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2中国古代的艺术每课名题4教师版.docx
《专题二2中国古代的艺术每课名题4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二2中国古代的艺术每课名题4教师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二2中国古代的艺术每课名题4教师版
必修三专题二:
2、中国古代的艺术(每课名题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3小题,共0分)
1.(2011年3月忻州市联考8题)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
下列绘画作品中,最能体现文人画风貌的()
【答案】A
【点拨】A项是文人画,B项是制陶艺术,C项是年画,D项应是反映农业生产的图画。
【结束】
2.(2011年1月三明市三校联考3题)2010年春晚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
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
这种艺术形式是()
A.绘画艺术B.戏剧表演C.篆刻艺术D.书法艺术
【答案】D
【点拨】
【结束】
3.(2011年1月福州市质检6题)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绵延了三千多年。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楷书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
B.东晋王羲之擅长草书、行书,被称为“书圣”
C.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推陈出新,分别创立了颜体和柳体
D.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
【答案】A
【点拨】楷书特点是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故A错误。
【结束】
4.(2011年5月北京西城区二模13题)美学家指出:
“汉末魏晋六朝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
”这种精神在文学艺术上的体现是
【答案】D
【点拨】A是宋代的,BC是清代的,D是东晋王羲之的,只有D的时间与题意要求相符合。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飘逸潇洒,浸透了晋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神韵,达到了当时士大夫追求的美的极致,故从精神追求上讲D符合题意要求。
AB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体现出平民化、世俗化的特点,与引文精神追求不符。
【结束】
5.(2011年西安八校联考25题)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
这种变化说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B.中西文化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答案】D
【点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市民生活日益丰富。
因而不同时期敦煌壁画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故选D。
其它选项都无法体现艺术与当时政治经济的关系。
【结束】
6.(2011年1月河南郑州高三质检3题)“含毫势若斩蛟龙,挫(握)管还同断犀象。
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
一点三峰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
叫瞰(喊)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
”诗句描述的书法形式与下列人物的作品风格相似的是()
A.钟繇的《宣示表》B.王羲之的《兰亭序》
C.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D.王献之的《中秋帖》
【答案】D
【点拨】本题稍难,从诗句中可以判断出描述的是草书的特点,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据相关资料本诗选自马云奇《怀素师草书歌》,对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进行赞颂,开头几句为“怀素才年三十余,不出湖南学草书。
大夸羲献将齐德,切比锺繇也不如。
”各选项中A项是楷书;B项是行书,人称“天下第一行书”;C项是楷书,本题选D项,《中秋帖》草书,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
【结束】
7.(2011年5月北京朝阳区二模23题)对下列两幅作品的相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表现万物“瞬间”微妙色彩变化B.文化交流促使绘画风格交融
C.相似的社会环境使作品主题趋同D.注重对现实情境的自我感受
【答案】D
【点拨】比较分析中西绘画作品的共同点,《潇湘八景图》是中国画,写实,《日出·印象》印象主义画派,AB项错误,两幅作品的社会环境不同,中国封建社会,而《日出·印象》是19世纪法国。
答案为D。
【结束】
8.(2011年4月河南省统测45题)(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王国维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贡献,是从研究王亥之名始。
……王国维将“王亥”二字定为人名,这个人名为不少古书所传写,且有不同写法,经发现了甲骨文已有的写法,就可以用之校定古书了。
再深入一步,王国维又考定《史记》关于殷商世系的文字,不过是“传闻”或“假想”,这次却得到了证明。
这不但说明了甲骨文的发现“使世人知殷墟遗物之有裨于经史二学者有如斯也”,反过来又证明了《史记》关于这问题记载的科学性。
——摘自《国学大师丛书国学研究的历史性贡献》
材料二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
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
先生之学博矣、精矣,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
——摘自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材料三启超以为先生盖情感最丰富而情操最严正之人也。
于何见之,于其所为诗词及诸文学批评中见之,与其所以处朋友师弟间见之。
充不屑不洁之量,不愿与虚伪恶浊之流同立于此世,一死焉而清刚之气乃永在天壤。
夫屈原纵不投泊罗,亦不过更郁邑侘傺(抑郁失意)十数年极矣,屈原自沈,我全民族意识上之屈原,曾沈乎哉?
