室内或室外、安静或嘈杂)、人的因素(独立进行、小组集体进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等)、设备因素(工具、仪器、图纸、说明书、计算器等)、信息因素(资料、教科书、笔记、图表、词典等)、时间(速度、时间限制等)。

在描述行为产生的条件时,要注意区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产生的条件。

如“通过一个月的训练,学生能……”,这里的“通过一个月的训练”指的是学习的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产生的条件。

所谓的条件是用以评定学习结果的约束因素,说明在何种情况下评定学习结果。

 

③标准的表述。

标准是指衡量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最低要求。

对行为标准作出具体要求,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测性的特点。

标准的表述一般与“好到哪种程度”、“精确度怎样”、“完整性如何”、“在多少时间内”等问题有关。

 

根据马杰的三要素编制的方法,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具体描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