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提分专练作业4.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55081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7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提分专练作业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提分专练作业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提分专练作业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提分专练作业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提分专练作业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提分专练作业4.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提分专练作业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提分专练作业4.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提分专练作业4.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提分专练作业4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单选题

1.自然条件下,种群呈“S”型增长.假设某地一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该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曲线上的点

N

S1

10

0.90

S2

50

0.575

S3

100

0.50

S4

150

0.25

S5

180

0.10

A.

值越小,种群增长越快

B.S4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

C.渔业捕捞作业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蝗虫防治应在蝗虫达到S1点之前进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表格:

种群的最大值K=200,则种群数量在S1~S3时,种群数量增长加快;种群数量在S3点时,即

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在S3~S5时,种群数量增长减慢.

解:

A、种群数量在S1~S3时

减少,种群增长率加快,而种群数量在S3~S5时

减少,种群增长率也减少,A错误;

B、由于存在环境阻力,自然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说明环境阻力对种群影响始终存在,B错误;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即

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的再生能力最强,C正确;

D、对蝗虫等害虫的防治,需将其数量控制在S3点之前,D错误.

故选:

C.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2.下图所示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

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

A.EF段B.DE段C.BD殷D.CB段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首先CB和EF段的鼠群数量是平稳的,说明鼠群数量受到限制,所以B、C排除。

在前期鼠群进入新环境,数量不多,食物不会成为限制因素,所以D排除。

只剩D,EF段是鼠群增长过快导致食物不足,然后限制其生长。

考点:

本题旨在考查影响种群的增长的因素。

3.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镜检计数时出芽酵母的芽体体积若超过细胞体积的1/2,则算独立个体

C.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D.酵母菌数量达到最大值后,会在该值上下波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改变培养液的pH值会影响K值大小,A错误;镜检计数时出芽酵母的芽体体积若超过细胞体积的1/2,则算独立个体,B正确;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之一,C错误;酵母菌数量达到最大值后,会略有下降,然后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4.豚草是原产于北美的一种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

株/in2)。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豚草

0.3

0.6

1.1

1.5

2.3

狗尾草

10.0

9.2

8

6.8

5.5

龙葵

3.0

2.0

0.4

0

0

 

A.豚草在空间上的分布体现了其空间特征

B.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曲线增长

C.可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减少

D.豚草入侵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

【答案】B

【解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因此豚草在空间上的分布体现了其空间特征,A项正确;因空间、资源有限,该区域豚草的种内斗争随着种群密度的不断增大而越来越激烈,其种群数量最终将呈“S”型增长,B项错误;表中信息显示:

在2004年龙葵的数量开始消失,据此可推测:

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减少,C项正确;由于豚草入侵,该区域狗尾草的数量逐年减少,龙葵最终被淘汰,说明豚草入侵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D项正确。

5.科研人员对一个6公顷海岛上的歌带鹀的种群数量与繁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随成年雄鸟总数量增加,有领域与无领域的雄鸟数量均会增加

B.繁育期繁殖雌鸟的数量增加,雏鸟出生后的成活率降低

C.歌带鹀的领域行为和环境资源共同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长

D.该岛上的歌带鹀种群数量会不断波动,种群K值约为80只

【答案】D

【解析】随着繁殖期有领域的雄鸟数的增多,无领域的雄鸟数所占雄鸟数的百分比随之增加,可见随成年雄鸟总数量增加,有领域与无领域的雄鸟数量均会增加;A正确;随着繁殖期繁殖雌鸟数的增加,到幼鸟离巢时每只雏鸟出生后的成活率降低,可见繁育期繁殖雌鸟的数量增加,雏鸟出生后的成活率降低,B正确;分析题图可知:

歌带鹀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其领域行为和环境资源共同限制,C正确;从题干和曲线图中看不出该种群的K值,D错误。

6.下列对相关实验的操作或方法所导致结果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制作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若不漂洗会导致染色体不易着色

B.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直接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会使结果偏差较大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两次捕捉间隔时间过短会导致结果偏大

D.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不做预实验会导致资源浪费

【答案】C

【解析】制作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若不漂洗会导致染色体不易着色,A正确;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应该将培养液摇匀后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若直接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会使结果偏差较大,B正确;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两次捕捉间隔时间过短,第一次捕捉的个体不能与未被标记的个体混匀,被重新捕捉的机会增大,所以会导致结果偏小,C错误;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不做预实验的话,实验的浓度范围不确定,则设计的浓度值较多,会导致资源浪费,D正确。

7.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

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答案】B

【解析】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因此种群数量不会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此时捕捞能使种群较快恢复到K值,B正确;群数量最大是K值,而不是K/2,C错误;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为K值,D错误。

8.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并定期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其中1号试管第5天时数量达到最大,第6天实验结束。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试管编号

培养液/m1

无菌水m/1

酵母菌母液/m1

温度/℃

1

10

0.1

28

2

10

0.1

5

3

10

0.1

28

 

A.该同学研究的课题是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B.pH、取样时间都属于无关变量,对实验没有影响