——摘自梁启超《国学论丛王静安先生纪念专号序》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王国维(字静安)的治学思想。
(9分)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王国维体现的人格特质,试分析这种人格特质形成的原因。
(6分)
【答案】
(1)使甲骨文研究不再局限于古文字学的范围,进入了着眼于历史上文化制度的研究;提出“二重证据法”,以考古得出的地下材料与史书记载互证,将两种不同的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异同之处,互为佐证,克服了研究的狭隘性、片面性、主观性,从而得出具体的、可信的结论;继承传统,同时吸纳西学的观点和方法,拓宽了学术研究领域。
(9分)
(2)人格特质: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忧国忧民;热爱传统文化等。
原因:
儒家学说(尤其是宋明理学)倡导的气节精神,知识分子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西方文化冲击下,对传统文化的钟爱和勇敢地吸纳西学。
(6分)
【点拨】
王国维是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1)从材料中王国维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对历史史料研究的贡献和中西文化交融的贡献角度思考回答。
(2)从王国维史学研究的态度,陈寅恪和梁启超对王国维的评价角度分析第一问。
从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所处的时代特征、个人因素等角度分析“原因”。
【结束】
9.(2011年4月湖南高考仿真28题)2009年底,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一座东汉大墓获得重大考古发现,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古资料现场考证研究,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文献记载中的曹操高陵。
其中重要的物证为右图的刻铭“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石牌。
根据右图的字体,人们得出的评价正确的是右图字体()
A.最早的源头应该是西周的金文
B.出现时可能已盛行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字体
C.最能表达书写者的感情
D.可能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答案】D
【点拨】成熟汉字的源头应为甲骨文,所以A不对;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
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所以B出现时可能已盛行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字体错误,B项也不能从右图的字体中表现出来,排除B;C不符合题意。
隶书起源于秦朝,到东汉末年逐渐演变,故D正确。
【结束】
10.(2011年5月榆林市二模27题)《西厢记》中说:
“这的堪为字史,当为款识,有柳骨颜筋,张旭张颠,羲之献之。
”对文中的“柳骨颜筋”及其代表字体解释错误的是
A.“柳”指柳公权,“颜”指颜真卿
B.是书法中楷书的著名字体
C.这种字体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
D.是宋元时期书法的杰出代表
【答案】D
【点拨】从材料信息看,“不得重居之”是指对“典史久居其职,肆情为奸”现象而作出的,可见其目的在于防止腐败。
故D项为正确答案。
【结束】
11.(2011年3月德州市一模15题)下面漫画《进步与退步》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书写工具的进步导致了书写质量的下降
B.计算机的应用给传统文化带来严重冲击
C.传播手段的进步导致了传统媒体的衰退
D.计算机的使用减弱了文字的作用
【答案】B
【点拨】图片表达的是从毛笔到钢笔再到计算机的变化,既不是书写工具的进步也不是传播手段的进步,排除AC两项,而计算机使用的也是文字,故拍虎D项,选择B项。
【结束】
12.(2011年5月浙江五校联考13题)以下两幅图包含了很多中国文化精神元素。
这种画风开始出现于()
A.魏晋南北朝B.唐代C.宋元D.明清
【答案】B
【点拨】题目中的绘画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体现了文人画的特点。
文人画起源于唐朝的王维,所以选择B项。
A项时期人物画成就突出;C项风俗画和文人画成就突出;D项最突出的是文人画中的写意画。
【结束】
13.(2011年4月安徽江南十校14题)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著名歌手周杰伦深情演唱了一曲《兰亭序》。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兰亭序》阼者王羲之草、楷、行各体皆精
B.中国书法史上有“秦篆”、“汉隶”、“唐楷”之说
C.柳公权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D.张旭、怀素之狂草别具艺术魅力
【答案】C
【点拨】《祭侄文稿》属于颜真卿的作品。
【结束】
14.(2011年3月赣州市摸底25题)1930年和1972年,在居延地区(现属于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左旗地区)两次发掘出土汉简30000余枚(如右图)。
居延汉简多是西北边塞烽燧亭鄣的文书档案,其最早的纪年简为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最晚者为东汉建武七年(公元31年)。
对上述信息的认识正确的是()
A.说明当时纸还未发明出来
B.当时木简仍是重要的书写载体
C.木简上的文字应该都是小篆
D.为便于流传,弃纸而用木简
【答案】B
【点拨】本题考察古代中国的书写材料。
根据题目主要信息分析,叙述了东汉前逐渐作为主要书写工具的的史实强调的是汉简记载的作用。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A项说法错误。
隶书最早出现在秦朝,成熟于未进时期,因此题干上的时间阶段中还可能存在着隶书,C项错误。
D项说法史实错误,纸比竹简具有很多优势且纸在竹简后出现。
【结束】
15.(2011年1月绍兴市高三期末质检7题)中国古代文化构成中包括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有()
A.王羲之所擅长的行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
B.苏轼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C.“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是对元曲浪漫主义风格的表述
D.京剧于乾隆年间正式形成,比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答案】B
【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经分析应该是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故应排除A;“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说明元曲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百姓,因为元曲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清·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先后进京,清嘉庆、道光年间,汉调艺人进京,徽汉合流,跟北京剧坛的昆曲(北昆)、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融汇、衍变,于同治、光绪年间形成京剧故应排除D。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结束】
16.(2011年1月厦门市质检6题)下列中国古代书法作品,其字体属于隶书的是()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
AB项属于楷书,C项属于草书。
【结束】
17.(2011年2月温州一模13题)下列关于中国画的表述正确的是()
A.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逐渐成熟B.按题材可分为山水、花鸟、文人画
C.表现技法可分为工笔与写实D.山水画是其精粹,不太讲究布局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
根据所学,BCD三项说法错误,B项以题材的不同,中国画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而非文人画。
C项在表现技法上,中国画又有工笔与写意的区别,而非写实。
D项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通常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画面普遍具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的特色。
本题选A项。
【结束】
18.(2011年1月北京东城区高三期末统考8题)如果开设中国古代文艺展,下列文艺形式中最能体现文人审美价值、独特个性的是()
A.隋唐的草书B.宋代的风俗画C.元代的杂剧D.明清的小说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文艺发展特点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已经发展为自觉艺术是文人意境的反映;而宋风俗画元杂剧明清小说反映的是商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崛起大众的需求。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结束】
19.(2011年5月宁德市质检24题)图9是品牌中国产业联盟(BCIU)的标志。
从中国古代艺术的角度看,其创意主要取自
A.篆刻
B.书法
C.山水画
D.戏剧脸谱
【答案】D
【点拨】
【结束】
20.(2011年1月扬州市调研15题)右图是某电影的宣传海报,它再次引发了世人对国粹京剧的关注。
以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京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
B.这部电影,可以做为研究京剧艺术的可靠史料
C.通过该电影,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京剧“旦角”的知识
D.在乾隆年间,徽剧与汉剧合流,京剧出现
【答案】C
【点拨】A不正确,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B项中的“可靠”表述不严谨。
D项中的时间“乾隆年间”不正确。
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梅兰芳饰演“旦角”,故选C。
【结束】
21.(2011年4月豫北七校联考26题)从甲骨文演变到现今使用的汉字经历了三千多年。
下图所示可以说明:
文字演变的主要规律是由繁到简、从难到易,这是因为决定文字演变的因素有()
①古代帝王所创造②书写工具的影响和制约
③交流传播的需要④必须固守传统文化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答案】D
【点拨】书写工具的影响和交流传播的需要是决定文字演变的因素。
【结束】
22.(2011年1月杭州市质检3题)唐代有一位书法家的作品干变万化,神采飘逸,极有情趣,被人称之为“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挥毫落纸如云烟”。
下列作品最能体现其书法特点的是()
A.《丧乱帖》B.《肚痛帖》C.《汉汲黯传》D.《玄秘塔碑》
【答案】B
【点拨】(本题中CD两项图片与选项需换一下位置,第3幅是《玄秘塔碑》,第4幅是《汉汲黯传》)根据所学《丧乱帖》是书圣王羲之(东晋)的行草作品;《肚痛帖》是草圣张旭(唐代)的草书作品;《汉汲黯传》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楷书作品;《玄秘塔碑》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楷书作品。
再结合材料中“干变万化,神采飘逸,极有情趣,被人称之为‘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挥毫落纸如云烟’”等信息可以了解到,这种书法作品是草书,这位书法家是张旭。
【结束】
23.(2011年4月宁波二模15题)清朝雍正帝维持和发展了康熙开创的盛世局面。
下列史实中,发生在雍正年间的是()
A.四大徽班进京,京剧初步形成B.短暂开放,允许浙江“一体贸易”
C.制瓷工艺提高,粉彩瓷器发明D.设立军机处,授予决策大权
【答案】B
【点拨】雍正时期曾短暂开放海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必二P28)。
选项有助于打破学生僵化看待海禁政策的误区。
A项发生于乾隆朝(必修三),C项发生于康熙朝(必修二)。
D项为最大干扰项,军机处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并不拥有决策权。
(必修一)。
此题主要考查识记、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考查内容全面,来自必修三册书。
【结束】
24.(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7题)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
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C.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D.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
【答案】A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国粹京剧发展沿革历程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昆曲是戏曲之祖;京剧北京化应该是在乾隆年间,嘉庆、道光年间又和进京的汉调艺人合作,使西皮、二簧两种声腔合流,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经被北京市民承认,成为人民最喜爱的舞台艺术,并很快风靡全国。
京剧成为我国戏曲中最具有全国性、典型性的剧种之一,它的剧目最丰富、表演最精细、流行最广泛、观众最普遍,影响也最大,被公认为“国剧”。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京剧取各种戏剧之长而成,不是“戏剧之祖”,排除B项。