C.实验中1、2、3号试管种群都呈现“S”型增长

D.第5天时,1号试管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

【答案】D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1号和2号的单一变量是温度,1号和3号的单一变量是营养物质,所以该同学研究的课题是温度和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A项错误;除自变量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也会造成影响,实验中应保持相同且适宜,B项错误;该实验不是在理想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每支试管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会受到营养物质、空间等资源的限制,1号试管有营养物质,且其第5天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说明在5天内酵母菌的增长呈“S”型,但无法确定第6天其数量是维持稳定或者降低,若还维持稳定则实验期间1号试管的种群数量呈现“S”型,2号试管是低温处理,酵母菌增长较慢,与1号比较,第5天不会达到最大值,所以很可能在实验期间不呈现“S”型增长;3号试管没有营养物质,酵母菌无法生存,其种群数量逐渐降低直至为0,C项错误;1号试管的酵母菌在第5天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也即其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说明第5天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D项正确。

9.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对大熊猫等濒危物种的保护,要改善环境提高其K值

B.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决定因素之一

C.性别比例的改变可能使种群密度降低

D.在理想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是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

【答案】D

【解析】对大熊猫等濒危物种的保护,要改善环境提高其K值,A正确;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正确;性别比例的改变可能使会使出生率降低,进而导致种群密度降低,C正确;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其没有环境容纳量,D错误。

10.如表是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密度(个/mL)影响的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时间/h

0

2

4

6

8

10

12

14

16

10℃下培养

10

10

13

15

16

17

18

19

20

20℃下培养

10

12

14

25

48

75

110

165

348

30℃下培养

10

25

55

80

100

115

120

125

125

A.研究过程需要注意防止培养液被杂菌污染,以免使实验结果偏大

B.研究中需要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盖玻片等实验工具

C.可以预计,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20℃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最大密度越来越大

D.实验结果表明,20℃左右培养酵母菌是获得较大种群数量的良好温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为了使结果计算准确,在实验过程中应防止杂菌污染,故A正确;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因此对其计数时,需要使用显微镜。

血球计数板、盖玻片等工具,故B正确;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种群的个体数量,由于培养皿的面积一定,因此随时间的进行,酵母菌的数量先增大,后下降,故C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20℃左右培养酵母菌最先达到相对较多的数值,因此20℃左右培养酵母菌是获得较大种群数量的良好温度,故D正确。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酵母菌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1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同等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大试管中进行培养(见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根据表中实验设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试管Ⅳ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Ⅰ相同

B.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不同

C.4支试管内的种群在变化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D.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选A。

由于培养液体积不同,试管Ⅳ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Ⅰ不相同,A错误;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不同,B正确;4支试管内的种群在变化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C正确;试管Ⅱ、Ⅲ的起始酵母菌数相同,但是培养液体积前者少于后者,所以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D正确。

12.下列科学研究过程中,都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的一组是

①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②研究豚鼠胰腺腺泡细胞中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

③研究人鼠细胞融合证明细胞膜的流动性

④建构种群“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

【答案】C

【解析】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用18O分别标记C02和H2O,一组植物提供给C1802和H2O,另一组植物提供给C02和H218O,分析两组植物释放的O2,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①正确;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在豚鼠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追踪不同时间放射性元素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弄清了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过程,②正确;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是用带有不同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两种细胞的膜蛋白,一段时间后两种膜蛋白能在杂种细胞膜上均匀分布形成嵌合体,从而证明细胞膜的流动性,没有采用同位素标记法,③错误;建构种群“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其步骤为: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没有采用同位素标记法,④错误。

综上所述,供选答案组合,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点睛】本题借助科学发展史及其科学研究过程进行考查,这提醒我们:

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要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和科学研究过程。

13.巴西红耳龟是我国入侵物种之一。

在其原产地,由于有鹭鸶、浣熊等众多野生天敌猎取龟卵、幼龟,巴西红耳龟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巴西红耳龟在我国将一直呈“J”型增长

B.在原产地,龟卵、幼龟被天敌猎取导致巴西红耳龟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调查某湖泊中巴西红耳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

D.在巴西红耳龟种群数量达到K/2时防治,可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巴西红耳龟入侵”为题材,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一个新物种进入某地的初期,由于环境条件较充裕,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但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增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A错误;在原产地,由于有鹭鸶、浣熊等众多野生天敌猎取龟卵、幼龟,巴西红耳龟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说明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错误;巴西红耳龟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其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C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增长数率最大,此时进行防治,难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采取防治措施,且防治措施进行的越早越好,D错误。

【点睛】

易混点辨析:

“J”型增长曲线描述的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的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无K值;自然界中通常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在一段时间内往往呈“J”型增长。

“S”型增长曲线描述的是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情况下生物数量的增长情况,存在K值。

14.下列减小实验误差的操作,能达到目的的是

A.调查人群中白化病的发病率时,在患者家系中多调查几代以减小实验误差

B.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通过做预实验以有效减小实验误差

C.振荡式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后,再用滴管吸培养液,然后放盖玻片以减小实验误差