京剧的形成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进京后,并非是元末初创,也非在康乾京化,故排除C、D两项。
乾嘉落户是指在乾隆、嘉庆年间落户于北京,同光扬名是指在同治、光绪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民族瑰宝是指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结束】
25.(2011年3月安徽“江南十校”一模13题)中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繁花似锦。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图1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反映了“以形写神”的特征
B.图2是唐朝吴道子的作品,反映了吸收外来文明的特征
C.图3作品的作者是关汉卿,反映了元曲通俗易懂的特征
D.图4剧种在清朝同治年间产生,反映了“徽汉合流”的特征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学艺术的知识点,ABC三项说法符合所学。
D项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D项说法错误,选D项。
【结束】
26.(2011年5月南平市质检13题)《春秋》书法体系的五个命题:
“天人有序”“中外有别”“褒贬有道”“隐讳有法”和“修辞有术”。
这里“书法”的含义是
A.写字的笔法艺术B.古人的治史态度
C.中国传统的人生态度D.古人的书法创作要求
【答案】B
【点拨】"天人有序"、"中外有别"、"褒贬有道"、"隐讳有法"、"修辞有术"这五个命题,总体性地否定了中国史官文化产生客观性意识的任何可能。
【结束】
27.(2011年3月嘉兴市一模17题)我们经常会听到讲自己或某个人是跑跑龙套的。
“龙套”在早期京剧中指的是()
A.一种角色的行当B.京剧的一支小流派
C.一种用于和声的唱腔D.一批专门给人化装或后台服务的人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戏曲艺术。
传统戏曲中扮演兵卒、夫役等群众角色的统称。
由于所穿均是各色的龙套衣而得名。
一般以四人为一堂。
在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龙套,以表示人员众多,起烘托声势的作用。
】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京剧发展历史的理解。
龙套:
又称文堂、流行或特约演员,是京剧(台湾称国剧或平剧)的术语,指扮演随从等的配角。
龙套演员是由四个人组成一个单位(称为堂),一般舞台上多用一堂或两堂,扮演剧中的侍从或兵卒,负责助威呐喊或烘托声势,用以表示人马众多,是一种以少见多的表演形式。
之所以会称“龙套”,则是因为戏服上往往绣有龙纹之故。
龙套演员必须要熟悉自己在舞台上的站位,以及各种常用的固定队形变化,另外也需熟悉各种齐唱的曲牌。
由于龙套的功用主要是为了陪衬主角或应故事发展之用,因此如果替人帮衬、打杂或跑腿,做些无关紧要的工作或扮演无足轻重的角色时,一般便称这为“跑龙套”。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结束】
28.(2011年3月蚌埠市质检2题)考古人员在山东淄博陈庄遗址内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一个破损的铜簋底部隐约可见“丰般作文祖甲齐公”铭文(右图)。
按铭文规律,“丰”一般是国家,“般”是人名,“文祖甲”的称谓属商代风俗,它后面说“齐公”,就把两个国家联系到一块。
这件青铜器及铭文不可能用于研究()
A.西周分封制B.隶书艺术C.早期齐文化D.当时的冶铸业
【答案】B
【点拨】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青铜器是用于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
【结束】
29.(2011年4月盐城市二模2题)下面字体中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是
①②③④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点拨】中国书法五种主要字体中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是草书、行书、楷书。
①属于楷书,③属于行书,④属于草书。
②属于小篆,先于隶书,故C正确。
【结束】
30.(2011年3月湖南十校联考3题)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
这种变化说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D.中西文化的交融性
【答案】B
【点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的反映。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因此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故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因此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
即艺术体现时代性特征。
【结束】
31.(2011年1月中山市高三统考2题)2010年春晚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
“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
这种艺术形式是()
A.绘画艺术B.戏剧表演C.篆刻艺术D.书法艺术
【答案】D
【解析】本题中“弹”“挥”等词都形容了书法艺术的特点,本题选D项。
【结束】
32.(2011年1月新疆高三诊断20题)2010年1月3日维也纳中国新春音乐会上,中国京剧与西方的交响乐交相辉映。
中国艺术团选择京剧作为表演重点的原因是()
A.京剧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B.京剧在当代普遍流行
C.京剧全面体现了中国文化D.京剧是国剧
【答案】D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历史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中国最古老的艺术是傩戏;京剧在当代并不普遍流行;作为中国古代最成
熟的戏剧京剧融合了汉调、秦腔、弋阳腔等地方剧种,继承发展成为中国戏曲的国粹。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结束】
33.(2011年5月徐州市三模4题)2010年10月16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京剧以全票人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下列关于京剧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由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而形成的剧种②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③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④正式形成于19世纪中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