D.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教材实验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调查人群中白化病的发病率时,应在某个自然人群中随机调查,A不符合题意;预实验吋摸索出最佳的实验条件,可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B不符合题意;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应先将盖玻片放计数室上,振荡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以减小实验误差,C不符合题意;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D符合题意。

15.浙江某地乌鸫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第1年乌鸫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

B.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鸫种群数量相同

C.第9年的乌鸫种群数量最大

D.乌鸫种群数量受领域行为等外源性因素调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λ表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的种群数量的比值,λ>1时,则种群密度增加;λ<1时,种群密度减小,λ=1时,种群密度不变。

从图示看出,1-3年λ>1,则种群数量不断增加,说明第1年乌鸫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A正确。

第3-9年,λ<1,种群数量一直减少,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鸫种群λ相同,但第7年的种群数量少于第5年;B错误。

第3年后λ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乌鸫种群数量最大是第3年;C错误。

领域行为属物种的一种先天性行为,应属内源性因素;D错误。

考点:

本题以“种群数量增长”为载体,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16.硅藻的生长需要硅酸盐。

如图是对两种淡水硅藻——针杆藻和星杆藻的研究结果,虚线表示海水中硅酸盐的浓度。

图中a表示单独培养针杆藻、b表示单独培养星杆藻的情况,c表示两种硅藻在一起的培养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C图中曲线②表示星杆藻的生长情况

B.星杆藻的生长对硅酸盐的依赖程度比针杆藻更高

C.两种硅藻放在一起培养时,针杆藻在竞争中就处于劣势

D.相同条件下单独培养两种硅藻,星杆藻的K值更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由图可知在硅酸盐浓度较低时针杆藻能存活下来,故在c图中硅酸盐含量低时能存活的是针杆藻,被排除掉的是星杆藻,故A正确。

由图1和图2比较可知星杆藻在硅酸盐含量较高时才能生存,所以星杆藻对硅酸盐的依赖程度比针杆藻更高,故B正确。

两种硅藻放在一起培养,因为星杆藻对硅酸盐依赖程度高,针杆藻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故C正确。

相同条件下单独培养两种硅藻,由图可知星杆藻的K值比针杆藻的要大,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17.下表是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鱼1﹣7年间种群的增长速度.据表分析该种群,错误的是()

年份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第7年

增长速度

0.36

1.25

2.58

3.92

2.33

1.12

0.12

 

A.种群数量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

B.第7年种类斗争最激烈

C.第4年种群数量达到

D.第5年开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分析表格数据,发现第1年﹣第7年期间增长速度是不停的发生改变,故种群数量不是呈现“J”曲线增长的.在第4年增长速度最大,之后逐渐变小了,种群数量呈现“S”曲线增长,在数量大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解:

A、随种群密度的增大,种群数量增长速度降低,故种群数量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A正确;

B、第7年种群数量最大,种类斗争最激烈,B正确;

C、第4年种群增长速度最大,数量达到

,C正确;

D、5年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错误.

故选:

D.

考点: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

18.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c点时引入飞蝗天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下降

C.c点时飞蝗种群年龄组成符合衰退型

D.彻底消灭飞蝗,有利于提高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B

【解析】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所以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A项错误;a~b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减小至零,但种群密度在不断增长,B项正确;c—d段飞蝗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是由于引入了飞蝗的天敌,不是由种群的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导致的,C项错误;如果彻底消灭飞蝗,会导致该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减少,营养结构趋于简单,不利于提高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项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化

【名师点睛】1.“S”型曲线的解读和分析方法

三图对比分析解读:

(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2)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2.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

项目

灭鼠、灭蝗等

捕鱼、森林砍伐等

K/2(最大增长速率)

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在K/2附近,这时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效果

使鱼、树木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捕捞或砍伐后,鱼、树木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

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

改变环境,降低K值,使之不适合鼠、蝗的生存

保证鱼、树木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

19.如图是布氏田鼠迁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a时刻后引入某种动物,变化曲线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布氏田鼠种群的最大数量即为环境容纳量

B.DE段田鼠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降为零

C.布氏田鼠的数量维持在C点有利于草原的发展

D.引入动物与布氏田鼠的关系可能是竞争或捕食

【答案】D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项错误;DE段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项错误;C点时布氏田鼠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若将其数量维持在C点,则不利于草原的发展,C项错误;a时刻后引入某种动物后,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先是快速下降,而某种动物的数量则是上升,最后二者的数量趋于相对稳定,这说明引入的动物与布氏田鼠的关系可能是竞争或捕食,D项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种间关系。

【名师点睛】本题以“布氏田鼠迁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所学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种间关系等知识要点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有关曲线图的分析问题,关键在于:

明确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曲线的变化趋势,起点、转折点、终点等点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各种情境下的曲线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处理,得到答案。

20.图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图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图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

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开始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D.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

【答案】D

【解析】c点之后种群数量增长率减慢,说明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c点之后,A错误;c点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因此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前开始,B错误;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c点,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错误;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c点的生物学含义,明确该点种群增长率最大,进而判断该点在农业生产和海洋捕捞上的应用。

二、非选择题

21.下图1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图2表示某区域不同年份甲树种与乙树种存有量的比值(C值=甲存有量/乙存有量)变化。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